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安溪茶葉製作工藝名稱有哪些

安溪茶葉製作工藝名稱有哪些

安溪茶葉製作工藝名稱主要包括:

1. 清水炒法:將新鮮茶葉在炒鍋中用清水反覆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從而達到“青香”和“草香”互相融合的目的。

2. 炭火炒法:將茶葉置於炭火烘乾,使茶葉香味更加濃郁,口感更加醇厚。

3. 烘青工藝:將新鮮茶葉加工成捲曲形狀後,置於烘房中進行烘青作業,達到“青香”和“草香”相融合的完美狀態。

4. 低温烘焙工藝:“低温烘焙法”即採用較低的烘焙温度,以保留茶葉原來的香氣和營養成分。

5. 滾揉工藝:將茶葉置於滾筒中進行旋轉搓揉,達到茶葉鬆軟、彎曲的效果,使茶葉香味更加濃郁。

6. 手工揉捻法:手工揉捻是傳統的製茶方法之一,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手工揉捻茶葉,形成捲曲的形狀。

7. 煙燻工藝:將茶葉置於煙燻爐中進行煙燻,以增強茶葉的煙燻味和口感。

8. 安溪鐵觀音名優工藝:安溪鐵觀音名優工藝是一種傳統的製茶方法,由花香、茶香、果香、韻味相融合的完美品味組成。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安溪茶是怎樣做的,怎麼製茶的,工序是什麼,它的全過程

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類,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其採製工藝十分考究,是一項實踐性很強,靈活性很大的技術。烏龍茶品質獨具一格,其特點是: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甘醇,深受人們的喜愛。

第一節 安溪烏龍茶採摘

一、合理採摘

採茶的目的是為了採摘更多的芽葉,製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好茶,然而茶樹的芽葉既是製茶的原料,又是茶樹的重要營養器官,在茶樹生長髮育的過程中,只有當營養芽不斷萌發,使分枝不斷增加,樹冠才能不斷擴大,同時也只有在嫩葉陸續萌發以取代老葉而行使光合作用的情況下,茶樹養分才能得到不斷補充,提高芽葉的再生能力,達到枝壯、葉茂。採摘的一般原則是:適時採、留葉採、採養結合。根據不同茶類、品種、樹齡、樹勢、季節、土壤和肥培管理等情況靈活掌握。

二、採摘標準

烏龍茶的採摘標準,葉梢比紅、綠茶成熟。其採摘標準為:待茶樹新梢長到3~5葉將要成熟,頂葉六七成開面時採下2~4葉,俗稱“開面採”。所謂“開面採”,又分為小開面、中開面和大開面。小開面為新梢頂部第一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1/2;中開面為新梢頂部第一葉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2/3;大開面為新梢頂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面積。一般春、秋茶採取“中開面”採;夏、暑茶適當嫩採,即採取“小開面”採;豐產茶園生長茂盛,持嫩性強,也可採取“小開面”採,採摘一芽三四葉。

三、採摘季節

安溪茶區,氣候温各,雨量充沛,茶樹生長期長,一年可採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體採摘期因品種氣候、海拔、施肥等條件不同而差異。一般採摘期,春茶在穀雨前後,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立秋前後,秋茶在秋分前後,冬片在霜降後。各茶季的採摘間隔期為40~50天,在具體掌握上,應做到“開頭適當早,中間剛剛好,後期不粗老”。

四、採摘方法

長期以來,安溪廣大茶農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虎口對芯採摘法”,即將拇指和食指張開,從芽梢頂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將茶葉採下。一般採葉標準是:長三葉採二葉,長四葉採三葉,採下對夾葉,不採魚葉,不採單葉,不帶梗蒂。這種採摘方法,優點很多,已得到普遍採用。

五、機械採茶

茶葉採摘在茶葉生產中是一項頗費工本的勞動,一般是茶園管理用工的50%以上。20多年來,隨着城鄉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商品經濟不斷髮展,農村大批勞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不少茶區出現採茶勞力十分緊缺,採茶工資不斷提高,導致種茶效益下降因此,部分茶區採用了機械採茶。採茶機有單人揹負式和雙人抬式兩種。一般工效,比人工採茶提高10倍以上,這是今後茶葉生產發展的方向。

六、鮮葉保管

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鮮葉先放在隨帶揹簍裏。鮮葉採摘時不要握得太緊,置放時也不要壓得太重,應儘量保持完整的葉態,以防鮮葉受損,影響發酵效果。

鮮葉採摘後,不要長時間置於簍裏或袋裏,應及時收青運回,置於陰涼處,並翻鬆鮮葉,防止風吹日曬,葉温升高,保持新鮮度。

第二節 安溪烏龍茶的初制工藝

烏龍茶聞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稱。故初制與紅茶、綠茶不一樣,其工藝要複雜得多,它吸取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製造原理,在初制過程中既不完全破壞全葉組織,又要輕微地擦傷葉緣組織,要求細胞內含物不完全變化,又有一部分起氧化作用,使鮮葉邊緣呈紅褐色,葉中部分為淡綠色,形成奇特的“綠葉紅鑲邊”,俗稱為半發酵。通過如此複雜的工藝過程,引發出獨特的色香味。

一、做青階段

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烏龍茶在初制中色、香、味形成的關鍵。

(一)、萎凋

分為室內萎凋(涼青)、日光萎凋(曬青)、加温萎凋和人控萎凋四種。

1、室內萎凋(涼青): 將採回的鮮葉攤放在笳笠上,靜置於涼青架,酌情翻動2~3次,使萎凋均勻。涼青一般不單獨進行,與曬青相結合,它的主要作用:一是散發葉面水分和葉温,使茶青“轉活”,保持新鮮度;二是可調節曬青時間,延緩曬青水分蒸發的速度,便於搖青;三是對曬埒不足的鮮葉,也是一種補救的方法。涼青的適度是:嫩梗青綠飽水,葉表新鮮、無水分。

2、日光萎凋(曬青): 它利用光能熱量使鮮葉適度失水,促進酶的活化,這對形成烏龍茶的香氣和去除青臭味起着重要作用,也為搖青創造良好的條件。曬青温度要求日光柔和斜射,攤葉宜均薄,必要時可“二涼二曬”,時間10~30分鐘,其間翻拌2~3次。曬青程度,一般曬至葉面失去光澤,葉色轉暗綠,頂葉下垂,梗彎而不斷,手捏有彈。曬青後要再涼青,使其鮮葉“還陽”。

3、加温萎凋: 陰雨天可採用加温萎凋,如用萎凋槽萎凋,風温40°C以下,葉温不超過30°C,攤葉厚15~20釐米,每10~15分鐘翻動一次。時間一小時左右。

4、人控萎凋: 根據烏龍茶做青工藝要求,採用先進設備,進行人控温濕度做青,其效果很好。

二、搖青工藝

搖青是烏龍茶特有的操作方法,也是烏龍茶特徵形成的關鍵。

1、搖青的作用

擦破葉緣細胞,加速酶促氧化作用;

促進茶青“走水”;

改變水分散發方式,使水分部分從細胞破損處散發;

為葉內各種變化提供外力作用。

2、搖青的方法

搖青轉數(時間)由少漸多;

涼青時間由短漸長;

攤葉厚度由薄漸厚。

3、看青 “看、聞、摸、照”四步驟。

4、看青的內容 主要是葉狀、葉色、葉温、氣味。

5、特殊品種的做青方法

成茶的品種特徵,一部分是各品種鮮葉中固有的,如鐵觀音的音韻物質,黃金桂的香氣物質;另一部分是在做青中保留、轉化合成的綜合品質。

做青時,大多采用輕曬青,搖青先輕後重,“保水保青”的措施。

三、炒青工序

烏龍茶內質“色、香、味”在做青階段已基本形成,炒青是個轉折工序,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則迅速制止一系列酶促氧化作用,鞏固已形成的品質;啟下是繼續散失部分水分,便於揉、烘等塑形階段的操作。炒青對品質有一定的影響。

(一)、炒青作用

1、炒青最主要的作用是迅速、徹底破壞酶的活性,防止做青葉繼續“發酵”,紅變過度。

2、繼續散發部分水分,準備茶葉塑形。

3、炒青高温使部分細胞爆裂,細胞汁逸出附於葉表面,低沸點青味揮發減少,高沸點芳香物顯露,呈現新茶香,葉綠素減少其他色素也有不同程度的轉化。

(二)、炒青的方法

1、適當高温,先高後低;

2、悶炒為主;

3、快速短時。

(三)、炒青程度

炒青葉轉為暗黃綠色,失去光澤,葉面梗皮有皺紋,葉片柔軟,頂葉下垂,手捏略成團,失水率16~22%。並參考以下因素掌握炒青程度:1、茶青發酵程度;2、品種;3、季節;4、嫩度。

四、揉烘階段

一、揉捻

1、揉捻的作用

揉捻葉在揉捻中主要是形的改變,揉捻葉在揉桶內受到平壓和曲壓兩種力的作用,茶團滾動,葉子內部受到擠壓,發生皺褶,捲曲成條,在通過揉盤最大壓力區時,部分細胞扭曲破裂,擠出茶汁,附在葉表上,增加了葉的粘結性,其中水溶性物質組成茶湯濃度。

2、揉捻的方法

揉捻應掌握“熱揉、適當重壓、快速短時”的方法,裝葉量要適宜,揉捻結束後應馬上解塊熱和散水氣,及時上烘。

二、初烘

初烘即第一次烘焙,可進一步破壞在殺青中殘餘的酶的活性,繼續散發水分,濃縮茶汁,增濃茶湯。烘焙中葉温升高,葉子柔軟性、粘結性、可塑性強,便於包揉成條。

三、初包揉

包揉是安溪烏龍茶製造的特別工藝,是塑造外形的重要手段,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等動作,作用於茶坯,使茶條形成緊結、彎曲、螺旋狀外形,並可擠出茶汁,粘附在葉表,加強非酶性氧化作用,增濃茶湯。

初包揉可用布巾包揉,也有用小茶袋踏揉,目前很多使用平板包揉機與速包機配合包揉。初包揉後的茶葉要及時解塊散熱,防止悶黃。

四、復烘

復烘俗稱“遊焙”,主要是散發部分水分,並快速提高葉温,改善理化可塑性,進一步為復包揉創造條件。

復烘應“快速、適温”,控制茶胚適當含水量,防止失水過多,造成“幹揉”,產生過多的碎茶粉末。

五、復包揉(定型)

復包揉是包揉的繼續,大多以茶巾各速包茶袋進行操作,在多次包揉中,基本形成茶葉緊結、沉重、彎曲、螺狀的外形。

復包揉結束後,可捆緊茶布,置放一段時間,使已塑成的外形固定下來。

六、烘乾

烘乾是茶葉初制最後一道工序,去掉多餘的水分,達到足幹,便於貯藏。烘乾採用“低温慢焙”方法,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烘乾後倒出攤放,使茶葉內的水分再重新滲透分佈,再進行第二次烘乾,才能達到足幹。

烘焙的整個過程始終存在着熱化作用。定型前,因茶胚含水量高,存在着“濕熱作用”。烘乾階段,則多為“乾熱作用”。熱化作用使多酚類化合物的物理特性發生質的變化,葉綠素破壞減少,促進了醛類、芳香物質的形成。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為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0—45%;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一7月上旬)為夏茶,產量佔15—2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一8月下旬)為暑茶,產量佔25—3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一l0月上旬)為秋茶,產量佔25—30%。有個別地方由於氣温較高,還可生產一季冬茶,冬茶顏色較青綠,滋味也較青,產量不多。製茶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捎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為最優。

鐵觀音茶的採製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 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 俗稱“開面採”,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採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捲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涼青、曬青、涼青:鮮葉按標準採收進廠經過涼青後進行曬青。曬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為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葉色轉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6—9%左右為適度。然後移入室內涼青後進行做青。

做青: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再經過攤置,在一定的温度、濕度條件下伴隨着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鐵觀音鮮葉肥厚,要重搖並延長做青時間,搖青共3—5次,每次搖青的轉數由少到多。搖青後攤置歷時由短到長,攤葉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搖青必須搖到青味濃強,鮮葉硬挺,俗稱“還陽”,梗葉水分重新分佈平衡。第四、五次搖青,視青葉色、香變化程度而靈活掌握。做青適度的葉子,葉緣呈硃砂紅色,葉部分呈黃綠色(半熟香蕉皮色),葉面凸起,葉緣背卷,從葉背看呈湯匙狀,發出蘭花香,葉張出現青蒂綠腹紅邊,稍有光澤,葉緣鮮紅度充足,梗表皮顯有皺狀。

炒青: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抓緊進行。

揉捻、烘焙:鐵觀音的揉捻是多次反覆進行的。初揉約3—4分鐘,解塊後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幹,不粘手時下焙,趁熱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縮等手法,經三揉三焙後,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氣斂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層白霜。

簸揀:慢烤後的茶葉最後經過簸揀,除去梗片、雜質即為成品。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 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觀音原產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説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安溪縣誌》有“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户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鬱嵯峨,甚陰常濕生叢茶。居人清明採嫩葉,為價甚賤保萬家……”之句。隨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為最優。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而在台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台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為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為夏茶,產量佔25~3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為暑茶,產量佔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為秋茶,產量佔10~15%。製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為最優。  安溪鐵觀音的製造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  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這是優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徵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為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佔比重明顯大於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製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啟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生產出優質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①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②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氣候環境中,並得到精心培育;③精湛的採製技術。三者缺一不可。

安溪鐵觀音茶葉如何製作的?有哪些工藝?

2、

消青

:採摘後第二天中午到晚上炒制,

鐵觀音

業界的技術潮流變化是比較快的、

拖酸

三種類別,其中消青又衍生“消正”、“消酸”兩個小類,工藝

趨近

中發酵:幹茶顯黑、色澤較暗不鮮活,視覺觀感顯得較差,靠近中午的稱為消正,精焙的難度就大了許多。

2、消青,從過去的傳統茶再到輕

發酵工藝

的流行、香氣、口感方面都有較顯著的風格差異。

1、

正炒

,所以湯水温和。應該説,正

炒茶

已比較靠近

傳統觀音

了,只是傳統觀音發酵度再高一些;

紅邊

方面業界共識是去除,所以今後即便

出現傳統工藝的鐵觀音,也是去紅邊的。但炭焙的傳統觀音必須保留紅邊,這樣幹茶才可以做到烏黑油潤。紅邊一去,輕發工藝隨後又分化為正炒、消青,色澤鮮活度普遍較高,一般都採用重曬多搖或

長間隔的處理。這幾種茶無論在外觀:幹茶多顯青綠,色澤鮮活度普遍較高,觀感與消青茶的差異並不是很大

製作工藝

1、正炒:採摘後第二天上午炒制——為了儘快消除苦澀水,靠下午的消酸。

3、拖酸:幹茶一般顯烏綠作為茶葉界中的重量級品種,視覺觀感較好。

3、拖酸:採摘後第三天凌晨~早晨炒制

茶的製作方法有哪些

茶葉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本文對六大茶類的基本製作工藝流程作簡單的介紹

開啟分步閲讀模式

1、綠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做形)-乾燥

綠茶是以採摘鮮葉為原料,綠茶的製作流程主要包括殺青,揉捻,乾燥三道工藝。綠茶的最大的品質特點就是“三綠”,即葉綠,湯綠,葉底綠。綠茶的花色

品種都很多,按照殺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炒青綠茶和蒸青綠茶;按照乾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炒青綠茶,曬青綠茶以及烘青綠茶;按品質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名優

綠茶和大宗綠茶。綠茶又分為炒青、烘青、曬青、蒸青。

2、黃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悶黃-乾燥

黃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它的最主要特點是“黃湯黃葉”。黃茶的分類按照採摘鮮葉的嫩度以及芽葉的大小可以分為三類,即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黃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黃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陽黃湯,蔚山白毛尖等;黃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燈。

3、黑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渥堆-乾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類中原料最為粗老的,成茶色澤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為堆積發酵時間較長造成的。黑茶根據產區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湖南黑茶,四川邊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貴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乾燥(新工藝白茶:萎凋-輕揉-乾燥)

白茶是我國的主要茶類,是由宋代三色鮮芽,銀絲水芽演變而來的。白茶的最大特點是“銀葉白湯”。白茶按照茶樹品種與鮮葉採摘的不同可以分為芽茶和葉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銀針等,葉茶主要有白牡丹,壽眉,貢眉等。白茶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5、烏龍茶(烏龍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乾燥

青茶最初起源於福建省,迄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國特色茶之一,它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特點,既有綠茶

的清香,同時又有紅茶的濃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點是沏泡後的葉底“綠葉紅鑲邊”。清茶根據產地以及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

烏龍茶以及台灣烏龍茶。

安溪鐵觀音茶葉製作過程及茶葉發酵過程

安溪鐵觀音茶葉的製作過程是個複雜的手工工藝,也是茶葉品質好壞的形成的重要過程。

1 採摘茶青

這是鐵觀音茶葉的製作的第一道工序。 當茶葉頂芽的葉片長到差不多一樣大是就可以採摘了。採摘時用剪刀或者刀片把茶芽割下,還要把大中小的葉芽分開,以利於搖篩茶青。採摘最佳的時間是 在晴天的正午----下午3時,這段時間採摘的鮮葉質量最好。採摘下的茶青不能擱置太久,應立即送回家了,晾在空調間保鮮,以防茶葉發酵,影響茶葉的品質。採摘的茶葉的鮮嫩度也要適中。要符合這兩個條件,一季當中製作的茶葉,其實只有很少的幾天。如果遇到長時間的下雨天,就全泡湯了。

如果要製作高檔的鐵觀音,有更嚴格的採摘標準。一般選三葉一芽,鮮嫩度適中。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才會少,製作出來才會形成好的品質。

2、曬青

茶青採摘到一定的數量,要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曬青。曬青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攤在水篩上架在架子進行;有的是直接攤鋪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鋪上竹篩進行。曬青的目的是先使箐葉蒸發部分水分,促進鮮葉內含物質的物理化學變化,為搖青作準備。

3、靜置

青葉經過曬青後,將茶青葉攤晾於篩子,送到有空調的做青室靜置。空調室的温度保持在18---20攝氏度。茶青經過曬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青間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

當青葉靜置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水篩中的青葉倒入竹製“搖青機”中準備搖青。 就是用電動機讓搖青機轉動。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大部分葉緣細胞破碎和損裂,水分發生擴散和滲透,細胞間隙充水,葉硬挺,讓茶青青味揮發。使茶多酚等化合物與酶接觸,促進物質的轉化;同時,水分也緩慢地蒸發而減少。

搖青與靜置是反覆三四次交替進行的。這是形成茶葉品質最關鍵的環節。

搖青與靜置合稱做青,做青適度的標準就是所説的“綠葉紅鑲邊”,如上圖,看到紅邊了嗎。

5、殺青 也稱炒青

其目的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上圖是用滾筒殺青機在殺青。

6、 整形包揉

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如上圖,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製作外形和顏色。

7 、揉捻

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做形 。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裏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裏,當然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

8、 焙火

將茶揉捻好後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後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置於烘乾箱中焙烤 。

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兩三次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為止。最好才焙火烤乾成品。

以上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鐵觀音的生產過程,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製作一泡好茶真的是很難的。茶農的勞動也真的是很辛苦,經常是一天沒有幾個小時的睡眠。這樣加工好的茶葉稱之毛茶。五六斤的茶青可以加工成一斤毛茶。

茶葉的精製

毛茶經過篩去茶末,揀去茶梗和黃葉片,一斤毛茶的揀一般茶梗的加工工資要四五元。揀淨的茶葉還要再簸去被揉碎的茶末。一斤毛茶可以加工成六兩多的淨茶。倘若是加工高檔茶葉,只挑選中間的那一粒茶葉一斤只能加工出二兩的淨茶的,其餘的只能賤賣了。一斤毛茶的揀梗的加工工資要十多元了。淨茶還要經過再次烘乾,然後按一泡7克或8克裝袋真空包裝。最好根據茶葉的質量用上不同檔次外包裝。

當你撕開那很少的一小袋茶葉,它不知經過多少人多少次的手,走過多少的路。包含着茶農的多少艱辛的呀?

烏龍茶製作技藝

烏龍茶製作技藝

  烏龍茶製作技藝是福建省安溪縣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大家對這項技藝都瞭解嗎?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地講講烏龍茶的製作技藝。快來看看吧!

   技藝淵源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説》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巖村裏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捨,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嚐野味,已將製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採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覆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製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了。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烏龍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採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製作工藝。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產區不同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台灣烏龍等亞類。烏龍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製作技藝傳承

  中國烏龍茶製作萌芽於16世紀,完善於17世紀,它吸收並傳承了中國各類茶製作精華,是劃時代的偉大發明。烏龍茶既保留了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甘醇,是半發酵的茶葉,其製作技藝工序複雜、條件要求高,被譽為世界最精湛的製茶技術。

  作為一項傳承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烏龍茶製作技藝已發展成為廣大茶農脱貧致富的惠民技藝。縣委、縣在推動發展茶葉加工新工藝的同時,注重保護好傳統制作工藝,千方百計採取各種保護措施,保護安溪鐵觀音地理標誌知識產權。

  魏月德在展示他在創業之初開辦的茶葉加工廠的牌匾。 在介紹鐵觀音茶樹的種植技術。自鐵觀音始祖魏蔭在1723年發現鐵觀音以來,魏蔭家族秉承傳統的製茶工藝,將烏龍茶(鐵觀音)傳播於世。魏月德作為魏蔭第九代傳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十五、六歲接觸茶葉開始,魏月德從事烏龍茶(鐵觀音)的製作和銷售已有30多個年頭。除了創辦茶葉企業之外,他還斥巨資建造全國首個鐵觀音文化園,現已成為了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製作方法

  烏龍茶的製作工藝,為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

  萎凋:分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日光萎凋又稱曬青,讓鮮葉散發部分水分,使葉內物質適度轉化,達到適宜的發酵程度;室內萎凋又稱涼青,讓鮮葉在室內自然萎凋,也是烏龍茶萎凋中常見的一種方法。

  搖青:是烏龍茶(青茶)做青的關鍵。將萎凋後的茶葉經過4~5次不等的搖青過程,使鮮葉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形成烏龍茶葉底獨特的“綠葉紅鑲邊”特點,以及烏龍茶獨特的芳香。

  炒青:以炒青機破壞茶中的茶酵素,防止葉子繼續變紅,使茶中的青味消退,茶香浮現。

  揉捻:屬造型步驟,即將茶葉製成球形或條索形,形成烏龍茶的外形結構。

  烘焙:即乾燥,去除多餘水分和苦澀味,焙至茶梗手摺斷脆,氣味清純,使茶香高醇。

   技藝應用

  鐵觀音茶是烏龍茶中的珍品,產於福建省安溪縣,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安溪這片飄香的`土地上,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氣候温和,雨景充沛,四季長青,雲霧繚繞,十分有利於鐵觀音生長。製作鐵觀音工藝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為春茶;夏至至小暑為夏茶;立秋至處暑為暑茶;秋分至寒露為秋茶。製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品嚐香氣以秋茶為最佳;鐵觀音條形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晴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湯色金黃,濃傃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譽。

  鐵觀音的品飲,仍沿襲漢族傳統的“功夫茶”品飲方式。用陶製小壺、白瓷小盅、宜興紫砂壺為最佳。沖泡按其程序可分為八道:

  1、百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具;

  2、觀音入宮(落茶):把鐵觀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約佔茶具容量的五分;

  3、懸壺高衝(沖茶):把滾開的水提高衝入茶壺或蓋甌,使茶葉轉動。

  4、春風拂面(亂泡沫):用壺蓋或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潔淨;

  5、關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鐘後的茶水依次巡迴注入並列的茶杯;

  6、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要一點一點均勻地滴到各茶杯;

  7、鑑賞湯色(看茶):觀嘗杯中茶水的顏色;

  8、呂啜甘霖(喝茶):乘熱細啜,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斟細飲。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唯底回甘,心曠神怡,別有情趣;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

  (如在用玻璃杯等品飲鐵觀音時,請按個人口感放置適量茶葉,比正式功夫茶具泡出的口感、香氣相對會差一些)

  鐵觀音茶一向為福建、廣東、台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品嚐,輒難釋手。並且鐵觀音具有一定的減肥、消血脂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50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為華北人民所喜愛,美名遍及全國各地,消費量不斷增長。在日本,鐵觀音幾已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

   沖泡技藝

  如今流行喝烏龍,人蔘烏龍、凍頂烏龍在茶市裏熱得燙手。其實,烏龍的“板眼”還是蠻多的,把烏龍喝“到位”也是不容易的事。

  烏龍茶製茶的工藝大致步驟可分為:曬青、晾青、搖青、揉捻、乾燥和揀梗。泡好一壺烏龍茶的必要條件如下:

   一、好茶好水好茶具

  俗話説:“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有了好茶葉,更需好水好茶具,才能將其神韻表現淋漓盡致。水最好是純淨水或礦泉水,茶具則“宜陶景瓷”(宜興的陶器,景德鎮的瓷器)為佳。

   二、壺型與茶葉投放量

  根據喝茶人數選定壺型,根據茶壺的容量確定茶葉的投放量。若茶葉是緊結半球型烏龍,茶葉需佔到茶壺容積的1/3—1/4;若茶葉較鬆散,則需佔到壺的一半。

   三、水温要求

  由於烏龍茶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質需要在高温的條件下才能完全發揮出來,所以一定要用沸水來沖泡。

   四、開湯時間

  閩南和台灣的烏龍茶沖泡時浸泡的時間第一泡一般是45秒左右,再次沖泡是60秒左右,之後每次沖泡時間往後稍加數10秒即可。閩北和潮州的烏龍茶開湯時間則要快得多,第一泡15秒就可以了。

   五、沖泡次數

  綠茶一般三次為最佳,烏龍茶則有“七泡有餘香”的説法,方法得當每壺可沖泡七次以上。

  市面上的烏龍茶按茶的原產地可分為閩南、閩北、廣東潮州以及台灣。

  閩南烏龍茶也稱溪茶,代表性的名茶有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閩北烏龍茶也稱巖茶,主要產於福建武夷山一帶,代表名茶有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水仙等;廣東潮州烏龍茶則以鳳凰單樅著稱;台灣烏龍茶主產於台灣,因為發酵工藝的不同分為台灣烏龍和台灣包種兩大類。凍頂烏龍、青心烏龍以及文山包種名氣很盛,但金萱、翠玉等台茶也開始流行。

  烏龍茶香氣濃醇而馥郁,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邊緣呈紅褐色,中間部分為淡綠色,形成奇特的“綠葉紅鑲邊”。但從湯色上區分,閩北茶和閩南茶有所不同:閩北烏龍茶湯色較深而閩南烏龍茶湯色清澈明亮。

   特別提醒:

  從嚴格意義上説,人蔘烏龍茶不屬原味茶。它是一種再加工茶,以西洋參的葉子碾碎以及其他一些輔料加入茶葉中製造而成,優質的人蔘烏龍茶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鑑別人蔘烏龍茶好壞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即沖泡時茶的葉底散開越快相對來説茶質越優。市面上的人蔘烏龍多是陳茶所制,消費者選購時要留心。

  結語: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分享的烏龍茶製作技藝,大家看完都瞭解了嗎?希望我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

;

鐵觀音茶葉的搖青與做青有何區別?

呵呵,搖青與做青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兩者都是安溪泓翰茗茶、鐵觀音茶葉製作茶葉工藝必需經過的十道工序之一:當青葉靜置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水篩中的青葉倒入竹製“搖青機”中準備搖青。 就是用電動機讓搖青機轉動。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大部分葉緣細胞破碎和損裂,水分發生擴散和滲透,細胞間隙充水,葉硬挺,青草味揮發。

作用:使葉緣細胞組織受搖青機的磨擦作用以及葉與葉之間的碰撞作用而被破壞,使茶多酚等化合物與酶接觸,促進物質的轉化;同時,水分也緩慢地蒸發而減少。

搖青與靜置是反覆多次交替進行的。其是形成茶葉品質最關鍵的環節。

搖青與靜置合稱做青,做青適度的標準就是所説的“綠葉紅鑲邊”。

有關安溪泓翰茗茶、鐵觀音茶葉的詳細製作工藝,可諮詢:“泓翰茗茶”

鐵觀音製作過程中有那幾道工藝呢?是不是每種茶的製作工藝多是一樣的呀。。

鐵觀音製作藝:

一,採青:鐵觀音的採摘要求是,當鮮葉長到三四葉,頂芽停止生長時採摘。這樣葉子比較成熟且不太老做出來的茶比較好,內質成分豐富,葉子有有一定的硬度,也便於搖青。當然,所有葉子生長不可能都一致,有些頂部還有芽,有要求高的,會把頂芽採掉,再採下邊的成熟葉。

二,曬青:採回的葉子要適當日光照一下,也稱為“日光萎凋”。目的是為了散失部分水份,便於搖青。當然對成品茶的品質也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晾青:曬青完的茶葉要及時放到涼青間攤涼,散熱,不可曬過度,也不可堆在一起。葉子還新鮮還有呼吸作用,悶在一起會發熱影響品質。

四,做青:做青是烏龍茶製作特有的工藝,也是其品質特徵形成的關鍵。其過程有兩個程序:a搖青、b攤放。現代烏龍茶的製法都用搖青機操作,以前都是人工手搖,比較費時費力。鐵觀音目前的做法是搖三次,也有搖四次的。

第一次3-5min,攤放2h 第二次5-10min,攤放2h 第三次15-20min,攤放12h以上。根據所要茶的發酵程度,控制搖青的時間與攤放時間的長短。

五,殺青:該工序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徹底破壞酶的活性,固化已形成的品質,啟下是散發部分水份便於後序工序的操作。同時還能促進一系列的內在變化,如可以減少青味、促使高沸點的芳香物質的顯露,並使可溶性糖與果膠增加等等。

六,揉烘這一個過程主要是鐵觀音的成型過程,鐵觀音的顆粒狀的外形就是在這個過程形成的。揉烘也是一個反覆的過程,目前安溪的做法基本要做到三揉三烘,即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烘乾。目前鐵觀音製法的揉捻其實是兩個過程,速包與包揉。速包時用一種特殊的布巾把茶葉包成一個大球狀,反覆幾次後,再放到平板揉捻機裏包揉做形,而後放到烘乾機時烘,散失部分水份以便定型。含水量高時茶葉容易散開。經過多次反覆茶葉便成顆粒狀了。顆粒的鬆緊就看你揉的次數與揉的輕重。相對而言,顆粒度越好,花在製茶上的時間與精力就越多,成本也更高一些。

七,挑揀: 茶葉烘乾後即是鐵觀音毛茶,此時的茶帶有較多的茶梗,沖泡品飲澀味較重,所以要挑揀。挑好的茶再去未,篩分,重新拼配調整口味即可包裝銷售了!

安溪虎韻鐵觀音茶

安溪鐵觀音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更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之一,福建安溪自古就有“閩南茶都”的美稱,產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宋元時期,【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十分嚴謹和精妙,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經過300年來的傳承,在安溪茶農長期製茶實踐的積累和優化,目前形成的傳統制作工藝仍有11道工序。安溪鐵觀音所含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等高於其他茶類,含30餘種無機礦質元素,70餘種香氣物質。神奇、獨特的“半發酵”製茶工藝,使它具備綠茶的鮮爽、紅茶的甘醇、花果的芬芳。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

福建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鐵觀音茶園與茶樹(26張)2011年安溪茶葉協會決定,由安溪縣飲香茶葉專業合作社栽培。 安溪產茶始於1725,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在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到明代產茶稍盛,明嘉靖《安溪縣誌》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後,茶農積歷代製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巖茶。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佔.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説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烏龍茶。鐵觀音屬於什麼茶,烏龍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是中國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採製工藝的誕生,是對中國傳統制茶工藝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韻味和超羣的品質備受青睞。 鐵觀音屬於烏龍茶類,是烏龍茶的代表。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當時安溪茶農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為最優。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 一杯香茗 台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遊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清末,台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在《劍花室詩集》中,曾以“茶”為題做詩22首,其之七為: 安溪競説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安溪茶最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鐵觀音.黃金桂.本山和毛蟹。鐵觀音功效其中,鐵觀音聞名海內外,被視為烏龍茶中的極品,且躋身於中國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韻長.醇厚甘鮮.品格超凡而馳名中外。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萌芽期在春分前後,停止生長期在霜降前後,一年生長期7個月。有“好喝不好栽”之説。“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鐵觀音不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飲,並且養生保健功能在茶葉中也屬佼佼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鐵觀音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鐵觀音於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五。其樹性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適宜制種鐵觀音茶。 安溪地處戴雲山東南坡,戴雲山支脈從漳平延伸縣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有座標的山峯522座,千米以上的高山有2461座。境內按地形地貌之差異,素有內外安溪之分,以湖頭盆地西緣的五閬山至龍門跌死虎西緣為天然分界線,線以東稱外安溪,線 以西稱內安溪。外安溪地勢平緩,多底山丘陵,平均海拔300-400米。內安溪地勢比較高峻,山巒陡峭,平均海拔600-700米。 1982年以前,人們從安溪的地形地貌差異出發,將安溪劃分為內安溪和外安溪。儘管此後安溪對轄區內的茶區重新進行劃分,許多人還是習慣了內安溪和外安溪的説法。如果按照這種分法,內安溪佔據了全縣茶葉總產量的80%,包括藍田、西坪、虎邱、大坪、長坑、祥華、感德、劍鬥等十幾個主要產茶鄉鎮,並且幾年來,它們已經將鐵觀音的生產工藝推進到一個新的台階。 鐵觀音茶葉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年平均氣温15—18度,無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對濕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之諺。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PH值4.5—5.6,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在茶的天地中,安溪人絕對算得上是富家子弟。坐擁着一片出產好茶的青山綠水,將茶的品味和觀賞,貫穿於日常的生活中。而茶香四溢的“鐵觀音”,更是讓安溪人“鬥”起茶來個個底氣十足。

青茶是怎麼製作?

製作程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焙。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

青茶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擴展資料:

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茶

TAG標籤:茶葉 名稱 安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