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民間青花瓷

民間青花瓷

民間青花瓷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通常是指在農村和城市中小作坊或家庭裏製作的青花瓷器。

民間青花瓷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傳承千年,其製作技藝相對於正規工廠和企業生產的青花瓷,更為粗獷樸素,但不失古樸情懷。民間青花瓷的造型和圖案多取材於自然,有花鳥、山水、人物、動物等,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風格。

由於製作工藝粗獷,民間青花瓷的裝飾往往不太規整,線條不夠圓潤,但這也是其特色之一,反而營造出一種自然的美感。

在現代,由於工業機器化生產工藝的逐漸興起,民間青花瓷的生產已經逐漸減少,但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文化價值仍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青花瓷特點

青花瓷的特點是什麼?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温還原焰一次燒成。

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着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峯。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髮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

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

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一)蘇麻離青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説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

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説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 *** 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

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敍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三)石子青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

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髮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四)回青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説法。

此料髮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髮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五)浙料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

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髮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六)珠明料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此料髮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七)化學青料即用化學制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

髮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着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

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

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鈎,釉面有雲蒙氣。

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

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

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

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二)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

“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

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四)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

“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

元代青花瓷有什麼特點?

成熟的青花瓷應是元代的景德鎮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温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代青花瓷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着.青花瓷器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青花瓷的藝術特點

青花瓷 【簡介】 青花是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温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淨素雅。

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是釉下彩瓷的一種,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讚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裏透分明。

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鑑賞】 古代陶瓷款識,是鑑定其製作年代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青花瓷的款識的字體、寫法、料色和風格都有其顯著的特點,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識的基本規律,就能準確地判斷古瓷的時代、窯口。

古代青花瓷款識中的書法、圖案,對於書畫、篆刻藝術的創新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特點】 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其特點一是着色力強,髮色鮮豔,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淨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製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藴藏豐富。 【歷史】 青花瓷器起始於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製作已經成熟,這是我國制瓷史上的時代的進步。

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運用較為普遍,自莊重渾厚的青花出現以後,影青刻花的裝飾變便漸漸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

就連歐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來炫耀自己的富有。據説15世紀的薩克森國王,竟用4隊近衞軍向鄰國君主換取12個青花瓷瓶,來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繼承歷代優秀傳統,開發了清新、明麗、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種,在禮品瓷、展品瓷盒內外銷商品瓷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不但國家機關、人民大會堂和我國駐外100多個使館選用了青花瓷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賓館、飯店,甚至單位團體、家庭等幾乎都用青花瓷器。

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為我國外交禮儀上的珍貴禮品。如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時,周恩來總理送給他一套名貴青花餐具;1978年10月 *** 副總理訪日以青花文具禮贈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現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從總體上看,釉質白裏泛青,青料髮色青翠,造型美觀大方,裝飾有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在眾多的青花品種中,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產品。

它由數十件乃至一百幾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異的瓷器配套組成,器型輕巧大方,輪廓秀麗勻稱,線條工整細膩,色彩和諧誘人。 “梧桐”是指青花傳統畫的名稱,“梧桐”為呈吉祥之意,這是根據我國民間傳説“梧桐引得鳳凰來”的美句而定的。

畫面通過點、線、面的巧妙結合,對江南的園林風光做了理想的描繪:近處是石橋杏仁、花鳥樹林、樓台亭閣,遠處是層巒疊嶂、平波盪舟,如此湖光山色,確有“白浪青峯非人間”的意境。藝人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法,將繁雜的景、物、人鋪敍在一幅畫面上,運用吊珠圖案裝飾,中間襯以民間象徵吉祥的“八寶”圖案紋樣。

整個畫面構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東方藝術風格。優秀畫面除“梧桐”外,還有芙蓉、海棠、滿蓮、敦煌、雙龍、錦葵、金魚等裝飾,或豐滿嚴謹、端莊秀麗,或揮灑自如、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悦目,愛不釋手。

1979年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1984年又榮獲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法、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三枚金質獎章。 【裝飾】 青花陳設瓷裝飾更為精美,如繪有蘇州園林、北京天壇、頤和園、桂林山水、廬山風景、“四美圖”、“史湘雲就最少要眠”等紋樣的千件青花缸、萬件和超萬件青花瓶,畫面生動,料色層次清晰,裝飾別具一格。

民間青花是來自民間、淳樸活潑的一種青花瓷器裝飾形式。民間青花最大特點在於用筆流利豪放、點染錯落有致。

如畫山水小景,僅兩棵雜樹,一個山坡,一條小溪,着筆不多,卻把幽靜秀麗的大自然美景描繪的意趣無窮。不少嬰戲圖中的小孩,五官發眉可以完全不着筆墨,只在圓圈商洛以濃料就成小孩的頭部,天真活潑的形態卻表現得惟妙惟肖。

康熙青花瓷的特徵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麪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2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裏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温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髮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

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

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藥,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裏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髮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豔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

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

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係。

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繡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儘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80 釐米,極少變形,器身接口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

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製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12 、 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

清朝青花瓷有哪些特點

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説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

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

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髮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 其中爐的青花髮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髮色多顯灰藍。

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 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

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

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緻的作風。畫面佈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

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

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

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髮色前期較灰暗, 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

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

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 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青花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説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 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青花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 釉稀薄而發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髮色飄浮,胎質粗鬆,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

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

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託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望採納,謝謝)。

元青花的定義和特點

元青花的定義:“早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燒製的具有元代瓷器器形、構圖、紋飾特徵及古樸神韻的青花瓷器”都可初步視其為元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繪畫藝術特點一、元青花一般皆胎體厚重.二、釉有青白釉、樞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三、青花色澤有濃翠及灰淡兩種,均有鐵斑.四、器底無釉.碗、盤之類底足中心有乳丁狀突起.五、具有圈足外牆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徵.六、多稜梅瓶、多稜玉壺春瓶、多稜瓢瓶及方形扁壺、高頸大罐等為元代特有的器型.七、梅瓶之口均為上窄下寬的梯形.八、少數青花器仍沿用樞府瓷特有的小底足.九、多數器物圖案花紋密佈全器,分多層次佈局.十、某些圖案花紋具有明顯的元代特徵.。

青花瓷是什麼

青花瓷

【簡介】

青花是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温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淨素雅。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是釉下彩瓷的一種,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讚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裏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鑑賞】

古代陶瓷款識,是鑑定其製作年代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青花瓷的款識的字體、寫法、料色和風格都有其顯著的特點,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識的基本規律,就能準確地判斷古瓷的時代、窯口。古代青花瓷款識中的書法、圖案,對於書畫、篆刻藝術的創新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特點】

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其特點一是着色力強,髮色鮮豔,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淨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製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藴藏豐富。

【歷史】

青花瓷器起始於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製作已經成熟,這是我國制瓷史上的時代的進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運用較為普遍,自莊重渾厚的青花出現以後,影青刻花的裝飾變便漸漸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就連歐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來炫耀自己的富有。據説15世紀的薩克森國王,竟用4隊近衞軍向鄰國君主換取12個青花瓷瓶,來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繼承歷代優秀傳統,開發了清新、明麗、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種,在禮品瓷、展品瓷盒內外銷商品瓷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不但國家機關、人民大會堂和我國駐外100多個使館選用了青花瓷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賓館、飯店,甚至單位團體、家庭等幾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為我國外交禮儀上的珍貴禮品。如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時,周恩來總理送給他一套名貴青花餐具;1978年10月副總理訪日以青花文具禮贈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現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從總體上看,釉質白裏泛青,青料髮色青翠,造型美觀大方,裝飾有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在眾多的青花品種中,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產品。它由數十件乃至一百幾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異的瓷器配套組成,器型輕巧大方,輪廓秀麗勻稱,線條工整細膩,色彩和諧誘人。

“梧桐”是指青花傳統畫的名稱,“梧桐”為呈吉祥之意,這是根據我國民間傳説“梧桐引得鳳凰來”的美句而定的。畫面通過點、線、面的巧妙結合,對江南的園林風光做了理想的描繪:近處是石橋杏仁、花鳥樹林、樓台亭閣,遠處是層巒疊嶂、平波盪舟,如此湖光山色,確有“白浪青峯非人間”的意境。藝人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法,將繁雜的景、物、人鋪敍在一幅畫面上,運用吊珠圖案裝飾,中間襯以民間象徵吉祥的“八寶”圖案紋樣。整個畫面構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東方藝術風格。優秀畫面除“梧桐”外,還有芙蓉、海棠、滿蓮、敦煌、雙龍、錦葵、金魚等裝飾,或豐滿嚴謹、端莊秀麗,或揮灑自如、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悦目,愛不釋手。1979年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1984年又榮獲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法、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三枚金質獎章。

【裝飾】

青花陳設瓷裝飾更為精美,如繪有蘇州園林、北京天壇、頤和園、桂林山水、廬山風景、“四美圖”、“史湘雲就最少要眠”等紋樣的千件青花缸、萬件和超萬件青花瓶,畫面生動,料色層次清晰,裝飾別具一格。

民間青花是來自民間、淳樸活潑的一種青花瓷器裝飾形式。民間青花最大特點在於用筆流利豪放、點染錯落有致。如畫山水小景,僅兩棵雜樹,一個山坡,一條小溪,着筆不多,卻把幽靜秀麗的大自然美景描繪的意趣無窮。不少嬰戲圖中的小孩,五官發眉可以完全不着筆墨,只在圓圈商洛以濃料就成小孩的頭部,天真活潑的形態卻表現得惟妙惟肖。

【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1)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鈎,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劃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2)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4)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5)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色料】

“蘇麻離青”又稱“蘇尼勃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優質色料,據專家考證來自於伊拉克。

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從地區帶回一批“蘇尼勃青”料,這種青料含有高鐵低錳,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豔色澤來,同時又因含鐵高,在燒製過程中在青花上會出現黑斑點,平添了幾分自然美,這也是永樂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清朝的民間青花瓷碗值錢嗎百度百科

一、如果是真品,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二、清朝從1636年—1912年,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就年代上來説,價值落差很大。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峯;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三、民間青花也有技藝製作之分,價值也有所不同。

青花瓷是什麼

【瓷器】青花瓷

[編輯本段]一、概述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温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着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峯。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編輯本段]二、青料

(一)蘇麻離青

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説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説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敍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髮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説法。此料髮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髮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髮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髮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制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髮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着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編輯本段]三、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鈎,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二)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四)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五)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編輯本段]四、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髮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鬆,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粧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髮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髮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温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着。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峯,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峯;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説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脱,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髮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佈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鏽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髮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髮色較濃豔、鐵鏽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説。總的説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説。

相關鏈接:明永樂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説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髮色有的濃豔,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相關鏈接:明正統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順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髮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髮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髮色濃豔,有鐵鏽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佈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託、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脱。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髮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杆、蓮託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相關鏈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髮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髮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佈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託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説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相關鏈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慶青花瓷、明萬曆青花瓷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託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託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鬆、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髮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號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相關鏈接:明天啟青花瓷、明崇禎青花瓷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説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髮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髮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髮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緻的作風。畫面佈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關鏈接:清順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髮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關鏈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説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相關鏈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髮色飄浮,胎質粗鬆,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相關鏈接:清嘉慶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豐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託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相關鏈接:清光緒青花瓷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相關鏈接:清宣統青花瓷

[編輯本段]【歌曲】青花瓷

歌手:周杰倫

專輯:《我很忙》

發行年:2007

曲目號:3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杰倫

編曲:鍾興民

製作人:周杰倫

吉他:蔡科俊Again

絃樂編寫:鍾興民

絃樂團:中國愛樂

絃樂錄音師:盧楠(北京)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合聲編寫:周杰倫

合聲:周杰倫

錄音師:楊瑞代

錄音室:楊大緯錄音工作室

混音師:楊大緯

混音錄音室:楊大緯錄音工作室

mv主角:陳楚河 夏如芝

歌詞: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粧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裏。

你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裏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着你

你隱藏在窯燒裏千年的祕密

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在潑墨山水畫裏

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裏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裏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陶瓷文化的民窯青花

摘要: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是我國傳統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其民間的圖式、題材和行雲流水的筆法,給人留下無限暇想的空間。木文通過分析歷代青花的演變、重點闡釋明代民窯青花的形成、題材、裝飾風格,以及與其他藝術的關係。

關鍵詞:明代 景德鎮民窯青花文人畫民間藝術 隨着歷史的變遷,景德鎮制瓷歷史的宋景德年間迎來了輝煌的聲譽,但景德鎮瓷業真正邁向歷史高峯則應始於明代。明代是景德鎮民窯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景德鎮作為商品大量遠銷國外的時期,尤其在明代後期資本主義的萌芽,明代民窯逐漸擺脱封建桎桔的束縛,這使得民間大量燒造瓷器遠銷各地成為可能。這一時期,青花瓷成為明代景德鎮民窯陶瓷生產的主流,可以説青花瓷印證了明代景德鎮民窯發展的痕跡。

“青花”在中外陶瓷史上,以特有的純淨、樸素、大方、幽雅的藝術效果和質感美博得全世界的讚譽。它採用一種含氧化鈷的單純青色料描繪在瓷坯上,再施以透明自釉,經1300度高温焙燒而成。青花具有中國國畫的筆致韻味,由於它是用毛筆把圖像直接抒畫在瓷器的坯體上,燒成後會在潔自光潤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國畫般的藝術效果,而且青自相映,幽靚蒼翠,極富藝術魅力。青花瓷由於有官窯生產和民窯生產,藝術風格也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民窯生產的中、低等級的民窯青花瓷,其裝飾風格更是表現潑辣,大膽奔放。 二、歷代青花的演變,鑄就明代民窯青花的輝煌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然而唐青花並不是唐代陶瓷裝飾的主流,在揚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主體及裝飾多為植物紋,如花草相纏的蔓草紋、寶相花,團形花等,只有少量動物紋、青花色調雖鮮豔,並有暈散現象,但色調濃處有黑色小斑點、胎釉灰、釉質多氣孔,加之唐代尚豪華、器豐滿、色華麗,多采用釉色裝飾,如:唐三彩在唐代大量盛行。這使得唐青花曇花一現,沒有得到推廣和發展。同樣宋代青花色暗藍,不鮮豔、坯體釉質灰黃,如:浙江龍泉城南北宋金少寺出土的青花瓷殘片、胎質較粗糙,腹壁胎體作紅色,日部呈奶白色;內外均施釉、日和腹上部釉層較厚,釉色自中泛藍,青花紋飾繪在外壁胎面、形如盛開的菊花,青花色調暗淡,色澤不鮮豔,這與鈷土礦色料不純有關,這些因素致使青花裝飾的魅力無法展現。直到元代,青花才開始得到大量發展,元代前中期的青花雖然呈色藍中暗灰,但從紋飾構圖和繪畫技巧看來卻頗具匠意,如:獅首紋、象首紋、如意朵雲紋等豐富了器形的變化。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鎮青花燒造技術完全成熟,胎體潔白厚重,釉面自裏泛青,光潤透亮,青花料色青翠披離,色澤光彩鮮亮,裝飾題材也十分豐富,如植物題材方面,除了宋代的牡丹、蓮荷、菊花、寶相花等外還新增了鬆、竹、梅、靈芝、蕉葉、棗花、山花、月季等,動物題材方面則新出現了孔雀、白鶴、麒麟、獅子、海馬、異獸等。元代青花還採用流行的戲曲故事作為裝飾畫面,如: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代青花裝飾藝術,不僅繼承了漢唐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而且具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徵,可以説明代景德鎮青花很大程度上是繼承和發展了元代的青花藝術。從燒造技術到制瓷原料和青花色料上都為明代民窯青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明代民窯青花的裝飾與題材

明代前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這時民窯從胎釉到製作技術比元代有了進一步提高,胎土淘練精細,胎體温潤細膩,輕重適度,釉面平淨,釉層晶瑩肥厚、青花髮色深蘭蒼翠,明豔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線條往往有暈散現象,很象中國寫意畫在宣紙上形成的墨暈,使畫面顯得深融沉着。永樂、宣德民窯青花料有的採用進口原料,即文獻記載中的“蘇麻離”青料,價格昂貴,但呈色好。據從湖田出土的青花瓷片看,雖然早在宣德年間,民窯青花器也有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燒製的宗教用器和民用品,但明初到成化以前的產品,用得較多的還是國產料、其色澤比“蘇麻離”青稍灰,沒有黑色的斑點。這樣民窯青花的髮色也就有呈色上的區別,不如官窯器色澤鮮亮。人們總認為民窯無論是技術還是工藝都比較粗劣,實際上民窯生產在裝飾、器型上已日趨豐富多變,製作工藝也日臻成熟。在裝飾上,明代早期民窯青花裝飾採用一筆勾劃的技法,執筆連貫,一氣呵成,青花色暈圓潤,筆法簡潔,風格古樸淳厚,如:明代吉祥紋飾蝙蝠、魚紋、如意紋都幾乎是一筆連劃而成,彷彿書法之行草,意到筆到,這種大寫意的中國水墨畫技法運用到青花裝飾上,使得青花裝飾別具一格,獨樹一幟。正應合謝赫《畫品》中的意韻。這種技法的形成即受中國畫的影響又與明代民窯陶瓷器皿大批量生產有關,由於繪瓷匠人勞作的強度大,使得一些青花紋飾裝飾程序化、紋樣也由繁複變為簡略,這樣既降低了繪製的難度,又增加了瓷器的產量。裝飾題材上紋樣,較之元代變化也大。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都很豐富,植物紋中的牡丹、蓮花、薔薇、山茶花等形態比元代生動、富於寫生趣味。動物紋流行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特別是龍紋比之元代,具有裝飾形式化的傾向,龍的整體比元代龍紋豐滿、粗大。到了明代中期,以成化宣德為代表,景德鎮民窯逐漸改變了樸素凝重的風貌,胎體輕薄,近光透視呈牙白或肉紅色,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平等青”,也叫“陂塘青”。燒成後呈現柔和、淡雅而透徹的蘭色,並且裝飾技法上以勾勒渲染為主,並適應青花色料如水墨的特性,用渲染填色的技法使得所繪紋飾層次豐富,典雅柔和,裝飾輕鬆愉快,疏簡輕柔。花鳥、嬰戲、梵文、龍以及樹石紋飾大量使用,紋飾線條纖細,畫意飄逸瀟灑,可以説不論民窯、官窯都具有這種輕靈秀巧的藝術風韻,如揚州出土的成化年景德鎮民窯燒造的青花碗,青花紋飾筆法流暢、疏密有致,蓮花紋採用雙線勾勒填色,樹筋採用淡描雙勾法。成化青花瓷器富於秀麗清雅的藝術特色,裝飾性強,花紋多圖案式,流行規矩花,有的器皿內外“夾彩”,並流行“鬥彩”和“填彩”。確實具有別具一格的裝飾意匠。

明代中晚期民窯則以嘉靖,萬曆為代表。自嘉靖起,青花色料一改成化青花的淡雅,呈現出一種蘭中泛紫的厚重色調,造型也開始趨於多樣化。除了日用器皿外,還有各種宗教供器,尤其以道教供器居多。青花紋飾除動、植物,吉祥紋外,還大量出現道教紋飾:如八仙、八寶、八卦、靈芝捧八卦等。青花繪製更加精細、畫意瀟灑,人物體態修長、姿態飄逸。萬曆時期新興紋飾更多,萬曆青花瓷風行錦地開光裝飾,開光式樣繁多,有壓字錦、古錢錦、梅花錦以及圓形、長圓形、長方花瓣式樣,紋飾有簡有繁,用筆精緻挺拔,構圖較嚴謹。特別是嘉靖、隆慶以後,由於資木主義因素的發展和官搭民燒製度的實行,有一些高級的民窯青花瓷器,其胎、釉製作的精細程度和官窯器相仿,而且紋飾上也可能衝破了官方的規定。據《江西大志》載“青藉……流於民間,其製作無復分”。可見民窯與官窯制瓷無論在造型、紋飾、工藝上都幾乎沒有多大的差距。這一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還有供中、上層地主官僚使用的極精細製品,並在瓷上繪有款識。 例如:“博物齋藏”“京兆郡壽房記”“東書堂”等,萬曆時期,景德鎮民窯還為外銷歐洲特製大批青花器皿,圖案裝飾都為歐洲風格。

明代末期,民窯以天啟、崇禎時期為代表。據《天工開物》載,“凡饒鎮所用,以衡、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渚邑者為瓷器則用中,豐城諸處者為下也”。這説明青料的使用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當時的官窯和民窯燒製的高級青花瓷為上料畫成,而普通的民用青花瓷用中、下等青料。由於民窯產品這時已大量供應國內外市場,因而天啟、崇禎時期的民窯青花瓷遍步世界各地。明末民間青花瓷器圖案裝飾題材也豐富多樣,完全突破了歷來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寫意山水也很盛行,畫面構成上也如國畫配詩題跋。筆者認為,明代末期的青花裝飾對清代民窯青花的藝術風貌也有積極的影響,這種繼承性在清代青花的裝飾技法上尤為突出。 四、民窯青花與文人畫、民間藝術的兼容幷蓄

民窯青花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文人畫、民間藝術的營養,尤其受同時代的文人畫影響,明代的文人畫上承元人傳統,至明代中期形成了波瀾日壯之勢,如:“吳門四家”的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等以及後期的陳淳、徐渭。還有一些具有文人氣質的工巧匠人,如制紫砂壺出名的時大彬等。這些文人巧匠不僅對後期的中國繪畫藝術有深遠影響,而且推動了陶瓷繪畫的日臻成熟,特別是在青花領域,表現形式多吸收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山水、花鳥、人物等無一不能,草草幾筆的山水、人物、還加上國畫的題跋。這種利用青花色料特性的技法,即可作工筆,也可為寫意。與在宣紙上、絹上作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民窯匠人也注重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養料,如民間剪紙、年畫、木刻版畫,繡織等。題材裝飾也豐富多彩,除大量花果圖案,吉祥紋樣外,還有許多戲曲人物、民間傳説,麒麟異獸,還包括了宗教題材。許多絲織紋飾如團花、纏枝、幾何形等也經常運用到青花瓷的裝飾中。由於民窯青花把許多有用的藝術形式融合到一起,因而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形成了格調奔放、典雅敦厚的藝術特色。 縱觀景德鎮明代民窯青花特色的形式與發展,以及明代陶瓷生產的基木面貌和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不僅為景德鎮現代陶瓷藝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且它那奔放、典雅、秀麗的藝術特色激發了世界陶瓷藝術愛好者的共鳴。

“悠悠歲月,漫漫瓷路”。景德鎮民窯的輝煌不只是代表過去,它更激勵了我們這一代青年陶藝愛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藝術高峯。

什麼叫青花瓷啊?現在哪有啊?

青花是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温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其特點一是着色力強,髮色鮮豔,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淨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製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藴藏豐富。 青花瓷器起始於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製作已經成熟,這是我國制瓷史上的時代的進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運用較為普遍,自莊重渾厚的青花出現以後,影青刻花的裝飾變便漸漸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就連歐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來炫耀自己的富有。據説15世紀的薩克森國王,竟用4隊近衞軍向鄰國君主換取12個青花瓷瓶,來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繼承歷代優秀傳統,開發了清新、明麗、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種,在禮品瓷、展品瓷盒內外銷商品瓷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不但國家機關、人民大會堂和我國駐外100多個使館選用了青花瓷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賓館、飯店,甚至單位團體、家庭等幾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為我國外交禮儀上的珍貴禮品。如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時,周恩來總理送給他一套名貴青花餐具;1978年10月副總理訪日以青花文具禮贈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現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從總體上看,釉質白裏泛青,青料髮色青翠,造型美觀大方,裝飾有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在眾多的青花品種中,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產品。它由數十件乃至一百幾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異的瓷器配套組成,器型輕巧大方,輪廓秀麗勻稱,線條工整細膩,色彩和諧誘人。 “梧桐”是指青花傳統畫的名稱,“梧桐”為呈吉祥之意,這是根據我國民間傳説“梧桐引得鳳凰來”的美句而定的。畫面通過點、線、面的巧妙結合,對江南的園林風光做了理想的描繪:近處是石橋杏仁、花鳥樹林、樓台亭閣,遠處是層巒疊嶂、平波盪舟,如此湖光山色,確有“白浪青峯非人間”的意境。藝人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法,將繁雜的景、物、人鋪敍在一幅畫面上,運用吊珠圖案裝飾,中間襯以民間象徵吉祥的“八寶”圖案紋樣。整個畫面構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東方藝術風格。優秀畫面除“梧桐”外,還有芙蓉、海棠、滿蓮、敦煌、雙龍、錦葵、金魚等裝飾,或豐滿嚴謹、端莊秀麗,或揮灑自如、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悦目,愛不釋手。1979年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1984年又榮獲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法、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三枚金質獎章。 青花陳設瓷裝飾更為精美,如繪有蘇州園林、北京天壇、頤和園、桂林山水、廬山風景、“四美圖”、“史湘雲就最少要眠”等紋樣的千件青花缸、萬件和超萬件青花瓶,畫面生動,料色層次清晰,裝飾別具一格。 民間青花是來自民間、淳樸活潑的一種青花瓷器裝飾形式。民間青花最大特點在於用筆流利豪放、點染錯落有致。如畫山水小景,僅兩棵雜樹,一個山坡,一條小溪,着筆不多,卻把幽靜秀麗的大自然美景描繪的意趣無窮。不少嬰戲圖中的小孩,五官發眉可以完全不着筆墨,只在圓圈商洛以濃料就成小孩的頭部,天真活潑的形態卻表現得惟妙惟肖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年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鈎,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劃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古代陶瓷款識,是鑑定其製作年代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青花瓷的款識的字體、寫法、料色和風格都有其顯著的特點,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識的基本規律,就能準確地判斷古瓷的時代、窯口。古代青花瓷款識中的書法、圖案,對於書畫、篆刻藝術的創新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青花瓷是民族的還是民間的藝術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歸民間藝術領域。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温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着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峯。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33124.htm

青花瓷的款式分類

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1、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作者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

2、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4、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5、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青花瓷簡介

青花瓷從唐朝開始興起,揚州及洛陽等地的考古證據表明,至少於唐代已經出現白地藍花器物。元代時期的青花瓷逐漸成熟,到了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青花瓷發展到了頂峯。

青花瓷是源於唐朝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品種清新明快,同時又顯得質樸大方,因而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唐代青花瓷胎體厚重,質地粗鬆,色澤未能達到純白。但到了元代,青花瓷的製作工藝已相對老練,此時的瓷器外形美麗,構圖繁密,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青花瓷器型種類和特點

青花瓷的種類

唐青花

唐青花,胎質多粗鬆,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粧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宋青花,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髮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髮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温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元青花的紋飾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着。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峯,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峯;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較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説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脱,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的特點

一、從器型看。廳堂的陳設用具貴,文房器次之,生涯用品再次,器型奇異希罕者也易拍出高價;

二、從製作武藝看。製作難度高、樂成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蘆瓶、四方瓶、六方瓶等珍藏價值要高許多;

三、從色種看。青花鬥彩貴,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

四、從紋飾看。人物畫尤以侍女畫貴,動物次之,花鳥再次。雖然,青混名家制作以及官窯瓷的市場價很高。此外,在清康熙年間,一些民窯青花瓷精品在製作工藝和藝術水平上,已經和官窯瓷差距不大,因此民窯青花瓷精品也同樣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清朝民窯青花有什麼特徵

清朝民窯青花特徵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紋飾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

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製,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紋飾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樸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

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擴展資料:

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的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

而且由於當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TAG標籤:青花瓷 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