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楷書的層怎麼寫

1. 毛筆楷書怎麼寫

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

楷書的層怎麼寫

它是學習書法的第一階段。怎樣寫好毛筆字,是一個很複雜、很具體的大問題,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講透徹的。

基本要領 要想寫好毛筆字必須掌握好筆法和字法。 執筆——蘇東坡説:“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五指執筆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適當高度),保證筆桿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筆的外側,既加強食指捏筆的力量,又發揮把筆往裏鈎的作用;無名指的甲肉之際抵在筆桿內側,起着把筆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無名指的指肚下部,輔助無名指把筆往外推。握筆時要如古人所説:“令掌虛如握卵”,這樣便於運筆。

學書要經常練習握筆、鈎回、推出和旋轉筆桿(加上腕的作用)練習畫直線和弧線。執筆的高低和是否懸腕、懸肘,由所書字的大小來決定,小字低執,枕腕;大字高執,懸腕;再大則需懸肘。

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所謂筆法主要的就是怎樣創造理想線條(點畫)的用筆方法。

提按——筆按下去寫,筆劃就粗,提起來就細。就像人走路的兩隻腳,一隻落下,一隻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樣,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來。 每寫一個筆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

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運行。

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鈎),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結字——又叫結體或間架結構。啟功先生曾指出,寫毛筆字一要把握間架結構,二要練好筆畫特點。

間架結構比點畫特點重要。間架好的字,筆畫特點不突出,也還順眼;反過來就不行了。

因此,認真研究並把握好字的結體規律十分重要。所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

學寫字應先從楷書或隸書入手。掌握各種筆法後再學其它書體就有了基礎。

臨帖是練好字的必需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

學寫毛筆字一定要有恆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戒驕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説:“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下面,重點介紹一下學習楷書必不能越過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

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鈎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

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後,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

相傳,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裏的風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頂住了下來,終日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並且從中獲得了書法靈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最後竟然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見其對書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還在練字,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但還是不滿意。後來實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這時.忽然刮來一陣清風,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髮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説:“我看你每天潛心研究書法,十分用功,現在我教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聽到這裏將信將疑地伸手過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説:“你書法技藝會越來越高的。”

説罷就消失在空中了。這時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看着老人走了之後,王羲之一看手心,原來是個“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終於明白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了。

白雲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筆訣啊!此後,王羲之練字更加勤奮了,書法也更加灑脱高超了。後來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蘭亭歡聚時,便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為世人傳頌。

基本釋義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以柳宗元所着中國書學淺説一書中解説較為明瞭。(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3)豎為弩(用力也);(4)鈎為趯 (跳貌,與躍同);(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

2. 登歡雀樓的楷書寫法

登鶴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①,黃河入海流②。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③。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謗毀,去官歸鄉里。家居15年,又為文安郡文安縣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所作從軍、出塞等歌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渙墓誌銘》),七絕《涼州詞》和五絕《登鸛雀樓》(《國秀集》署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詩風併為古今傳誦的名作。他與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都有唱和。高適曾在《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一詩中稱其“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對他極表欽佩。唐人關於旗亭畫壁的故事,也記載了他的詩在當時所受到的讚譽。王之渙詩今僅存 6首,《全唐詩》收錄。事蹟見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及《唐才子傳》、《唐詩紀事》。

[註釋]

3. 在田字格里“中”字的楷書怎麼寫

如圖所示,是“中”的楷書寫法。

拼 音: zhōng zhòng

部 首 :丨

筆 畫 :4

釋義:

[ zhōng ]

1.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心。當(dàng)~。~原。~華。

2.在一定範圍內,裏面:暗~。房~。~飽。

3.性質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輟(中途停止進行)。~等。~流砥柱。

4.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在研究~。

5.特指“中國”:~式。~文。

6.適於,合於:~看。

[ zhòng ]

1.恰好合上:~選。~獎。~意(會意,滿意)。

2.受到,遭受:~毒。~計。

3.科舉考試被錄取:~舉。~狀元。

組詞;

1、中樞

造句:這還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女人的筆跡要比男性的更清晰可辨??因為女人特定的語言中樞是預先就設定好的,所以説話和書寫的語言能力更佳。

解釋:在一事物系統中起總的主導作用的部分:電訊~|交通~。

2、鼻中隔

造句:許多耳鼻喉科醫師施行鼻中隔成形術時對鼻甲要麼進行手術要麼不作處理,而且手術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外科醫生的臨牀判斷。

解釋:把鼻腔分成左右兩部分的組織,由骨、軟骨和黏膜構成。

3、地中海氣候

造句:馬德里此番是連續第二次申奧,希望藉助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經驗和宜人的地中海氣候,來贏得2016年奧運主辦權,但外界普遍認為馬德里的勝算不大。

解釋: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氣候。多出現在緯度30度至40度左右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沿岸最典型,故名。

4、初級中學

造句:如今,她的女兒就讀於私立寄宿學校,正在為進入一所頂尖初級中學準備入學考試。陳女士本人已經重返工作崗位,在一家石油公司擔任中層經理。

解釋:我國實施的前一階段的中等教育的學校。簡稱初中。

5、中碳鋼

造句:該方程不僅適合微合金中碳鋼的鐵素體和珠光體組織,而且也適合高碳微合金鋼的珠光體組織和低碳微合金鋼的鐵素體組織。

解釋:碳素鋼的一種,含碳量在0.25??0.6%之間,主要用於製造鋼軌和機器零件。

6、中生界

造句:該研究探索了中生界油藏的成藏規律,形成了老油田新層系的研究模式,具有指導遼河盆地內部中生界的勘探的意義。

解釋:地層系統上的第四個界,是中生代所形成的地層,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參看〖中生代〗。

7、卒中

造句:結論??:我們的數據表明:有選擇的阻斷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關鍵性信號通路,會帶來不同的關於卒中後果和出血併發症方面的影響。

解釋:見〖中風〗。

其他組詞:

中容、中極、中斷、中藏、中練、中游、中畿、中參、中歐、中朝、中軒、中長、中支、中保、中衣、中變、中户、中指、中型、中期、中微、中邪、中鳴、中衰、中古、中毒、中準、中斬、中通、中士、中飲、中孚、中縣、中服、中停、中文、中清、中祚、中賀、中害、中阪、中計、中失、中境、中秩、中試、中皇、中格、中隱、中旬。

4. 書法中的筆畫有多少種叫法

根據現有的資料,書法中的筆畫脱胎於永字八法,關於永字八法詳解如下:

一、永字八法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鈎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窄,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淵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點畫寫法為例,説明楷書用筆和組字的方法。其來源有以下幾説:

1、崔子玉、鍾繇、王羲之説

唐張懷瑾《玉堂禁經》:“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鐘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唐之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之輩,亦各家有書,所傳之,惜乎淪沒日久,真跡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傳在世。”

《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歷鍾、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2、智永説

宋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於虞祕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3、張旭説

宋朱長文《墨池篇》、《張旭傳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頌》及《顏魯八法頌》。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雲:“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卧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卧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

3、豎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

4、鈎為趯(躍的樣子,同躍)

謂作鈎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策本義是馬鞭,這裏其引伸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6、撇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檐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鋭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

8、捺為磔(磔音窄,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這裏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説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八法結語,盧肇説:“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八法並非孤立存在,我們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意圖,在想通過永字的剖析,來説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TAG標籤: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