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喝茶的名人

喝茶的名人

1.陸羽:茶文化之父,寫下了中國第一本專門講茶的書《茶經》。

2.唐太宗李世民:據傳他飲茶習慣,使得茶文化在唐朝達到了繁榮的頂峯。

3. 朱熹: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飲茶而不飲酒,提倡儒家道德。

4. 陸游:南宋文學家、詩人,著有《茶山小錄》。

5. 于謙:明代文學家、詩人,著有《好茶曲》。

6. 黃宗羲:清朝著名文化家、哲學家、政治家,飲茶極端講究。

7. 郭沫若:中國著名詩人、書法家、藝術家、歷史學家,也是廣東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8. 魯迅: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喜歡喝龍井茶。

9. 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始人之一,愛喝紅茶。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喝茶的名人”主要包括:陸羽、魯迅、楊麗萍、林語堂、孫中山、張愛玲、李小冉、朱德、李清照、汪涵、郭沫若、蘇軾、陸羽、魯迅、楊麗萍、林語堂、孫中山、張愛玲、李小冉、朱德、李清照、汪涵、郭沫若、蘇軾,並且大部分用户都認為陸羽更好。

陸羽,復州竟陵人,即現今的湖北省天門市。他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善於煮茶、品茶。更是耗一生之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詩書經傳的薰陶,對藝術文學有很深的興趣。魯迅愛茶,懂茶,這與他的家鄉紹興是分不開的。

“不老女神”楊麗萍自小在雲南長大,對於她來説飲茶已經成為生活習慣。楊麗萍喜歡普洱茶,普洱茶的醇香,温和,以及出眾的減肥功效,對於她來説是極其適合的飲品。

林語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説:“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説,“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

孫中山提倡生活簡樸:在生活中他對“茶”非常喜歡,尤其愛喝西湖龍井和廣東功夫茶,提倡身邊人多飲茶,並且對茶大加讚賞,到虎跑泉觀光,取水煮茗,並讚道:“味真甘美,天之待漸何其厚也!”還要推廣茶,稱茶是“不貴難得之貨”也。茶在歷史上得到了中山先生的高度推崇和肯定。

張愛玲才華橫溢,但卻命途多舛,窮困、漂泊之後,卻沒有失態、乞憐,依然保持着剋制、理智、清白的人際關係。人淡如茶,大概也是如此吧!

在眾多女星都靠着化粧品護膚品來延緩皮膚衰老的時代,可以説李小冉

朱德居家辦公,常飲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茶場,必去參觀。他在廬山植物園品嚐廬山雲霧茶,讚賞不已,賦詩一首:“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

還有蘇軾,每次被流放一地就要品嚐當地茶葉,嗜茶如命,還專門寫詩問人家索取泉水泡茶,黃庭堅、李清照、陸游、楊萬里、張岱、黃宗羲等等都是愛茶之人。

作為湖南衞視主持界的扛把子,汪涵愛讀書,愛生活,也愛喝茶。在他看來,喝茶的過程是和心靈交流的過程。茶能讓他靜下來,讓他讀懂人生百味。茶是用來品的,人生也是一樣。有一天讀懂了茶,大概也就讀懂了人生。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

蘇軾,宋代傑出的文學家,四川眉山人,他的故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茶區。蘇軾是個十分嗜茶的人,從小就飲茶、愛茶、知茶至深,對茶史以及茶功頗有研究,還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

“喝茶的名人”主要包括:陸羽、魯迅、楊麗萍、林語堂、孫中山、張愛玲、李小冉、朱德、李清照、汪涵、郭沫若、蘇軾、陸羽、魯迅、楊麗萍、林語堂、孫中山、張愛玲、李小冉、朱德、李清照、汪涵、郭沫若、蘇軾,並且大部分用户都認為陸羽更好。

陸羽,復州竟陵人,即現今的湖北省天門市。他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善於煮茶、品茶。更是耗一生之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詩書經傳的薰陶,對藝術文學有很深的興趣。魯迅愛茶,懂茶,這與他的家鄉紹興是分不開的。

“不老女神”楊麗萍自小在雲南長大,對於她來説飲茶已經成為生活習慣。楊麗萍喜歡普洱茶,普洱茶的醇香,温和,以及出眾的減肥功效,對於她來説是極其適合的飲品。

林語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説:“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説,“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

孫中山提倡生活簡樸:在生活中他對“茶”非常喜歡,尤其愛喝西湖龍井和廣東功夫茶,提倡身邊人多飲茶,並且對茶大加讚賞,到虎跑泉觀光,取水煮茗,並讚道:“味真甘美,天之待漸何其厚也!”還要推廣茶,稱茶是“不貴難得之貨”也。茶在歷史上得到了中山先生的高度推崇和肯定。

張愛玲才華橫溢,但卻命途多舛,窮困、漂泊之後,卻沒有失態、乞憐,依然保持着剋制、理智、清白的人際關係。人淡如茶,大概也是如此吧!

在眾多女星都靠着化粧品護膚品來延緩皮膚衰老的時代,可以説李小冉

朱德居家辦公,常飲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茶場,必去參觀。他在廬山植物園品嚐廬山雲霧茶,讚賞不已,賦詩一首:“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

還有蘇軾,每次被流放一地就要品嚐當地茶葉,嗜茶如命,還專門寫詩問人家索取泉水泡茶,黃庭堅、李清照、陸游、楊萬里、張岱、黃宗羲等等都是愛茶之人。

作為湖南衞視主持界的扛把子,汪涵愛讀書,愛生活,也愛喝茶。在他看來,喝茶的過程是和心靈交流的過程。茶能讓他靜下來,讓他讀懂人生百味。茶是用來品的,人生也是一樣。有一天讀懂了茶,大概也就讀懂了人生。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

蘇軾,宋代傑出的文學家,四川眉山人,他的故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茶區。蘇軾是個十分嗜茶的人,從小就飲茶、愛茶、知茶至深,對茶史以及茶功頗有研究,還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

中國歷史上喜歡喝茶的名人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係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現代文學家中,愛好飲茶的人頗多,其中不少人對茶文化很有興趣。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品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題詠名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的名茶———高橋銀峯,大為讚賞,寫下《初飲高橋銀峯》詩: “芙蓉國裏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鬥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來眼不花。 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説過這樣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説:“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裏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燻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燻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燻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裏一邊品茶,一邊探討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説:“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裏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燻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燻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燻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裏一邊品茶,一邊探討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 古代人們就注意利用猴子的靈性,訓練它們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早在明代就開始利用猴子攀巖採茶了。利用猴子採茶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

“馴猴採得”。武夷山有名茶曰“大紅袍”。它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深邃的峽谷內一片陡峭的山崖上,古時只有兩株。此茶質地優異、藥效顯著,但是人們沒辦法上去採摘。後來,山民們掌握了猴子善於攀爬的習性,馴服猴子,令其上樹採摘。因馴猴身穿紅色坎肩,於是將此巖茶稱為“大紅袍”。

“擊猴反得”。我國的烏龍茶,首推安溪的鐵觀音,其味芳香喜人,飲後心曠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諒攜茶上京,贈諸京官政要,並經權臣轉呈內廷。乾隆遂見王士諒,垂詢茶史。王士諒奏稱:“此茶發現於觀音石下,身重如鐵,清香神美賽觀音。”乾隆乃賜茶名“南巖鐵觀音”。史傳,最早是居於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樹“芽尖細如,葉開展如旗”的時節,看到羣猴攀爬茶樹嬉戲之機,遂以石頭或者彈弓襲之,引起猴子生氣而折下茶枝反擊,僧人拾取後返回寺廟烘製方得此茶。英國人萊特遜編輯的《茶的醫學》記載:“仙人見一高攀茶樹的山猿,拋以什物,猿大怒,折枝扔下,仙人拾之而歸。”

“義猴償得”。深山猴羣過冬時缺少食物,古人乘天寒地凍時節,以食物飼養。聰明的猴子知道人們喜歡喝茶,就於來春採茶報答。杭州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記載:“温州雁蕩山有猴,每至晚春,輒採高山茶葉,以遺山僧,蓋僧嘗於冬時,知猴之無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遺茶,所以為答也!”對於茶的藥用價值,猴子知道得比較早。史載三國時代大將鄧艾有一次外出狩獵,射中一隻母猴,母猴懷中的小猴並不逃走,反而急促地將母猴身上的箭拔除,並採了些茶葉嚼爛後敷在母猴的傷口上。鄧艾為之感動,於是將良弓丟掉,發誓再不射殺猴類。

與茶的名人故事

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大全

  引導語:茶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大全,歡迎閲讀!

  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一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釀。他將煮水分為一沸、二沸、三沸三個階段。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據説,白居易一生與茶為伴,早上飲茶,中午品茶,晚上喝茶。他一天要喝三次茶,一年要喝千餘次茶,不知喝掉了多少朝霞、喝掉了多少夕陽,詩人的茶杯裏,是不是浸泡着一個盛唐?

  東坡居士愛茶如女,愛壺如子。他謫居宜興時,常常提一把提樑式紫砂壺,吟詩揮毫,忘情山水,曾留下“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名句。後來,人們將此種壺稱之為“東坡壺”。

  千百年前唐宋朝的茶我們肯定喝不到了。可有時,讀一讀李白的詩,吟一吟蘇軾的詞,將其浸泡在思想的茶杯裏,我們彷彿還能品嚐到唐宋那久遠的清香。若將唐宋作茶泡入水中,那喝出的一定是甜美詩詞的味道……

  魯迅先生非常喜歡飲茶,他經常是邊構思寫作,邊悠然品茗。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不僅是品茶行家,對名茶的歷史典故也非常熟悉。他每到一地,總是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他在廣州北國酒家曾賦詩:“北園飲早茶,彷彿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作家老舍生前嗜好品茶,他曾説過:“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留下的聞名中外的劇本《茶館》,於茶館方寸之地,寫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如今,人們為懷念他,在北京建成有“老舍茶館”,茶友相聚韻味長。

  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二

  白居易是唐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他的一生寫了不少於65首茶詩。他的茶詩堪稱茶文化的瑰寶,內容豐富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對茶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一句“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不僅寫出了收到好友李宣寄來的忠州新茶,猶見知己故舊,躍然紙上的欣喜之情,還寫出了詩人那份對茶的痴愛。

  立馬起身,遂迫不及待地親自動手碾茶、勺水、候火、下末……品飲。

  題施山人野居

  得道應無着,謀生亦不妨。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

  水巷風塵少,鬆齋日月長。高閒真是貴,何處覓侯王。

  春暖的花開時節,白天插秧種田,晚上品味茶香,臨水而居,高山結廬,遠離塵囂,守望日月。

  這是白居易年輕時候想象的歸隱生活,茶香陪伴着清閒的日子,安逸而滿足。

  詠意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

  身心無一系,浩浩如虛舟。

  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

  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這首詩寫於白居易被貶江州期間,詩中沒有看不見被貶之後的苦悶,看見的是他看淡貧賤富貴的坦然之心,看見他在茶、詩之間徜徉,身心無念,怡然自得的閒適生活。

  這樣的心境表現了與世無爭,忘懷得失,達觀超脱、樂天知命的境界。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

  “冷詠霜毛句,閒烹雪水茶。”

  “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白居易一句句的茶詩詞,寫出了唐代茶文化的興盛,同時也寫出了他對茶無盡的歡喜。


歷史上有哪些愛茶的名人?

張愛玲:深入骨髓的愛戀

很少有人能將自己的對茶的喜愛,融入文學作品。張愛玲可以!

在著名的《傾城之戀》裏,張愛玲讓流蘇與範柳原到香港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喝茶。

“杯裏的殘茶向一邊傾過來,綠色的茶葉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底下堆積着的茶葉,盤結錯雜,就像沒膝的蔓草與蓬蒿。”

這樣細緻的描寫與比喻,如果沒有對茶的觀察和深刻體驗,如何寫得出來?

▲張愛玲

張愛玲的《茉莉香片》更是直接以茶命名,她對茶的情有獨鍾,簡直表達得赤裸裸啊,嘿嘿。

《茉莉香片》開篇便説:“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説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您先倒上一杯茶——當心燙!您尖着嘴輕輕吹着它,在茶煙繚繞中……”

張愛玲才華橫溢,但卻命途多舛,窮困、漂泊之後,卻沒有失態、乞憐,依然保持着剋制、理智、清白的人際關係。人淡如茶,大概也是如此吧!

▲冰心

冰心: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女人

嚴格來説,冰心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茶友。雖然她出生在茉莉花茶的發源地——福州,但是她在中年之前並沒有喝茶的習慣。在《我家的茶事》裏她寫到:“我是從中年以後,才有喝茶的習慣。”

冰心在青年時期全身心投入到時代洪流中,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而奮戰。一直到中年時期,她開始更多地關注家庭。她説:“現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幾朵杭菊。”“至於‘柴米油鹽醬醋’,作為一個主婦,我每天必須和它們打交道,至少和買菜的阿姨,算這些東西的賬。”

從冰心的從無到有的飲茶軌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女性從引導時代文化潮流的角色自然轉換到家庭主婦角色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巨大適應性。正如茶葉可以為王公貴族所珍藏也可以為平民百姓所品嚐一樣。這樣具備茶氣的女性,或許正是中國男人所追求的“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理想伴侶吧。

▲林徽因

林徽因:用茶幽默估量生的短長

這位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的魅力女性,也與茶有着深厚的淵源。

1931年給好友胡適的一封信中,林徽因寫到:“我只要對得起這些人——爹孃、丈夫、兒子、家庭,後來更要對得起另一個愛我的人。” 這個人就是一輩子“逐林而居”、終身不娶反而能坦蕩蕩陪她喝茶的人——金嶽霖。

林徽因還因為茶,寫出了詩作《茶鋪》,她在作品中寫到:“各種的姿勢,生活刻畫着不同的方面……每晚靠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長。”茶在林徽因生活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慈禧

慈禧:嗜茶成癮的老佛爺

一代老佛爺慈禧太后,絕對有茶癮,對茶的悟性也很高。她喝茶一為養生,二為欣賞,三為炫耀,是獨具特色的帝王茶藝。

據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齡介紹,慈禧飲茶非常講究。她用的茶具是金制玉琢,包括金製茶託、一個白玉有蓋茶盅、一隻白玉茶杯、二隻金邊瓷杯、一雙金筷子。二是備花,慈禧酷愛花茶。

給慈禧敬茶時,太監都要雙手奉上茶托,跪在慈禧後座前,口呼“老佛爺品茶”。然後由慈禧自己動手,先微笑着欣賞鮮花,然後慢慢揭開茶盅蓋,抄起金筷子夾入鮮花,輕輕合上蓋子,悶上幾分鍾,使香味滲入茶水中。最後才捧起茶盅,眯起雙眼,先聞其香,而後飲下一杯。

除了日常飲茶,為了美容慈禧每隔10天用茶水送服珍珠粉。此外,慈禧在裏睡覺之前照例要喝一杯糖茶,然後枕在天有茶葉的枕頭上才能安穩睡覺。

▲維多利亞女王畫像

維多利亞女王:讓下午茶長盛不衰

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象徵着一個時代,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統治時間長達64年。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國民空前團結,英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不斷壯大發展。這其中,她對茶的貢獻也是一大亮點。

女王也一定知道喝茶養生的道理,她畢生都鍾愛一種拼配茶——用中國祁門紅茶加入佛手柑精油製成的一種花草茶,叫做格雷伯爵。

在茶葉登陸英國之前,英國人多在早餐時喝淡啤酒,自從茶葉開始售賣之後,英國人就變成了世界上最愛飲茶的民族之一,簡直到了無茶不歡的程度。女王最愛的這款搭配可以説是紅茶的經典搭配。

自從維多利亞女王愛上茶之後,喝下午茶就成了當時宮廷的時髦社交方式。其後,這種原本專屬宮廷的風俗,繼續擴散,成為從大都市到偏僻鄉村都被人們追求的生活方式,直至今日。

名人與茶的故事

1、周總理的茶之佳話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將200克大紅袍作為珍貴禮物送給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納悶,對泱泱大國之“小氣”不免心生疑竇。

此時,在毛身邊陪着的周總理察覺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馬上迎上前解釋道:“總統先生,把‘半壁江山’都送給您了!”尼克松聽了更加困惑不解:“這是怎麼回事?”

於是,周恩來指着精美罐子中裝着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對尼克松總統説:“總統先生,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曆代皇家貢品,一年總產量只有八兩,送您四兩,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總統一聽,覺得周恩來説得幽默風趣,大家都開心地笑開了。  就這樣,四兩武夷大紅袍茶葉作為國禮,成就了一段大國外交佳話。

2、毛愛吃茶

毛嗜好是茶葉和香煙,並且精於品茶,老人家終身不離茶水,曾揮毫寫下-“飲茶粵海未能忘”的名句。據生活管家吳連登回憶説,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煙和茶!

而且毛喝完茶水後還將茶葉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這個吃茶習慣,是他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3、朱德總司令寫茶詩

朱德總司令不僅喜歡飲茶,還喜歡為茶寫詩。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勞國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歲,其長壽的賽決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喜歡飲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歡廬山雲霧茶,他曾在廬山上寫過一首飲茶表達飲茶.

4、孫中山鼓勵振興中國茶業

孫中山先生是學醫出身,他認為“茶是最合衞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

他説:“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衞生家所考得為最有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而且他曾呼籲振興中國茶業,在題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講演中談到,“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後來得到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後喝茶成為習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

5、魯迅喝茶享清福

坊間有言:魯迅妙論茶,魯迅愛品茶。魯迅先生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

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6、老舍邊飲茶邊寫作

老舍先生認為喝茶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如果沒有茶,喝多少水都會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曾經,愛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為物價高漲,説道,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增高,已經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糧食漲,茶也湊熱鬧可見茶和糧食一樣重要。難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陣,並不見它真正的戒了。

歷史上喜歡喝茶的詩人

飲茶與賞樂

摘要: 白居易 《琴茶》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音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茶與詩詞

在我國古代和現代文學中,涉及茶的詩詞、歌賦和散文比比皆是,可謂數量巨大、品質上乘。這些作品已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在我國早期的詩、賦中,讚美茶的首推的應是晉代詩人杜育的《茶賦》。詩人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祖國山區孕育的奇產——茶葉。詩中雲,茶樹受着豐壤甘霖的滋潤,滿山遍谷,生長茂盛,農民成羣結隊辛勤採製。晉代左思還有一首著名的《嬌女詩》,非常生動地描寫了兩個幼女的嬌憨姿態和烹煮香茗的嬌姿。

唐代為我國詩的極盛時期,科舉以詩取士,作詩成為謀取利祿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幾乎無一不是詩人。此時適逢陸羽《茶經》問世,飲茶之風更熾,茶與詩詞,兩相推波助瀾,�茶詩大批湧現,出現大批好詩名句。

唐代傑出詩人杜甫,寫有“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當時杜甫年過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祿難沾,有歸山買田之念。此詩雖寫得瀟灑閒適,仍表達了他心中隱伏的不平。詩仙李白豪放不羈,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詩中借浪漫而豐富的想象表達自己的理想,而現實中的他又異常苦悶,成天沉湎在醉鄉。正如他在詩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當他聽説荊州玉泉真公因常採飲“仙人掌茶”,雖年愈八十,仍然顏面如桃花時,也不禁對茶唱出了讚歌:“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儷芳津,採眼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連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中唐時期最有影響的詩人白居易,對茶懷有濃厚的興味,一生國下了不少�茶的詩篇。他的《食後》雲:“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詩中寫出了他食後睡起,手持茶碗,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情趣。

以飲茶而聞名的盧仝,自號玉川子,隱居洛陽城中。他作詩豪放怪奇,獨樹一幟。他在名作《飲茶歌》中,描寫了他飲七碗茶的不同感覺,步步深入,詩中還從個人的窮苦想到億萬蒼生的辛苦。

寺院出身的“茶聖”陸羽,經常親自採茶、製茶。尤善於烹茶,因此結識了許多丈人學士和有名的詩僧,留下了不少�茶的詩篇。

到了宋代,文人學士烹泉煮茗,競相吟�,出現了更多的茶詩茶歌,有的還採用了詞這種當時新興的文學形式,詩人蘇軾有一首《西江月》詞雲:“尤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雲腴釅白,連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鬥取紅窗粉面。”詞中對雙井茶葉和谷簾泉水作了盡情的讚美。

元代詩人的�茶詩也有不少。高名的一首著名的《採茶詞》.描寫了山家以茶為業,佳品先呈大守,其餘產品與商人換衣食,終年勞動難得自己品嚐的情景。

清高宗乾隆,曾數度下江南遊山玩水,也曾到杭州的雲棲、天竺等茶區,留下不少詩句。他在《觀採茶作歌》中寫道:“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我國不少老一輩無產階級家的茶興都不淺,在詩詞交往中,也每多涉及茶事。1926年,同志的七律詩《和柳亞子先生》中,就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的名句。1941年,柳亞子先生還在一首詩中説:“雲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品茶。”朱德同志在品飲廬山雲霧茶以後,讚揚此茶雲:“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

�茶的詩不僅中國有,國外也有不少。9世紀中葉,我國的茶葉傳入日本不久,嵯峨天皇的弟弟和王就寫了一首茶詩《散杯》。17世紀茶葉傳入歐洲後,也出現了一些茶詩。後來,西歐詩人發表了不少茶詩,內容多是對茶葉的讚美,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對這種奇巧飲料的喜愛。

唐代,茶與詩人的關係最為密切,浙江新昌一帶曾被譽為“唐詩

之路”,在那裏只要元稹、白居易的新詩一寫出,就有人轉抄紙上,拿

到集市上去換新茶。以茶換詩,以詩得茶。茶與詩“聯姻”構成了中國

文學史上的一個奇特景觀。

茶給詩人清思助興,詩人也給茶傳神寫照,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茶詩

,內容涉及茶的採製、風俗、烹煮、鬥茶、茶宴等。這些茶詩也極大豐

富了中華的茶文化。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下50多首茶詩,他在《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

山境會亭觀宴》詩中寫道:“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聲俱繞身,盤下

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

此詩燴炙人口,廣為傳誦。詩中“紫筍”即產自潮州的貢茶“顧渚紫筍

”。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也有首寶塔詩《茶功》:“茶。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

後追邀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中唐詩人盧仝的《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茶詩之一

,詩中的“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與晉人張載的“芳茶冠

六清,溢味播九區”相呼應。盧仝還有首《七碗茶》:“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春風生。”此詩把飲茶之

妙寫得淋漓盡致,連蘇軾也説:“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的詠茶詩也寫得空靈別緻,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中寫道:“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

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前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

柔佳茗似佳人。”詩中他把佳茗比作佳人,實別出心裁,千古絕唱。

詩仙李白一生寫了許多酒詩,也寫了很多茶詩。他的《答族侄僧中

孚贈玉泉仙人掌茶》是我國較早的詠名茶詩,詩中寫道:

嘗聞玉泉山,

山明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

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

採服潤肌骨。

……

唐詩人齊己也有首《詠茶十二韻》,其開頭寫道:“百草讓為靈,

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南宋詩人陸游出仕過福州、鎮江,又曾入蜀赴贛,輾轉各地,有機

會品嚐各地名茶,所以在他的《劍南詩稿》中,詠茶詩詞就有300多首

,是歷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他曾寫道:“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從詩中可看出陸游自己動手烹茶為樂

及對茶道的感悟。

元代詩人謝宗可有首《雪煎茶》:“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

清新……”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稹在飲安徽涇縣“湧溪火青”茶後

寫道:“不知涇縣山之涯,春出茁此香靈茶;雨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

夫應不淺;芳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此外,宋代蔡襄的《

北苑茶》,歐陽修的《雙井茶》等都是著名的茶詩。宋朝的杜耒名不見

經傳,但他的“寒夜客來茶當酒”詩句傳頌千古,成為客來敬茶的最好

註解和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的最好例證。在當代,已故的陳毅、郭沫若

、趙樸初也曾寫下優美的茶詩。

求名人飲茶故事!急!

吃茶趣聞

嗜好茶葉和香煙,尤精於品茶,終身不離茶水,曾寫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的詠茶名句。在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回憶説:每天睡覺醒來,洗臉後就開始飲茶,一邊喝一邊看報,接待國內外客人總是吩咐警衞員沏茶相待。他喜歡喝杭州龍井茶,飲茶習慣很特別,不僅飲茶水,還將杯中茶渣放進嘴裏咀嚼吃下去,總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習慣,是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周恩來與龍井茶

周恩來總是沏龍井茶招待國內外賓客,一杯清茶在手,談笑風生。他很關心杭州梅家塢的龍井茶生產,1965年起曾先後五次到梅家塢視察,鼓勵發展生產。有趣的是,有一次周恩來陪外賓到梅家塢,品嚐龍井絕品“明前茶”,當他知道炒1斤“特級龍井”,茶農要採4萬多個嫩芽時,不忍將茶渣倒掉,便風趣地説:“龍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滅掉。”説罷便將杯中茶葉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華”佳話。

朱德是位飲茶迷

朱德居家辦公,常飲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茶場,必去參觀。1959年,他在廬山植物園品嚐廬山雲霧茶,讚賞不已,賦詩一首:“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1961年,朱德到杭州西湖龍井茶地視察時,看到茶林遍地,茶農生產生活都有很大提高,欣然口占一首《看西湖茶區》:“獅峯龍井產名茶,生產小隊一百家;開闢斜坡一百畝,年年收入有增加。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當年客居廣州,稱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的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詠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名茶棗高橋銀峯時,大為讚賞,對高橋銀峯的色、香、味、功效給予高度評價。郭沫若每到外地,總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樂趣。1964年7月,他曾到廣州北國酒家飲茶,賦詩一首:“北國飲早茶,彷彿如在家,瞬息出國門, 來再飲茶。”他的詩篇中多與茶有關,如《陪外賓到武夷山與黃山欣賞名茶名勝》、《題文君井》等。

林語堂的“三泡”説

現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是閩南漳州人,受閩南功夫茶薰陶而善品茶,他根據自己喝茶經驗,提出“三泡”説:“嚴格地説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了。”以佳人喻茶,新穎而富有情趣。明代許次紓也有“三泡”説法,他在《茶趣》中説:“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説過一段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為促進我國茶文化發展,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大裕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文學家秦牧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了過硬的辨茶功夫,廣州的茶葉公司舉辦茗飲雅會,常請他去品評。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忽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擔任評茶師。秦牧對各人茶葉一一品評,最後評出一位副總編所帶的西湖龍井為冠軍。

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 茶文化名人

從唐代開始,我國古人已用細煎慢品代替瞭解渴式的粗放吞飲,並有意識地把品茶作為能顯示高雅素養、寄託感情和表現自我的活動。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一起來看看。

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

  1、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為"茶聖"。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羣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捲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裏。隨後,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用"鴻漸"為字。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併為積公煮茶伺湯。但就是不肯削髮為僧。智積為使陸羽聽話,就用雜務來磨鍊他,每天讓他打掃寺院,清潔廁所,或練泥糊牆,負瓦蓋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陸羽雖然備受勞役,但就是不肯就範。到了十一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了寺院,到一個戲班子裏作了"優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為《謔談》的三卷笑話書籍。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羣李齊物被貶,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為太守接塵,便讓戲班子來演出,太守看完後,對陸羽很賞識,於是召見他,贈以詩書,並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裏去讀書。讀書之餘,陸羽也常為鄒夫子煮茶烹茗。在陸羽二十多歲時,便出遊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後來又轉道宜昌,品嚐了峽州茶和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公元756年,由於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也隨之過江。在此後的生活中,他採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公元760年,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他一面交遊,一面著述,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彙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陸羽終於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後,陸羽繼續在江浙一帶訪茶,製茶,並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後定稿。《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於發現好茶,善於精鑑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他品飲後認為,芬香甘冽,冠於他境,並直接推薦為貢茶。陸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區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處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為二十等。對後世影響也很大。陸羽逝世後不久,他在茶業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鑑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裏,認為這有利於茶葉貿易。陸羽開創的茶葉學術研究,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為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籍為太原(今屬山西),後來遷居陝西境內 (今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對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藝十分自信,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吟到:"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這在他所作的其他詩作中也可得到印證。詩中還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係。如"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詩,在對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的同時,也為茶史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資料:"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浮樑,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兩年任內,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籤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白居易則豁然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論茶的詩文不算多,但卻很精彩。例如,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係: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羣不見,建溪龍鳳團, 不改舊時香味色。歐陽修對蔡襄創制的"小龍團"十分關注,他在為蔡襄《茶錄》所作的後序中論述到當時人們對小龍團茶的珍視,已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貢茶的寶貴資料。 "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異,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忝預,至今藏之。" 《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烹茶之水的專文。他在文中對唐代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的比較和批判,顯示出了一個學者思考,不隨人後的本色。

  4、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温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説:"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説,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淨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脱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古今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

  乾隆與茶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當他85高壽時,向御前一位老中醫透露了隱退之意,老中醫説:“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後哈哈大笑,風趣地説:“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是中國帝王中長壽者之一。他高壽的原因很多,其中經常飲茶是一個重要因素。乾隆不僅飲茶成癖,且嚐遍神州名茶,尋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獻一份名茶,乾隆嘗後,覺得此茶非同尋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濃郁蘭花之天然香氣,他便問誰知該茶產於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發現於福建安溪南巖觀音石下,其色褐綠,身重似鐵,氣香形美賽觀音。”乾隆據此賜其茶名曰“南巖鐵觀音。”

  乾隆飲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嘗北京各處的井水和泉水後,最後選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賜名為“天下第一泉”。乾隆遊江南時,隨從專門用車拉着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飲用。可是途經濟南時,無意間品嚐到趵突泉水,覺得其甘冽勝過玉泉水,就把帶來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換為趵突泉水,並親筆題“激湍”兩字勒石於泉邊。

  孫中山以茶代酒 孫中山先生一向倡導“以茶代酒”,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嘗虎跑泉,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關心興旺祖國茶葉,為此,他頗有興趣地寫道:“譬如就飲料一項説,中國人發明茶葉,至今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國皆爭用之……”

  魯迅飲茶着迷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而且還頗有研究,曾是昔日廣州陶居、陸園、北園、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他品茗還有獨特功夫,他曾説過這樣一段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

  老舍視喝茶為藝術 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説過:“喝茶本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的前面了。”老舍對祖國茶藝術之落後不無遺憾。

民國愛茶名人胡適任駐美大使時讓妻子送茶

初年,不考慮原因,歷史、文學、藝術、建築、軍事等領域湧現出一大批人。而且,在這些人中,喜歡喝茶的人也不少。

魯迅説:“有好茶喝,就喝好茶,這是一種‘幸福’。但是,要享受這種“快樂”,首先要有時間,其次是特殊的感覺練習。”

喜歡喝茶的胡適

胡適出生在一個茶商的家裏。他過去喜歡喝茶。他在擔任駐美大使時,多次要求妻子將茶葉送到美國。他在信中對妻子江冬秀説:“只要是一等食用茶,不必那麼貴。”但是胡適很忙。他可能沒有時間去品嚐哪種茶水來自三峽。

茶文化

梁實秋也寫過《飲茶》。在《飲茶》這本書的開頭,他是這樣定位自己的:“我不擅長喝茶,不懂茶經,不懂茶道,沒體驗過一種生活方式。”

梁實秋《飲茶》有自己的體會:《嶽峯記》説功夫茶要用細炭煮,倒在壺裏、碗裏,倒着喝。它的味道濃郁芬芳,比嚼梅花還要清澈。我沒嚼過梅花,但我住青島的時候,有個朋友是潮州澄海的。每次喝醉都去拜訪一個潮州的大商人。餐館後面有一個密室。煙具茶具都很考究。小罐子和杯子就像玩具一樣。越來越多的戀童癖在廚房煮茶燒煙,所以經常吃鐵觀音、大紅袍之類的功夫茶,然後帶幾盒回家。不知道是不是假的。表示火與茶具的距離為七步,開水温度符合標準。拿一小杯喝下去。如果你喝完後回到盤子裏,主人會不高興,必須把杯子舉到鼻子前聞兩遍。'

有人説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東方文化是茶文化。梁實秋在《麻將》説,哪裏有中國人,哪裏就有麻將;《飲茶》年梁實秋説,哪裏有中國人,哪裏就有茶。

Ku寺的老人説茶道。

《苦情茶館》裏的周作人老人,喝茶要注意。不過周作人也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飲茶》。文章開頭就提到了徐志摩:“徐志摩老師剛才講的是平民中學的‘喝茶’,而不是胡適之老師所説的‘喝茶’。我沒時間聽他講,可惜沒看到他條理清晰的演講,不過我覺得他説的是日本的‘茶道’。肯定是。”茶道的意義,通俗點説就是“無事生非,不辭辛苦”,在破碎的世界裏享受一點美好與和諧,在一瞬間體驗永恆。這是日本“象徵文化”中的代表藝術。

魯迅在《飲茶》中説,“比起麻木,當然是進步的,但也僅限於對生命進化的貢獻。”如果無關緊要,甚至是阻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很快就會被關閉。“魯迅先生説,可能很遠。生活,思想,抑鬱,痛苦,敏感的地方不敏感,不應該在敏感的地方,而且還越來越發達。

中國茶文化與古今名人的故事

魯迅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

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得特別的感覺。”這是魯迅先生在《喝茶》

這篇雜文中説的這段話。

魯迅先生生長於茶鄉,喝茶是他的終身愛好,所以在它的文章中

,提及茶事甚多。

20年代的北京城,茶館遍佈。魯迅在北京的時候,也是茶樓啜茗

的座上客,這在他的日記中記述很多。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青雲閣,

喜歡在喝茶的時候伴吃點心,且飲且食,常結伴而去,至晚方歸。30

年代的上海,每至夏季,沿街店鋪備有茶桶,供過路人飲用解乏。魯

迅的日本好友內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開一書店,門口也置一茶桶

。魯迅得知十分贊同內山此舉,多次資助茶業,合作施茶。作為偉大

的文學家、思想家,他一生淡泊,關心民眾。他以茶聯誼,施茶於民

的精神,更為中華茶文化增輝。

茶道春秋的歷史名人?

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一杯茶,茶説:我就是一杯水,給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春秋歷史名人,一起來看看。

  茶道春秋歷史名人

  茶 聖--陸羽

  一生為墨客 幾世作茶仙

  茶就是陸羽,因為茶是佛,是道,是詩,因為陸羽是儒,是仙。茶使陸羽流芳千古,陸羽讓茶源遠流長,史不絕書。陸羽是茶。《茶經》是茶學的經典,是茶文化的淵源,它是陸羽的千古風流,《茶經》裏的每一個字都是香郁撲鼻的,字裏行間瀰漫着茶的芬芳和風景。《茶經》是陸羽字寫的精魂。

茶 帝--白居易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茶人可以無詩,但詩人不可以無茶。如果説白居易年輕時耽於功名、苦求利祿是因為詩、那麼白居易晚年的灑脱豁達、不繫虛名則是因為茶。白居易晚年,茶、佛、詩成其生活三大內容。其詩是茶與佛的結晶,其茶是佛與詩的寄託。

  茶 仙--蘇東坡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之所以是茶仙,在於他視茶為仙境妙地而沉醉於斯,寄身心於斯。蘇軾愛茶,在於他認為茶乃天地間之靈草,它以青山為宅,於白雲為伴,得甘泉之沃,吸取了天地之精華,具有君子之品性。

  茶 神--陸游

  前身疑是竟陵翁

  陸游,繼屈原、杜甫後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嗜茶如命,愛詩如命,一生創作詩歌近萬首,有關茶詩三百多首,陸游自認為茶聖陸羽的後人,決心繼承和發揚陸羽所開創的茶道精神。

  茶 怪--鄭板橋

  只有青山圍故國 黃葉西風菜圃

  靈品獨標齊,超凡草本鄭板橋本是“揚州八怪”之一,其茶之怪也就不得了,人能鑑泉品水,茶能相面識人。鄭板橋是真正性情中人,茶則投桃報李,所以難為茶怪,但茶不以為怪,茶使鄭板橋成就了他的一生。

  茶 皇--乾隆

  武文火候斟酌間手把茗盞論寬嚴

  世人皆知乾隆皇善於遊玩,風流多情,卻不知他實乃品茗高手,鬥茶老手。“茶乃水中君子,酒乃水中小人”,乾隆此論,是否石破天驚?他深諳“靜”之茶道,注重以靜悟道,以茶沐心,以仁治國,以寬施人。

  茶道的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TAG標籤:喝茶 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