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五斗糧折腰

五斗糧折腰

五斗米折腰的意思是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彎腰行禮。比喻沒有骨氣。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出自《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反義詞:不為五斗米折腰是意思是比喻為人不庸俗,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稱張天師道,是東漢末張陵創立的,因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稱之。

“五斗糧折腰”是指為了謀生生計而低頭俯身勞作的形象。原來形容人民生活貧困,不得不勉力工作以維持生計。現在也用來形容為了奮鬥事業而不斷努力,不停歇,不屈服的精神狀態。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五斗米折腰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是每天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彎腰行禮。

為五斗米折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彎腰行禮。比喻沒有骨氣。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譯文: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擴展資料

近義詞:

1、摧眉折腰

解釋:低眉彎腰。形容沒有骨氣,巴結奉承。

出處: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譯文: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

2、賣身投靠

解釋:出賣自己,投靠有權勢的人。比喻喪失人格,甘心充當惡勢力的工具。

出處:魯迅《準風月談·後記》:“我見這富家兒的鷹犬,更深知明季的向權門賣身投靠之輩是怎樣的陰險了。”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翻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

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出自: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説:“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所以這個詞主要是説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形容人有骨氣不能為了鬥鎢小利就屈身辱志。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晉書·陶潛傳》:“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整句話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體現陶淵明的高風亮節。

詳細故事:

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來視察,這位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祕書攔住陶淵明説:“參見這位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説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説:“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這個典故的主人公是陶淵明,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陶淵明由於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願與官場同流合污,而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説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

2、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説:“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

3、陶淵明歎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説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五斗折腰是什麼意思

拼音:

wǔ dǒu zhé yāo

解釋: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彎腰行禮。為微薄的俸祿而對上級卑躬屈膝。

出處:

《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例句:

性秉鋼堅,心貞冰潔,豈因~。(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五齣)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中華典故出自什麼地方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中華典故出自:“五斗米”即“五斗米道”,也叫“天師道”,原是早期道教流派之一,因為信道入教者都要交納米五斗,因而得名。古時以此泛指微薄俸祿。《晉書·陶潛列傳》中記載,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郡府派人來當地視察,小吏告訴他要身穿官服出門迎接,陶淵明歎息道:“我不能因五斗米這一點點俸祿卑躬屈膝去奉迎這種無名小輩。

”於是便棄官返回故里。該典故解釋為:喻以節義貞操為重,不趨炎附勢,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

不為五斗米折腰,前一句是什麼?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描寫的主人是陶淵明。陶淵明是東晉後期的大詩人、文學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官場黑暗。陶淵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他關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出任江州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了,隨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後來,他陸續做過一些官職,但由於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願與官場同流合污,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這個典故出現在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那是義熙元年(405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説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第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説:“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歎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説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他主要傳世詩句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不為五斗米折腰 原文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脱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

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翻譯:

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脱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麼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閒安靜少説話,不愛慕虛榮實利。

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經常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後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

家裏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着,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説是實錄。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裏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説:“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

管這些事的人聽説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在縣裏,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説:“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於是命令 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

郡裏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説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歎息説:“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擴展資料: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成語典故: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裏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

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説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説:“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歎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説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它的近義詞有不吃嗟來之食,它的反義詞有趨炎附勢、阿諛奉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自哪裏?

詞目 不為五斗米折腰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釋義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是東晉後期的大詩人、文學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官場黑暗。陶淵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他關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出任江州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了,隨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後來,他陸續做過一些官職,但由於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願與官場同流合污,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説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説:“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歎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説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陶淵明妻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守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 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儘管生活貧困,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他對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榮華富貴,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氣節為代價,於是他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有得必有失,陶淵明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並流傳百世的詩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和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人生真諦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歌如《飲酒》、《雜詩》等,質樸無華,清麗自然,寓絢於素,韻味雋永,或者詠史抒懷關心時局,或者充滿“性本愛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辭賦如《歸去來兮辭》,表達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表現了返樸歸真、高遠脱俗的意境,對美好未來充滿了嚮往。後人有“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之譽。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

麻煩採納,謝謝!

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

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説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説:“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歎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説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擴展資料: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着勞動者的喜悦。

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陶淵明

TAG標籤:五斗 折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