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文化知識體系

茶文化知識體系

茶文化知識體系包括以下內容:

1. 茶葉分類: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等。

2. 茶器:茶杯、茶壺、茶盤、茶匙等。

3. 煮茶技巧:水温、水質、茶葉量、泡茶時間等。

4. 茶道儀式:製茶、品茶、賞茶、倒茶、稱茶等。

5. 茶文化歷史:茶文化的發展歷程、茶文化在不同時期的流行情況等。

6. 茶文化地域特色:不同地區的茶文化、茶藝表現形式的差異。

7. 茶文化與健康:茶對人體的保健作用、茶文化與健康的關係等。

8. 茶葉科學:茶葉的生長、生產過程、營養成分等。

9. 茶文化藝術:茶道、茶藝表演、茶葉藝術等。

10. 茶文化價值:茶文化的意義、價值;茶文化傳承與發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基本知識

茶文化基本知識如下:

1、綠茶製作時不經發酵,幹茶、湯色、葉底均為綠色的茶為綠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茶類。由於不發酵,鮮葉的顏色少有改變,保持了天然的綠色。

2、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差性偏寒,綠茶是我國名茶最多、研究最廣,也是產量最多的茶類;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

3、紅茶屬於全發酵的茶,茶性温和。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通過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破壞細胞結構,使茶葉中的多酚類和氧化酶類得以接觸氧化,即發酵,變成紅色的化合物,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4、黃茶和白茶都屬輕微發酵的茶葉。黃茶是“黃湯黃葉”條索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白茶一是採摘多毫的幼嫩芽葉製成,二是加工時採取不炒、不揉的晾曬烘乾工藝。

5、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介於不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因此也稱它為青茶。烏龍茶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典型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公,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經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烏龍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6、白茶有芽茶和葉茶之分。單芽之稱的茶成為“銀針”,一芽二、三葉的是“白牡丹”,還有“貢眉和壽眉”一般是三葉及三葉以下。

7、白茶屬於輕度發酵茶,茶性偏涼;白茶是我國的特產,以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為主。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是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來。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8、黑茶屬於後發酵的茶黑茶,茶性温和。相較於其他茶類來説,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作過程中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又稱邊銷茶,是藏、蒙、維吾爾等邊區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9、待客茶藝是指一位大師與客人圍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藝術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們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造與體驗,能充分領略茶藝的色、香、韻,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討茶藝,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義。

10、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茶文化基本知識

茶文化基本知識都包括:茶葉的品種、等級、產地等的判斷、茶葉的製作、茶葉的泡製等知識。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檟(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於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製的飲料,後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製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製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有關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

發明飲茶的方式

1.祭品:這一説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這一説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擴展資料

敬茶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着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裏不僅開闢了一個別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類名茶、特色茶點也一應俱全,儼然就是一個小茶樓。普通百姓家雖然沒有專用的茶室,也結合自身條件, 配備有茶具和茶葉。

綠茶、花茶、白茶、黃茶不需洗茶,否則將損失茶葉有效成分;而經發酵的如紅茶、黑茶、青茶(如鐵觀音、烏龍茶等)都需要經過洗茶,保障茶湯的口感和品質。茶葉沖泡時,要輕而快,八分滿即可。沖泡後,有禮貌地對客人説:“請用茶。”客人也應表示謝意,待3-4分鐘後,即可品茶。

品茶時,若用茶杯,應右手拿杯柄,左手啟杯蓋;如用玻璃杯,則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夾杯,無名指和小指託底;如用蓋碗,則右手持杯,左手啟蓋,客人可以撥去茶湯上的茶葉,慢慢細飲。如感到茶水過熱,應放在茶几上稍涼後再飲,不要用嘴吹降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茶文化

茶道文化知識

  茶道,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文化之一,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知識體系。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文化知識,一起來看看。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着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茶道文化之茶境

  由於茶樹鮮葉有較強的滅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葉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鮮葉子,作為藥用,後來發展為熟吃,烹煮飲用,沖泡飲用,直到今天,成為與咖啡、可可並行的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寫出了品茶之境。當賈母帶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櫳翠庵,妙玉向眾人獻茶之後,請寶釵、黛玉去吃體己茶,寶玉也跟着去了,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極能説明中國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種非同尋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見茶在當時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經成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動。

  其後,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的雨水哪有這樣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葉如何,書中沒有明言,但她奉與賈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僅在一個小小的修道庵中,隨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緻,不僅茶具、茶葉精妙絕倫,連煎茶之水也費盡心機,可見茶與境連。

  至於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論:“一杯為品,兩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飲牛飲驢了。”儘管這話有些誇張,但也説明飲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飲茶最重要的是一種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説:“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茶味在於“淡”,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閒,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污濁是與茶境不符的。一人獨飲,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清言雄辯,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於是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面對摯友,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膩不煩而持久。所以説,在潔淨無染的氣氛中,一杯淡茶能滌去憂愁煩惱,能帶來靜穆和善。這種通過榮為中介,把我們引進一個閒靜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達到茶中極境了。

  只有當眼前心中沒有了富麗奢華的景象和蠅營狗苟的私念時,才能感受茶那淡遠的幽香。因此,飲茶時環境和心境都極其重要。據《茶疏》所載,適宜飲茶的環境為:心手閒適,杜門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觀劇、發書柬、長筵大席、人事忙迫時則不宜飲茶。烹茶時不能用惡水、敝器、銅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陰屋、廚房、市喧、酷熱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着一個深邃而廣闊的世界,而成為一種藝術、一種文化。

  茶之道是一種高潔醇美的象徵,是中國藝術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節。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採茶、製作、還是烹煮、斟茶,潔淨是其第一準則。採茶時必須是天氣清明的早晨,空氣清新,茶樹上露水芬芳猶存,所採的茶才是上品,陰雨天採的就差了;製作時殺青、揉捻、乾燥等等諸道工序更要潔淨無垢。

  茶講求和諧,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擇水是極為重要的。山上的水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細流者為上。唐代茶聖陸羽曾經品評天下名泉,第一是廬山康王谷簾泉,第二是無錫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於此),第三是蘄州蘄水(今浠水縣)蘭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輝。

  烹茶更是一種超然脱俗的氛圍。在山麓水涯,隨意設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圍莊重和諧。烹茶需用小壺,以宜興紫砂陶壺最為適宜。待水壺中水一滾二滾三滾之後,斟茶人提起水壺,將小陶壺內外一澆,使陶壺內外同時加熱,放入茶葉,利用温壺的熱量將幹茶的香氣烘托出來,讓飲者聞香,稱為“湯前香”。然後注水沖泡,飲者先要欣賞茶湯的“杯麪香”,其次欣賞色澤,再次啜飲滋味,最後欣賞留在杯內的“杯底香”。在這小小的空間中點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塵表,舉止輕緩而優雅,飲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禮儀、道德,以及主客之間心靈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鮮神祕、清中帶微黃的瓊漿,浸人心脾,似乎猶帶着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詩意、温愛、幻想、祥和、寧靜而將有限的生命帶入出神狀態之中,使人的心靈具有一種虔誠的迷醉般的安寧與和平。在這種狀態中,整個靈魂沉浸在寂靜清和的氛圍,而導向幽玄超脱之美。

  佛門弟子也好茶,認為“茶禪一味”,將飲茶功夫與宗教中的參禪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個禪師的弟子問禪師道:“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又一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最後小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依舊道:“飲茶去。”小弟子不明白,問道:“為何對三人都説飲茶去?”禪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開悟。

  因為飲茶就是讓你去見到你至淡至純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你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那麼你心中想佛,口中唸經,行為上持戒,儘管在功德上可能獲得果報,智慧也能夠得到增長,但是並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本性,沒有徹底領會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沒有見佛。禪宗認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體認。這與飲茶時悠然自適,不多言語,靜靜體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謀而合。

  除中國外,崇尚茶文化的國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傳統性、規範性和廣泛性。日本並無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傳自中國,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種,12世紀,又有留宋日僧榮西將茶種帶入日本,並著《吃茶養生記》,經將軍源實朝提倡後開始推廣,至16世紀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規”(和、敬、清、寂)和“七則”,禮儀與規則要求極為嚴格,得當時最高權臣豐臣秀吉的扶持參與,形成日本文化中獨樹一幟的茶道。日本茶道採用粉茶點服法,反映了我國宋代和日本中世時期的飲茶方式,儘管這種茶在生產技術上已經過時,然而氤氲古香卻為其增加了一種“藝術隔離感”。

茶文化知識

中國茶道知識有哪些?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源於中國,盛於日本,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禪有禪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一句話,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決於各自的審美觀。

茶道是構築在特定的客觀事物上的茶人的觀念,它既是茶人的認識論,也是茶人的方與世界觀。從廣義來講,“茶道”是人類發現並利用茶葉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各種茶葉製作工藝以及利用與其茶品相應的食茶、飲茶方法進行養生並冶煉情性的觀念方法的 *** ;從狹義而言,‘茶道’就是飲茶人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借喝茶之事修身養性以完善人格的方以及由此中折射出來的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知識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

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龍井茶:龍井茶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龍井村獅子峯所產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碧螺春:康熙所名,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捲曲呈螺,銀毛遍佈,香濃芬芳,滋味醇厚,湯色嫩綠明亮,茶之珍品。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黃山毛峯:產於安徽黃山桃花溪,為宋代貢茶。

君山銀針:產於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洞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其沖泡後,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叢林立,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祁門縣,又名祁門香。六安瓜片:產於安徽六安地區齊雲山,外形似瓜子,色綠香高,味鮮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

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大別山。都勻毛尖:產於貴州布衣族的都勻山區,詩云:“雪芽芳香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

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公關靈”。武夷巖茶:產於閩北武夷山。

99巖,巖巖有茶,一巖一茶,一茶一名,獨特採製,有“大紅袍”、“鐵羅漢”、“肉桂”、“水金龜”。鐵觀音:於閩南安溪縣。

外形頭似蜻蜓,尾似蝌蚪,質地重如鐵,美如觀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烏龍茶之上品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温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温杯。 四、高衝: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託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嚐,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從古老的吳越文化中探尋江南茶文化的淵源。

在長期的傳統觀念中,黃河流域一直被認為是中佛文明的發祥地,而其他地區則是步黃河文明的後塵而來。不僅封建時代的史文獻這樣説,早期的考古學者也這樣看。

但到了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發現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有人提出,中國如此之大,到處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很難説哪裏是源頭,哪裏不是源頭,認為中華文明是多源頭又互相滲透、交融、凝聚的結果。

首先發難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蘇嘉興馬家濱發現新石器遺問;而當1973年,浙江餘姚再次發現河姆渡遺址後,更把這一新的理論推進了一大步,或者説得到了確認。

這裏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產、生活器具, 及幹欄式房屋建築,有力地證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階段的社會面貌。説明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可能與同期的黃河仰韶文化同步發展。

這種觀點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學者的支持,認為長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當然,夏、商、周幾代,中原黃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

而長江下游,長期被稱為東夷之地。然而,或許正因為其距全國中心的偏僻、遙遠,使這一地區更多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徵,構成古老吳越文化的獨特風貌。

周代,吳越員與保持隸屬關係,但經濟文化自成體系。越王勾踐用範 蠡、計然,十年而國富;卧薪嚐膽而國強。

不過,較之中原,吳越直到漢代仍落後不少。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説:“楚越之地,他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贏蛤,不待資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八,亦無千金之家”,現代人看沿海地區比內地既開放,又富足,古代遠不是那麼回事。但自三國以後,吳越經濟不斷髮展;隋唐以後,長江中下游經濟則壓倒黃河流域。

直至現代,江南仍是我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吳越地區的這種歷史軌跡造成它自己的區域文化特徵;既接受黃河文化的影響,但更多表現了本地區特點;早期的落後與中、晚期的先進鮮明對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經濟生活,同時又保留更多古風古俗。

吳越、閩粵,都有這種特點。上海有最現代的工業,但至今總愛“阿拉”長、“阿拉”短,不願説普通話;蘇州評彈的清揚低通,細膩婉轉更獨具風格;閩南語沒有多少其他地。

茶藝基本知識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茶葉的基本知識。

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2、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3、茶藝的技術。

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

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4、茶藝的禮儀。

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5、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

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6、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

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擴展資料: 茶藝的分類 中國茶藝按照茶藝的表現形式分類可分為四大類: 1、表演型茶藝 表演型茶藝是指一個或多個茶藝師為眾人演示泡茶技巧, 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傳媒,吸引大眾,宣傳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

這種茶藝的特點是適合用於大型聚會、節慶活動,與影視網絡傳媒結合,能起到宣傳茶文化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藝重在視覺觀賞價值,同時也注重聽覺享受。

它要求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藉助舞台表現藝術的一切手段來提升茶藝的藝術感染力。 2、待客型茶藝 待客型茶藝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藝師與客人圍桌而坐,一同賞茶鑑水,聞香品茗。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茶藝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都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作與體驗,都能充分領略到茶的色香味韻,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藝,以及探討茶道精神和人生奧義。

這種類型的茶藝最適用於茶藝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普通家庭。修習這類茶藝時,切忌帶上表演型茶藝的色彩。

講話和動作都不可矯揉造作,服飾化粧不可過濃過豔,表情最忌誇張,一定要像主人接待親朋好友一樣親切自然。 這類茶藝要求茶藝師能邊泡茶,邊講解,客人可以自由發問,隨意插話,所以要求茶藝師要具備比較豐富的茶藝知識具備較好的與客人溝通的能力。

3、營銷型茶藝 營銷型茶藝是指通過茶藝來促銷茶葉、茶具、茶文化。這類茶藝是最受茶廠、茶莊、茶館歡迎的一種茶藝。

演示這類茶藝,一般要選用審評杯或三才杯(蓋完),以便最直觀地向客人展示茶性。 這種茶藝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説詞,而是要求茶藝師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因人而異,看人泡茶,看人講茶。

看人泡茶,是指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生活地域沖泡出最適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葉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韻)。 講好茶,是指根據客人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巧妙地介紹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貴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內涵等),以激發客人的購買,產生“即興購買”的衝動,甚至“惠顧購買”的心裏。

營銷型茶藝要求茶藝師誠懇自信,有親和力,並具備豐富的茶葉商品知識和高明的營銷技巧。 4、養生型茶藝 養生型茶藝包括傳統養生茶藝和現代養生茶藝。

傳統養生茶藝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佛教、道教的養生,如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睡眠、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使人們在修習這種茶藝時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 現代養身型茶藝是指根據現代中醫學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據不同花、果、香料、草藥的性味特點,調製出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口味的養生茶。

養生型茶藝提倡自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深受越來越多茶人的歡迎。 成因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

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中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常説:“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

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 茶本身存在着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成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

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

中國茶文化有哪些?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 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

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 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擴展資料: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1、概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

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

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

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

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

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他認為茶中有“內藴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

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説:“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

這可以説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

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茶蜜。

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

很想了解有關茶文化的知識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

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三不點”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為一不;景色不好,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為一不,共為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作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編輯本段

品茶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

、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編輯本段

茶學體系

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係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

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茶文學:通過詩詞歌賦、散文、小説等形式表現出來的茶文化的文學形式

編輯本段

茶茗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着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 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編輯本段

社會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 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漢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唐代陸羽 《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裏,隨意 説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説,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編輯本段

現代作用

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 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 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編輯本段

各地茶藝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湖北茶文化

陸羽,出生於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製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後,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後世尊稱為“茶神”、“茶聖”、“茶博士”。

湖北天門是茶聖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蹟。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羣大雁所庇護,後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於煮出了好茶,以至於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現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説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台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着陸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於清朝,後毀於兵燹。解放後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於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蹟、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羣,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蹟和傳説的許多信息。

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峯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藴。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福建種茶、製茶、飲茶、販茶歷史悠久。福建產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峯石上的摩崖古刻“蓮花茶襟太遠丙子”(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問世要早三百餘年。福建茶葉中中國茶葉發展及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福建省我國產茶的重要地區,而且盛產名茶,各具特色,蜚聲中外。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爭奇鬥豔。單在烏龍茶中,鐵觀音、大紅袍、本山、梅佔、佛手、黃金桂、白芽奇蘭等等,品種繁多。

近年來,安溪鐵觀音聲明鵲起,在振興安溪經濟、使這個國定貧困縣一躍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百強縣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觀音鐵韻,韻味深長。其超凡之品質,永續之發展,毋庸置疑。

對鐵觀音的最準確、簡潔的表訴,應該是“不冷不熱20斤”。紅茶性熱,綠茶性涼,鐵觀音屬半發酵茶,不冷不熱,其性温和,四季咸宜。

北京蓋碗茶

北京人愛飲花茶,北京蓋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為主要用茶,為了使來賓能品飲到自己喜愛的花茶,表演時特備有四種不同的花茶,以供來賓選擇。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絹帕、掛絹帕的掛架、裝有四種茶葉的茶罐、蓋碗、清水罐、水勺、銅爐及銅壺、水盂等。

下面是北京蓋碗茶的表演程式和解説:

(一)恭迎嘉賓

中國是文明古國,是禮儀之邦,又是茶的原產地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陪伴漢民族走過5000年的歷程。“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客來敬茶是漢民族的優良傳統。今天,我們用北京蓋碗茶為大家敬上一式東方奉茶禮,祝願大家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二)敬宣茶德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已故中國當代茶學泰斗莊晚芳教授將茶德歸舉為四項:

廉——廉儉育德。茶可以益智明思,促使人們修身養性,冷靜從事。所以,茶歷來是清廉、勤政、儉約、奮進的象徵。

美——美真康樂。飲茶給人們帶來的味美、湯美、形美、具美、情美、境美,是物質與精神的極大享受。

和——和誠相處。同飲香茗,共話友誼,能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

敬——敬愛為人。客來敬茶的清風美俗,造就了炎黃子孫尊老愛幼、熱愛和平的民族性格。

(三)精選香茗

中國茶按發酵程度可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和全發酵茶。北方人喜愛的花茶屬於綠茶的再加工茶,又稱香片。窨制香片常用茉莉花、蘭花、玳玳花、桂花等。窨制花茶要在三伏天進行,因為三伏天的茉莉花香氣最濃。今天,我們準備了茉莉毛峯、茉莉珍螺、茉莉春毫、牡丹繡球四樣香片,供來賓選用。

(四)理火烹泉

(五)鑑賞甘霖

好茶要用好水來泡,這是愛茶人的古訓。現時生活中,用泉水、純淨水等泡茶的效果也較好。古都北京有不少名泉,如延慶的珍珠泉、卧佛寺的水源頭、八大處的龍泉等。今天,我們為來賓汲取了大覺寺的龍潭泉水,這種水硬度只有3度,碳酸鈣含量低。用這中軟水泡茶,可使茶中的有效成份充分浸出,茶湯明亮透徹,滋味鮮活幹 爽。

(六)擺盞備具

自西周起,茶具就從食器中分離出來,成為我國器皿中的佼佼者。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漢民族自古以來對茶的崇敬。飲茶文化推動了中國陶瓷業的發展,精美的陶瓷具又昇華了中國飲茶文化。China and tea 成為代表美麗東方的一對孿生姐妹,享譽全球。

選用茶具要因茶而異,沏泡花茶要用蓋碗,加碗蓋有利於保持香氣和清潔;茶碗呈現喇叭形狀,可使飲茶人清楚地風見到茶葉在碗中的形態,碗底淺可使飲茶人及時品嚐到碗根處的濃釅茶湯;碗託可以護手,又可保温,更顯示出古都茶文化的考究與尊嚴。蓋、碗、託三位一體,象徵着天、地、人不可分離。

(七)流雲拂月

有了好茶好水和適宜的茶具,還要講究沖泡技藝。温盞是泡茶的重要步驟,它可以給碗升温,有利於茶汁的迅速浸出。

(八)執權投茶

北京蓋碗講究香醇濃釅,每碗可放幹茶葉3克。投茶時,可遵照五行學説,按木、火、土、金、水五個方位一一投入,不違背茶的聖潔物性,以祈求經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

(九)雲龍瀉瀑

泡茶的水温因茶而異,沖泡花茶要用沸水。先注水少許,温潤茶芽,然後再懸壺高衝,使茶葉在杯中上下翻騰,加速其溶解。一般注水七成為宜。

(十)初奉香茗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飲茶習俗眾多又各有千秋。江浙一帶,喜歡以綠茶待客;廣東、福建、台灣則愛用烏龍茶、普洱茶。富有民族特點的還有蒙古的奶茶、雲南的三道茶、湖南的擂茶等,真是五彩紛呈,美不勝收。今天,為來賓奉上茉莉珍螺茶,請品賞。

(十一)陶然沁芳

在飲用蓋碗茶時,用左手托住盞託,右手拿起碗蓋,輕輕拂動茶湯表面,使茶湯上下均勻。待香氣充分發揮後,開始聞香、觀色,然後緩啜三口。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之後,便可隨意細品了。

(十二)泉入龍潭

(十三)品評江山

對茶的品味因人而異,評茶的方法有:眼觀、鼻嗅、口嘗。花茶以形整、色翠、香氣濃釅為好。

(十四)百味凝春

在品飲之間佐以茶食,能更好地體會茶的韻味。今天,我們準備了茶點,雅號凝春,請來賓品嚐。

(十五)重酌釅香

茶要趁熱連飲,當客人杯中尚餘三分之一左右的茶湯時,主人就應及時添注熱水。

(十六)再識佳韻

品飲花茶,以第二泡的滋味最好,因茶中的有效成份已基本上充分浸出,故此時茶葉香釅濃郁,回味無窮。好花茶可以沖泡三開,三開以後,茶味已淡,不再續飲。

(十七)即興誦章

茶能清詩思,助詩興。幾千年來,古人留下了幾千首茶詩,今人的茶詩也日見增多。在此,我們共同欣賞一首著名茶詩,唐代盧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全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十八)書畫會賞

( 十九)盡杯謝茶

(二十)嘉葉酬賓

為了向來賓表示敬意,我們特向來賓代表奉上一些茶葉,請笑納。

(二十一)潔具收盞

(二十二)茶倉歸一

(二十三)再宣茶德

(二十四)致謝話別

編輯本段

茶經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之一。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發展。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着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温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編輯本段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顧名思義,是指歷史上中原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相互進行茶馬互市時所形成的商路。歷史上進行過茶馬交易的地方遍及我國西北、西南地區以及遼東、晉北等地。晉北、遼東等地馬市開設時間較晚、較短,幾乎不太受重視;西北部的茶馬交易道路被融會在古代絲綢之路之中;從青海到拉薩的茶馬交易路線一直被稱作“唐蕃大道”。

今天人們説得最多的兩條茶馬古道則是自唐代以來,一直到20世紀五十年代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車前仍在發揮作用,即從四川、雲南翻越橫斷山脈、青藏高原到達拉薩,並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爾的茶馬交易之路———滇藏茶馬古道和川藏茶馬古道。

滇藏茶馬古道,南起普洱茶產地的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經由大理、麗江、迪慶、昌都、林芝等地到達拉薩。

川藏茶馬古道,東起四川雅安,經由甘孜、昌都、林芝等到達拉薩。

吐蕃與唐朝自公元696年起,開始在今四川成都等地進行以茶馬交易為主要內容的互市,直至20世紀五十年代,其間跨越了1200餘年,歷經唐、宋、元、明、清、、解放初期等不同朝代和歷史時期,茶馬古道一直是聯結和內地的紐帶。

“茶馬古道”,涉及西雙版納、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雅安、康定、甘孜、昌都、林芝、拉薩、江孜、日喀則、亞東等地。這裏地跨帶雨林,橫斷山脈、高山峽谷、青藏高原,具備多種地貌景觀;這裏居住着傣、哈尼、佤、拉祜、彝、白、納西、傈僳、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服飾和宗教信仰。橫斷山脈還是歷史上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大遷徙的通道,這裏的名勝古蹟不勝枚舉,令人目不暇接。

今天,在青藏高原上,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取代了古老的長途馬幫運輸,甚至許多偏遠的村莊也有了公路。馬幫運輸只是被用作公路運輸的補充和鄉村間的短途運輸。事實上,許多公路就修在昔日的茶馬古道上,茶馬古道已成了歷史。

隨着我國西部開發步伐的加快,隨着川藏、滇藏公路的改建,公路質量的提高,茶馬古道旅遊的交通狀況已有極大的改善。

壯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眾多的名勝古蹟,將使茶馬古道旅遊線路成為21世紀我國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線路之一。

編輯本段

敬茶之禮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着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裏不僅開闢了一個別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類名茶、特色茶點也一應俱全,儼然就是一個小茶樓。普通百姓家雖然沒有專用的茶室,也結合自身條件, 配備有茶具和茶葉。

綠茶、花茶、白茶、黃茶不需洗茶,否則將損失茶葉有效成分;而經發酵的如紅茶、黑茶、青茶(如鐵觀音、烏龍茶等)都需要經過洗茶,保障茶湯的口感和品質。茶葉沖泡時,要輕而快,八分滿即可。沖泡後,有禮貌地對客人説:“請用茶。”客人也應表示謝意,待3-4分鐘後,即可品茶。品茶時,若用茶杯,應右手拿杯柄,左手啟杯蓋;如用玻璃杯,則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夾杯,無名指和小指託底;如用蓋碗,則右手持杯,左手啟蓋,客人可以撥去茶湯上的茶葉,慢慢細飲。如感到茶水過熱,應放在茶几上稍涼後再飲,不要用嘴吹降温。

茶道的基本知識

  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基本知識,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着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着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脱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茶道的內涵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的基本知識之佛教與茶的關係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敍事談經,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並向高雅境界以至發展到創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東晉後期,佛教領袖慧遠竭力把儒家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溝通起來,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報應教義的。並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調合中國傳統思想而創立的,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合佛身“四德”(常、樂、我、淨)。以“五常”(仁、義,禮、智、信)調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安言)力圖兩者相融台,調台儒家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宋元明清時代,更加註意調合中國傳統思想。北宋天台宗學者智園,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家不寧,身不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儒釋共為表裏的主張,因而發展成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

  佛教對茶道的滲透,史料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丹丘和東晉名憎慧遠嗜茶的記載。可見“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但形成氣候筆者認為始啟中唐。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濃烈,僧侶敬神、坐禪、唸經、會友終日高不開茶。禪茶道體現了良然、樸素、養性、修心、見性的氣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禮儀祕藏在法門寺地宮金銀系列茶具從設計、塑造和擺設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後室)更令人信眼地認識到“茶禪一味”的真諦。禪宗茶道到宋代發展到鼎盛時期,移值到日、韓等國,現在已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説,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説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誰能提供一點茶文化與茶藝方面的知識

參考;

http://rest.tw128.com/leisure/coffee/news-web-html49-10698.htm

茶的知識

茶葉基本成份: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

二,茶葉基本成份之功能:

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複合物;茶湯冷後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1,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2,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3,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鈣的利用。因不溶於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維生素:

1,類胡蘿蔔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才可補充。

2,B羣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其他機能成份:

1,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2,皂素抗癌。抗炎症功效。

3,胺基酪酸於製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產生,稱佳葉龍茶可以防高血壓。

茶葉的選購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準,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鑑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裏粗略介紹一下鑑別幹茶的方法。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 1.嫩度

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幹看外形,濕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龍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鑑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 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峯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只適合於毛峯、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裏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採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製茶。

-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説,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説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鬆、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説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以杭州地區綠茶條索標準為例: 一級 二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細緊有鋒苗 緊細尚有鋒苗 尚緊實 尚緊 稍鬆 粗鬆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説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產地以及季節有很大關係。如高山綠茶,色澤綠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綠有光。製茶過程中,由於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龍井,最好的獅峯龍井,其明前茶並非翠綠,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峯龍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別於其它龍井。因獅峯龍井賣價奇高,茶農會製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峯龍井。方法是在炒製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別是,真獅峯勻稱光潔、淡黃嫩綠、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峯則角鬆而空,毛糙,偏,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沖泡,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炒制過火的假獅峯,完全沒有龍井應 有的馥郁鮮嫩的香味。

-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 5.淨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製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淨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此外,還可以通過茶的幹香來鑑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幹香和濕香也有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上述文字,只是非常籠統的介紹。最易判別茶葉質量的,是沖泡之後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所以如果允許,購茶時儘量沖泡後嘗試一下。若是特別偏好某種茶,最好查找一些該茶的資料,準確瞭解其色香味形的特點,每次買到的茶都互相比較一下,這樣次數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關鍵之 所在了。國內茶葉品種車載斗量,非專業人士,不太可能每種茶都判斷出好壞來,也只是取自己喜歡的幾種罷了。我不太在各處的茶葉店買茶,一般是在產地或者是茶藝館裏買,所以一到春天就到處跑。產地的茶總的來説較純正,但也由於製茶技藝的差別,使得茶葉質量有高低之分。茶藝館裏的茶,價錢比外面的貴出許多,但這裏比較容易找到好茶,一則是可以試過知其好壞,二則比較好的茶藝館的茶,本身就是經過認真挑選的,若無法到產地購茶,也不失為一個選擇。還有就是一些比較大的茶莊,可以當場試茶。如果對某種茶很有鑑別能力,則可以到茶葉批發市場去購買,那裏的茶,相比於小茶葉店,比較新,且可選的種類多,價格比較便宜。但是我自己的經驗,這裏一般不太容易找得到非常好的茶,特別是綠茶。因為特級綠茶價錢偏高,茶葉批發市場和小茶葉店因成本的緣故都較少經營,好茶多數被大的茶莊和茶葉公司收購。

茶文化知識

--------------------------------------------------------------------------------

www.tw128.com 2005-12-30 20:55:23 中國食通餐飲網

公元前52年,西漢甘露三年,蒙心當地農民吳理真,把蒙山野生茶樹七株植於蒙頂上清峯,經過人工馴化,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履其上,久凝不散。

這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吳理真的名字和茶一起代代相傳,宋孝宗淳熙13年吳理真被封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

吳理真和唐代茶聖陸羽是我國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奠基人,在茶葉生產實踐和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代元和年間,蒙頂茶被列為貢品,蒙頂名茶被譽為“天下第一茶”。《膳夫經手錄》(楊燁 公元816年)記有:“蜀茶得名蒙頂,於元和年前束帛不能易1斤先春蒙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他的《琴茶詩》中寫道:“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放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淥水”是唐代宮庭和文人雅士中部名度高的詞牌,蒙頂茶在當時被認為是貢茶中的佼佼者,自居易把能品蒙項茶聽淥水之曲視為人生快事,有了這樣的生活,其它的事都無足輕重了。

黎陽王入川檢貢茶,在蒙山寫下了一首《白雲巖茶詩》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黎陽王知道蒙山茶是茶中極品,採到蒙山看到,蒙山終年雲霧繚繞,煙雨濛濛,大地一聲春雷,冰雪消融。大地復甦,集天地之靈氣的蒙出茶,新芽萌動,採下製成茶,鮮嫩潔淨不染見塵,用即將沸騰的水沖泡,其味勝於奶酪,茶聖陸羽能品嚐到這樣的好茶,一定會説蒙項茶不愧是天下第一茶。

詩人陸游把會不會品茶作為劃分雅士和俗人的標準,他在詩中寫道:“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詩中的蒙山茶和顧沼紫筍茶是唐朝被稱為天下第一和第二的茶。和劉禹錫“何況蒙山顧沼春,白泥赤印走風塵”詩指的是同樣的茶。

末代各地爭做“貢茶”僅四川貢茶品種就有的種之多,前八位均出自蒙山,如“五花茶、聖揚花、吉祥蕊、雷鳴、雀舌、霧鍾、露芽、谷芽”。

仁宗帝的宰相文顏博贊蒙山茶“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詩畫家文同有“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詩句。樂史有“蒙山茶為天下所稱”的記述。

宋代蒙頂茶,名聲在羣芳之上,民間認天下水以揚子江洽泉水第一,茶以蒙項茶為第一,茶水相論提並論,説明蒙頂茶知名度之高,故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説,非後人所理解的蒙山茶須用揚子江中水來沖泡。

1734年,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當時採摘仙茶的禮儀,沈廉在《退筆錄》中是這樣記載的:每至清明,由縣令擇吉日 率名山牆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峯,命僧會司率蒙山十二採茶僧,焚香禮拜後入園,摘其嫩葉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後裝入兩隻銀瓶稱“幫貢”。大五峯採葉製成顆於茶裝十八隻錫瓶,稱“陪貢”或“凡種”,用木箱裝好,裹以黃續,蓋官印,擇古日,派人晝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縣均謹慎護送。

皇帝用“仙茶”祭把天地和祖先,陪茶賜給皇宮的達官貴人,這種貢茶儀式沿襲至清末。並將蒙山仙茶園封為“皇茶園”以石欄圍之。並立碑記述甘露祖師植茶史,24年碑毀園存,傳説仙茶凡人不可採飲,有一官吏愉飲仙茶,當場被雷擊斃,終日有白虎巡守,當時有關仙茶的傳説很多,神祕幕測。

蒙山種茶,製茶歷史悠久,貢茶歷史從未間斷過,這在中國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研究中國茶史,茶文化的中外學者、專家都對蒙山作了極高的評價。

蒙出的名茶是中國名茶寶庫中一顆摧燦明珠,它以制工獨特,滋味鮮醇,文化底藴豐厚而名揚中外。

中國十大名茶:獅峯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出銀針、蒙頂甘露、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廬山雲霧、黃山毛峯、顧堵紫筍、信陽毛尖。都是生長於靈山秀水之間,和多種植物共生,優勢互補,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説是至清至潔不染凡塵。名泉伴名茶,這些茶都與好的泉水相伴,數量一般都比較少,十分珍貴。

這些茶都採製於清明前,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每斤成品茶約有茶芽4—5.5萬個,採摘一斤成品茶的原料需人工10一15個,採摘標準十分嚴格,雨、露水芽不採,病芽不採,除君山銀針外,芽葉長度都在l.5—2釐米之間,不夠或超過長度的都不採,每個芽頭必須由熟練的採茶姑娘用食指和姆指挾住從茶樹上折下來,而絕不能用指甲去掐。製作時鍋的温度不低於140℃,投葉量部在鮮葉1斤以內,製作1斤成品茶需8一10道工序,約需4—6小時,全系統手工製作,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這些名茶除了出自優越的生態環境外,多年來製作工藝不斷完善,己形成了獨特風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黃亮,卷形茶緊、細、捲曲披毫,針形茶緊、細、圓、直、顯毫,稱得上是讓人賞心悦目的藝術品。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飲茶也是這樣,不象日本的茶道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中國飲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混飲,即是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其它水果或藥材,根據各人的口味嗜好,興之所至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不在茶中加任何有損茶本香與真味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菜來喝。

清飲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飲,稱之為“喝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再講究環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則可稱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這才是中國飲菜的最高境界,稱為“茶道”。

唐代盧全的“七碗茶歌”,把飲茶從解渴到修身養性的逐漸升華,作了最好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生。對茶的領悟,我們達到了何等層次,這首茶歌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在寄情於茶,融情於茶,忘情於茶中的層次。

要泡出一杯好茶,還須有好水,陸羽在《茶經》中將水分為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山水,要找鍾乳滴下或石油溢出的。這種水,含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水質適中,乾淨衞生無異味;江中水因有色是易產生腥味,應取遠離人羣的用,早水易生淤泥,應取常有人汲取的用。

泡茶的水,以鍋邊有湧泉珠子一樣向上冒時的温度最好,稱“二沸水”,水煮到有魚目一樣的小水泡向上冒時稱一沸,這時水太嫩,茶的內含物不易溶於水,不能泡出茶的真味,鍋裏的水象波濤翻滾的水稱“三沸”,這樣的水太老,不宜泡茶,幼嫩的芽葉易燙熟,產生熟湯,同樣會失去茶的真味,水的温度的最好掌握在85℃至盟。92℃之間。

品茶時,茶具十分重要,陶瓷茶具古樸、典雅,最夠品味。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泥質細膩,透氣性好,可三天不奪茶味,名師所製茶具集工藝、美術、雕刻、書法於一體,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選購紫砂壺時,先要“讀壺”、嘴出水時要成圓柱形,收水、放水自如不濺水花,將壺倒扣於桌面,壺嘴、壺口、壺把平貼桌面,這樣的壺稱“三山齊”,用盆裝滿清水,空壺放水面,不左右搖擺,更不翻沉水底,這種壺極其珍貴,往往可望不可求。江西景德鎮的瓷茶具也不失為好茶具,其中以薄、輕、透的乳白色青花茶具為上品,透氣性能極好,茶湯較長時間不會變,用作接待茶友十分高雅。這種茶具以“三才杯”最適合品茶,蓋為天,杯為人,託為地,泡好茶,蓋上蓋為合,意指品茶時佔齊了“天地人和”。

家庭接待客人時,主人將不可多得的好茶先讓客人欣賞一番,親自當客人的面洗滌茶具,然後將茶用茶匙投入高雅的“三才杯”中,用剛燒好的水潤茶、洗茶。然後,用壺將水衝至七分滿,坐下請客人先品茶,邊品茶,邊交談,當茶飲至剩三分之一時續水,這樣既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也顯得主人高難有修養。切忌把水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説,水斟自七分滿,意為“七分茶,三分情”。

選購名茶時,首先要對茶的商品知識有所瞭解,名茶必須是春茶,外形要緊細顯毫,湯色要黃綠明亮,香味純正,滋味要鮮爽,泡好後要全芽整葉、鮮活。成品茶的幹度,以食指和拇指捏,成粉末狀為標準。手捏成顆粒狀茶的水份含量過高,只能存放一個月左右,手捏成條狀的茶屬劣質茶。

魯迅先生説:“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梁啟超甚至把是否愛好喝茶看做國籍的象徵。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在談飲茶時説:“我愛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備的飲料,我從早到晚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茶,倘若我得揮筆對茶讚頌一番,我要説,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純潔的化身。”我還要説:“如果沒有杯茶在手,我就無法感受生活,人不可無食,但我尤愛飲茶。”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講得更具普遍性,他説“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這裏的作用超過了任河一項同類型的人類文明”。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從遠古時代神龍嘗百草,發現了茶,到現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茶伴隨着人類的文明走過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每一頁都浸透着茶香,中國茶文化史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篇章。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球有50多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的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樣地,被譽稱為“茶的祖國”;世界各國,凡提及茶事者,無不與中國聯繫在一起。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陸羽一一茶經:(公元)旦58年左右(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Chi),號競陵於,桑寧翁,東岡子,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入,一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一一《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奉為“茶聖”,把為“茶神”。

(茶):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含纖維質很多,劈成細絲,可以作繩子,又可織夏布。(茶)是一種有香味的液體,存在相桶類的果皮中,供製香料。

茶的成份,及藥用價值(功效)

茶:由維生素、氨基酸、咖啡鹼、茶鹼1蛋白質及多酚類化合物。

(1)少睡(2)安神門)明目(4)清頭目(5)止渴生津(6)清熱(7)消暑(8)解毒(9)消食瓤o)醒酒(H)去肥膩(邀)下氣瓤3)利水瓤4)通便(15)治痢(16)去痰門7)祛風解表門8)堅齒門9)治心痛(20)療瘡冶瘦峻贍療飢(22)益氣力(23)延年益壽(24)

其它

茶的分類:按顏色分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按製作工藝:發酵茶、半發醇茶、輕微發醇茶、不發酵茶。

中國茶葉包括:基本茶類和露工茶類,基本茶類包括綠茶(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燕青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露工茶類包括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藥用保健茶、含飲品茶。

茶文化知識

公元前52年,西漢甘露三年,蒙心當地農民吳理真,把蒙山野生茶樹七株植於蒙頂上清峯,經過人工馴化,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履其上,久凝不散。

這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吳理真的名字和茶一起代代相傳,宋孝宗淳熙13年吳理真被封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

吳理真和唐代茶聖陸羽是我國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奠基人,在茶葉生產實踐和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代元和年間,蒙頂茶被列為貢品,蒙頂名茶被譽為“天下第一茶”。《膳夫經手錄》(楊燁 公元816年)記有:“蜀茶得名蒙頂,於元和年前束帛不能易1斤先春蒙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他的《琴茶詩》中寫道:“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放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淥水”是唐代宮庭和文人雅士中部名度高的詞牌,蒙頂茶在當時被認為是貢茶中的佼佼者,自居易把能品蒙項茶聽淥水之曲視為人生快事,有了這樣的生活,其它的事都無足輕重了。

黎陽王入川檢貢茶,在蒙山寫下了一首《白雲巖茶詩》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黎陽王知道蒙山茶是茶中極品,採到蒙山看到,蒙山終年雲霧繚繞,煙雨濛濛,大地一聲春雷,冰雪消融。大地復甦,集天地之靈氣的蒙出茶,新芽萌動,採下製成茶,鮮嫩潔淨不染見塵,用即將沸騰的水沖泡,其味勝於奶酪,茶聖陸羽能品嚐到這樣的好茶,一定會説蒙項茶不愧是天下第一茶。

詩人陸游把會不會品茶作為劃分雅士和俗人的標準,他在詩中寫道:“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詩中的蒙山茶和顧沼紫筍茶是唐朝被稱為天下第一和第二的茶。和劉禹錫“何況蒙山顧沼春,白泥赤印走風塵”詩指的是同樣的茶。

末代各地爭做“貢茶”僅四川貢茶品種就有的種之多,前八位均出自蒙山,如“五花茶、聖揚花、吉祥蕊、雷鳴、雀舌、霧鍾、露芽、谷芽”。

仁宗帝的宰相文顏博贊蒙山茶“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詩畫家文同有“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詩句。樂史有“蒙山茶為天下所稱”的記述。

宋代蒙頂茶,名聲在羣芳之上,民間認天下水以揚子江洽泉水第一,茶以蒙項茶為第一,茶水相論提並論,説明蒙頂茶知名度之高,故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説,非後人所理解的蒙山茶須用揚子江中水來沖泡。

1734年,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當時採摘仙茶的禮儀,沈廉在《退筆錄》中是這樣記載的:每至清明,由縣令擇吉日 率名山牆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峯,命僧會司率蒙山十二採茶僧,焚香禮拜後入園,摘其嫩葉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後裝入兩隻銀瓶稱“幫貢”。大五峯採葉製成顆於茶裝十八隻錫瓶,稱“陪貢”或“凡種”,用木箱裝好,裹以黃續,蓋官印,擇古日,派人晝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縣均謹慎護送。

皇帝用“仙茶”祭把天地和祖先,陪茶賜給皇宮的達官貴人,這種貢茶儀式沿襲至清末。並將蒙山仙茶園封為“皇茶園”以石欄圍之。並立碑記述甘露祖師植茶史,24年碑毀園存,傳説仙茶凡人不可採飲,有一官吏愉飲仙茶,當場被雷擊斃,終日有白虎巡守,當時有關仙茶的傳説很多,神祕幕測。

蒙山種茶,製茶歷史悠久,貢茶歷史從未間斷過,這在中國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研究中國茶史,茶文化的中外學者、專家都對蒙山作了極高的評價。

蒙出的名茶是中國名茶寶庫中一顆摧燦明珠,它以制工獨特,滋味鮮醇,文化底藴豐厚而名揚中外。

中國十大名茶:獅峯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出銀針、蒙頂甘露、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廬山雲霧、黃山毛峯、顧堵紫筍、信陽毛尖。都是生長於靈山秀水之間,和多種植物共生,優勢互補,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説是至清至潔不染凡塵。名泉伴名茶,這些茶都與好的泉水相伴,數量一般都比較少,十分珍貴。

這些茶都採製於清明前,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每斤成品茶約有茶芽4—5.5萬個,採摘一斤成品茶的原料需人工10一15個,採摘標準十分嚴格,雨、露水芽不採,病芽不採,除君山銀針外,芽葉長度都在l.5—2釐米之間,不夠或超過長度的都不採,每個芽頭必須由熟練的採茶姑娘用食指和姆指挾住從茶樹上折下來,而絕不能用指甲去掐。製作時鍋的温度不低於140℃,投葉量部在鮮葉1斤以內,製作1斤成品茶需8一10道工序,約需4—6小時,全系統手工製作,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這些名茶除了出自優越的生態環境外,多年來製作工藝不斷完善,己形成了獨特風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黃亮,卷形茶緊、細、捲曲披毫,針形茶緊、細、圓、直、顯毫,稱得上是讓人賞心悦目的藝術品。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飲茶也是這樣,不象日本的茶道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中國飲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混飲,即是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其它水果或藥材,根據各人的口味嗜好,興之所至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不在茶中加任何有損茶本香與真味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菜來喝。

清飲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飲,稱之為“喝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再講究環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則可稱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這才是中國飲菜的最高境界,稱為“茶道”。

唐代盧全的“七碗茶歌”,把飲茶從解渴到修身養性的逐漸升華,作了最好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生。對茶的領悟,我們達到了何等層次,這首茶歌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在寄情於茶,融情於茶,忘情於茶中的層次。

要泡出一杯好茶,還須有好水,陸羽在《茶經》中將水分為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山水,要找鍾乳滴下或石油溢出的。這種水,含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水質適中,乾淨衞生無異味;江中水因有色是易產生腥味,應取遠離人羣的用,早水易生淤泥,應取常有人汲取的用。

泡茶的水,以鍋邊有湧泉珠子一樣向上冒時的温度最好,稱“二沸水”,水煮到有魚目一樣的小水泡向上冒時稱一沸,這時水太嫩,茶的內含物不易溶於水,不能泡出茶的真味,鍋裏的水象波濤翻滾的水稱“三沸”,這樣的水太老,不宜泡茶,幼嫩的芽葉易燙熟,產生熟湯,同樣會失去茶的真味,水的温度的最好掌握在85℃至盟。92℃之間。

品茶時,茶具十分重要,陶瓷茶具古樸、典雅,最夠品味。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泥質細膩,透氣性好,可三天不奪茶味,名師所製茶具集工藝、美術、雕刻、書法於一體,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選購紫砂壺時,先要“讀壺”、嘴出水時要成圓柱形,收水、放水自如不濺水花,將壺倒扣於桌面,壺嘴、壺口、壺把平貼桌面,這樣的壺稱“三山齊”,用盆裝滿清水,空壺放水面,不左右搖

茶文化主要是什麼,元素,特點?

文章來源於我們的茶文化社團網更多精彩盡在 http://yjhx693.blog.163.com 論茶文化的定義、內涵與功能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係;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着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五、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  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  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係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裏,隨意説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説,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六、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茶藝與茶文化學什麼

茶藝與茶文化主要學習農業生物科學和茶學基本理論、茶樹栽培育種、茶葉生物化學、茶葉加工與機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新品種選育、種苗繁育、機械化加工、茶葉審評與品質檢驗、茶葉經營與銷售、茶文化等方面的實驗、實踐技能,具備該領域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一、簡介:

茶藝與茶文化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專業。茶文化是茶事活動中形成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茶藝和茶道是飲茶文化的主體,飲茶文化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茶學專業培養具有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掌握較完整的現代生物學知識體系,具備紮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外語綜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專業技能,具有紮實的茶學基礎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基本技能,能在茶的科技、經濟、文化和健康等領域從事行政管理、教學研究,國內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等部門從事工作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二、課程體系:《茶藝美學與表演藝術》、《中國茶文化》、《公共與禮儀》、《茶葉營銷貿易》、《消費心理學》、《商品與推銷策略》、《茶藝館裝修與設計》、《茶葉生物化學》、《茶葉標準化加工技術》、《辦公自動化與管理》。

三、就業方向:食品類企業:茶藝師、評茶員、市場營銷、食品檢測、茶葉生產、經營與銷售。

TAG標籤:茶文化 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