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綠茶的起源與發展簡史

綠茶的起源與發展簡史

綠茶起源於中國,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上古時期,最早的紀錄出現在唐代的《茶經》中。綠茶作為一種傳統的中國飲品,一直以來都受到中國人的喜愛。不僅如此,綠茶還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宋、元、明、清等歷史時期,綠茶的種植和製作技術逐漸發展完善,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綠茶的品種也逐漸增加,從最早的龍井、碧螺春等傳統名茶到如今的毛峯、黃山毛峯、六安瓜片等名茶,品種之多豐富了人們的飲茶選擇。除了中國之外,綠茶還傳到了日本、韓國等國家,成為了當地人民的喜愛之物。

現代人們對綠茶的需求不僅僅侷限於其口感和健康價值上,更多的是將綠茶作為一種文化品味和生活方式的體現。綠茶的茶藝、品茗等傳統文化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和傳承。因此,綠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將永遠有它獨特的地位和意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綠茶的由來以及故事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

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説: 傳説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採藥,那天我們的醫藥祖先邊採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嚐了近72種中草藥。

草藥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着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

在我國,傳説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藥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

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中草藥和蔬菜-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

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

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

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

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飲料_-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峯,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

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

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閒事》)。

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

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衝入乾製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樑。

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

茶,成為了和諧與温馨的象徵

歷史上最早的茶類是綠茶嗎?

是的,綠茶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乾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綠茶加工的開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綠茶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茶嗎?一般分佈在哪些區域?

我國是茶葉的原產地,有數千年的種植歷史。據《華陽國志巴志》年透露,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四川巴蜀土地就開始人工種植茶樹,作為特產向當時的朱王朝進貢。張易《廣雅》有句話説:在刺巴之間摘下葉子,製作麪包,用大米膏油。這是較早記錄茶葉慣例的文獻。唐朝以前茶葉製作技術不成熟,也沒有廣泛普及。在此之前,茶葉主要以三種方式存在,第一種是生吃,即摘下茶樹,摘下新鮮葉子直接吃,這是藥用價值。第二種還可以用來做名菜,即把茶葉當蔬菜吃,煮稀飯。第三種是幹藏,這種方法直到三國時代才出現。

到唐朝有事的時候,茶葉種植已經完全從巴蜀地區出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地區廣泛種植。據肉牛《茶經》稱,唐朝已有8大茶葉產區,現分佈在四川、河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10多個省。在茶葉大規模種植的情況下,茶葉製造工藝可以突飛猛進。唐朝主要做蒸青糕茶,偶爾也有產茶製作。這時茶葉其實可以説是綠茶的前身和鼻祖。因為,不管是糖果茶還是山茶,都是通過發酵,用其他方式殺害和乾燥青而製成的。宋朝時期,茶葉進入歷史上第一個旺季,所謂唐城興盛於宋,宋朝茶葉製作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福建建安公差成為最有名的公差。

綠茶,又稱發酵茶。以茶樹新芽為原料,採用殺青、捻、乾等典型工藝製作。根據乾燥和瘦肉的方法,通常分為烤綠、幹綠、幹綠綠茶、蒸綠茶。綠茶形成了清湯綠葉,味道收斂性強的特點。綠茶是歷史上最古老的茶類,距今3000多年前,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主要分佈在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代表茶:西湖龍井、彩花毛尖、信陽毛尖、嶗山綠茶、日照綠茶、阿米雪雅、黃山毛峯、洞庭湖、廬山雲霧茶、竹葉清茶、高竹順、太平原崇魁北克、恩施,紅茶也叫發酵茶。以適合製作本產品的茶樹芽葉為原料,經過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那個湯色是以紅色為主而得名的。紅茶可分為小眾紅茶、時間紅茶、紅茶、紅茶,是我國第二大茶類。

我國六大茶類分別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一、綠茶

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自茶葉正式作為飲料後,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當時加工方法較為簡單,通常是把野生茶樹上的芽葉採回後,稍微輕揉,曬乾後即為飲用。

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綠茶製法開始。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

綠茶炒青製法的精細工藝是在明代形成的。關於炒青綠茶製作方法,雖有唐代“旋摘旋炒”的記載,但炒青綠茶的製法起源於12世紀末葉,在明代形成。利用乾熱來發揮茶葉的香味,從此綠茶品質有了更大提高。精細的炒青工藝在明代顧元慶《茶譜》、許次紓《茶疏》中都有評述。這種炒青加工工藝,一直沿襲至今。

二、黃茶

現行黃茶的全套生產工藝,約於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

關於黃茶起源,據史料推測,它在公元七世紀就已有生產了。但當時黃茶不同於現在我們説的黃茶,它是由一種自然發黃的黃芽茶樹品種的芽葉製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而現在所説的黃茶類,是指經過改進,在綠茶製作程序中加入“悶黃”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在綠茶炒青製造實踐中,鮮葉殺青後若不及時揉捻,或揉捻後不及時烘乾或炒幹,堆積過久,都會變黃;炒青殺青温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過長,也都會發黃。所以在炒制綠茶的實踐中,就會有意或許無意地發明出了黃茶類茶。這一全套生產工藝,是在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的。如黃茶類中產量最高的條形黃茶之一黃大茶,即創制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年曆史。

三、黑茶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製造的,比黃茶為遲。

“黑茶”兩字在宋神宗熙寧年代(公元1068-1077年)就出現了,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徵悉黑茶……官茶易馬,商茶給賣。”《明會典》亦有載:“穆宗朱載垕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勿分黑黃正附,一例蒸曬……運至漢中府辨驗真假黑黃斤篦。”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在所説“黑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公元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乾製成曬乾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複雜,當於黃茶之後。

四、紅茶

“紅茶”一名,始見於明代劉基所撰《多能鄙事》一書(15-16世紀間),陳椽《茶業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魯茲神甫於1556年到達中國,1560年左右回國後著書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紅色。”呈紅色即指紅茶湯。可見1560年以前,就有紅茶了。1607年荷蘭東印度海船首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故可結:福建武夷山首創小種紅茶,時間是在16世紀末與17世紀初之間。

首先創制的是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工夫紅茶是在小種紅茶基礎上演變而來,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載有小種和工夫的茶名。小種紅茶是鮮葉加工複雜,毛茶加工簡單;工夫紅茶則相反,簡化鮮葉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紅茶。

五、白茶

“白茶”一詞,有多重含義。現在我們所説白茶一般是指微發酵茶,以“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為加工工藝,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約起源於明代中期,清嘉慶年間(1792-1821年)開始其工藝不斷髮展,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據宋子安在公元1064年前後所著的《東溪試茶錄》中記述,白茶宋代已有,但是當時白茶是指由一種叫白茶茶樹品種製成的白茶,其製法與綠茶製法大體相同,並蒸壓成團茶。直到明代,以“日曬”為主的白茶製作方法開始出現。明代田藝蘅所著《煮泉小品》(公元1554年)中有載:“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這就類似於現代白茶的加工工藝中“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

據《福建地方誌》和茶葉專家張天福《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白茶早先由福鼎創制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製成銀針,但芽頭瘦小白毫不顯。約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選育出大白茶茶樹良種後,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白毫銀針。白牡丹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制於建陽水吉,後傳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開始創制白牡丹。

而陳椽在《茶業通史》根據相關史料認為,白茶是在19世紀50--60年代創制的。

六、青茶

青茶種類很多,製法繁簡差異很大,故關於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程啟坤等(2004年)認為,武夷茶的加工工藝,在《王草堂茶説》中有詳細的記載:“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武夷炒焙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此著作成書於清代前期(注:確切年代不可考,一般認為是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因此武夷茶這種獨特工藝的形成,在此時間之前。茶學專家陳椽有考,安溪青茶是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創制的,烏龍青茶是在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開始生產的。

青茶製法是從綠茶結合紅茶發展而來,先日光萎凋而後炒青、揉捻及烘乾。當時工夫紅茶品質下降,綠茶遭到印度紅茶衝擊,銷路都不好,影響人民的生活,這就推動了製茶技術的革新,青茶隨之出現。

誰能列舉出來幾大茶類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後次序?

眾所周知,我國是個茶葉大國,茶葉是華夏民族日常生活中第一部分。無論是茶葉的製作還是茶文化,在世界上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我國的茶葉按照茶性的分類可以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紅茶等,喝了這麼久茶,你知道哪種茶類是最早出現的呢?

綠茶的起源——3000年左右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

蒸青綠茶工藝脱胎於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元代王禎《農書》第一次提到蒸青之後趁熱揉之,現代意義的蒸青綠茶工藝趨於成熟。

黃茶的起源——1400年左右

黃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觀察方法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徵,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

在歷史上,未產生系統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和在眾多消費者中,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

如上面所説的因鮮葉具嫩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還有采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湯,很易誤認為是黃茶。

黑茶的起源——1300年曆史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製造的,比黃茶為遲。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在所説“黑茶”(青磚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乾製成曬乾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複雜,當於黃茶之後。

紅茶的起源——400多年曆史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美國韋氏大辭典,“祁門紅茶”記錄着祁門紅茶的原產地——中國安徽省祁門縣。

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

白茶的起源——1800年左右

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白茶是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

史載,東漢時期,一個叫尹珍的青年懷揣家鄉生長自制的“荼”, 拜謁著名儒學大師許慎,遭門丁刁難,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許慎整個府邸充溢着濃郁的茗香。

許慎踱步而出溯源,隨即便邀尹珍入書房,將其“荼”沖泡相觀,但見其外形優美,白色葉底如銀針墜壺,湯色碧綠明亮,品之頓覺味鮮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發其在《説文解字》中對 “荼”的註解,用“檟、茗、蔎” 譯註“荼”字的色、香、味。

青茶(烏龍茶)的起源——1000多年曆史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製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產茶。

綠茶的功效、作用及歷史沿革

  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其製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綠茶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綠茶的功效與作用

  1、抗衰老: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老化。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過氧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會使細胞受傷。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清除過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綠茶中的兒茶素能顯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2、綠茶抗菌:綠茶中兒茶素對引起人體致病的部分細菌有抑制效果,同時又不致傷害腸內有益菌的繁衍,因此綠茶具備整腸的功能。

  3、降血脂:茶中的兒茶素能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遊離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時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人體的實驗表明則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綠茶含有黃酮醇類,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塊及血小板成團,降低心血管疾病。

  4、瘦身減脂:綠茶含有茶鹼及咖啡因,可以經由許多作用活化蛋白質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減少脂肪細胞堆積,因此達到減肥功效。

  5、防齲齒、清口臭:綠茶含有氟,其中兒茶素可以抑制生齲菌作用,減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發生。茶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殺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細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6、防癌:綠茶對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於推論階段。對防癌症的發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勵作用。

  7、美白及防紫外線作用:專家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類物質能抗UV-B所引發之皮膚癌。

  綠茶的歷史沿革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蒙頂山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 種植 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

  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 傳説 ,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綠茶最早起源於巴地(今川北、陝南一帶),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當年周武王伐紂時,巴人為犒勞周武王軍隊,曾“獻茶”。《華陽國志》是信史,可以認定:不晚於西周時代,川北(七佛貢茶)的巴人就已開始在園中人工栽培茶葉。

  綠茶據傳發源於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領農民起義,羊樓洞茶農從軍奔赴新(疆)蒙(古)邊城。他們在軍中見有人飯後腹痛,便將帶去的蒲圻綠茶給病者服用。服後,患者相繼病癒。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記在了心裏。當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劉基到蒲圻找尋隱士劉天德,恰遇在此種茶的劉天德長子劉玄一,劉玄一請朱皇帝賜名。朱洪武見茶葉翠綠,形似鬆峯,香味俱佳,遂賜名“鬆峯茶”,又將長有茶葉的高山,命名為鬆峯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飲羊樓鬆峯茶成習慣,遂詔告天下:“罷造龍團,唯採茶芽以進。”因此,劉玄一成為天下第一個做綠茶的人,朱元璋成為天下第一個推廣綠茶的人,羊樓洞成為天下最早做綠茶的地方。

綠茶完整工藝的形成在哪個時期?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

蒸青綠茶工藝脱胎於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元代王禎《農書》第一次提到蒸青之後趁熱揉之,現代意義的蒸青綠茶工藝趨於成熟。

綠茶炒青製法的精細工藝是在明代形成的。關於炒青綠茶製作方法,雖有唐代“旋摘旋炒”的記載,但炒青綠茶的製法起源於12世紀末,在明代形成。利用乾熱來發揮茶葉的香味,從此綠茶品質有了更大提高。精細的炒青工藝在明代顧元慶《茶譜》、許次紓《茶疏》中都有評述。這種炒青加工工藝,一直沿襲至今。

茶 | 婺源綠茶簡史

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會把一切與農業、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説法也因民間傳説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 。

這一説法認為茶 “ 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 ”,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 最普遍的説法之一 。

有 “ 紅綠黑白黃 ” 五色特產,綠茶在其中最負盛名。

婺源位於中國傳統綠茶產區的金三角中心,境內羣山高聳,山澗汩流,氣候温潤,雨量充沛,一年四季雲霧繚繞,寒暑温度分明,加之土層較厚,土壤肥沃,具有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條件。

所以 綠茶產業 一直以來就是婺源的支柱產業之一。

唐代  ,“ 茶聖 ” 陸羽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 —— 《 茶經 》。

書中所提的 歙州 即歷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縣,地域包括現今安徽黃山市轄地域、宣城市績溪縣、旌德縣和石台縣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縣。

根據此記載,婺源茶無疑是歙州茶的代表。

同時,陸羽在《 茶經 · 八之出 》中列出了唐代產茶的八個道、四十三個州郡、四十四個縣,婺源位列其中,説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國著名的茶區。

宋代 ,婺源產製的茶葉已出類拔萃,“ 謝源茶 ” 列為全國的 “ 六大絕品 ” 之一 。

明 嘉靖年間   ,縣人汪宏(時任吏部尚書)以本縣大畈靈山茶進貢皇帝,獲得皇帝欽賜的 “ 金竹峯 ” 金字匾額,被列為貢品。

至  清 乾隆間,婺源茶葉被列為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物資之一,並以 “ 中國綠茶 ” 為名開始精製外銷,獲得了國際茶界的讚譽。

清  宣統二年(1910 年),在清廷農工商部南京舉辦的勸業會上,思口龍騰村俞傑然創辦的 “ 祥馨永 ” 茶廠精製的珠蘭窨花茶被選為展品獲金獎,江灣曉起村汪晉和創辦的 “ 汪晉和 ” 綠茶獲一等獎。

  四年(1915)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 “ 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 上,婺源綠茶展出並獲得多個一等獎獎項( 思口龍騰村俞祥馨“ 協和昌 ”,段莘裔官村汪益“ 益芳 ”,思口延村金氏“ 鼎盛隆 ”)和二等獎( 江灣曉起村 “ 汪晉和 ” )。

1995年底 武口茶場與溪頭鄉茶廠   的茶產品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檢測認證開始試水有機茶的出口貿易。

1996年5月婺源大鄣山 “ 雲霧茶 ” 獲得中國首批8個綠色食品A名單中,唯一的茶類產品綠色食品證書。

1997年起,根據歐盟有機法規2092/91,連續通過歐盟有機食品認證機構BCS認證,依照日本、美國、瑞士有機法,通過日本JAS、美國NOP、瑞士BIOSUISSE有機認證。

1999年8月 婺源綠茶 榮獲中國 99 昆明世博會金獎。

2000年,婺源有機茶農協會申請並加入了 “ 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 ”( FLO ),成為我國第一個加入 FLO 的協會。( FLO 創立於1997年,作為廣受認可的國際標準認證組織及公平貿易標籤發行團體,FLO 在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定期檢驗及認證多種產品。)

2005年8月1日,為提升 婺源綠茶 的綜合競爭力,失落了半個多世紀的 “ 婺源綠茶 ” 承載着歷史與榮譽,作為商標正式啟用,數十個婺源綠茶品牌有了統一的身份標識!

2014年婺源綠茶製作技藝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7年9月15日婺源榮獲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以及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成為江西省首個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茶葉出口創匯位居全省第一。

2018年,婺源綠茶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 “ 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 ,“ 婺綠 ” 的發展也進一步注入了活力。

2019年5月,婺源大鄣山有機茶園在意大利被授予 “ 卡洛·斯卡帕國際園藝獎 ” ,這是中國企業首次獲此殊榮,有效傳遞了婺源綠茶 “ 天人合一 ” 的品牌理念。

另據國外資料顯示,早在 1935年 美國學者  威廉·烏克斯  在其出版的世界茶史鉅著 《茶葉全書》 中就稱

這就是曾經被海內外各國友人心心念唸的中國好茶 —— “ 葉質柔軟,細嫩而光滑,湯色澄清而滋潤 ” 的  婺源綠茶  啊!

2020年3月16日 第二屆婺源油菜花旅遊文化節 《 花田茶會 》

《 中國一分鐘 · 婺源綠茶 》

本文經  一葉徽州  收集整合 編輯後發佈

部分圖片及相關資料來自網絡無法溯源 · 侵刪

綠茶有多少年的歷史?

茶葉由神農嘗百草發現至今,至少有五千年曆史了。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歷史發展:

歷史溯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

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

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

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 賜吾坐,帝命進茶。

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

”這就説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

《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説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

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

隨着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説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文學家王心鑑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

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

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

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

”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

因為隔着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二、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三、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

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説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製技術傳入印尼。

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製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採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祕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製技術。

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製茶始於特羅氏。

學習中國武夷巖茶製法,試製成功。

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格魯吉亞。

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

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尼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擴展資料:

不同的茶文化

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

現今茶樹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目前的產茶大國有中國、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國。

據説早採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檟”,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一稱茗是茶芽,大觀茶論中有“從事茗飲”),葉子已經老了的叫“荈”。

又説蜀西南人稱茶為蔎。

現今還在廣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

近年又有“茗茶”一謂,興起於台灣。

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

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

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

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TAG標籤:綠茶 起源 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