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冬至的由來吃餃子

冬至的由來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冬至吃餃子諺語】 

冬至到,吃水餃  

冬至餃子夏至面  

送行的餃子迎行的面  

啞巴吃餃子——肚裏有數  

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着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寓意日子越過越好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 


【常見的餃子介紹】

1、新穎的蔬菜麪餃子:用菠菜攪碎榨汁和麪,菠菜葉能使血糖保持穩定,還能夠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維生素缺乏症的發生。 

2、傳統的三鮮餡餃子:用韭菜、鮮肉、蝦做原料,既能降血脂、抗衰老,又能潤腸、安神 、補鈣、防癌。  

3、胡蘿蔔餡餃子:將胡蘿蔔切成丁,用水焯一下,配適量葱、姜、鹽、香油調餡。對哮喘、體虛畏寒、營養不良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適合老人養生食用。  

4、豬肉蘿蔔餃子:豬肉與白蘿蔔按1∶1或1∶0.5的比例調製,豬肉富含維生素B1,具有滋陰潤燥、益氣補血的作用,白蘿蔔具有開胸利氣、散風寒的作用,適合體力勞動者食用。  

5、牛肉芹菜餃子:牛肉與芹菜按比例調製,牛肉屬於平性食品,含優質蛋白多,具有強筋骨、益氣補血的功效,芹菜富含膳食纖維,具有降壓作用。此餡適合高血壓人羣食用。  

6、韭菜雞蛋餃子:雞蛋煎成蛋皮或炒後切成碎末,加韭菜、調料後調製。韭菜屬於温陽之物、富含膳食纖維,適合口味清淡者食用。但消化不良者或肝功能不好者食用後容易產生腹脹現象,不宜食用。  

7、蝦仁餃子:蝦仁、火腿、青菜末配適量鮮肉調製成餡,中醫認為,蝦具有補腎 壯陽、通下乳汁的作用,其中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易消化,有利於促進孩子生長髮育。適合兒童以及年齡偏大、血脂異常的人羣。  

8、羊肉白菜餃子:白菜剁碎後將汁擠出,菜汁可與調料混合後放入剁好的羊肉內,然後將白菜倒入肉內調勻即可。羊肉屬於温陽之物,寒冷的冬日食用,有助於增強人體的禦寒能力,白菜屬於時令菜,富含膳食纖維。此餡適合陽虛人羣食用,陰虛人羣、胃腸功能不佳者不宜食用。 


【冬至吃餃子的好處】

1.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 食 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2.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解,利於人體吸收。  

3.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麪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4.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5.蒸煮食品主副食合一,可以多種形式組合亦可以加工速凍食品,快捷方便,適合現代時尚的快節奏生活。經過高科技加工可以批量生產,具有巨大的市場和開闊的開發前景。  

6.弘揚蒸煮食文化還關係着長遠的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前途以及下一代身體健康。外國培訓中國人制作麪包,目的是出售小麥。因為我們國家的小麥不適合於做成麪包。我國的小麥主要是中筋小麥,最適合做餃子、麪條。一旦我們的下一代吃慣了麪包,以後就只好進口人家的小麥了。  

7.食用餃子、包子、麪條等蒸煮食品,不只是在品味優秀的傳統蒸煮文化。它還肩負着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逢年過節,家人團聚吃餃子,不忘感恩,懂得回報社會,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總而言之,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吃餃子來源於醫聖張仲景。

傳説,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長沙擔任太守。有一年冬天,張仲景回鄉探親,看見白河岸邊的老百姓衣不蔽體,有的耳朵也凍爛了。張仲景看到此景心裏非常難過,於是他叫隨從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將一些祛寒藥材和羊肉放在鍋裏煮熬。

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來討藥的病人吃。人們吃下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之後,每年冬至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驅寒藥材和羊肉等食物用麪皮包成餃子吃。這便是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介紹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大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温度並不是最低。實際上,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説,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着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是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着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風俗習慣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被認為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23日之間,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民間,冬至節氣也要舉行賀冬、拜冬活動,如陰曆十一月冬至節叢火,祀家廟、福祠,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

冬至吃水餃廣為流傳的一種説法是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在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自己家鄉白河時,看到岸邊有很多百姓由於貧窮,飢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已凍壞,因此張仲景決定要救治這些窮苦百姓,用麪包上驅寒藥材,煮熟做成祛寒嬌耳湯治好百姓耳朵。

TAG標籤:吃餃子 冬至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