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成都茶文化歷史

成都茶文化歷史

成都茶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成都作為唐朝的重要都城,茶葉的經濟和文化地位逐漸提升。唐代的《大唐茶經》中就提到了成都的茶葉產區和品種。宋代時期,茶文化在成都進一步發展,成都成為了茶馬古道的重要起點和交易中心。清代時期,成都的茶文化進入鼎盛時期,當時成都被譽為“天下名城,泉源之都”,茶藝和茶道也在成都得到大力推廣和發展。如今,成都的茶文化已經成為其獨特的文化符號,深深地植根於成都市民的生活中。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的茶文化,是一種享受,是讓你的心緒歸於平靜遠離喧囂。眾所周知的成都文化是一個悠閒的城市,生活節奏不急不躁,安逸的。也許就是這樣的城市文化,才能使得飲茶的習俗源於這裏,是瞭解體味巴蜀風土人情的最後途徑。

巴蜀飲茶習俗源於先秦,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蓋、茶船子的“三年頭”茶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茶館、茶肆在蜀中更是歷史悠久,遍佈巴蜀城鄉和街巷,極富特色,或隱於鬧市,或立於郊野,置身於其中,不但可以品茗養性,還可以聽評書、看圍鼓,充分體味巴蜀的風土人情。

中國茶道從創始以來,就與佛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禪茶一味’這四個字足以形象地説明禪與茶的關係,坐禪和品茶是一個道理,都可以靜心修身。”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副祕書長、巴蜀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長明説。四川的禪茶有着悠久的歷史,據考證蜀中禪茶與日本的茶道有着極深的淵源。

“禪茶一味”是在宋代由郫縣人、成都昭覺寺住持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的,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村田珠光正是在圓悟克勤的影響下,悟出“茶禪一味”的真諦,成為日本茶道精神。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後,他的老師一休禪師將圓悟克勤禪師手書的“禪茶一味”遺墨傳付與他。

日本茶道中的“茶禮”,普遍的説法是來源於成都大慈寺的“無相禪茶之法”。當年,昭覺寺圓悟克勤禪師的師父、綿竹人五祖法演曾在成都大慈寺學習佛教經論及佛門禮儀,對大慈寺歷代相傳的茶禮也十分熟悉。他離開大慈寺到湖北省黃梅縣五祖山講禪,向同門師弟劉元甫談及大慈寺的茶禮,劉元甫以此寫了一本《茶道清規》,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飲茶理論。

與禪茶相比,道茶偏重於長生保命、益壽延年之功果。陸羽在《茶經》中説:“茶生蜀山青城山丈人峯,為茶中上品。”相傳南朝着名的煉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過道,他在《雜錄》中説:“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神農本草經》中又説:“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斷,茶的飲用和藥用功效,青城道士們很早就已經掌握並運用。

蒙頂山又稱作蒙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時期被列為貢品,作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因此,蒙頂山有着世界茶文化聖山之稱。

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主要品種有甘露、黃芽、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五種傳統名茶及特級綠茶,各級烘青、炒青,各種茉莉花茶,沱茶,南路邊茶等,它們是貫穿我國茶史的名牌茶。據何長明介紹,甘露、黃芽、石花這三種茶,在蒙頂之外又有着其他的名字,分別是碧螺春、竹葉青和龍井。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歷史】 巴蜀茶文化

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成都巴蜀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歷史

  巴蜀產茶歷史悠久,並且在先秦時期就以地方特產的名義將茶作為貢品。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中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茶的飲用習俗起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古巴蜀一帶,明末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自秦人取蜀後,始知有茗飲之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把俘虜遷到巴蜀,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傳播到巴蜀一帶,巴蜀的茶和飲茶的文化也向中原傳播。茶有不同的名稱,並且大多數來源於古巴蜀地區的方言,唐玄宗時官修《開元文字音義》,“茶”才正式定名。

  西漢時期王褒的《僮約》可以印證當時飲茶活動在巴蜀一帶非常盛行。王褒,漢宣帝時為諫議大夫,公元前59年,他從成都一個寡婦那裏買下家奴便了。《僮約》規定家奴便了應做的勞役,其中就包括“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由此可見,漢代四川一帶不僅已開始飲茶,而且出現了“武陽”一類買賣茶葉的市場。當時,成都不但已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來看,很可能也已成為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製作的重要中心。

  漢魏以後,巴蜀的茶業進一步發展,種茶和飲茶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西晉張載的《成都樓》詩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名句,説明茶在當時的地位,已居所有飲料之冠,而且茶的聲譽也越來越大,飲茶之風向全國各地蔓延。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起源

  早在秦漢以前,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説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説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説巴蜀人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四川的茶文化的來歷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有了茶葉就有了茶文化,四川的茶文化的起源是許多學者都在探究的問題,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四川的茶文化的來歷,一起來看看。

  四川的茶文化的來歷

  秦漢以前,我國的四川地區已經盛行飲茶。西漢時,茶葉是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由四川一路傳到京城長安,四川名茶從此得到發展。我國古代的四川東鄂西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是三皇五帝最早的生息之地。這説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今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是今日大神農架地域。該地區為茶文化最早的發祥地。

  今天該地區植被茂盛,今天還盛產茶葉,所以神農當時嘗百草是完全有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通過不斷北移或者東徙,西北才逐漸成為華夏中心直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逐漸移到了河南登封一帶。將茶文化帶到了中原。

  前幾年,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的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經過朝代更替,世事變遷,茶文化也從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説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中國的茶文化成為了最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茶文化的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着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 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彭鎮的觀音閣老茶館,號稱如今成都現存最老的茶館,關於茶文化你瞭解多少?

彭鎮的觀音閣老茶館現如今被稱作為最老的茶館,現如今的年輕人,他們壓根就不喜歡喝茶,喜歡喝各種各樣的飲料,所以對於茶文化了解的並不是很多。其實從古代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們就喜歡喝茶,喝茶能夠陶冶情操,像一些事業有成的人他們都喜歡喝茶,而且泡茶的時候有着很多的講究,這也是一門學問。

工藝的重要性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遠的歷史,從古至今已經有六七千年了,隨着時間的發展,這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一個特色文化,也有很多人對茶文化進入了了解,其實想要喝好茶必須得有好手藝,在選擇茶葉的時候,一定嚴格把控,在製作過程當中,任何差錯都是不可以的,都説三分是考原料,七分是靠手藝,所以想要喝一杯好茶必須有的好的工藝和好的生態。

種類的繁多

古時候有着這樣子的一句話,那就是一天之內可以不吃飯,但是但是一天之內必須得喝一杯茶,茶能夠體驗高我們的精神,而且很多人在交談的過程當中,他們也會以茶會友,茶種類也有很多,綠茶,紅茶,清茶,紅茶,白茶,黑茶,這些茶都是不一樣子的,但是喝到嘴裏面都是那麼的香甜。

我們知道茶葉的種類也有很多,像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峯,洞庭碧螺春,這些都是很有名的,而且價格也比較高,我們在奉茶的時候也是有着很多的講究,一般先給客人上茶,主人最後才上茶,而且我們在喝茶的時候,環境選擇優雅舒適,讓人有一種隨遇而安的感覺。

喝茶的禮儀也是很多了,別人在給你端茶的時候,我們要面帶微笑雙手接過,而且還得表示感謝客人,喝完茶的時候主人應該及時的給續上,客人離開我們才能把這些東西給收回去,這就是茶文化。

茶的發源地在哪裏

問題一:茶葉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世界茶葉發源地就在成都

茶葉的發源地在中國,而茶這個做為可口的飲料它就產生於中國的南部地區。 世界茶葉歷史的源頭在哪裏?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又在哪裏?昨日,長期從事茶史研究的大師級人物朱自振應邀來蓉參加茶文化封壇活動,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稱:據他研究與最早的文獻記載,實際上一直眾説紛紜的茶葉發源地就在成都地區;而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澱,成都當稱為世界茶文化中心,因此,打造“世界茶都”,成都已經具備了天時地利。 記載茶葉 最早文獻與成都有關 飲茶,是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的習慣與文化,而茶歷史的源頭究竟在哪裏?對於這個問題,各界説法不同,也有茶發源於印度、泰國等國家的説法,不過,學術界更多認為:茶應是發源於中國。那麼,茶的發源地是在中國的哪個地區呢?作為資深的茶史專家,朱自振老先生近年來開始致力於這個問題的研究,並最終得出結論:茶的真正發源地應該是在“巴蜀地區”,而更精確地説,就是在成都周邊地區。 朱老先生已經有了充分的論據證明他的論斷。首先是從氣候上,成都周邊地區適合茶葉的生長。氣候週期的暖季與寒節交替會帶來茶種植的交替延伸,從歷史時段上,也可以看出在有茶史記載的時候,氣候交替的規律恰好符合成都地區的茶生長規律。 朱老先生的第二個論據更具説服力。茶史界曾一度認為雲南西雙版納地區是最早的茶樹種植地,然而,朱老先生説,在他的考察過程中發現,西雙版納的當地居民在歷史上一直有這樣的説法:是諸葛亮教會了他們種茶與採茶。也就是説,巴蜀地區的茶種植技術更早於雲南,在諸葛亮帶來這樣的技術之前,西雙版納地區的人們並不瞭解“茶”這種植物。 第三個論據,便是有據可考的文獻記載了。朱老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已經發現的最早記錄了茶種植、飲茶和交易的史料,是西漢四川一個大地主劉褒所作的《僮約》。《僮約》的來歷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劉褒是資中人,他與成都一位富有的寡女楊惠(音)來往甚密。劉褒經常到成都來見楊惠,並與她一起飲茶飲酒。一次二人又在成都見面,劉褒招呼他的老奴去打酒,而恰恰這位老奴很不聽話,他抱怨説:“你不停地喊我做這做那,哪條規定我要做這麼多活路?”劉褒一怒之下,便書寫了一份《僮約》,意思就是“ *** 的規定”。在這一規定中,提到了 *** 為主人種茶、採茶的活路,這是中國可考的文獻記載中,最早提到種茶、採茶技術和茶葉交易的資料。也就是説,按可考文獻,最早出現種茶、採茶技術的就在成都周邊。

問題二:中國的茶發源地到底起源在什麼地方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茶樹的發源地上,一直有很多説法。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説法:

1.西南説:“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説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説: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説成立,那麼西南説就成立了。四川説要比西南説“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説: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説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説: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中國名茶知識插曲,嶗山綠茶,西湖龍井茶,廬山雲霧茶,湖南嶽陽君山銀針,台灣凍頂烏龍茶,台灣高山茶,台灣烏龍茶,阿里山高山茶,在中國茶類中屬綠茶的功效和綠茶的作用最好,在茶葉種類中,也屬綠茶的種類最多.台灣凍頂烏龍價格要比湖南嶽陽君山銀針價格高。另外杭州獅峯龍井價格也一般。凍頂烏龍從茶園所處的自然環境來看,即是冬季也並無嚴寒相侵,雪凍冰封,那麼為何名凍頂呢?據説是因凍頂山迷霧多雨,山路崎嶇難行,上山的人都要繃緊腳趾,台灣俗稱“凍腳尖”,才能上得去,這即是凍頂山名之由來,茶亦因山而名。大山茶廠詐騙。

5.江浙説: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説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

問題三:茶的發源地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説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説來,有神農説、商周説、西漢説、三國説。

神農説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説,不是信史。

商周説

據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X,園有芳m、香茗。”常璩明確指出,進貢的“芳m、香茗”不是採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芳m是一種香草,香茗指茶。此説法表明:生活在陝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

三國説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F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西漢説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F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都認為買茶之茶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説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於公元前一世紀。

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問題四:中國四大名茶是什麼茶葉的發源地是哪裏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羣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羣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峯)、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分佈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裏傍湖依山,氣候温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二、洞庭碧螺春biluochun.jpg洞庭碧螺春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相傳,洞庭東山的碧螺春峯,石壁長出幾株野茶。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採摘,以作自飲。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別茂盛,人們爭相採摘,竹筐裝不下,只好放在懷中,茶受到懷中熱氣燻蒸,奇異香氣忽發,採茶人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遊覽太湖,巡撫宋公進“嚇煞人香”茶,康熙品嚐後覺香味俱佳,但覺名稱不雅,遂題名“碧螺春”。  三、安溪鐵觀音20119613411638980.jpg安溪鐵觀音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温和,山巒重疊,林木繁多,終年雲霧繚繞,山青水秀,適宜於茶樹生長,而且經過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佔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着兩種歷史傳説,一説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説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採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 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鐘,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四、黃山毛峯未命名.jpg黃山毛峯  黃山毛峯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裏常年雲霧瀰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峯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鬆或倒懸,或愜卧,樹形奇特。黃山的巖峯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巖聚集而成。  雲、鬆、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祕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峯茶蒙上了種種神祕的色彩。黃山毛峯茶園就分佈在雲谷寺、鬆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裏......>>

問題五:鐵觀音茶的原產發源地在中國的哪個省份 鐵觀音於1723-1736年創制,是閩南清茶品質風格的代表。

主產區分佈在福建南部泉州地區的安溪,永春等地和漳州地區的平和,詔安,華安以及漳平地區。

問題六:世界上最早的茶葉發源地是哪個國家? 印度

問題七: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哪裏 從古老的吳越文化中探尋江南茶文化的淵源。

在長期的傳統觀念中,黃河流域一直被認為是中佛文明的發祥地,而其他地區則是步黃河文明的後塵而來。不僅封建時代的史文獻這樣説,早期的考古學者也這樣看。但到了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發現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有人提出,中國如此之大,到處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很難説哪裏是源頭,哪裏不是源頭,認為中華文明是多源頭又互相滲透、交融、凝聚的結果。

首先發難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蘇嘉興馬家濱發現新石器遺問;而當1973年,浙江餘姚再次發現河姆渡遺址後,更把這一新的理論推進了一大步,或者説得到了確認。這裏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產、生活器具, 及幹欄式房屋建築,有力地證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階段的社會面貌。説明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可能與同期的黃河仰韶文化同步發展。這種觀點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學者的支持,認為長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當然,夏、商、周幾代,中原黃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而長江下游,長期被稱為東夷之地。然而,或許正因為其距全國中心的偏僻、遙遠,使這一地區更多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徵,構成古老吳越文化的獨特風貌。周代,吳越員與保持隸屬關係,但經濟文化自成體系。越王勾踐用範 蠡、計然,十年而國富;卧薪嚐膽而國強。不過,較之中原,吳越直到漢代仍落後不少。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説:“楚越之地,他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贏蛤,不待資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八,亦無千金之家”,現代人看沿海地區比內地既開放,又富足,古代遠不是那麼回事。但自三國以後,吳越經濟不斷髮展;隋唐以後,長江中下游經濟則壓倒黃河流域。直至現代,江南仍是我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吳越地區的這種歷史軌跡造成它自己的區域文化特徵;既接受黃河文化的影響,但更多表現了本地區特點;早期的落後與中、晚期的先進鮮明對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經濟生活,同時又保留更多古風古俗。吳越、閩粵,都有這種特點。上海有最現代的工業,但至今總愛“阿拉”長、“阿拉”短,不願説普通話;蘇州評彈的清揚低通,細膩婉轉更獨具風格;閩南語沒有多少其他地區的中國人能懂;廣東是現今最開放的地區,但唯獨語言不肯開放,甚至以打粵語為榮耀。這使他們的文化總在古老與革新兩種潮流的巧妙結合中獨放異彩。

吳越文化正反映了這一突出特點。這個地區也是我國產茶勝地,中國綠茶浙江佔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這個基本條件外,還有幾個重要因素使該地區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真正發源地。

第一, 吳越地區山水秀麗,風景如畫,不僅有產茶的條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藝術環境。在這裏,經常是集名茶、名水、名山為一地。中國茶文化向來主張契合自然,吳越地區,太湖南北,錢塘江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茶 寮”。

第二, 我國南北地區向來是佛、道勝地,而且,正因為這裏的人民有尊古風、重鄉情的特點,佛教在此地不可能如青、藏和其他西部接受其“原味”多,不論樹種文化,到這裏總是要經過一番改造,接近本地“土風”。所以,青藏密宗為多,保持了印度佛教原色;北方律宗為多,已被中國文化改造了不少,而在吳越地區,主要是完全被改革的禪宗佔主要地位。然而也正是禪宗與中國“原種”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更為貼近。於是儒、道、佛三家在這一產茶勝地集結,共同創造了中國的茶文化體系。

第三, 良隋唐以後,長江下游經濟發達,南宋建都臨安,又使這一地區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江南水域使這一地......>>

問題八:茶道的發源地. “茶道文化”一直被認為起源於日本或韓國,近日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近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的首屆中國“茶道之源・新昌茶道節”新聞發佈會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國,中國茶道之源在新昌。

以陳放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民間茶文化專家,聯合中國國內眾多茶文化、詩詞文化、歷史學、考古學等多領域的權威專家,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理論研究和探討,歷時一年之久後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國,中國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區域)”這一創新觀點。

據稱,“新昌是中國茶道之源”有十大理由,即新昌具有極為久遠的產茶歷史;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越中、剡溪是魏晉六朝文化之中心;首開“佛茶之風”之先河;首創“道茶文化”之氣象;“唐詩之路”的精華催生“儒學茶道”;古越青瓷是剡茗茶道的良器;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歷史悠久、傳承不斷、內容豐富的民俗茶文化;豐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誕生的精神土壤。

據瞭解,趁“新昌是中國茶道之源”提出之機,新昌縣將在今年秋季舉行首屆中國“茶道之源・新昌茶道節”,有關方面還將在新昌籌建“中華茶道園”、“世界茶博園”,恢復“佛茶神風”、“支遁墓”、“第一茶舍”、“第一茶亭”,建設大唐茶塢、天姥茶爐及中國茶道村等。另外,在軟件方面,還將成立“新昌・中國茶道研究會”,組織並培訓“大唐茶道”表演隊,成立“茶哥、茶妹茶幫隊”,邀請各方面專家設計和編排“採茶盛典儀式”、“採茶舞”,公開徵集茶仙子(茶妹子)為“茶道中國・和行天下”活動形象代言人,徵集並評選“採茶歌”、“茶詩”、“茶文”。時機成熟後,還將倡導和發起申請“茶道”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問題九:中國茶史的發源地點 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説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很多城市都流行喝茶,哪座城市的茶文化最正宗?

很多城市都流行喝茶,但我覺得四川成都的茶文化是最正宗的,現在真的是越來越流行喝茶了,因為喝茶的好處有很多,喝茶可以養生,也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以前談生意流行的是喝酒,現在談生意流行的是喝茶,而我們國家本身就是一個茶文化非常久遠的國家,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們就已經有了喝茶的習慣,只是這幾年茶文化變得越發盛行,而現在每個城市都有着不同的茶文化。

我之前也去過很多城市,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着屬於自己的茶文化,例如杭州、上海、成都、蘇州等地,但我覺得最正宗的茶文化還得是成都,成都可以説就是一個因“喝茶”而出名的城市,如果你曾經有去過成都,你就會發現這裏到處都是茶館,我從未見過一個城市有如此之多的茶館,你在成都無論你走到哪幾乎都是可以看到茶館的,據不完全統計這裏的茶館可以達到1萬多家,是我國茶館最多的一座城市。

不僅如此,你還會發現在生活生活的居民無論走到哪裏都是拿着茶的,而成都的茶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單純地為了喝茶、聊天,來這種茶館的人主要是為了休閒,還有一種是類似棋牌室一樣的茶館,來這裏的人們主要是為了打牌、打麻將的,喝茶只是其次,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茶在成都人民的生活中真的是無處不在,這可能是因為成都本身就是一個生活節奏比較慢的城市,這裏的人們都比較喜歡休閒娛樂活動,所以茶文化才會在這裏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如今成都的茶文化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歷史,如果你來到了成都,一定要品嚐一下成都的茶,我個人覺得這座城市的茶真的是最正宗的。

喝了這麼久的茶,這些地方趣味橫生的飲茶文化你瞭解嗎?

我們都知道茶葉最初被人類食用,採用的是生嚼吞嚥的方式。後來逐漸發展為煮茶飲用,再發展到泡茶飲用。其實喝茶有很多種方式,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風土人情不一樣,飲茶方式也有所區別。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還是一個歷史名城。老北京人向來有喝大碗茶的習俗。所謂喝大碗茶就是比較粗放的飲茶方式,以前北方人喝茶都是泡一大壺倒大碗裏喝,或者乾脆直接用大碗大杯泡茶來喝。大碗茶最興盛的時期是清朝,喝茶的人主要是八旗子弟。當時北京有很多家茶樓,這些茶樓的主顧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由於功夫茶的普及現在很多北京人喝茶也開始講究用功夫茶具來喝了。

説起廣州的早茶,大家都很嚮往。廣州人非常喜歡喝茶,早上起牀後要喝茶,晚上睡覺前也要喝茶。廣州最有名和最講究的還屬早茶,廣州人很注重吃早茶。吃早茶的時候泡上一壺茶,配上精緻美味的點心,一般都會配上七、盤。現在廣州人吃早茶一般都是去茶樓吃,可以一個人去享受一下寧靜的時光,也可以全家一起去熱鬧一下。可以和朋友去聊聊天,還可以和客户去談生意。廣州的早茶早已融合到了人民的生活中,同時也成為了他們的一種交際方式和文化。

成都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景色優美、生活節奏慢,大街小巷茶館林立。這樣的成都讓大家很是嚮往。成都的茶館獨有一種蓋碗茶文化,與南方地區用蓋碗泡茶不同,成都地區是用蓋碗喝茶。相傳蓋碗是唐朝的時候由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的。當時人們用杯子喝茶,崔寧的女兒怕燙手就給杯子加了一個杯託,後來又有人給杯子加了個蓋子,蓋碗就被髮明瞭出來。蓋碗由杯蓋、杯身、杯託三部分組成,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四川茶文化

《神農本草》中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從此,茶便在民間流傳開來,茶的利用歷史與藥用植物一樣久遠,它伴隨着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演變、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四川,作為茶的原產地之一,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一、關於茶文化的定義

茶文化是指以茶這一飲品為中心,折射出的與之有關的一切文化現象,包括茶的種植、研製、開發,茶具的生產、加工,特殊茶風俗的形成,以及與其它文化的現象相容而形成的各種藝術等。就此定義而看,茶文化包羅萬象,本文就將川茶、四川茶具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二、關於川茶

l、川茶歷史悠久,是我國茶的原產地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發現茶的國家,若追究我國茶業的根源恐怕就將追溯到四川。

李晉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述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於尚書……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率領南方八國伐紂,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説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帶就已經用茶作為貢品了,而在我國其它地方已沒有更早關於茶事活動的記述。而現在,多被人們認為是茶葉之鄉的蘇杭一帶,到了秦漢年間才有了關於發現野生茶樹的記錄,那麼在秦漢年間的四川對茶葉的栽種已非常廣泛成熟。據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益州(四川的古稱)川穀山陵道旁皆為茶樹,一隻,兩尺,甚有兩人合抱者。由此可見,四川對茶的栽培和認識是早於現今茶業非常發達的江浙一帶。

就四川地區本身的地理條件來看,四川盆地周圍具有較廣闊的丘陵地帶,這裏氣候濕潤,降水豐富,丘陵的排水性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這些都是適宜茶樹生成的自然條件。由此可見,四川成為我國茶樹的原產地也是有據可依的。

2、川茶"小有名氣"

説到全國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龍井,安溪的鐵觀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實上川茶也是頗有名氣的。80年代,全國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國的名優茶,四川名茶也近40餘種,其中省外較為知名的有:峨眉毛峯、蒙頂甘露,青城雪芽,省內著名的還包括峨嵋竹葉青,蒙頂黃芽,邛崍文君茶,廣安松針,香山貢茶等。這些茶品在古代頗具名聲。

唐代白居易曾讚美川茶:琴裏知聞唯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李白詩曰:楊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

文同寫道:蜀中茶稱聖,蒙頂味獨尊。

由此可見,川茶的"名氣"在唐代就已流傳開來,並得到眾人的肯定。

三、關於"茶具"

1、四川出產的茶具中,不乏上等精品

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茶具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者所親睞。由於製作材料不同而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而就四川範圍來講主要出產的為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個類別。

白瓷: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大邑生產的白瓷質薄光潤,白裏泛青,雅緻悦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了元代發展為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靚典雅,不僅得到國內人士的喜愛,還遠銷海外。四川大邑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安徽祁門並列為中國白瓷茶具的四大產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聞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質堅、釉色飽滿、色澤靜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陶瓷釉面有紋片,紋片開頭多樣,大小相間,此稱"文武片";也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北極碎",另外還有"蟹瓜紋"、"牛毛紋"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別具風格的紋飾圖樣是由於釉面原料的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黑瓷:中國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廣元和福建安的為上等。在宋代,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能根據經驗,認為黑瓷茶盞用以鬥茶最為適宜。北宋蔡襄《茶錄》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黑盞紺黑,紋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其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獨特之處,四川廣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飾上與建安都不相上下。

2、四川的"土茶具"---蓋碗杯

"蓋碗杯"分為茶碗、茶蓋、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稱"三件頭"。相傳為唐代四川節度使崔寧所發明,崔寧勤於政務,功於詩書,常常以茶會客。崔寧見使女送茶時,常因茶碗太燙而多有不便,於是他想出一個妙計,用蠟將茶碗固定在茶托上,這樣一來,茶碗裏的水就不會溢出,後來這種茶具在民間流傳開來而後全國仿造。對於這種茶具的託捧方法也有要領,左手託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蓋,在碗麪,碗沿上輕輕拔動,發出聲響,然後將茶蓋半沉入水中,由裏向外漫漫滑動,這時只見綠波翻湧,翠葉沉浮,幻影遊動。飲茶時將茶碗送到嘴邊,徐徐飲入,稍作停頓,茶水於舌邊,舌根迴盪,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聲,此時口中是暗香飄動,芬芳亂竄。行家們稱此招為"三吹三浪",蓋碗茶流傳於民間後,更豐富了其內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語。茶蓋翻轉在茶沿旁,要求續水、加湯;茶蓋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馬回來;茶蓋翻轉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結帳走了。

自蓋碗茶的問世,"三件頭"迅速風糜全國,四川人對茶具的喜愛也逐漸由"陽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轉化為"下里巴人"的蓋碗杯,出現了雅俗共賞的局面。而飲茶的風俗也為更多人所接受,"茶館"在四川的數量也可謂是"甲天下"。

參考文獻:

〔1〕張世英等《成都掌故》---"天府風情""藝壇春秋"成都出版社1996年出版社

〔2〕陳世鬆《天下四川入》---"天府心態剖析"四川人民出版杜1999年出版

〔3〕俞永明《説茶飲茶》金盾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小丁《四川導遊詞》---"川茶與成都茶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四川首趟茶葉專列開出國門,你對我國茶文化了解多少?

一、茶葉及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把茶作為飲品的國家,在世 界各國中,茶資源數我國最為豐富。茶葉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 很長的歷史。 

在我國古代西周時期茶葉用來做祭品的,到了春秋時代新 鮮的茶中是用來做菜食,發展到戰國時期茶中是用來給人治病 當藥材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到了西漢茶葉就被人們當成主要 的商品之一。從三國到南北朝這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佛教 盛行,佛家通過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因此在那個時期各個寺 院都普遍種茶。佛教使得茶灶得到了飛速發展。到了唐代,茶 葉正式成為人們的飲品。 

二、茶文化的定義 

文化的定義可以從兩個範疇來説,一個是廣義上,另一個 是狹義上説。而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文化,同樣分為 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茶文化是指以茶為中心的精神文明 與物質文明的結合。是以茶這個物質為載體,折射出一定的精 神內容,是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和諧高度熔合的產物。廣義上的 茶文化內容主要體現在茶中的發展歷史、茶藝和茶道、飲茶習 谷、茶具、茶詩和茶畫等藝術表現形式。狹義的茶文化則專指 剔除茶這個物質載體外的精神文明這部分,也就是指茶在被使 用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文化和社會現象。 

三、國茶文化

1.茶文化的萌芽 

晉代、南北朝文人飲茶興趣大增,有些關於茶的詩詞出現, 茶這時不僅是一種自然物質,更賦予了文化精神的涵義,發揮 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2.茶文化的形成階段 

中唐時,陸羽《茶經》將茶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標 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出現,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里程碑。中國茶 道精神第一次出現。 

3.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到了宋代,我國茶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一定程度上 促進了我國茶葉文化的發展。宋太祖趙匡胤喜飲茶,他在在宮 廷中建立茶事機關,並且將宮廷飲茶按等級分類。這時候出現 了茶的禮儀制度,賜茶成為皇帝寵愛大臣,眷顧親屬的重要方 式。 

4.茶文化的普及階段 

明代茶葉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明代的文人雅士不少留有作品,比如唐伯虎作的《品茶圖》等。這時候 茶具也是各式各樣,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 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清朝時期茶中正式 作為出口的一種行業,這時候的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成都:一座被茶館定義的城市

成都地處相對封閉的長江上游地區,成都平原被眾山環抱,被認為是“整個中國最富裕、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在中國北方,人們聚居在村莊裏,但成都平原的農民則是散居的,如果從空中俯瞰,可見的農舍點綴在田野上一叢叢竹林之中。成都歷史悠久,不少西方人對她不吝讚美之詞,如“最好的城市之一”、“一個小北京”、“像京都一樣的古典風情”等等。直至19世紀末,當沿海城市由於西方衝擊經歷劇烈變化之時,成都得以保留其傳統,到成都的西方人驚奇地發現,“西方對成都的影響微乎其微”。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都是中國內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從清末到1920年代,成都人口為34萬-35萬人;1930年代到40年代,為44萬-45萬人,1945年其人口規模達到74萬人的頂峯,1949年降至65萬人。成都有城牆環繞,整個清代只有四個城門與外界相通。從辛亥到1930年代,又開鑿了三個城門。在城牆之內,成都還有兩個被城牆包圍的小城,即少城(又稱“滿城”)和皇城。少城位於城西,清代為旗人居住,一堵城牆把其同大城分離開來,但辛亥後這個城牆被拆除,少城和大城合而為一。皇城為漢代遺址,明代重修,位於成都城中心,周圍御河環繞,內稱貢院,三年一次的鄉試便在此舉行。雖然清廷覆沒後其不斷遭到破壞,但倖存到20世紀60年代。

天府之國的飲茶之風

喝茶作為中國日常生活重要部分有着漫長的歷史,正如民諺所稱:“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今日世界飲茶之習源於四川,遠可追溯到西周,秦統一中國後,方傳到其他地區,這個歷史發展過程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在古代中國,人們追求在幽雅的環境中飲茶,文人客經常描寫他們一邊品茗一邊吟詩作畫的閒情逸致。清代畫家鄭板橋據稱是“茶竹雙痴”,作畫時茶與竹不可或缺,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茅屋一間,新篁數幹,雪白紙窗,微滲綠色”,然後“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顯然鄭板橋試圖遠離世俗的塵囂,在大自然中得到創作的靈感。茶館不可能營造這樣一種心境。在成都,雖然茶館具備了茶竹兩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館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顧客盈門,熙熙攘攘。人們去那裏不僅是喝茶,也追求濟濟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種公共生活之氛圍,這或許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眾與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情調。

古代中國的各種記載提供了有關茶葉、茶葉生產、飲茶、茶文化的豐富資料,但對茶館的記載多語焉不詳。茶館歷史悠久,但其何時、何地以及怎樣出現的,則不得而知。歷史資料提到諸多飲茶之處,諸如茶室、茶攤、茶棚、茶坊、茶房、茶社、茶園、茶亭、茶廳、茶樓、茶鋪等等,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式和名稱。由於缺乏詳細的記載,我們並不清楚它們與今天所看到的“茶館”有多大的相同和相異之處。不過,從有限的文獻可知,至少唐代便有所謂“茶室”,即喝茶的公共場所。在北宋首都卞京和南宋首都杭州,有不少“茶坊”,提供了為同行同業聚會及 *** 活動的場所。明代也有不少茶坊的記錄,尤其是在南京、杭州、揚州等南方城市。

成都亦有很長的茶館歷史。元代費著的《歲華記麗譜》,便稱成都有“茶房食肆”,人們在那裏喝茶時,有歌伎演唱“茶詞”。不過,20世紀之前關於成都茶館的資料非常有限,目前所能見者無非是幾首竹枝詞。乾隆時期的著名文人李調元寫道:“秋陽如甑暫停車,駟馬橋頭喚泡茶。怪道行人盡攜藕,橋南無數白蓮花。”當然,從這首詞所透露的信息,我們也並不清楚他説的是一個茶館還是一個茶攤買茶,但是至少我們知道那時已有賣茶水的生意。一首19世紀初的竹枝詞則提供了稍微詳細一點的記錄:“文廟后街新茶館,四時花卉果清幽。最憐良夜能招客,羊角燈輝鬧不休。”該詞不僅描述了茶館的地點和氛圍,從目前所知的資料中,還第一次看到了“茶館”這個詞在成都的使用。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概念的“茶館”在成都並不普遍,正如晚清曾任知縣的周詢所寫:“茶社無街無之,然俱當街設桌,每桌四方各置板凳一,無雅座,無樓房,且無倚凳,故官紳中無人飲者。”茶館使用高的方桌、凳子、長條椅,不便人們久坐,到20世紀初,有茶館開始使用矮方木桌和有扶手的竹椅,舒服的座位使顧客更樂意在此逗留,隨後其他茶館羣起仿效。

“茶館”是現代中國對這類服務設施最常用的詞,但在四川,特別是及之前,最常用的説法是“茶鋪”。在過去成都,熟人在街頭相遇,最常聽到的招呼便是“去口子上茶鋪吃茶”。這裏“茶鋪”可以指任何一類茶館。如果説“茶鋪”是稱人們所使用的公共空間,那麼“茶社”或“茶社業”則經常指茶館這個行業。20世紀初,一些更幽雅的茶館設立,一般稱“茶園”或“茶樓”。不少“茶園”提供演戲娛樂,而“茶樓”則指在有兩層或設在二樓的茶館,不少以評書招徠顧客。

關於茶館的記憶

20世紀上半葉,許多到成都的外省人和外國人,對成都的茶館和茶館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們的遊記中常有生動的描述。成都人則自己調侃説成都有“三多”:閒人多、茶館多、廁所多。在中國,成都的確以茶館最多、茶客最眾並在茶館中消耗的時間最長而名聲在外。如李劼人所描寫的晚清:“茶鋪,這倒是成都城內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來,一條街總有一家。有大有小,小的多半在鋪子上擺二十來張桌子;大的或在門道內,或在廟宇內,或在祠堂內,或在什麼公所內,桌子總在四十張以上。”外來者還經常將成都茶館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例如一個西方人發現在成都“有飯館和茶吧(tea drinking saloons),面街而開,後者有着與英格蘭的酒吧(public houses)同樣的作用,但並無酒吧那樣的弊病。朋友們在那裏聚會閒聊”。他還注意到“大部分生意都在茶館成交”。

不過關於茶館最詳細的描述還是來自到成都的外省人。著名教育家舒新城1920年代到成都時,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此地人民生活的特別休閒”。抗戰爆發後,這種生活方式也改變不多。左翼作家蕭軍1938年到成都,吃驚於茶館之多,便不無誇張地感歎道:“江南十步楊柳,成都十步茶館”。曾經留學法國的元老吳稚輝在1939年也稱:“成都茶館之多,有如巴黎的咖啡館。”當代著名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何滿子回憶道:“茶館之盛,少時以為當屬江南為最;稍長,到了一次揚州,才知道更盛於江南;及至抗日戰爭時期到了成都,始歎天下茶館之盛,其在西蜀乎!”何滿子系江南人,除了戰時在成都以及反右後被髮配西北幾年,他一生幾乎都在江南度過,但成都茶館是他常寫的主題之一,生動記錄了他在成都茶館中的經歷和觀察。實際上,何滿子不過是許多對成都茶館情有獨鍾的外鄉人之一,他們深受成都豐富的茶館文化之感染,哪怕是短暫的茶館經歷,也給他們留下了無窮的回憶和無限的遐想。

1941年,一個文人寫了一篇題為《關於茶館》的有趣文章,描述了他在各地茶館的不同經歷。作者不是四川人,小時候父母不准他進茶館,因為那是“下流社會”像鴉片煙鬼和賭棍這些人待的地方,即使他站在門外看裏面的表演,父母也要把他狠揍一頓。因此,雖然他對茶館很好奇,但在18歲離開家鄉到武漢之前從未進去過。在武漢,茶館的茶客也多是三教九流,他在那裏學會了、講下流話等惡習,成為遠近聞名的“惡少”。後來他改邪歸正,到過許多地方,便很少再光顧茶館。不過在上海和南京,茶館舞台上的漂亮歌女和台下衣冠楚楚的觀眾,給他印象頗深。抗戰爆發後他到了四川,頭五年在重慶,“有幾百個夜晚”都消磨於謔稱為“外國茶館”的咖啡座中。最後他來到成都,發現這裏的茶館給各階層的顧客提供了一個舒服的環境,是當時“以五元的代價,消磨半天以上的時間”的唯一去處,因而感歎道:“成都茶館最偉大,真足甲觀寰中”。

這些作者有着相異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觀察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但他們對成都茶館生活的印象和感受非常相似,都認為成都茶館之多,其茶館文化之獨特,茶館服務之大眾化,接納各階層顧客之包容性,人們在茶館裏所待的時間之長,茶館與居民日常生活聯繫之緊密,是其他任何中國城市所難以比擬的。

本文摘錄自《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王笛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再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茶文化文字史料

  但凡飲茶的人,大多都知道我國最早關於茶的專著,就是唐代茶聖陸羽編著的《茶經》。但從已知的史料看,《茶經》並非我國最早關於茶的文字記載。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文字史料,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文字史料

  早在陸羽《茶經》問世的800多年前,即西漢宣帝神爵年間,我國就有飲茶與買茶的文字記載了。而這記載是漢代辭賦家王褒在《僮約》中不經意間觸及的。

  《僮約》記載的是王褒在成都親身經歷的事。話説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裏,王褒因事到了湔山,並寓居在成都安志裏一個叫楊惠的寡婦家裏。楊氏家裏有個名叫便了的家奴,王褒命他去買酒,他很不情願。可能出於醋意,便了就跑到主人的墓前傾訴不滿,説:“大夫你當初買我時,只規定我看守家裏,並沒有要我為其他男人買酒啊!”

  王褒得悉此事後,大怒,問楊氏肯不肯賣掉便了。楊氏説,便了愛頂撞人,沒有人願意買。王褒當即於正月十五這天以一萬五千錢從楊氏手裏買下了便了,並準備立約管束他。無可奈何的便了於是在立券約時,向王褒提出了要求:“要想使喚我,都應該明明白白地寫在券約上。不寫在券約上的話,我便了是不肯幹的!”王褒允諾,就此寫下了這道《僮約》。

  為了教訓便了,王褒在《僮約》裏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勞役和幹活的時間安排,使便了從早到晚不得空閒,並對他提出了十分嚴苛的要求。便了讀罷券約,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説:“如果照此幹活,還不如早點把我送進墳墓算了。早知如此,為王大夫買酒,我真不該發牢啊!”

  王褒這篇饒有趣味的奇文,為後人研究西漢時期蜀中的風土民情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資料。而令人更為驚歎的是,王褒根本沒有想到,他在不經意間,居然也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史留下了最早、最可靠的文字史料。這就是《僮約》中的兩處記載,即“膾魚炰鼈,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楊氏擔荷”。武陽,就是今天成都以南的彭山。由此推斷,武陽可能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被文字記載買賣茶葉的市場。而茶葉能夠成為商品上市買賣,説明西漢時期飲茶至少已開始在士大夫階層中流行了。

  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説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國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着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茶字的讀音源於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發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仍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4)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製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中國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TAG標籤:成都 歷史 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