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今不如昔的後果

今不如昔的後果

今不如昔沒有什麼後果,它是一個成語。今不如昔的意思是現在不如過去,多用於表示對世事的不滿情緒,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冷齋不讀書》:洪覺範《冷齋夜話》,謂山谷嫡宜州,殊坦夷,作詩曰:老色日上面,歡宗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近義詞有每況愈下。每況愈下,指越往下越明顯,表示情況越來越壞。《莊子知北遊》: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況愈下。清黃宗羲《外舅葉公改葬墓誌銘》:自公雲亡,每況愈下,諸張時文,啞鐘不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最新黨的基本知識推薦度:虎年的由來的故事推薦度:簡潔的表白的語句推薦度:感恩的企業的句子推薦度:簡單的花的謎語推薦度:相關推薦

太極拳的基本知識

太極是一種將五行、易學這樣的哲學思想與武術相結合的充滿中華文化魅力的運動方式,它既能防身又能養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極拳的基本知識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太極拳的基本知識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項目,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項目,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起源於古代騎兵的槍法、長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開、合、發。踩着高蹺來使用長槍、長柄大刀。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道家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另有電影以此為名。

發展簡史

太極拳太極拳起源眾説紛紜: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時期的張三丰、清朝陳王廷和楊露禪、王宗嶽等説法。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張三丰道家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武當太極拳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是楊露禪。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髮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稱太極拳發源於武當張三丰原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為武當太極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温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後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目前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為人所知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了,而這個陳式太極拳和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否一致,以及陳長興後陳家溝武術傳承則是一件懸案了。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尤其楊氏,在藏龍卧虎的北京,更是贏得“楊無敵”的美譽,而為天下所知,為太極拳的發展、傳播、造福人類,居功至偉。而在太極拳傳承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温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温縣城北,立村陳卜莊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鐗、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拳術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露禪為徒。楊露禪藝成回鄉後,後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並擔當騎營總教習。楊氏祖孫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眾,流傳甚廣。其拳架在不斷的實踐中日臻完善,最後由楊澄甫定型,成為目前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名師陳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進京供職武當太極,曾統領皇宮大內侍衞(據傳)。因屢有功績被皇室例封為“武信郎”。在京期間,他廣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反覆實踐,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兆元晚年歸裏,處世低調,除傳子和潤芝、和敬芝、孫和慶喜、苗彥升外,只在趙堡鎮附近傳播。

和慶喜,字福棠(1857—1936),和潤芝長子,是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他自幼隨父習拳,又深得祖父真傳。慶喜公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開山收徒,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學有方。一時間趙堡鎮及周圍各地習拳之風盛行,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雲等各懷絕技之門徒,這些傳人成為日後傳播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

武當太極拳來源

太極八卦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

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合了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 ③運用了道家的陰陽學説和中醫經絡學説。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衝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説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太極八卦發展

太極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了簡化24式和88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衞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相關研究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48式太極拳拳譜解讀

預備

太極拳身體自然直立

起勢

1.左腳開立2.兩手前平舉3.屈腿下蹲

一、 白鶴亮翅 1.收腳抱手2.向後退步3.坐腿轉腰分手4.虛步分掌

二、 左摟膝拗步 1.右手前擺2.轉腰擺臂收腳3.屈臂上步4.弓步摟手推掌

三、 左單鞭 1.轉腰坐腿帶手2.收腳抱手3.轉身上步穿手4.弓步平雲手5.坐腿轉腰平雲

6.勾手收腳7.轉身上步8.弓步推掌

四、 左琵琶勢 1.跟步擺臂2.坐腿挫手擺臂3.虛步合手

五、 捋擠勢(3)(1)1.移腳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腳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擠

(2)1.坐腿扣腳穿手2.3.4.5.同上

(3)1.扣腳穿手 2.3.4.5.同上

六、 左搬攔捶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握拳3.擺步搬拳4.收腳轉腰擺臂5.上步攔掌

6.弓步打拳

七、 左?蜣奐釩?/p>

1.轉腰撇腳分手2.收腳抱球3.轉腰上步4.弓步?蚴?.旋臂送手

6.坐腿後捋7.轉腰搭手8.弓步前擠9.坐腿引手後??0.弓步前按

八、 斜身靠 1.轉身扣腳分手2.收腳抱手(兩手成十字交叉)3.上步握拳4.弓步斜靠

九、 肘底捶 1.轉身擺掌2.抱手收腳3.擺步撐手4.跟步提手5.坐腿握拳

6.虛步劈打

十、 倒卷肱(4(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虛步推掌 (2)(3)(4)同上

十一、轉身推掌(4)(1)1.撤步碾腳轉身2.屈臂上步3.丁步摟手推掌 (2)1.碾腳轉身2.3.同上 (3)(4)同上

十二、右琵琶勢 1.向後撤步2.坐腿擺臂挫手3.虛步合手撅臂

十三、摟膝栽捶 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雲手4.坐腿轉腰擺臂5.屈臂握拳上步

6.弓步摟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1)1.轉身提拳2.轉身擺腳擺掌3.歇步推掌 (2)1.轉腰擺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腳伏虎(2) (1)1.轉腰展臂2.上步掄臂3.掄臂拍腳4.蓋步擺臂5.轉身上步

6.弓步貫拳 (2)1.扣腳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腳翻手2.弓步分手3.收腳握拳4.上步舉拳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勢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握拳3.穿拳開步4.僕步穿拳。

十八、獨立撐掌(2)(1)1.弓腿挑拳2.收腳翻掌3.獨立撐掌 (2)1.落腳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單鞭 1.退步伸掌2.坐腿後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雲5.坐腿轉腰平雲 6.勾手收腳7.轉身上步8.弓步推掌

二十、右雲手(3)(1)1.坐腿轉腰左雲鬆勾2.右雲翻掌收腳 (2)1.轉腰左雲翻掌出腳開步2.右雲翻掌收腳並步

(3)1.左雲翻掌出腳2.右雲翻掌收腳

二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腳2.轉腰出步3.弓步採靠4.轉腰撇腳5.抱手收腳 6.轉腰上步7.弓步採靠

二二、高探馬 1.收腳展臂2.坐腿屈臂3.虛步探掌

二三、右蹬腳 1.帶手起腳2.上步穿掌3.弓步分手4.抱手收腳5.蹬腳撐臂

二四、雙峯貫耳 1.並手收腳2.落腳收拳3.弓步貫拳

二五、左蹬腳 1.轉腰分手2.抱手起腳3.蹬腳撐臂

二六、掩手撩拳 1.並手落腳2.出腳握拳掩手3.弓步撩拳

二七、海底針 1.跟步擺臂2.坐腿提手3.虛步下插掌

二八、閃通背 1.提手收腳2.向前上步3.弓步推撐掌

二九、右左分腳 1.轉身扣腳分手2.收腳抱手3.分腳撐臂4.落腳穿手5.弓腿分手 6.收腳抱手7.分腳撐臂

三十、摟膝拗步(2)1.落腳轉身擺臂2.屈臂上步3.弓步摟手推掌4.轉腰撇腳5.擺臂收腳 6.屈臂上步7.弓步摟手推掌

三一、上步擒打 1.轉腰撇腳抹掌2.收拳收腳3.上步擒打握拳4.弓步打拳

三二、如封似閉 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三、左雲手(3)(1)1.轉腰釦腳右雲2.左雲翻掌收腳(2)1.右雲翻掌出腳2.左雲翻掌收腳 (3)1.右雲翻掌出腳2.左雲扣腳並步

三四、右撇身捶 1.撤步探掌2.收腳握拳3.上步舉拳4.弓步撇打

三五、左右穿梭 (1)1.扣腳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腳後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雲

6.坐腿平雲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 (2)1.扣腳穿掌2.3.4.5.6.7.8.同上

三六、退步穿掌 1.坐腿向前擺掌2.收腳翻掌3.退步向前穿掌左腳扭直

三七、虛步壓掌 1.轉身扣腳上擺手2.虛步下壓掌

三八、獨立託掌 右手前託左手側撐左腿獨立

三九、馬步靠 1.落腳抬手2.收腳擺臂3.上步握拳4.絆馬步靠

四十、轉身大捋 1.撇腳擺掌2.並步舉手3.碾腳轉身4.側步大捋5.側弓步拱肘撅臂

四一、撩掌下勢 1.回身旋臂2.轉身擺掌3.丁步撩掌4.坐腿擺掌勾手提腳5.屈臂開步 6.僕步穿掌

四二、上步七星 1.弓步挑掌2.虛步十字架拳

四三、獨立跨虎 1.退步擺掌坐腿2.轉腰擺掌收腳3.舉腿挑掌

四四、轉身擺蓮 1.轉身扣步帶手2.轉身穿擺掌3.擺蓮拍腳

四五、彎弓射虎 1.落腳上步擺臂2.弓腿轉腰擺拳3.弓步反衝拳

四六、右搬攔捶 1.坐腿穿掌2.收腳握拳3.擺腳搬拳4.收腳收拳5.上步攔掌 6.弓步打拳

四七、右?蜣奐釩?/p>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抱球3.向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轉腰送手

6.坐腿轉腰後捋7.轉身搭手8.弓步前擠9.分手坐腿後引10.

四八、十字手 1.轉身分手撇腳2.回身合手3.並步開立十字抱掌

收勢 1.分手平舉2.兩手垂落3.並步還原

技擊原理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蚓?,按(對上盤的外?蚓?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以側?蛑?⑵蘋刀苑狡膠?,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基本動作

太極拳以“?頡⑥邸⒓貳?礎⒉傘??、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蚓⑹前司⒅?荊?誹???荒苄媵Ю肟?司ⅰK?塹?閃Γ?秩縊?兄郟?珀?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蚓ⅲ?粽菩撓賞庀蚰誆?吭虺莆?劬ⅲ?羲?滯?苯?蚓⒔徊嫦蟯?虺觶?虺莆?肪ⅰ?蚓⑹竅蟶舷蟯庵?Γ?苟苑街?Υ鋝壞叫夭浚?潛;ぷ約旱姆烙?址?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太極拳與八卦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採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採後??;??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説;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十三式打手歌:?蜣奐釩葱餚險媯?舷孿嗨嬡四呀??嗡?櫱?創蛭遙?6?牧講ηЫ錚???淇蘸霞闖觶??嬲湊巢歡?ァ?/p>

太極拳與八卦

24式簡化太極拳動作名稱

01、起勢 02、左右野馬分鬃 03、白鶴亮翅04、左右摟膝拗步 05、手揮琵琶 06、左右倒卷肱 07、左攬雀尾 08、右攬雀尾 09、單鞭 10、雲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峯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背 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42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01: 起勢 02:右攬雀尾 03:左單邊 04:提手 05:白鶴亮翅 06:摟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擠式 09:進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開合手 12:右單鞭 13:肘底捶 14:轉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腳 17:掩手肱捶 18:野馬分鬃 19:雲手 20:獨立打虎 21:右分腳 22:雙峯貫耳 23:左分腳 24:轉身拍腳 25:進步栽捶 26:斜飛式 27:單鞭下勢 28:金雞獨立 29:退步穿掌 30:虛步壓掌 31:獨立託掌 32:馬步靠 33:轉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勢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轉身擺蓮 39:彎弓射虎 40:左攬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勢

相關概念

術語簡介

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

引手: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

訓練方法

太極拳要求練習者姿勢正確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着,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要求練習者姿勢正確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鬆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鬆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鬆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的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鬆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着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所謂形動於外,心靜於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指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鬆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鬆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鍊。

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説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先師郝少如在教學中對身法要求特別重視。他指出:“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着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鬆,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閤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常見多年純功不能運化、雙重之病未除者有之,發勁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變形走樣者,凡此皆由於十三勢身法末參悟,缺明師指點,學者不可不辨耳。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全文如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便有缺陷處,無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內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實戰應用

太極拳利用太極的理論指導人類防身健體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能得機得勢,乃能捨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太極拳利用太極的理論指導人類防身健體

主要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髮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着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原始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法最初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他根據蛇和喜鵲相鬥的形態而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麼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着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着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等。

武當太極拳

雖然目前有人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丰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是祖師張三丰經過整理內家拳法時所創的,經過武當弟子傳到陳氏、楊氏等人中經改良便成了陳氏、楊氏的新型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衞,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上乘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採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採、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陳式第1路拳套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説》,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陳氏太極的另外一個分支是:中國温縣南冷架太極拳

學太極,到温縣,盡人皆知。温縣太極拳系“陳家溝,南冷架及趙堡架”三個支脈。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藴含的中國太極傳統哲學文化的深奧,古風濃郁,架式的純正內家拳。南冷架一直為嫡傳功夫,在第四代嫡傳南冷太極功夫大師,秦毅風的改良修正了古傳太極的繁雜,使南冷太極更加突出實戰的作用。南冷太極,發勁呼呼生風,招招有法,式式嚴謹,氣血貫通,剛柔並濟,堪稱太極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韻味,遙接高風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嚴格按照古法走經絡,行氣血,調五臟,促代謝,鼓盪真氣,強筋壯骨。對敵實戰搏擊,則攻防兼併,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絕,認真習練2--3年,功力漸深,猶如“臨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閒,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體會。

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酷愛武術,向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后,對大臣們説:“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羣英”。後來,楊露禪根據實踐,不斷髮展已有拳架,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鳳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區有傳,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出手見紅”,在京都留下“拳打雄縣劉”、“擂打萬斤力”等佳話,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有“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之説,為太極拳在高手如雲的北京樹立了威名,並繼而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無法再在北京而返回鄉里,所以傳博範圍不廣,實為憾事,目前聞者有永年廣府有班侯架、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傳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所傳為中架,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三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輕沉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鍛鍊步驟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廣。因此,楊式太極拳是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據統計,全球有三億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家體委組織創編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經過多年發展,楊式太極拳功法體系完整,理論著作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楊澄甫有五大弟子,號稱五虎將:傅鍾文,褚桂亭,田兆麟,陳微明,武匯川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鑑泉。吳鑑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鑑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鬆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鍊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説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而從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趙堡,一月即回。可見武還是主要從楊處習得太極拳。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跟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温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説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嶽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説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因為是在河南温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着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裏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有兩類:一為趙堡大架太極拳第十一代掌門趙增福師父所公開的,該拳架系趙堡架第六代宗師張彥。張彥在山東廣收門徒,使太極拳拳藝代代相傳,傳至山東聊城的馬永勝先生。馬永勝先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根據最為古老、最為實用的趙堡太極拳創立八卦太極拳,傳拳王懷德老先生,王懷德師爺傳拳趙增福師父。

由於該拳架在編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論與形式,使外象具體量化:如按太極分兩儀,故拳為二節;兩儀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運動路線上,按:幹(開門)西北;離(景門)南;坎(休門)北;兑(驚門)西;震(傷門)東;巽(杜門)東南;艮(生門)東北;坤(死門)西南,嚴格佈陣,故拳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圖。其拳架招勢,又取上五禽;下五獸。上五禽:鳳;鶴;鷹;燕;雀。下五獸:龍;虎;獅;馬;猴。該拳架盤煉起來,頗為壯觀。

趙增福師父傳授的八卦太極拳有上中下三盤,九十八實戰法。

另一種被稱為“八卦太極拳”的情況是:當年楊祿禪與八卦拳(掌)祖師董海川;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切磋技藝。董海川發現三種拳藝雖練功方法不同,然則理為一貫,萌生了取太極拳之長,彌補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編了一套走直趟的類似於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傳給了程廷華;劉德寬等弟子。

忽雷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是從趙堡太極衍生過來,在理論當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書籍<靈台易象志>(一説:<靈台儀像志>),受到書中,三角,槓桿等力學原理影響,在清朝中期誕生,發展於清朝末期。

正式名稱是“ 方圓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該太極演練時所發出之聲音猶如"忽如雷咋",是骨頭間的摩擦聲而已.

忽雷太極是所有太極最強的一種,擊敗無數拳種,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擊敗當今西洋所認為最厲害拳種-詠春.

宗師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別的忽領(靈)勁,這是其他太極不及的原因.

方圓活步架屬內家拳,剛拳系. (除楊式以外其他太極都是剛拳系)

騰挪架太極拳

騰挪架太極拳源於河南省温縣南張羌村,是趙堡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為太極拳宗師陳清平先生的高徒李作智先師所創。拳法身樁下扎、拳走底架、鬆沉兼備、螺旋起伏、剛柔相濟、氣勢磅礴、古樸典雅、獨具風格。講究丹田內轉,處處襠胯帶動。身法立身中正。步法虛實分明,體用一致,技理相合。是太極拳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

禪門太極拳

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相傳為少林和尚根據“廣大圓滿無凝大悲陀羅尼”經咒,演繹其意融入拳式而編成。初名“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

養生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説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習太極拳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衞,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説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鍊。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煉。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練習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鬆、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鍊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

意氣合力 養生太極拳,練拳、鬆、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力用於內以運氣血,是為陰陽自和之能力——療疾健身的功力。氣力用於外以運身手,是為拳勢招式之勁力——技擊應用的功力。

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羣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羣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 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

傳奇人物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温縣陳家溝陳姓家為僱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

太極推手

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太極推手和盤架子(練拳的`套路),是太極拳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盤架子為拳之體;推手為拳之用。練太極拳在學會盤架子之後,可以學學推手,學會了推手,才算是體用兼備了,這時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藝,也增加了更濃厚的鍛鍊興趣。太極推手太極推手,過去有人叫“打手”。老太極拳書上有“打手歌”,“打手要言”等,都是講打手方法的。但“打手”二字的含義,不如用“推手”比較全面,因為推手包含兩個人“打輪”和“散手”兩個部分。“打輪”是兩個人對手合作,共同練習,推起手來,四臂往還,你搓我揉,你進我退,你收我發,既可收到鍛鍊身體的益處,同時也提高了興趣,增進了友誼。也有人管推手叫“揉手”的,實際上就是形容它的動作,指相互揉搓而説的。

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插肋,爛採花等區別,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學推手,要先從定步推手學起。

太極推手

推手的原理,其實也並不十分複雜,盤架子主要是從練姿勢中鍛鍊身體的平衡,就是不論怎樣運動,要始終保持住身體的重心。推手則是在對方的推動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還要設法引動對方失掉重心,這就比較盤架子難了一步。所以過去説“盤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勁,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勁”,就是這個意思。

定步推手在初步鍛鍊時,步法只有弓步和坐步兩種,手法也只先練扌朋,扌履,擠,按四手。“打輪”熟練之後,雙方可以初步做到“聽勁”“問勁”“化勁”“發勁”的時候,步法與手法也可相應增加變化,如步法可增加騎馬步,僕步等步法,在進退時也可以逐漸增加上步撤步的動作,這樣就由定步推手過渡到活步推手了。至於手法也可由扌朋,扌履lv,擠,按四手,增加採,??,肘,靠四手,合而為八手。以後功夫加深,可以逐步轉進到千變萬化,做到所謂“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漸而至於“愈練愈精”,“從心所欲”了。

此後,拳術發展為外內兩家:外家少林派,內家是以張三丰為祖的武當派。

南嶽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丰生於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一日,有鵲雀急呼於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幡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歷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 太極拳最初是叫長拳、十三勢,後來王宗嶽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其他信息

太極拳論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嶽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十三勢歌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嶽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頡⑥邸⒓貳? 採、??、肘、靠。進、退、顧、盼、定也。?頡⑥邸⒓貳?礎⒓純病⒗ 震、兑,四正方也。採、??、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 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歎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着鬆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粘依。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拳與女性養生

通常來説,由於生理原因,女性的氣血易於虧損、不調,進而導致貧血、腎虛、內分泌紊亂,直接導致衰老的過早來臨。沒有哪個女人不愛美,不希望青春與健康常駐,太極拳就是滿足她們這些願望的最佳方案。中醫理論與實踐證明,高強度的運動形式不利於科學健身。 而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舉動輕靈、呼吸勻長,靜中寓動,雖動猶靜,靜所以養腦力,動所以活氣血,內外兼顧,身心交修。打拳過程中,內氣自然流轉、動作和諧統一,可以調和人體陰陽,疏通經絡,和暢氣血,以至腎氣旺盛,神清目明。總之,太極拳就是通過頤養精、氣、神來增強人體生命力,使之日趨旺盛。

受其影響的拳種

李小龍的截拳道

李小龍隨在詠春拳大師門下學習過詠春拳,但是他的第一人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李海泉,李海泉作為戲劇演員已經習練太極拳幾十年,李小龍自幼便開始習練太極拳,在他的哲學論文中曾清晰地闡述他的武術思想,完全出於陰陽兩極的太極拳思想,李小龍的截拳道標誌也是根據太極拳的雙魚演變而來。

相關哲學

1.《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渾淪底道理,裏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 三國魏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極拳的醫療保健功能--TAIJIQUAN在我國曆代人民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地演進和發展,使它無論在技術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內容,成為具有寶貴醫療價值,輕鬆柔和的運動項目。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體育事業上的巨大貢獻之一。 太極拳有高深的技擊藝術,有寶貴的醫療保健作用。它是一種把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導引術、吐納術三者結合,加以創新的治病強身、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的體育運動。在太極拳精典論著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話。TAIJIQUAN運動的特點,是舉動輕靈,運作和緩,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靜中之動,雖動猶靜,靜所以養腦力,動所以活氣血,內外兼顧,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從而達到調整人體陰陽,疏通經絡,和暢氣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強,病者康,弱者復壯,起到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太極拳和一般的健身體操不同,除去全身各個肌肉羣、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專注心靜、用意,這樣就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活動和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太極拳鍛鍊有何要求

一、心靜體鬆

所謂“心靜”就是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排除一切雜念,使精神貫注到每一個細節上不受干擾,專心練拳。這種“心靜用意”引導動作的練拳方法,可以調節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增強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

太極拳運動所強調的“鬆”,不是全身的鬆懈疲塌,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節、肌肉以及內臟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狀態。從而形成從神態到內臟以致四肢的發勁上的一種有機統一的協調運動。

二、圓活連貫

太極拳練習中所要求的“連貫”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體的連貫,即所謂的“節節貫串”。其二:是指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即“勢勢相連”。前一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動作的開始。而“圓活”是在連貫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意指圓滿、活順、自然。在練習中每一個動作都在參與由內及外的圓弧運動。

三、虛實分明

這一點是形容練習太極拳應注意腳步輕靈和動作均勻。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注意虛實變換要適當,使肢體各部在運動中沒有絲毫不穩定的現象。如果不能很好地維持身體的平衡穩定,那就根本談不到什麼輕靈、均勻和“邁步如貓行”了。

四、呼吸自然

練習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根據太極拳練習者掌握的技術水平,呼吸方法可分為自然呼吸、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勢呼吸。

自然呼吸,是指練習者在練拳時,呼吸方式不因拳勢的變化而變化,完全順其自然。

腹勢順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向外突起,呼氣時腹部自然內收。

腹式逆呼吸與腹勢順呼吸剛好相反,即吸氣時腹部內收,而呼氣時腹部外突。

拳勢呼吸,是指呼吸隨着拳勢的變化而變化。以上所談的這些呼吸方法,不論採用哪一種,都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

l、用意不用力: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指出:“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太極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之説。實為“意為氣頭,氣隨意行”,太極拳運動就是要求“心到”、“意到”、氣到”、“力到”,謂之“四到”。所謂“用意不用力”,重在“用意”上,“不用力”是“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不用拙勁而用巧勁;是“乘人之勢”,“借人之力”;是“四兩撥千斤”,其中“四兩”就是力,是在“引進落空”的前提下“四兩撥千斤”,實為力學中槓桿原理。

2、放鬆、自然:太極宗師楊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指出:“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裏藏針之藝術……”。柔中寓剛,剛者勁也。“棉裏藏針”中針也是勁之意。要求做到:鬆而不軟,軟而不散。完美的太極拳運動,應該是外柔內剛,寓剛於柔,陰陽相濟,形神和諧,剛柔統一。 怎樣才能做到放鬆、自然呢?首先,必須做到:神意內斂,平心靜氣,以意為主,意到氣到,不妄用力,只有這樣才能周身放鬆,養精蓄鋭,神態自然。具體説來,頭部要正直,下齶微內收,頭向上提,“虛領頂勁”。上肢“沉肩墜肘”,即關節放鬆,肘部自然下沉。軀幹要“涵胸拔背”,“腰活胯開”,“尾閭正中”。只有腰活體鬆。氣自下沉。“活腰胯開”,就能調節好全身動力之分配,使動作協調,周身才靈活。

應當指出:“涵胸拔背”決不是彎腰駝背。下肢還要虛實分清。身體重心在右腳,右腳為實,左腳為虛。重心放在左腳,左腳為實,右腳為虛。虛實分明,重心穩固。另外,還要做到神體合一。內外相合。要順其自然之勢,聽其自然之運,得其自然之機,合其自然之道。

3、連貫、圓活:從幾何學中形體“圓”的力學性能可知:圓形球體的容積最大,而圓的面積最小。圓形球體受力最均勻。將鋼珠子用到機械軸承上,轉動起來最靈活,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面積最小的圓形物體,較難以受到外力干擾。“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與“無極”二者相同之處是同為圓形。不同之處,就是“太極者,……陰陽之母也”。太極有陰陽之分,運轉起來。有陰陽轉換。太極拳運作雖非球體,以其效法於圓,故手法、身法、步法等無不走圓形、弧形、螺旋形。不可直來直去。太極拳運動時要求除腰脊(椎骨)“尾閭正中”正直外,四肢皆走圓形、弧形。俗話説:“太極拳,不離圓”。“練拳不劃圈,至老不沾邊”。太極拳運動螺旋形前進,走圓形最靈活,筋肉血脈得到舒展,血流通暢。

在談到連貫性時。必須做到“上下相隨”。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腰脊為主軸,四肢等隨之而動,“有一不動,即散亂也”(楊澄甫語)。且注意: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連貫適中。

太極拳動作連貫性要求:上下左右,起承開合,每一動作連貫靈活。轉接處微微貫勁,不僵不滯,連貫不斷,不得有停頓斷裂之處。全部動作無限制地像曲線一樣轉來轉去,神氣貫通,決不間斷。所謂:“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動作以意領氣,對稱協調。

4、開合、虛實:開合、虛實是太極拳運動陰陽理論典型。開、實為陽,合、虛為陰。在太極拳運動中,開為伸展,放大,合為收斂,縮小。開合隨動作螺旋前進,有“沾連粘隨”之意。“一開一合,足盡拳術之妙”(陳鑫語)。太極拳之開與合,着重於內部,而不在其外形。開合由內及外。以外引內,內外合一,神氣貫穿、勁及一點,靈活轉換。虛實要分明,轉換要靈活。

5、腹式呼吸:人們正常呼吸為自然呼吸。而太極拳運動中的呼吸除自然呼吸外,還提倡拳勢逆向腹式呼吸。使呼吸與動作的開合虛實、上下起落:伸展收縮結合起來,依照“起吸落呼、合吸開呼、縮吸伸呼”的原則,通過呼吸使腹內隔膜不斷起伏提壓,內臟作輕微蠕動和按摩。活潑內臟機制,加速氣血循環,以改善人體微循環。太極拳運動結束收勢後,“氣沉丹田”,斂氣收於腹中。

通常腹式呼吸的方法是“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脣輕閉,舌舐上顎,口呼鼻吸,任其自然”(楊澄甫語)。練拳時要求做到:“吐納微微綿綿”,心意入靜、心平氣和。心息相依,呼吸自然。心安靜,靜能養神、養氣、養精,謂之“三養”。腹式呼吸過程中要求做到“深、長、勻、細、緩”。力求與太極拳動作協調一致。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實質就是:“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配合。在意識引導下。使呼吸與動作協調。做到“練意、練氣、練身”同步進行。只有這樣學練太極拳,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壽之目的。當然,真正做到上述要求,決非一日之功,尚需數年乃至數十年之努力。

此外,練好太極拳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學練太極拳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先簡後繁,先易後難。不宜求速貪多;

2、日常操練時,練前要做好準備動作,練後做好整理動作。防止扭傷筋骨。準備動作要點主要是扭扭腰、頸、膝、肘、手足等關節。整理動作要點主要是用手拍打身體各部位,原地踏步,周身放鬆,使僵硬,緊張的身軀鬆弛下來:

3、學練太極拳要避免“重形不重理,重動不重靜,重快不重慢”的錯誤。初練者大多着重動作模仿。幾年練下來,達不到預期效果。其原因是:對太極拳屬內家拳的實質不甚理解。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通過形體動作練“靜、氣、神”。要求做到:“練拳、練功、養生、”三結合,且以養生為主;

4、太極拳是身心運動。“要靜心慢練,在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愈慢愈好。慢者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債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練習太極拳的目的,基本上是為健身和養身。如果在練習時,對某些事項能加以注意,那更使練習錦上添花。

太極拳練習要求心靜體鬆,以意導氣。一般來講,選擇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更能達到入靜的要求。如果周邊環境嘈雜,干擾練習時情緒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受到種種影響,同樣是練一套太極拳,效果會有很大差異。

太極拳練習時的呼吸是細、勻、緩、長的腹式呼吸。每次呼吸的肺活量是較大的,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和含氧量高的地點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人們在清晨;或傍晚,找一塊綠地,如公園或有綠樹的開闊地進行練習。這樣很利於人體內外的氣體交換,從而達到呼吸系統健康的要求。如果,在空氣渾濁和廢氣較嚴重的地方練習太極拳,也許不但不能達到健身,而且身體所受到的損害更甚於一般情況。

太極拳練習要求身體放鬆,按照前人練習太極拳的經驗,應該是鬆衣寬帶,身上不應該有緊束的感覺。可能現在不那麼講究,但放鬆肢體和輕鬆頭腦對練習是有益無害的。

如果在練習前,能做一些準備活動,如鬆肩鬆腿和練練樁功與深呼吸等,更能在練習時進入狀態。

以熱身為目的的準備活動較為簡單,活動關節.拉長肌肉,可使練習時不易受傷和較順利地進入練習狀態。這樣的準備活動可因人而異,達到熱身即可。

以提高技術和素質的準備活動則需要一定修煉,這可以從太極拳基本功和基本動作人手。基本功一般包括鬆靜樁、調息樁、起落樁、虛實樁等,每次可選擇l~2個樁功作為準備活動。第二是行步練習,太極拳對行步要求較高,行步如貓行輕靈沉穩,有上 步、退步、側步、進步、跟步等等,原則上每次練習都應有一些行步練習作為準備活動。第三是運臂練習,太極拳主要技法有一些行步練習作為準備活動。第三是運臂練習,太極拳主要技法都是通過上肢動作完成的,應當以重視,有分靠勢、捋擠勢、摟推勢、雲手勢等等。第四是腿功,指能使下肢柔韌性和控制能力提高的各種類型壓腿、踢腿、控腿等等。基本動作指在套路中所出現的某個動作,由於該動作難度較大或需要強化等,也應當在準備活動中進行練習。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練習者能注意到以上幾點,基本上可以放心練習,並且收效不會差。但如果是專門的要求,如太極拳專業技術的提高和以醫療為目的的練習,那就另當別論了。

練太極拳時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

1、在初學太極拳時,會覺得全身沒勁,在練完一套拳之後,會感到腿;臂;腰;背痠痛。這是因為運動時肌肉中的新陳代謝產物一時不能完全排出來所引起的,是一種生理現象,發生這種現象後不要害怕,不要怕痛,不要怕吃苦,應該繼續堅持下去,大約一個星期後身體各部的疼痛會慢慢消失,而且精神比以前更加充足旺盛。

2、經過幾天的時間練習,便會感到胃口大開,飯量增大,吃起來還特別香,這是由於體內消耗能量較多而需要補其所虧的緣故。

3、初學時多出現想睡,非得睡上八九個小時才行,這是由於身體消耗能量大,身體疲乏,如每天都能堅持按一定時間練習,練到有精神飽滿,有相當成效時,即使每晚睡上四五個小時也足夠了。

4、初學者練完拳後,有手指或臂及腿部發脹麻的現象時,不要驚慌,不要害怕,這是因為用勁過大過猛的原因,在發現這種現象時,只須隨意抖搖二三分鐘即消失了。

5、初練套路時,練前一勢總會忘記後一勢的情況,例如越求姿勢正確,越容易前後不能相連,這是還不夠熟練的緣故,熟練以後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

6、練太極拳越純熟時,反生雜念,這是心中不安靜的緣故,欲避此毛病,只要將眼神視手前方,以為有人在你身前或身後和你對搏,所説:“在無人處似若有人”,就是這個道理。當你發現產生雜念時,立即加以控制,養成習慣,就能心無雜念,心神安靜,取得無思無慮的益處。朋友:不管練拳時有多少人來觀看,心中總要保持安靜,很自然地練下去,不要有心跳或忐忑不安的情況,更不要好面子怕誰看的思想,所説:“在有人處似若無人,就是這個道理。

7、在初學打拳時對呼吸不要特別注意,應順其自然(以鼻呼吸),因為如果全神注意到內部之氣,則易將外式遺忘,倘若練到相當程度時,內部之氣和外面姿勢自會相合一致,希望初學的人不要求之過急,更不要將氣過早下丹田,因沉之不合其實往往易生疾病,如覺得有姿勢不舒適之處,當請教師更正,以姿勢達到舒適為止。

8、經過太極拳鍛鍊之後,身體發生明顯的變化,體質逐步健康,例如,身體較弱的人練了一段時間後,體重增加,體格轉為健康,肥胖的人必先瘦削,減輕重量,經過鍛鍊,由虛胖變為結實,又可以恢復雄壯。

9、練習太極拳最好選擇空氣新鮮的場所,日光充足或風景優美的地方,初學練拳時,地方宜寬大,如地方狹小,即會影響拳式的綿綿不斷,又容易使姿勢發生缺陷而不能正確。練至功深的時候,即可不拘場所的大小,雖然在四塊方磚大小之地也能練習,或坐或卧都可以練,象這種練法是用意識練習,雖與四肢動作不同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10、練習時間最好是每日兩次,即於晨起半個小時後練,臨睡一小時前各練行一次,每次扎馬蹲樁約二十分鐘至二十五分鐘,練完後千萬不可忘了散步。

11、吃飯前後不要練習,吃完飯後就練太極拳或是剛練完太極拳就吃飯均對身體有害。尤其是吃飽後就練非常容易發生胃病,甚至造成胃出血。所以在練太極拳和吃飯的中間必須要隔一段時間,一般來説,飯後至少在一個半小時內不應練太極拳,而練完以後,應休息二十分鐘方可進餐。

12、剛練完太極拳後,不可暴飲,不可生吃食品,不可迎風解衣,或用冷水洗身。衣服若被汗水濕透應加以更換,練後不可馬上坐卧或靜止不動,必須散步數匝,使整個機體慢慢靜止下來,等到恢復常態再去休息。時間長短依練習時間的多少及個人的情況而定,一般最少不得少於十分鐘,越長越好。

13、在練習太極拳期間忌食多,飲多,在練習期間由於消耗能量大,身體急需補充,所以飲食必然增加,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切忌過量。

14、忌煙酒。在練習太極拳期間,煙宜少吸,酒宜少飲,尤其在練太極拳前後半個小時內應完全避免,否則,由於練習太極拳時呼吸強烈,很容易傷及內臟。

中老年人適合練習哪種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運動,它集中了我國古代保健體操的精華,深受人民羣眾的喜愛。太極拳動作緩和,呼吸自然,不尚拙力,鍛鍊起來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並且簡單易學,頗為適合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要求意念鍛鍊、呼吸鍛鍊和肌體活動三者緊密結合。因此,太極拳不僅鍛鍊了包括骨骼、肌肉及關節在內的肌體活動功能,而且還能有效地鍛鍊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的功能。它對高血壓病、神經衰弱、消化性潰瘍、支氣管炎、腎病等有很好的療效;也適於病情較輕的冠心病、肺結核、肝炎恢復期等患者鍛鍊。

更年期的人們可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選擇現在較為盛行的陳式太極拳(陳玉廷)、楊氏太極拳(楊露禪)、吳氏太極拳(吳鑑泉)等流派的某種太極拳鍛鍊。下面簡述一下練太極拳的要領及注意事項。

第一、心靜體鬆。打太極拳要心裏安靜,思想集中,排除雜念,全神貫注,體態舒鬆,動靜結合,“用意不用力”。這樣,大腦在動中獲得休息,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好調整,對治療神經衰弱和防治高血壓病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以意導體,意氣合一。太極拳的動作在意念引導下進行,也就是在大腦的支配下練拳。練太極拳時間長了,達到意到氣到的“意氣合一”時,則和鍼灸“得氣”、氣功的“內氣”一樣,隨着意的到來,肢體內有熱、脹、蟻走、電麻樣的感覺在流動,甚至自指端有向外放電的感覺。

第三、上下相隨,周身協調。練太極拳時,要使上、下肢,軀幹等各部分,進行協調地運轉。全身內外的協調動作,可疏通經絡、血管、淋巴,改善冠狀動脈供血,提高心臟耐受力,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羣都能參加活動,加強了肌肉的收縮力,鍛鍊了全身關節;增加了呼吸,改善了新陳代謝,對降壓、降脂,提高呼吸系統抵抗力,防止肌肉、骨關節病均有好處。

第四、呼吸自然。呼吸要與動作配合,開、提、收時為吸,合、沉、伸時為呼,但避免屏息,最好吸氣時舌頂上頜。打太極拳時,呼吸調整得深沉穩定,勻細深長,配合“以腰為軸”的運動,腰部動作多,能活躍腹腔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可以增加食慾,改善胃腸功能,防治習慣性便祕和脱肛。

第五、循序漸進,火候適度。動作逐漸增加,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所謂“火候適度”,就是運動量恰到好處;火候不到,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火候太過,也不能練到好處,甚至會發生異常反應。太極拳運動量可大可小,適合男女老幼、體強體弱,不能打全套的打半套,體弱的甚至可以只做幾個動作。

第六、持之以恆。太極拳是一種逐步收效的健身法。凡能認真堅持訓練者,都會有很大好處。堅持進行練習,對神經、心血管、呼吸,骨骼、關節以及肌肉等全身各器官都有好處。

怎麼打好太極拳

為了充分發揮太極拳的特殊作用,在練拳時應認真掌握動作要領,前人所提的“太極拳注意十則”值得關注:

1.立身中正 姿勢自然,重心放穩,呼吸自然,血循通暢。

2.神舒心定 精神安定,心情舒坦,排除雜念,大腦安靜。

3.用意忌力 用意識引導動作,“意到身隨”,動作不僵不拘。

4.氣沉丹田 吸氣時橫膈下降,可以增加通氣量,並增加內臟活動。

5.運行和緩 動作緩慢但不消極隨便,能使呼吸深長,更好地用意識引導動作。

6.舉動輕靈 “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

7.內外相合 心神意識活動與軀體動作緊密結合,使意識和軀體動作及呼吸相融合。

8.上下相隨 要求全身動作全面協調,以腰為軸心,做到身法不亂,進退適宜。

9.相隨不斷 要求動作連貫,自始至終一氣呵成。

10.呼吸自然 初學時要保持自然呼吸,以後逐漸有意識而又不勉強地使呼吸與動作配合,做到深、長、勻、靜。

太極拳心法口訣

太極陰陽玄理明,萬變千化不離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鬆緊功始成。

鬆緊本是一根繩,鬆緊緊鬆剛柔用。骨撐筋伸肉要鬆,鬆撐圓沈臂如弓。

頭領足蹬中間空,墜肘鬆肩兩手掙。吸胯開襠膝自挺,虛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湧泉通。捧勁不離貫始終,周身似簧遇力應。

意不緊來又不鬆,不即不離不離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鬆形鬆神亦鬆,似鬆非鬆鬆鬆鬆。臂撐膝撐意亦撐,不撐自撐撐撐撐。

太極拳修煉五字訣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君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廿餘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雲。

一曰 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 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釐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三曰 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 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佔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太極拳行功心法口訣

太極拳要訣

太極

太極拳,道者之用。運元氣於周身之內,進而行真元於天地之間;從無為而有為,有為而無為,進而有為而無,無為而有;煉精化氣(煉血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從而臻至泯視生死壽夭,成敗得失,是非譭譽,超脱一切欲好,視天地萬物與己為一體,不知有我非我逍遙自在之至人境界。

拳理

夫無極者,混沌未分,陰陽混元一氣。兩儀者,陰陽兩成,清濁分定。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此是時,陰陽似成非成,將分未分;旋流互變,動靜交纏。太極拳,拳如其名。起勢於無極,無陰無陽。進而身行意動,陰陽交纏。行拳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神意鼓盪,體態圓活。拳勢連綿不斷,陰陽交纏不止。及至終勢,收於無極,泯於混沌。

起承

太極拳起於陳姓,傳至後世漸分陳、楊、吳、武、孫五氏太極拳,至於其它名號太極者不知凡幾。太極拳五大分支,陳纏、楊圓、吳柔、武正、孫開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內,高人輩出,拳勢拳理著述甚詳。其中,前輩王公宗嶽、武公禹襄、李公經綸、楊公露蟬、陳公品三、孫公祿堂之著作真乃太極拳譜之圭臬。凡太極門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陰陽

太極者,陰陽將分未分之時也;然初行太極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陰陽。何謂太極拳之陰陽?無他,正反雲手耳。正手為陽,反手為陰;或可稱陰陽雲手耳。太極拳八門五步,各式拳勢皆由此出。行拳之時,正反互變,陰陽交纏;步法轉換,手法折迭;久後神意相融,漸進至太極境界。故以名之,太極門陰陽宗。

變化

太極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備皆有其訣竅。獨正反雲手兩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見於其他內外各家各派,唯太極門獨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極拳之純陰陽也。太極拳殺場放對,攻守制敵;須陰陽互濟,倚為表裏;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用謀使詐,無所不用其極。唯此二式可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是故不能以之對敵。然此兩式又為太極拳之根本。如純以養生,精熟此兩式則備矣。如以擊技,須由此二者變化出,太極拳八門五步。

八門

八門者,“?頡⑥邸⒓貳?礎⒉傘??、肘、靠”。是以陰陽雲手解之。陰陽雲手,非隻手足分陰陽,身軀本身亦分陰陽。身軀內斂外繃為陽,反之外斂內繃為陰。由是,左手左足之陰陽,右手右足之陰陽及軀幹本身之陰陽,是為三爻,從而陰陽三變而成先天八卦。

??/strong>

?蛘擼?猓ㄊ鄭┭裟冢ㄊ鄭┮酰?艄ヒ跏兀?邇?獗痢J俏?胴裕 。離者,火也。機脱百變,炎火燎原。?蚓⒁懷觶??緇鶘啻芏??掏虜歡ǎ渙絞只セ唬?匆略蛩呈貧?跡??嗖歡希?瘓〔恍蕁R壞┑沒?檬疲?環⒉豢墒帳埃?埔?涑閃竊?蠡稹@胝擼?轡?找病?蚓⒁嘁??迫縟罩刑歟?固溝吹矗?簧硨迫徽???/p>

捋者,外陰內陽,體驅外斂;陽守陰攻,是以守為攻之法,卦相為坎卦, 。坎者,水也。流動無形,隨圓成圓,隨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為月也。

捋勁也要如清輝明月,皎潔無塵,靜夜無聲。

?蜣鄱?擼?俏?嗣胖謝?玖矯耪?ⅲ?迫縊?穡?嗌?囁耍灰噯繆籽裘髟攏?幣徊豢傘?/p>

擠者,雙陽外封,體驅外繃,是以三陽齊出,飽滿圓撐,為乾卦, 。乾者為天,似空非空,有隙則充;天意一發,無所遁蹤,是以擠勁一出,勢要應者肘之上,讓彼擋無可擋,避無可避。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此勁之用,在於外勁無可借亦或身退無可退之時,以己力發出解困或者圓撐求變。務必內外一體,借無可借。

按者,雙陰外閉,體驅內繃,是以三陰並來,氣機沉雄,為坤卦, 。坤者為地,深沉雄厚,託載萬物。是以按勁,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後勁綿綿,又有託載之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勁之用,關鍵在厚、載二字耳。

擠按兩勁,為八門中另外兩門正勁,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勁。

?頡⑥邸⒓貳?此惱?鄭?銜?忍燁?た怖腖呢浴7欽?摶越槐??瞧嫖摶災剖ぁS謎?????悶嫖?渥擰?/p>

採者,一陰一陽,上下兩分,體驅內斂,四隅勁之一。為兑卦, 。兑者,澤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視堅而實陷,是以採勁為一陷勁,運勁用謀出奇,着者立僕。

??

??者,雙陽彈抖,中驅內繃,四隅之一。為巽卦, 。巽者,風也,是以??勁如狂風迅疾;掃落葉,一掃空。

肘者,陰陽凝收,中驅外斂,四隅之一。為艮卦, 。艮者,山也。發勁時,勁整如山,勁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着此勁亦要崩去半邊。

靠者,雙陰以內,僅以體驅放陽勁擊人。為震卦, 。震者,雷也。隱忍不發,一發必要如驚雷一聲,震動天地。

採、??、肘、靠四門隅勁,是為奇兵。兵法雲,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營而離之,並而擊之是以沙場制勝。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離,南北西東,擠、按、捋、?潁淮宋??拿擰U鸛泗薅遙?俊??、肘、採;此為隅四門。人守中定,足踏太極陰陽魚。

立解先天八卦,乾為上為首,擠勁內力上提擠出,而又有以上變下之意;坤者為下為丹田,按勁內力歸於丹田,同時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離為左右,是以捋?蠆煥胱笥搖6屹鬮?紓???勁不離肩;艮震為足,肘靠閃進依腳步。腰胯圓轉換陰陽,變化八門戰八方。

辭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門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

五步者,“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前進後退用陰手,陰臻極處陽始生;出擊反擊藴其中。左顧右盼用陽手,陽到絕境陰回首,橫擊化打才輕靈。中定唯要陰陽合,陰陽和諧才兩全。

詩曰:

前進後退反為先,

左右顧盼正相聯。

陰陽和諧身中定,

圓融自在太極仙。

故吾太極陰陽宗弟子,修習世間各式太極拳時,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陰陽。身意體察各招式之陰陽乃習拳之根基。其後,更要體認各招式陰陽流變,動靜交纏之機。太極拳,陰陽交纏互變也。陰陽已明為定式,正反流轉是過式。轉換折迭兩儀變,道心惟微神意現。知其各式陰陽交纏之機後,進而可脱拳架之規範,各招各式隨意轉換,前招不接後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勢皆在拳譜,然招招順序又不見於拳架。與此更進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現拳意。至此太極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極攻守之道,先輩論述甚豐。前述六先賢之著作為吾太極門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門宗弟子欲以太極拳克敵制勝,僅習拳架者需達招招見於拳譜,式式次序不見於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對;達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現拳意之境,方窺殺場制勝之門徑。否則,宜兼習太極散手、形意、八卦等諸拳以速其成。

殺場放對之時,神意不可凝滯,尤需活潑。行如水中之遊魚,動若天空之飛鳥,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對,心靈氣勢牢牢鎖死對手,手中有人,目中無人。舉手投足莫不毀心摧勢。

陰陽者,太極之根也。一切神通變化,悉自具足。陰陽圓轉是為守,生裂陰陽以為攻。放對之時,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是謂發人拿人;及至生裂陰陽,貫陰陽之勁入彼敵之身,損彼之陰陽,傷彼之和氣,動彼之筋骨,毀彼之氣血,破彼之心法,奪彼之心志,一戰而定。此是時,傷人違天和,摧心損壽祿,不可姿意為之。

殺場放對有勝有敗,然吾宗弟子切記“輸身輸神不輸心”。身意神意見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輸。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毀。心法,體認世間萬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衞心法之堅持也;兩者隨生隨長,堅定活潑。身意神意之敗,是為小敗。小敗勢能知恥而後勇,復益精進。心法心志之敗,是為大敗。大敗易於損心傷氣,精神頹唐,意氣消沉,諸事俱廢。但如能破而後立,敗而後成,勢必迅猛精進,脱胎換骨,別出機樞,另闢天地。然能做到此點者,何其少也。

練法

練太極,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隨才可言法。再從有法入無法之境,始懂用拳。

練太極,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隨之,心神合之。身意乃過往所有刻苦鍛鍊和實踐經驗之總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僅偶一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隨心所欲。

有法為地,無法為天。有法暗含無法,無法暗含有法,是為天地人混合為一。亦只有人才能貫通天地,無法而有,有法而無。

所謂有法,就是循早已擬好之招式出手,即使臨陣隨機變化,也是基於特定的法規而衍生出來。無法則是不受任何招數成規所限,隨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當爾駕馭理法之時,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晉入目無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練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於有跡。若是無意,則為散失。最緊要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由有入無,由無入有,似有似無,出入於有無之間。於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覺察監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體;一分為二又是合而為一,似在非在。

莊周曰:材與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萬物之間,物物而不物於物,胡可得累耶!

所謂材不材,指的是有用無用,亦是太極拳有法無法,無法有法的精義,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極拳的妙處,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變萬化中求其恆常不變,時而龍飛九天,時而蛇潛地深,無譽無毀、不滯於物,得法後而忘法,才可與天地齊壽,物我兩忘,逍遙自在,由武入道;是為太極陰陽宗之本意。

初學太極拳須知

1、練拳為什麼面向南?——按現代氣功理論,面向南練功能與地球的磁力線方向一致,利於內氣的順行。

2、練拳前能吃東西嗎?——練拳前不要過飢、過飽,早起必須排清二便,憋尿不利於氣沉丹田。練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進食,須步行片刻,以調和氣血,天涼時及時穿上外衣。

3、練太極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練太極拳呼吸是有講究的。起吸落呼、蓄吸發呼,但要拳煉到純熟時,呼吸自然配合動作,初學者要以“自然”二字為最高原則。

4、每天練拳的時間多長為好?——按各人的時間和體質條件而定。老拳師有這麼一説:“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長功夫”。弱者每天練三遍,能長期堅持必有效果,若練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間不要打頓,以利於內氣的連續運行。一日功一日練、一日不練十日空、十日不練百日空、百日不練一場空。對於以武功為目的者,要求就更嚴了,最好每天連續練三小時,堅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為什麼在昏暗中練拳不穩?——是因為人們在做平衡動作時,兩眼能隨時測定自身與周圍的距離,並把得到的信息,通過神經傳送給大腦,這對前庭器官掌握好身體的平衡動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環境中“雙目測距”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就會影響身體平衡,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這種現象可以消失。就會影響身體平衡,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這種現象可以消失。

6、練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姿勢,初學者必須要姿勢正確,若姿勢不正確、要領不掌握,神似無從説起。有人外形練得很像,但沒有追求內在的東西,仍然無異於太極操,要達到形神兼備。

總而言之,想把太極拳練好,就得要“循規蹈矩”地習練,要做到前進不凸,後退不凹,左轉不缺,右轉不陷,從而達到無內無外,無物無我,這就是太極。

1、 明確“太極”是什麼?

董先生説:“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所以他認為練太極拳的人,“舉手投足,務必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

2、 太極拳是什麼?

董先生説:“太極拳本系武當內功”。“太極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要離太極。”

董英傑先生認為,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之一種,在武術運動中屬武當功拳的練法。這種拳術以“十三勢”——?頡⑥邸⒓貳?礎?瘛??、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構成架式及套路。練時如行雲流水,粘連不斷。所以古時候稱它為長拳。在練的風格上可以練大架子,舒展開闊些;也可以練小架子,小巧緊湊些。但無論如何,在練法上任何動作必須注意到一陰一陽,一虛一實這一特點。這才是太極拳。

3、 太極拳的奧妙是什麼?

董先生説:“練拳與對敵,總不離一虛一實。虛能實,實又能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極拳之精華奧妙,總在此虛實二字之妙用。從練拳方面,馬步之虛實,肩肘掌指之虛實,身形轉換之變化,亦含虛實,處處分清,自然運用自如。”

可見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極”兩字的含意,太極即陰陽,虛實亦寓於陰陽含義之中。拳論説:“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寓虛,就能抓住太極拳練法的關鍵。當然,要做到虛實分清,掌握虛實的變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麼簡單,要通過長期練習才練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説:“字面易懂,功夫卻難。”。“練拳離不了鬆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虛靈頂勁。”。

(1)、鬆肩墜肘:鬆肩,肩處不用力。墜肘,肘不是往下用壓力,肘尖處轉下而已。

(2)、氣沉丹田:呼氣吸氣時小腹一縮一脹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彎腰駝背之形,故必以“尾閭中正”之原則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鬆動,後背自然有點拔起;胸中不但微鬆,更有開合寓內。

(4)、虛靈頂勁:練拳本來是緩慢勻速的,為防止因此而致無精打彩,所以又要虛靈頂勁,提起精神,以輔助之,使練太極拳者樣樣完備。

4、 太極拳怎樣練法?

董先生説:“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即此之謂也。”

5、 練太極拳應如何呼吸?

董先生説:“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 。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這裏提到“不要勉強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適當的強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遷就動作而打亂自然呼吸的生理規律。當然由於練太極拳速度均勻而緩慢,作相應的深長細勻的呼吸,還是需要的。當練到一定程度以後,練拳的人就會自然掌握“拳勢呼吸”規律。初學太極拳者不要操之過急,否則常會產生頭暈、心悸、胸悶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説:“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齶,氣沉丹田等。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6、太極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傳的危險?

董先生説:“有云,太極拳功夫,有一部分失傳。此乃欺人之談。倘盡心研究,必可得全體大用之步,惟須有恆勤兩字。”

又説:“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又説:“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

又説:“學者當以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必盡心教導你,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雖世俗之理,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董先生又進一步説明:“太極對敵法甚妙,非不能用,蓋今同志,只練皮毛,不肯再學,不能求高師訪明友,但説太極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董先生以上四段話,實事求是,説明了很多大道理,從中我們體會到:

(1)、要多求教於良師益友,只要方法正確,有恆心堅持,刻苦努力,勤學勤練,多動腦筋研究,腳踏實地去反覆實踐,太極拳一定會練出功夫來的。太極拳的真功夫失傳之説是把問題誇大了。當然要大力發掘人才,尊師重道,誠懇地請老一輩拳家把技藝傳給後人,這也是極重要的環節。

(2)、練太極拳要出成績只有在實踐上多下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義自見”。功夫是從苦練得來的,所以不要空談理論。要立足實踐。然而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沒有真實的實踐體會不可能提煉成理論。理論形成以後反過來又會指導實踐。因而董先生所謂“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的觀點也有值得研究之處。筆者認為,由於社會條件的不同,或你有一些傳統功夫還未發展和繼承下來,應繼續努力。但從太極拳的推廣,套路的綜合、整理、創新、理論的深化和系統化、科學方法的提高等方面來看,公諸於眾是超過古人的。

(3)、要繼承和發展太極拳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首先要提倡尊師重道和虛心學習、埋頭苦幹的精神。只有這樣才可能把老一輩的好拳藝繼承下來。繼承下來以後,還得再加工苦練。如果沒有勤、恆二字,即使陳長興再生,楊祿禪轉世來指導,也是學不到真功夫的。

7、楊氏太極拳是否有多種套路,不同練法?

董先生説:“外界有云,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實則僅此一套。練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隨心所欲。曾見鳳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楊班候先生親授,乃繫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楊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綿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則緊湊而

速。餘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斂而不速不遲,此乃成功之後,隨心所變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為三套也。” 這一親歷其境的解説,對研究太極拳學極有價值,也説明同一流派的拳術,可以有不同的演練風格來。然而對初學的人來説,練開展大方、柔綿而緩的架式是最適宜的。

8、拳論説的“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

董先生説:“開展,大也;鬆其筋肉。初學練拳先求姿勢開大,所謂舒筋活血,容易轉柔弱為強。強而後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內有精神相聚,謂之緊湊。內外兼修,加以動靜變化,自開展而及緊湊,身體強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説拳大練小練則誤矣。”

有些人對“開展”與“緊湊”有曲解之處,認為習拳要先開展,將圈子越練越小,直至有圈之意無圈之形。董先生正為此而指出它的繆誤。並明確認為,“開展”指外,“緊湊”言內,“開展”是架子問題,“緊湊”是精神問題。開展而至緊湊是學習的進程,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分階段學習。開展是第一階段,搭架子,務求架勢正穩連貫,舒展鬆柔。緊湊是第二階段,以意導動,動作、呼吸、意識三者緊密結合,動靜相兼。假如説“緊湊”是架子越練越小,直至“有圈之意無圈之形”,這是不實際的。走架子怎麼會無圈之形呢?“無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練拳,肢體無形與靜坐或靜站氣功練法何異之有?若果無形還存在只是無圈,那就是直線、折線運動而不是走弧線了,這也不可以稱為太極拳。所以董先生對“開展”與“緊湊”的解釋,大大有益於太極拳愛好者。

9、 何謂“先在心,後在身”?

“先在心,後在身”是《行功論》的一句。董先生對這句有獨特的見解。他説:“初學對敵用心之專,恐不能勝,練成之後,無須有心之變化,身受擊自能應敵,心中不知敵已跌出矣,即為不知手之舞之。初學在心,成功後在身,猶如初學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後心不念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後在手,拳理亦然。”

對這句拳論中的名言,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只會理解為走架子時,凡做一個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維,繼而才做成動作的形態。即所謂以意念引導動作。然而董先生把它作為習練技擊的經驗總結。就是説在訓練對敵搏擊時,初學要用心習練攻防的一定招數,銘之於心,在訓練中把招式的攻防的一定招數,銘之於心,在訓練中把招式的攻防運用練得嫻熟,形成條件反射,那麼臨陣時不論對方怎樣攻擊,自己都可以不思索,得心應手,隨機應變。也可以説,這指明瞭武術搏擊運動有別於套路練習,一定要從實戰出發,經過特殊訓練。這對於現代武術重新走進技擊搏鬥的新里程,無疑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指導思想和訓練法則。董先生這些觀點恐怕不單對太極拳愛好者而且對所有參加武術搏擊的人都有助益。

10、 董先生在他的《經驗談》中説:“人乃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的拳擊一人,彼人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反應也。拳術家有穩、準、狠三字。等求我不發勁,發則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穩、準、狠?須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王宗嶽先生之《行動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須在似動未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着,所向披靡矣。”

打太極拳穩住下盤是關鍵

年逾六旬的方先生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一直覺得悶得慌,便在朋友們的推薦下,加入了太極拳發燒友小圈子。剛接觸太極拳時,方先生就被它剛柔相濟、婉轉靈活、行雲流水、連綿不絕的運動特點迷住了,於是他每天從早到晚刻苦練習。

為增加腿腳力量,儘早達到“足下生根”的境界,他還特意苦練“樁功”。可沒想到,一個月後,他的腳下非但沒有穩如泰山,膝蓋卻疼得鑽心,嚴重時竟然打起了“軟膝”。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因為長時間的站樁導致他的膝關節患上了骨關節炎,這讓方先生懊悔不已。

當年,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剛闖北京的時候,其所練的太極拳,被一些人譽為“摸魚拳”。確實,太極拳的很多動作,就跟在水中摸魚一樣,輕靈中帶着沉重(好像有水的阻力一般,漂浮中透着膨脹,膨脹中寓有清明)。

為什麼要練摸魚法

練習太極摸魚法,可幫助學練者較快地進入太極拳內在的美妙境界中;可使拳架在演練過程中具有充實感;通過不斷運動腰腎、兩臂,可固本培元,促進血液循環,暢通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更重要的是,摸魚法是太極拳每招每式過渡動作的燻蒸,燻蒸日久,則太極拳的每招每式就會有“內容”,就不是“空描”。

正因為如此,太極摸魚法受到歷代太極拳練家的真愛,並流傳下一首歌訣:“空手摸魚非兒戲,看易做易其非易,定住心性補虧損,靜中生動內養氣。空中意動劃圓弧,調和氣血固命門,呼吸自然穩住氣,煉虛成實精自生。”

[預備姿勢]

身體中正,目視前方(目光三分朝外、七分朝內)。兩腳前後站立,先左腿在前,練一會兒可變右腿在前。

前面的腳,腳尖不要直接朝前,要微微內扣,膝蓋彎曲;後腿不要像弓步一樣膝蓋伸直,而是依然彎曲,腳尖微斜。鬆膝開胯,重心儘量放在兩前腳掌上,不要落在腳後跟上。

這是太極拳特有的步法—非丁非八、非弓非馬步。隨之,兩臂自然伸出,肘部微曲,空涵兩手掌(手心自然呈現微微內凹的形態),好像兩手上含着氣球一般,手心朝下,與胯等高。

太極拳的基本知識

太極是一種將五行、易學這樣的哲學思想與武術相結合的充滿中華文化魅力的運動方式,它既能防身又能養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極拳的基本知識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太極拳的基本知識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項目,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項目,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起源於古代騎兵的槍法、長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開、合、發。踩着高蹺來使用長槍、長柄大刀。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道家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另有電影以此為名。

發展簡史

太極拳太極拳起源眾説紛紜: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時期的張三丰、清朝陳王廷和楊露禪、王宗嶽等説法。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張三丰道家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武當太極拳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是楊露禪。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髮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稱太極拳發源於武當張三丰原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為武當太極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温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後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目前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為人所知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了,而這個陳式太極拳和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否一致,以及陳長興後陳家溝武術傳承則是一件懸案了。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尤其楊氏,在藏龍卧虎的北京,更是贏得“楊無敵”的美譽,而為天下所知,為太極拳的發展、傳播、造福人類,居功至偉。而在太極拳傳承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温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温縣城北,立村陳卜莊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鐗、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拳術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露禪為徒。楊露禪藝成回鄉後,後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並擔當騎營總教習。楊氏祖孫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眾,流傳甚廣。其拳架在不斷的實踐中日臻完善,最後由楊澄甫定型,成為目前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名師陳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進京供職武當太極,曾統領皇宮大內侍衞(據傳)。因屢有功績被皇室例封為“武信郎”。在京期間,他廣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反覆實踐,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兆元晚年歸裏,處世低調,除傳子和潤芝、和敬芝、孫和慶喜、苗彥升外,只在趙堡鎮附近傳播。

和慶喜,字福棠(1857—1936),和潤芝長子,是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他自幼隨父習拳,又深得祖父真傳。慶喜公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開山收徒,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學有方。一時間趙堡鎮及周圍各地習拳之風盛行,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雲等各懷絕技之門徒,這些傳人成為日後傳播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

武當太極拳來源

太極八卦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

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合了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 ③運用了道家的陰陽學説和中醫經絡學説。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衝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説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太極八卦發展

太極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了簡化24式和88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衞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相關研究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48式太極拳拳譜解讀

預備

太極拳身體自然直立

起勢

1.左腳開立2.兩手前平舉3.屈腿下蹲

一、 白鶴亮翅 1.收腳抱手2.向後退步3.坐腿轉腰分手4.虛步分掌

二、 左摟膝拗步 1.右手前擺2.轉腰擺臂收腳3.屈臂上步4.弓步摟手推掌

三、 左單鞭 1.轉腰坐腿帶手2.收腳抱手3.轉身上步穿手4.弓步平雲手5.坐腿轉腰平雲

6.勾手收腳7.轉身上步8.弓步推掌

四、 左琵琶勢 1.跟步擺臂2.坐腿挫手擺臂3.虛步合手

五、 捋擠勢(3)(1)1.移腳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腳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擠

(2)1.坐腿扣腳穿手2.3.4.5.同上

(3)1.扣腳穿手 2.3.4.5.同上

六、 左搬攔捶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握拳3.擺步搬拳4.收腳轉腰擺臂5.上步攔掌

6.弓步打拳

七、 左?蜣奐釩?/p>

1.轉腰撇腳分手2.收腳抱球3.轉腰上步4.弓步?蚴?.旋臂送手

6.坐腿後捋7.轉腰搭手8.弓步前擠9.坐腿引手後??0.弓步前按

八、 斜身靠 1.轉身扣腳分手2.收腳抱手(兩手成十字交叉)3.上步握拳4.弓步斜靠

九、 肘底捶 1.轉身擺掌2.抱手收腳3.擺步撐手4.跟步提手5.坐腿握拳

6.虛步劈打

十、 倒卷肱(4(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虛步推掌 (2)(3)(4)同上

十一、轉身推掌(4)(1)1.撤步碾腳轉身2.屈臂上步3.丁步摟手推掌 (2)1.碾腳轉身2.3.同上 (3)(4)同上

十二、右琵琶勢 1.向後撤步2.坐腿擺臂挫手3.虛步合手撅臂

十三、摟膝栽捶 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雲手4.坐腿轉腰擺臂5.屈臂握拳上步

6.弓步摟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1)1.轉身提拳2.轉身擺腳擺掌3.歇步推掌 (2)1.轉腰擺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腳伏虎(2) (1)1.轉腰展臂2.上步掄臂3.掄臂拍腳4.蓋步擺臂5.轉身上步

6.弓步貫拳 (2)1.扣腳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腳翻手2.弓步分手3.收腳握拳4.上步舉拳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勢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握拳3.穿拳開步4.僕步穿拳。

十八、獨立撐掌(2)(1)1.弓腿挑拳2.收腳翻掌3.獨立撐掌 (2)1.落腳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單鞭 1.退步伸掌2.坐腿後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雲5.坐腿轉腰平雲 6.勾手收腳7.轉身上步8.弓步推掌

二十、右雲手(3)(1)1.坐腿轉腰左雲鬆勾2.右雲翻掌收腳 (2)1.轉腰左雲翻掌出腳開步2.右雲翻掌收腳並步

(3)1.左雲翻掌出腳2.右雲翻掌收腳

二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腳2.轉腰出步3.弓步採靠4.轉腰撇腳5.抱手收腳 6.轉腰上步7.弓步採靠

二二、高探馬 1.收腳展臂2.坐腿屈臂3.虛步探掌

二三、右蹬腳 1.帶手起腳2.上步穿掌3.弓步分手4.抱手收腳5.蹬腳撐臂

二四、雙峯貫耳 1.並手收腳2.落腳收拳3.弓步貫拳

二五、左蹬腳 1.轉腰分手2.抱手起腳3.蹬腳撐臂

二六、掩手撩拳 1.並手落腳2.出腳握拳掩手3.弓步撩拳

二七、海底針 1.跟步擺臂2.坐腿提手3.虛步下插掌

二八、閃通背 1.提手收腳2.向前上步3.弓步推撐掌

二九、右左分腳 1.轉身扣腳分手2.收腳抱手3.分腳撐臂4.落腳穿手5.弓腿分手 6.收腳抱手7.分腳撐臂

三十、摟膝拗步(2)1.落腳轉身擺臂2.屈臂上步3.弓步摟手推掌4.轉腰撇腳5.擺臂收腳 6.屈臂上步7.弓步摟手推掌

三一、上步擒打 1.轉腰撇腳抹掌2.收拳收腳3.上步擒打握拳4.弓步打拳

三二、如封似閉 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三、左雲手(3)(1)1.轉腰釦腳右雲2.左雲翻掌收腳(2)1.右雲翻掌出腳2.左雲翻掌收腳 (3)1.右雲翻掌出腳2.左雲扣腳並步

三四、右撇身捶 1.撤步探掌2.收腳握拳3.上步舉拳4.弓步撇打

三五、左右穿梭 (1)1.扣腳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腳後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雲

6.坐腿平雲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 (2)1.扣腳穿掌2.3.4.5.6.7.8.同上

三六、退步穿掌 1.坐腿向前擺掌2.收腳翻掌3.退步向前穿掌左腳扭直

三七、虛步壓掌 1.轉身扣腳上擺手2.虛步下壓掌

三八、獨立託掌 右手前託左手側撐左腿獨立

三九、馬步靠 1.落腳抬手2.收腳擺臂3.上步握拳4.絆馬步靠

四十、轉身大捋 1.撇腳擺掌2.並步舉手3.碾腳轉身4.側步大捋5.側弓步拱肘撅臂

四一、撩掌下勢 1.回身旋臂2.轉身擺掌3.丁步撩掌4.坐腿擺掌勾手提腳5.屈臂開步 6.僕步穿掌

四二、上步七星 1.弓步挑掌2.虛步十字架拳

四三、獨立跨虎 1.退步擺掌坐腿2.轉腰擺掌收腳3.舉腿挑掌

四四、轉身擺蓮 1.轉身扣步帶手2.轉身穿擺掌3.擺蓮拍腳

四五、彎弓射虎 1.落腳上步擺臂2.弓腿轉腰擺拳3.弓步反衝拳

四六、右搬攔捶 1.坐腿穿掌2.收腳握拳3.擺腳搬拳4.收腳收拳5.上步攔掌 6.弓步打拳

四七、右?蜣奐釩?/p>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抱球3.向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轉腰送手

6.坐腿轉腰後捋7.轉身搭手8.弓步前擠9.分手坐腿後引10.

四八、十字手 1.轉身分手撇腳2.回身合手3.並步開立十字抱掌

收勢 1.分手平舉2.兩手垂落3.並步還原

技擊原理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蚓?,按(對上盤的外?蚓?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以側?蛑?⑵蘋刀苑狡膠?,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基本動作

太極拳以“?頡⑥邸⒓貳?礎⒉傘??、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蚓⑹前司⒅?荊?誹???荒苄媵Ю肟?司ⅰK?塹?閃Γ?秩縊?兄郟?珀?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蚓ⅲ?粽菩撓賞庀蚰誆?吭虺莆?劬ⅲ?羲?滯?苯?蚓⒔徊嫦蟯?虺觶?虺莆?肪ⅰ?蚓⑹竅蟶舷蟯庵?Γ?苟苑街?Υ鋝壞叫夭浚?潛;ぷ約旱姆烙?址?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太極拳與八卦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採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採後??;??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説;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十三式打手歌:?蜣奐釩葱餚險媯?舷孿嗨嬡四呀??嗡?櫱?創蛭遙?6?牧講ηЫ錚???淇蘸霞闖觶??嬲湊巢歡?ァ?/p>

太極拳與八卦

24式簡化太極拳動作名稱

01、起勢 02、左右野馬分鬃 03、白鶴亮翅04、左右摟膝拗步 05、手揮琵琶 06、左右倒卷肱 07、左攬雀尾 08、右攬雀尾 09、單鞭 10、雲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峯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背 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42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01: 起勢 02:右攬雀尾 03:左單邊 04:提手 05:白鶴亮翅 06:摟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擠式 09:進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開合手 12:右單鞭 13:肘底捶 14:轉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腳 17:掩手肱捶 18:野馬分鬃 19:雲手 20:獨立打虎 21:右分腳 22:雙峯貫耳 23:左分腳 24:轉身拍腳 25:進步栽捶 26:斜飛式 27:單鞭下勢 28:金雞獨立 29:退步穿掌 30:虛步壓掌 31:獨立託掌 32:馬步靠 33:轉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勢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轉身擺蓮 39:彎弓射虎 40:左攬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勢

相關概念

術語簡介

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

引手: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

訓練方法

太極拳要求練習者姿勢正確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着,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要求練習者姿勢正確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鬆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鬆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鬆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的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鬆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着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所謂形動於外,心靜於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指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鬆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鬆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鍊。

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説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先師郝少如在教學中對身法要求特別重視。他指出:“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着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鬆,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閤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常見多年純功不能運化、雙重之病未除者有之,發勁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變形走樣者,凡此皆由於十三勢身法末參悟,缺明師指點,學者不可不辨耳。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全文如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便有缺陷處,無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內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實戰應用

太極拳利用太極的理論指導人類防身健體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能得機得勢,乃能捨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太極拳利用太極的理論指導人類防身健體

主要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髮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着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原始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法最初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他根據蛇和喜鵲相鬥的形態而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麼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着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着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等。

武當太極拳

雖然目前有人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丰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是祖師張三丰經過整理內家拳法時所創的,經過武當弟子傳到陳氏、楊氏等人中經改良便成了陳氏、楊氏的新型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衞,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上乘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採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採、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陳式第1路拳套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説》,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陳氏太極的另外一個分支是:中國温縣南冷架太極拳

學太極,到温縣,盡人皆知。温縣太極拳系“陳家溝,南冷架及趙堡架”三個支脈。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藴含的中國太極傳統哲學文化的深奧,古風濃郁,架式的純正內家拳。南冷架一直為嫡傳功夫,在第四代嫡傳南冷太極功夫大師,秦毅風的改良修正了古傳太極的繁雜,使南冷太極更加突出實戰的作用。南冷太極,發勁呼呼生風,招招有法,式式嚴謹,氣血貫通,剛柔並濟,堪稱太極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韻味,遙接高風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嚴格按照古法走經絡,行氣血,調五臟,促代謝,鼓盪真氣,強筋壯骨。對敵實戰搏擊,則攻防兼併,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絕,認真習練2--3年,功力漸深,猶如“臨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閒,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體會。

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酷愛武術,向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后,對大臣們説:“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羣英”。後來,楊露禪根據實踐,不斷髮展已有拳架,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鳳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區有傳,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出手見紅”,在京都留下“拳打雄縣劉”、“擂打萬斤力”等佳話,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有“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之説,為太極拳在高手如雲的北京樹立了威名,並繼而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無法再在北京而返回鄉里,所以傳博範圍不廣,實為憾事,目前聞者有永年廣府有班侯架、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傳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所傳為中架,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三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輕沉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鍛鍊步驟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廣。因此,楊式太極拳是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據統計,全球有三億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家體委組織創編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經過多年發展,楊式太極拳功法體系完整,理論著作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楊澄甫有五大弟子,號稱五虎將:傅鍾文,褚桂亭,田兆麟,陳微明,武匯川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鑑泉。吳鑑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鑑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鬆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鍊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説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而從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趙堡,一月即回。可見武還是主要從楊處習得太極拳。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跟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温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説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嶽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説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因為是在河南温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着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裏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有兩類:一為趙堡大架太極拳第十一代掌門趙增福師父所公開的,該拳架系趙堡架第六代宗師張彥。張彥在山東廣收門徒,使太極拳拳藝代代相傳,傳至山東聊城的馬永勝先生。馬永勝先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根據最為古老、最為實用的趙堡太極拳創立八卦太極拳,傳拳王懷德老先生,王懷德師爺傳拳趙增福師父。

由於該拳架在編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論與形式,使外象具體量化:如按太極分兩儀,故拳為二節;兩儀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運動路線上,按:幹(開門)西北;離(景門)南;坎(休門)北;兑(驚門)西;震(傷門)東;巽(杜門)東南;艮(生門)東北;坤(死門)西南,嚴格佈陣,故拳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圖。其拳架招勢,又取上五禽;下五獸。上五禽:鳳;鶴;鷹;燕;雀。下五獸:龍;虎;獅;馬;猴。該拳架盤煉起來,頗為壯觀。

趙增福師父傳授的八卦太極拳有上中下三盤,九十八實戰法。

另一種被稱為“八卦太極拳”的情況是:當年楊祿禪與八卦拳(掌)祖師董海川;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切磋技藝。董海川發現三種拳藝雖練功方法不同,然則理為一貫,萌生了取太極拳之長,彌補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編了一套走直趟的類似於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傳給了程廷華;劉德寬等弟子。

忽雷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是從趙堡太極衍生過來,在理論當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書籍<靈台易象志>(一説:<靈台儀像志>),受到書中,三角,槓桿等力學原理影響,在清朝中期誕生,發展於清朝末期。

正式名稱是“ 方圓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該太極演練時所發出之聲音猶如"忽如雷咋",是骨頭間的摩擦聲而已.

忽雷太極是所有太極最強的一種,擊敗無數拳種,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擊敗當今西洋所認為最厲害拳種-詠春.

宗師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別的忽領(靈)勁,這是其他太極不及的原因.

方圓活步架屬內家拳,剛拳系. (除楊式以外其他太極都是剛拳系)

騰挪架太極拳

騰挪架太極拳源於河南省温縣南張羌村,是趙堡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為太極拳宗師陳清平先生的高徒李作智先師所創。拳法身樁下扎、拳走底架、鬆沉兼備、螺旋起伏、剛柔相濟、氣勢磅礴、古樸典雅、獨具風格。講究丹田內轉,處處襠胯帶動。身法立身中正。步法虛實分明,體用一致,技理相合。是太極拳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

禪門太極拳

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相傳為少林和尚根據“廣大圓滿無凝大悲陀羅尼”經咒,演繹其意融入拳式而編成。初名“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

養生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説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習太極拳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衞,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説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鍊。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煉。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練習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鬆、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鍊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

意氣合力 養生太極拳,練拳、鬆、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力用於內以運氣血,是為陰陽自和之能力——療疾健身的功力。氣力用於外以運身手,是為拳勢招式之勁力——技擊應用的功力。

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羣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羣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 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

傳奇人物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温縣陳家溝陳姓家為僱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

太極推手

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太極推手和盤架子(練拳的`套路),是太極拳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盤架子為拳之體;推手為拳之用。練太極拳在學會盤架子之後,可以學學推手,學會了推手,才算是體用兼備了,這時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藝,也增加了更濃厚的鍛鍊興趣。太極推手太極推手,過去有人叫“打手”。老太極拳書上有“打手歌”,“打手要言”等,都是講打手方法的。但“打手”二字的含義,不如用“推手”比較全面,因為推手包含兩個人“打輪”和“散手”兩個部分。“打輪”是兩個人對手合作,共同練習,推起手來,四臂往還,你搓我揉,你進我退,你收我發,既可收到鍛鍊身體的益處,同時也提高了興趣,增進了友誼。也有人管推手叫“揉手”的,實際上就是形容它的動作,指相互揉搓而説的。

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插肋,爛採花等區別,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學推手,要先從定步推手學起。

太極推手

推手的原理,其實也並不十分複雜,盤架子主要是從練姿勢中鍛鍊身體的平衡,就是不論怎樣運動,要始終保持住身體的重心。推手則是在對方的推動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還要設法引動對方失掉重心,這就比較盤架子難了一步。所以過去説“盤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勁,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勁”,就是這個意思。

定步推手在初步鍛鍊時,步法只有弓步和坐步兩種,手法也只先練扌朋,扌履,擠,按四手。“打輪”熟練之後,雙方可以初步做到“聽勁”“問勁”“化勁”“發勁”的時候,步法與手法也可相應增加變化,如步法可增加騎馬步,僕步等步法,在進退時也可以逐漸增加上步撤步的動作,這樣就由定步推手過渡到活步推手了。至於手法也可由扌朋,扌履lv,擠,按四手,增加採,??,肘,靠四手,合而為八手。以後功夫加深,可以逐步轉進到千變萬化,做到所謂“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漸而至於“愈練愈精”,“從心所欲”了。

此後,拳術發展為外內兩家:外家少林派,內家是以張三丰為祖的武當派。

南嶽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丰生於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一日,有鵲雀急呼於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幡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歷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 太極拳最初是叫長拳、十三勢,後來王宗嶽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其他信息

太極拳論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嶽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十三勢歌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嶽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頡⑥邸⒓貳? 採、??、肘、靠。進、退、顧、盼、定也。?頡⑥邸⒓貳?礎⒓純病⒗ 震、兑,四正方也。採、??、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 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歎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着鬆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粘依。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拳與女性養生

通常來説,由於生理原因,女性的氣血易於虧損、不調,進而導致貧血、腎虛、內分泌紊亂,直接導致衰老的過早來臨。沒有哪個女人不愛美,不希望青春與健康常駐,太極拳就是滿足她們這些願望的最佳方案。中醫理論與實踐證明,高強度的運動形式不利於科學健身。 而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舉動輕靈、呼吸勻長,靜中寓動,雖動猶靜,靜所以養腦力,動所以活氣血,內外兼顧,身心交修。打拳過程中,內氣自然流轉、動作和諧統一,可以調和人體陰陽,疏通經絡,和暢氣血,以至腎氣旺盛,神清目明。總之,太極拳就是通過頤養精、氣、神來增強人體生命力,使之日趨旺盛。

受其影響的拳種

李小龍的截拳道

李小龍隨在詠春拳大師門下學習過詠春拳,但是他的第一人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李海泉,李海泉作為戲劇演員已經習練太極拳幾十年,李小龍自幼便開始習練太極拳,在他的哲學論文中曾清晰地闡述他的武術思想,完全出於陰陽兩極的太極拳思想,李小龍的截拳道標誌也是根據太極拳的雙魚演變而來。

相關哲學

1.《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渾淪底道理,裏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 三國魏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極拳的醫療保健功能--TAIJIQUAN在我國曆代人民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地演進和發展,使它無論在技術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內容,成為具有寶貴醫療價值,輕鬆柔和的運動項目。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體育事業上的巨大貢獻之一。 太極拳有高深的技擊藝術,有寶貴的醫療保健作用。它是一種把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導引術、吐納術三者結合,加以創新的治病強身、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的體育運動。在太極拳精典論著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話。TAIJIQUAN運動的特點,是舉動輕靈,運作和緩,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靜中之動,雖動猶靜,靜所以養腦力,動所以活氣血,內外兼顧,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從而達到調整人體陰陽,疏通經絡,和暢氣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強,病者康,弱者復壯,起到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太極拳和一般的健身體操不同,除去全身各個肌肉羣、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專注心靜、用意,這樣就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活動和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太極拳鍛鍊有何要求

一、心靜體鬆

所謂“心靜”就是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排除一切雜念,使精神貫注到每一個細節上不受干擾,專心練拳。這種“心靜用意”引導動作的練拳方法,可以調節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增強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

太極拳運動所強調的“鬆”,不是全身的鬆懈疲塌,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節、肌肉以及內臟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狀態。從而形成從神態到內臟以致四肢的發勁上的一種有機統一的協調運動。

二、圓活連貫

太極拳練習中所要求的“連貫”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體的連貫,即所謂的“節節貫串”。其二:是指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即“勢勢相連”。前一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動作的開始。而“圓活”是在連貫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意指圓滿、活順、自然。在練習中每一個動作都在參與由內及外的圓弧運動。

三、虛實分明

這一點是形容練習太極拳應注意腳步輕靈和動作均勻。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注意虛實變換要適當,使肢體各部在運動中沒有絲毫不穩定的現象。如果不能很好地維持身體的平衡穩定,那就根本談不到什麼輕靈、均勻和“邁步如貓行”了。

四、呼吸自然

練習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根據太極拳練習者掌握的技術水平,呼吸方法可分為自然呼吸、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勢呼吸。

自然呼吸,是指練習者在練拳時,呼吸方式不因拳勢的變化而變化,完全順其自然。

腹勢順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向外突起,呼氣時腹部自然內收。

腹式逆呼吸與腹勢順呼吸剛好相反,即吸氣時腹部內收,而呼氣時腹部外突。

拳勢呼吸,是指呼吸隨着拳勢的變化而變化。以上所談的這些呼吸方法,不論採用哪一種,都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

l、用意不用力: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指出:“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太極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之説。實為“意為氣頭,氣隨意行”,太極拳運動就是要求“心到”、“意到”、氣到”、“力到”,謂之“四到”。所謂“用意不用力”,重在“用意”上,“不用力”是“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不用拙勁而用巧勁;是“乘人之勢”,“借人之力”;是“四兩撥千斤”,其中“四兩”就是力,是在“引進落空”的前提下“四兩撥千斤”,實為力學中槓桿原理。

2、放鬆、自然:太極宗師楊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指出:“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裏藏針之藝術……”。柔中寓剛,剛者勁也。“棉裏藏針”中針也是勁之意。要求做到:鬆而不軟,軟而不散。完美的太極拳運動,應該是外柔內剛,寓剛於柔,陰陽相濟,形神和諧,剛柔統一。 怎樣才能做到放鬆、自然呢?首先,必須做到:神意內斂,平心靜氣,以意為主,意到氣到,不妄用力,只有這樣才能周身放鬆,養精蓄鋭,神態自然。具體説來,頭部要正直,下齶微內收,頭向上提,“虛領頂勁”。上肢“沉肩墜肘”,即關節放鬆,肘部自然下沉。軀幹要“涵胸拔背”,“腰活胯開”,“尾閭正中”。只有腰活體鬆。氣自下沉。“活腰胯開”,就能調節好全身動力之分配,使動作協調,周身才靈活。

應當指出:“涵胸拔背”決不是彎腰駝背。下肢還要虛實分清。身體重心在右腳,右腳為實,左腳為虛。重心放在左腳,左腳為實,右腳為虛。虛實分明,重心穩固。另外,還要做到神體合一。內外相合。要順其自然之勢,聽其自然之運,得其自然之機,合其自然之道。

3、連貫、圓活:從幾何學中形體“圓”的力學性能可知:圓形球體的容積最大,而圓的面積最小。圓形球體受力最均勻。將鋼珠子用到機械軸承上,轉動起來最靈活,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面積最小的圓形物體,較難以受到外力干擾。“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與“無極”二者相同之處是同為圓形。不同之處,就是“太極者,……陰陽之母也”。太極有陰陽之分,運轉起來。有陰陽轉換。太極拳運作雖非球體,以其效法於圓,故手法、身法、步法等無不走圓形、弧形、螺旋形。不可直來直去。太極拳運動時要求除腰脊(椎骨)“尾閭正中”正直外,四肢皆走圓形、弧形。俗話説:“太極拳,不離圓”。“練拳不劃圈,至老不沾邊”。太極拳運動螺旋形前進,走圓形最靈活,筋肉血脈得到舒展,血流通暢。

在談到連貫性時。必須做到“上下相隨”。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腰脊為主軸,四肢等隨之而動,“有一不動,即散亂也”(楊澄甫語)。且注意: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連貫適中。

太極拳動作連貫性要求:上下左右,起承開合,每一動作連貫靈活。轉接處微微貫勁,不僵不滯,連貫不斷,不得有停頓斷裂之處。全部動作無限制地像曲線一樣轉來轉去,神氣貫通,決不間斷。所謂:“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動作以意領氣,對稱協調。

4、開合、虛實:開合、虛實是太極拳運動陰陽理論典型。開、實為陽,合、虛為陰。在太極拳運動中,開為伸展,放大,合為收斂,縮小。開合隨動作螺旋前進,有“沾連粘隨”之意。“一開一合,足盡拳術之妙”(陳鑫語)。太極拳之開與合,着重於內部,而不在其外形。開合由內及外。以外引內,內外合一,神氣貫穿、勁及一點,靈活轉換。虛實要分明,轉換要靈活。

5、腹式呼吸:人們正常呼吸為自然呼吸。而太極拳運動中的呼吸除自然呼吸外,還提倡拳勢逆向腹式呼吸。使呼吸與動作的開合虛實、上下起落:伸展收縮結合起來,依照“起吸落呼、合吸開呼、縮吸伸呼”的原則,通過呼吸使腹內隔膜不斷起伏提壓,內臟作輕微蠕動和按摩。活潑內臟機制,加速氣血循環,以改善人體微循環。太極拳運動結束收勢後,“氣沉丹田”,斂氣收於腹中。

通常腹式呼吸的方法是“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脣輕閉,舌舐上顎,口呼鼻吸,任其自然”(楊澄甫語)。練拳時要求做到:“吐納微微綿綿”,心意入靜、心平氣和。心息相依,呼吸自然。心安靜,靜能養神、養氣、養精,謂之“三養”。腹式呼吸過程中要求做到“深、長、勻、細、緩”。力求與太極拳動作協調一致。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實質就是:“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配合。在意識引導下。使呼吸與動作協調。做到“練意、練氣、練身”同步進行。只有這樣學練太極拳,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壽之目的。當然,真正做到上述要求,決非一日之功,尚需數年乃至數十年之努力。

此外,練好太極拳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學練太極拳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先簡後繁,先易後難。不宜求速貪多;

2、日常操練時,練前要做好準備動作,練後做好整理動作。防止扭傷筋骨。準備動作要點主要是扭扭腰、頸、膝、肘、手足等關節。整理動作要點主要是用手拍打身體各部位,原地踏步,周身放鬆,使僵硬,緊張的身軀鬆弛下來:

3、學練太極拳要避免“重形不重理,重動不重靜,重快不重慢”的錯誤。初練者大多着重動作模仿。幾年練下來,達不到預期效果。其原因是:對太極拳屬內家拳的實質不甚理解。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通過形體動作練“靜、氣、神”。要求做到:“練拳、練功、養生、”三結合,且以養生為主;

4、太極拳是身心運動。“要靜心慢練,在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愈慢愈好。慢者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債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練習太極拳的目的,基本上是為健身和養身。如果在練習時,對某些事項能加以注意,那更使練習錦上添花。

太極拳練習要求心靜體鬆,以意導氣。一般來講,選擇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更能達到入靜的要求。如果周邊環境嘈雜,干擾練習時情緒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受到種種影響,同樣是練一套太極拳,效果會有很大差異。

太極拳練習時的呼吸是細、勻、緩、長的腹式呼吸。每次呼吸的肺活量是較大的,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和含氧量高的地點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人們在清晨;或傍晚,找一塊綠地,如公園或有綠樹的開闊地進行練習。這樣很利於人體內外的氣體交換,從而達到呼吸系統健康的要求。如果,在空氣渾濁和廢氣較嚴重的地方練習太極拳,也許不但不能達到健身,而且身體所受到的損害更甚於一般情況。

太極拳練習要求身體放鬆,按照前人練習太極拳的經驗,應該是鬆衣寬帶,身上不應該有緊束的感覺。可能現在不那麼講究,但放鬆肢體和輕鬆頭腦對練習是有益無害的。

如果在練習前,能做一些準備活動,如鬆肩鬆腿和練練樁功與深呼吸等,更能在練習時進入狀態。

以熱身為目的的準備活動較為簡單,活動關節.拉長肌肉,可使練習時不易受傷和較順利地進入練習狀態。這樣的準備活動可因人而異,達到熱身即可。

以提高技術和素質的準備活動則需要一定修煉,這可以從太極拳基本功和基本動作人手。基本功一般包括鬆靜樁、調息樁、起落樁、虛實樁等,每次可選擇l~2個樁功作為準備活動。第二是行步練習,太極拳對行步要求較高,行步如貓行輕靈沉穩,有上 步、退步、側步、進步、跟步等等,原則上每次練習都應有一些行步練習作為準備活動。第三是運臂練習,太極拳主要技法有一些行步練習作為準備活動。第三是運臂練習,太極拳主要技法都是通過上肢動作完成的,應當以重視,有分靠勢、捋擠勢、摟推勢、雲手勢等等。第四是腿功,指能使下肢柔韌性和控制能力提高的各種類型壓腿、踢腿、控腿等等。基本動作指在套路中所出現的某個動作,由於該動作難度較大或需要強化等,也應當在準備活動中進行練習。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練習者能注意到以上幾點,基本上可以放心練習,並且收效不會差。但如果是專門的要求,如太極拳專業技術的提高和以醫療為目的的練習,那就另當別論了。

練太極拳時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

1、在初學太極拳時,會覺得全身沒勁,在練完一套拳之後,會感到腿;臂;腰;背痠痛。這是因為運動時肌肉中的新陳代謝產物一時不能完全排出來所引起的,是一種生理現象,發生這種現象後不要害怕,不要怕痛,不要怕吃苦,應該繼續堅持下去,大約一個星期後身體各部的疼痛會慢慢消失,而且精神比以前更加充足旺盛。

2、經過幾天的時間練習,便會感到胃口大開,飯量增大,吃起來還特別香,這是由於體內消耗能量較多而需要補其所虧的緣故。

3、初學時多出現想睡,非得睡上八九個小時才行,這是由於身體消耗能量大,身體疲乏,如每天都能堅持按一定時間練習,練到有精神飽滿,有相當成效時,即使每晚睡上四五個小時也足夠了。

4、初學者練完拳後,有手指或臂及腿部發脹麻的現象時,不要驚慌,不要害怕,這是因為用勁過大過猛的原因,在發現這種現象時,只須隨意抖搖二三分鐘即消失了。

5、初練套路時,練前一勢總會忘記後一勢的情況,例如越求姿勢正確,越容易前後不能相連,這是還不夠熟練的緣故,熟練以後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

6、練太極拳越純熟時,反生雜念,這是心中不安靜的緣故,欲避此毛病,只要將眼神視手前方,以為有人在你身前或身後和你對搏,所説:“在無人處似若有人”,就是這個道理。當你發現產生雜念時,立即加以控制,養成習慣,就能心無雜念,心神安靜,取得無思無慮的益處。朋友:不管練拳時有多少人來觀看,心中總要保持安靜,很自然地練下去,不要有心跳或忐忑不安的情況,更不要好面子怕誰看的思想,所説:“在有人處似若無人,就是這個道理。

7、在初學打拳時對呼吸不要特別注意,應順其自然(以鼻呼吸),因為如果全神注意到內部之氣,則易將外式遺忘,倘若練到相當程度時,內部之氣和外面姿勢自會相合一致,希望初學的人不要求之過急,更不要將氣過早下丹田,因沉之不合其實往往易生疾病,如覺得有姿勢不舒適之處,當請教師更正,以姿勢達到舒適為止。

8、經過太極拳鍛鍊之後,身體發生明顯的變化,體質逐步健康,例如,身體較弱的人練了一段時間後,體重增加,體格轉為健康,肥胖的人必先瘦削,減輕重量,經過鍛鍊,由虛胖變為結實,又可以恢復雄壯。

9、練習太極拳最好選擇空氣新鮮的場所,日光充足或風景優美的地方,初學練拳時,地方宜寬大,如地方狹小,即會影響拳式的綿綿不斷,又容易使姿勢發生缺陷而不能正確。練至功深的時候,即可不拘場所的大小,雖然在四塊方磚大小之地也能練習,或坐或卧都可以練,象這種練法是用意識練習,雖與四肢動作不同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10、練習時間最好是每日兩次,即於晨起半個小時後練,臨睡一小時前各練行一次,每次扎馬蹲樁約二十分鐘至二十五分鐘,練完後千萬不可忘了散步。

11、吃飯前後不要練習,吃完飯後就練太極拳或是剛練完太極拳就吃飯均對身體有害。尤其是吃飽後就練非常容易發生胃病,甚至造成胃出血。所以在練太極拳和吃飯的中間必須要隔一段時間,一般來説,飯後至少在一個半小時內不應練太極拳,而練完以後,應休息二十分鐘方可進餐。

12、剛練完太極拳後,不可暴飲,不可生吃食品,不可迎風解衣,或用冷水洗身。衣服若被汗水濕透應加以更換,練後不可馬上坐卧或靜止不動,必須散步數匝,使整個機體慢慢靜止下來,等到恢復常態再去休息。時間長短依練習時間的多少及個人的情況而定,一般最少不得少於十分鐘,越長越好。

13、在練習太極拳期間忌食多,飲多,在練習期間由於消耗能量大,身體急需補充,所以飲食必然增加,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切忌過量。

14、忌煙酒。在練習太極拳期間,煙宜少吸,酒宜少飲,尤其在練太極拳前後半個小時內應完全避免,否則,由於練習太極拳時呼吸強烈,很容易傷及內臟。

中老年人適合練習哪種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運動,它集中了我國古代保健體操的精華,深受人民羣眾的喜愛。太極拳動作緩和,呼吸自然,不尚拙力,鍛鍊起來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並且簡單易學,頗為適合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要求意念鍛鍊、呼吸鍛鍊和肌體活動三者緊密結合。因此,太極拳不僅鍛鍊了包括骨骼、肌肉及關節在內的肌體活動功能,而且還能有效地鍛鍊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的功能。它對高血壓病、神經衰弱、消化性潰瘍、支氣管炎、腎病等有很好的療效;也適於病情較輕的冠心病、肺結核、肝炎恢復期等患者鍛鍊。

更年期的人們可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選擇現在較為盛行的陳式太極拳(陳玉廷)、楊氏太極拳(楊露禪)、吳氏太極拳(吳鑑泉)等流派的某種太極拳鍛鍊。下面簡述一下練太極拳的要領及注意事項。

第一、心靜體鬆。打太極拳要心裏安靜,思想集中,排除雜念,全神貫注,體態舒鬆,動靜結合,“用意不用力”。這樣,大腦在動中獲得休息,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好調整,對治療神經衰弱和防治高血壓病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以意導體,意氣合一。太極拳的動作在意念引導下進行,也就是在大腦的支配下練拳。練太極拳時間長了,達到意到氣到的“意氣合一”時,則和鍼灸“得氣”、氣功的“內氣”一樣,隨着意的到來,肢體內有熱、脹、蟻走、電麻樣的感覺在流動,甚至自指端有向外放電的感覺。

第三、上下相隨,周身協調。練太極拳時,要使上、下肢,軀幹等各部分,進行協調地運轉。全身內外的協調動作,可疏通經絡、血管、淋巴,改善冠狀動脈供血,提高心臟耐受力,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羣都能參加活動,加強了肌肉的收縮力,鍛鍊了全身關節;增加了呼吸,改善了新陳代謝,對降壓、降脂,提高呼吸系統抵抗力,防止肌肉、骨關節病均有好處。

第四、呼吸自然。呼吸要與動作配合,開、提、收時為吸,合、沉、伸時為呼,但避免屏息,最好吸氣時舌頂上頜。打太極拳時,呼吸調整得深沉穩定,勻細深長,配合“以腰為軸”的運動,腰部動作多,能活躍腹腔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可以增加食慾,改善胃腸功能,防治習慣性便祕和脱肛。

第五、循序漸進,火候適度。動作逐漸增加,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所謂“火候適度”,就是運動量恰到好處;火候不到,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火候太過,也不能練到好處,甚至會發生異常反應。太極拳運動量可大可小,適合男女老幼、體強體弱,不能打全套的打半套,體弱的甚至可以只做幾個動作。

第六、持之以恆。太極拳是一種逐步收效的健身法。凡能認真堅持訓練者,都會有很大好處。堅持進行練習,對神經、心血管、呼吸,骨骼、關節以及肌肉等全身各器官都有好處。

怎麼打好太極拳

為了充分發揮太極拳的特殊作用,在練拳時應認真掌握動作要領,前人所提的“太極拳注意十則”值得關注:

1.立身中正 姿勢自然,重心放穩,呼吸自然,血循通暢。

2.神舒心定 精神安定,心情舒坦,排除雜念,大腦安靜。

3.用意忌力 用意識引導動作,“意到身隨”,動作不僵不拘。

4.氣沉丹田 吸氣時橫膈下降,可以增加通氣量,並增加內臟活動。

5.運行和緩 動作緩慢但不消極隨便,能使呼吸深長,更好地用意識引導動作。

6.舉動輕靈 “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

7.內外相合 心神意識活動與軀體動作緊密結合,使意識和軀體動作及呼吸相融合。

8.上下相隨 要求全身動作全面協調,以腰為軸心,做到身法不亂,進退適宜。

9.相隨不斷 要求動作連貫,自始至終一氣呵成。

10.呼吸自然 初學時要保持自然呼吸,以後逐漸有意識而又不勉強地使呼吸與動作配合,做到深、長、勻、靜。

太極拳心法口訣

太極陰陽玄理明,萬變千化不離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鬆緊功始成。

鬆緊本是一根繩,鬆緊緊鬆剛柔用。骨撐筋伸肉要鬆,鬆撐圓沈臂如弓。

頭領足蹬中間空,墜肘鬆肩兩手掙。吸胯開襠膝自挺,虛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湧泉通。捧勁不離貫始終,周身似簧遇力應。

意不緊來又不鬆,不即不離不離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鬆形鬆神亦鬆,似鬆非鬆鬆鬆鬆。臂撐膝撐意亦撐,不撐自撐撐撐撐。

太極拳修煉五字訣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君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廿餘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雲。

一曰 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 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釐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三曰 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 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佔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太極拳行功心法口訣

太極拳要訣

太極

太極拳,道者之用。運元氣於周身之內,進而行真元於天地之間;從無為而有為,有為而無為,進而有為而無,無為而有;煉精化氣(煉血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從而臻至泯視生死壽夭,成敗得失,是非譭譽,超脱一切欲好,視天地萬物與己為一體,不知有我非我逍遙自在之至人境界。

拳理

夫無極者,混沌未分,陰陽混元一氣。兩儀者,陰陽兩成,清濁分定。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此是時,陰陽似成非成,將分未分;旋流互變,動靜交纏。太極拳,拳如其名。起勢於無極,無陰無陽。進而身行意動,陰陽交纏。行拳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神意鼓盪,體態圓活。拳勢連綿不斷,陰陽交纏不止。及至終勢,收於無極,泯於混沌。

起承

太極拳起於陳姓,傳至後世漸分陳、楊、吳、武、孫五氏太極拳,至於其它名號太極者不知凡幾。太極拳五大分支,陳纏、楊圓、吳柔、武正、孫開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內,高人輩出,拳勢拳理著述甚詳。其中,前輩王公宗嶽、武公禹襄、李公經綸、楊公露蟬、陳公品三、孫公祿堂之著作真乃太極拳譜之圭臬。凡太極門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陰陽

太極者,陰陽將分未分之時也;然初行太極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陰陽。何謂太極拳之陰陽?無他,正反雲手耳。正手為陽,反手為陰;或可稱陰陽雲手耳。太極拳八門五步,各式拳勢皆由此出。行拳之時,正反互變,陰陽交纏;步法轉換,手法折迭;久後神意相融,漸進至太極境界。故以名之,太極門陰陽宗。

變化

太極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備皆有其訣竅。獨正反雲手兩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見於其他內外各家各派,唯太極門獨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極拳之純陰陽也。太極拳殺場放對,攻守制敵;須陰陽互濟,倚為表裏;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用謀使詐,無所不用其極。唯此二式可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是故不能以之對敵。然此兩式又為太極拳之根本。如純以養生,精熟此兩式則備矣。如以擊技,須由此二者變化出,太極拳八門五步。

八門

八門者,“?頡⑥邸⒓貳?礎⒉傘??、肘、靠”。是以陰陽雲手解之。陰陽雲手,非隻手足分陰陽,身軀本身亦分陰陽。身軀內斂外繃為陽,反之外斂內繃為陰。由是,左手左足之陰陽,右手右足之陰陽及軀幹本身之陰陽,是為三爻,從而陰陽三變而成先天八卦。

??/strong>

?蛘擼?猓ㄊ鄭┭裟冢ㄊ鄭┮酰?艄ヒ跏兀?邇?獗痢J俏?胴裕 。離者,火也。機脱百變,炎火燎原。?蚓⒁懷觶??緇鶘啻芏??掏虜歡ǎ渙絞只セ唬?匆略蛩呈貧?跡??嗖歡希?瘓〔恍蕁R壞┑沒?檬疲?環⒉豢墒帳埃?埔?涑閃竊?蠡稹@胝擼?轡?找病?蚓⒁嘁??迫縟罩刑歟?固溝吹矗?簧硨迫徽???/p>

捋者,外陰內陽,體驅外斂;陽守陰攻,是以守為攻之法,卦相為坎卦, 。坎者,水也。流動無形,隨圓成圓,隨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為月也。

捋勁也要如清輝明月,皎潔無塵,靜夜無聲。

?蜣鄱?擼?俏?嗣胖謝?玖矯耪?ⅲ?迫縊?穡?嗌?囁耍灰噯繆籽裘髟攏?幣徊豢傘?/p>

擠者,雙陽外封,體驅外繃,是以三陽齊出,飽滿圓撐,為乾卦, 。乾者為天,似空非空,有隙則充;天意一發,無所遁蹤,是以擠勁一出,勢要應者肘之上,讓彼擋無可擋,避無可避。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此勁之用,在於外勁無可借亦或身退無可退之時,以己力發出解困或者圓撐求變。務必內外一體,借無可借。

按者,雙陰外閉,體驅內繃,是以三陰並來,氣機沉雄,為坤卦, 。坤者為地,深沉雄厚,託載萬物。是以按勁,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後勁綿綿,又有託載之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勁之用,關鍵在厚、載二字耳。

擠按兩勁,為八門中另外兩門正勁,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勁。

?頡⑥邸⒓貳?此惱?鄭?銜?忍燁?た怖腖呢浴7欽?摶越槐??瞧嫖摶災剖ぁS謎?????悶嫖?渥擰?/p>

採者,一陰一陽,上下兩分,體驅內斂,四隅勁之一。為兑卦, 。兑者,澤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視堅而實陷,是以採勁為一陷勁,運勁用謀出奇,着者立僕。

??

??者,雙陽彈抖,中驅內繃,四隅之一。為巽卦, 。巽者,風也,是以??勁如狂風迅疾;掃落葉,一掃空。

肘者,陰陽凝收,中驅外斂,四隅之一。為艮卦, 。艮者,山也。發勁時,勁整如山,勁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着此勁亦要崩去半邊。

靠者,雙陰以內,僅以體驅放陽勁擊人。為震卦, 。震者,雷也。隱忍不發,一發必要如驚雷一聲,震動天地。

採、??、肘、靠四門隅勁,是為奇兵。兵法雲,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營而離之,並而擊之是以沙場制勝。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離,南北西東,擠、按、捋、?潁淮宋??拿擰U鸛泗薅遙?俊??、肘、採;此為隅四門。人守中定,足踏太極陰陽魚。

立解先天八卦,乾為上為首,擠勁內力上提擠出,而又有以上變下之意;坤者為下為丹田,按勁內力歸於丹田,同時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離為左右,是以捋?蠆煥胱笥搖6屹鬮?紓???勁不離肩;艮震為足,肘靠閃進依腳步。腰胯圓轉換陰陽,變化八門戰八方。

辭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門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

五步者,“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前進後退用陰手,陰臻極處陽始生;出擊反擊藴其中。左顧右盼用陽手,陽到絕境陰回首,橫擊化打才輕靈。中定唯要陰陽合,陰陽和諧才兩全。

詩曰:

前進後退反為先,

左右顧盼正相聯。

陰陽和諧身中定,

圓融自在太極仙。

故吾太極陰陽宗弟子,修習世間各式太極拳時,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陰陽。身意體察各招式之陰陽乃習拳之根基。其後,更要體認各招式陰陽流變,動靜交纏之機。太極拳,陰陽交纏互變也。陰陽已明為定式,正反流轉是過式。轉換折迭兩儀變,道心惟微神意現。知其各式陰陽交纏之機後,進而可脱拳架之規範,各招各式隨意轉換,前招不接後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勢皆在拳譜,然招招順序又不見於拳架。與此更進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現拳意。至此太極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極攻守之道,先輩論述甚豐。前述六先賢之著作為吾太極門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門宗弟子欲以太極拳克敵制勝,僅習拳架者需達招招見於拳譜,式式次序不見於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對;達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現拳意之境,方窺殺場制勝之門徑。否則,宜兼習太極散手、形意、八卦等諸拳以速其成。

殺場放對之時,神意不可凝滯,尤需活潑。行如水中之遊魚,動若天空之飛鳥,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對,心靈氣勢牢牢鎖死對手,手中有人,目中無人。舉手投足莫不毀心摧勢。

陰陽者,太極之根也。一切神通變化,悉自具足。陰陽圓轉是為守,生裂陰陽以為攻。放對之時,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是謂發人拿人;及至生裂陰陽,貫陰陽之勁入彼敵之身,損彼之陰陽,傷彼之和氣,動彼之筋骨,毀彼之氣血,破彼之心法,奪彼之心志,一戰而定。此是時,傷人違天和,摧心損壽祿,不可姿意為之。

殺場放對有勝有敗,然吾宗弟子切記“輸身輸神不輸心”。身意神意見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輸。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毀。心法,體認世間萬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衞心法之堅持也;兩者隨生隨長,堅定活潑。身意神意之敗,是為小敗。小敗勢能知恥而後勇,復益精進。心法心志之敗,是為大敗。大敗易於損心傷氣,精神頹唐,意氣消沉,諸事俱廢。但如能破而後立,敗而後成,勢必迅猛精進,脱胎換骨,別出機樞,另闢天地。然能做到此點者,何其少也。

練法

練太極,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隨才可言法。再從有法入無法之境,始懂用拳。

練太極,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隨之,心神合之。身意乃過往所有刻苦鍛鍊和實踐經驗之總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僅偶一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隨心所欲。

有法為地,無法為天。有法暗含無法,無法暗含有法,是為天地人混合為一。亦只有人才能貫通天地,無法而有,有法而無。

所謂有法,就是循早已擬好之招式出手,即使臨陣隨機變化,也是基於特定的法規而衍生出來。無法則是不受任何招數成規所限,隨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當爾駕馭理法之時,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晉入目無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練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於有跡。若是無意,則為散失。最緊要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由有入無,由無入有,似有似無,出入於有無之間。於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覺察監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體;一分為二又是合而為一,似在非在。

莊周曰:材與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萬物之間,物物而不物於物,胡可得累耶!

所謂材不材,指的是有用無用,亦是太極拳有法無法,無法有法的精義,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極拳的妙處,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變萬化中求其恆常不變,時而龍飛九天,時而蛇潛地深,無譽無毀、不滯於物,得法後而忘法,才可與天地齊壽,物我兩忘,逍遙自在,由武入道;是為太極陰陽宗之本意。

初學太極拳須知

1、練拳為什麼面向南?——按現代氣功理論,面向南練功能與地球的磁力線方向一致,利於內氣的順行。

2、練拳前能吃東西嗎?——練拳前不要過飢、過飽,早起必須排清二便,憋尿不利於氣沉丹田。練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進食,須步行片刻,以調和氣血,天涼時及時穿上外衣。

3、練太極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練太極拳呼吸是有講究的。起吸落呼、蓄吸發呼,但要拳煉到純熟時,呼吸自然配合動作,初學者要以“自然”二字為最高原則。

4、每天練拳的時間多長為好?——按各人的時間和體質條件而定。老拳師有這麼一説:“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長功夫”。弱者每天練三遍,能長期堅持必有效果,若練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間不要打頓,以利於內氣的連續運行。一日功一日練、一日不練十日空、十日不練百日空、百日不練一場空。對於以武功為目的者,要求就更嚴了,最好每天連續練三小時,堅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為什麼在昏暗中練拳不穩?——是因為人們在做平衡動作時,兩眼能隨時測定自身與周圍的距離,並把得到的信息,通過神經傳送給大腦,這對前庭器官掌握好身體的平衡動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環境中“雙目測距”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就會影響身體平衡,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這種現象可以消失。就會影響身體平衡,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這種現象可以消失。

6、練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姿勢,初學者必須要姿勢正確,若姿勢不正確、要領不掌握,神似無從説起。有人外形練得很像,但沒有追求內在的東西,仍然無異於太極操,要達到形神兼備。

總而言之,想把太極拳練好,就得要“循規蹈矩”地習練,要做到前進不凸,後退不凹,左轉不缺,右轉不陷,從而達到無內無外,無物無我,這就是太極。

1、 明確“太極”是什麼?

董先生説:“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所以他認為練太極拳的人,“舉手投足,務必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

2、 太極拳是什麼?

董先生説:“太極拳本系武當內功”。“太極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要離太極。”

董英傑先生認為,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之一種,在武術運動中屬武當功拳的練法。這種拳術以“十三勢”——?頡⑥邸⒓貳?礎?瘛??、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構成架式及套路。練時如行雲流水,粘連不斷。所以古時候稱它為長拳。在練的風格上可以練大架子,舒展開闊些;也可以練小架子,小巧緊湊些。但無論如何,在練法上任何動作必須注意到一陰一陽,一虛一實這一特點。這才是太極拳。

3、 太極拳的奧妙是什麼?

董先生説:“練拳與對敵,總不離一虛一實。虛能實,實又能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極拳之精華奧妙,總在此虛實二字之妙用。從練拳方面,馬步之虛實,肩肘掌指之虛實,身形轉換之變化,亦含虛實,處處分清,自然運用自如。”

可見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極”兩字的含意,太極即陰陽,虛實亦寓於陰陽含義之中。拳論説:“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寓虛,就能抓住太極拳練法的關鍵。當然,要做到虛實分清,掌握虛實的變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麼簡單,要通過長期練習才練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説:“字面易懂,功夫卻難。”。“練拳離不了鬆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虛靈頂勁。”。

(1)、鬆肩墜肘:鬆肩,肩處不用力。墜肘,肘不是往下用壓力,肘尖處轉下而已。

(2)、氣沉丹田:呼氣吸氣時小腹一縮一脹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彎腰駝背之形,故必以“尾閭中正”之原則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鬆動,後背自然有點拔起;胸中不但微鬆,更有開合寓內。

(4)、虛靈頂勁:練拳本來是緩慢勻速的,為防止因此而致無精打彩,所以又要虛靈頂勁,提起精神,以輔助之,使練太極拳者樣樣完備。

4、 太極拳怎樣練法?

董先生説:“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即此之謂也。”

5、 練太極拳應如何呼吸?

董先生説:“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 。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這裏提到“不要勉強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適當的強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遷就動作而打亂自然呼吸的生理規律。當然由於練太極拳速度均勻而緩慢,作相應的深長細勻的呼吸,還是需要的。當練到一定程度以後,練拳的人就會自然掌握“拳勢呼吸”規律。初學太極拳者不要操之過急,否則常會產生頭暈、心悸、胸悶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説:“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齶,氣沉丹田等。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6、太極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傳的危險?

董先生説:“有云,太極拳功夫,有一部分失傳。此乃欺人之談。倘盡心研究,必可得全體大用之步,惟須有恆勤兩字。”

又説:“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又説:“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

又説:“學者當以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必盡心教導你,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雖世俗之理,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董先生又進一步説明:“太極對敵法甚妙,非不能用,蓋今同志,只練皮毛,不肯再學,不能求高師訪明友,但説太極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董先生以上四段話,實事求是,説明了很多大道理,從中我們體會到:

(1)、要多求教於良師益友,只要方法正確,有恆心堅持,刻苦努力,勤學勤練,多動腦筋研究,腳踏實地去反覆實踐,太極拳一定會練出功夫來的。太極拳的真功夫失傳之説是把問題誇大了。當然要大力發掘人才,尊師重道,誠懇地請老一輩拳家把技藝傳給後人,這也是極重要的環節。

(2)、練太極拳要出成績只有在實踐上多下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義自見”。功夫是從苦練得來的,所以不要空談理論。要立足實踐。然而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沒有真實的實踐體會不可能提煉成理論。理論形成以後反過來又會指導實踐。因而董先生所謂“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的觀點也有值得研究之處。筆者認為,由於社會條件的不同,或你有一些傳統功夫還未發展和繼承下來,應繼續努力。但從太極拳的推廣,套路的綜合、整理、創新、理論的深化和系統化、科學方法的提高等方面來看,公諸於眾是超過古人的。

(3)、要繼承和發展太極拳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首先要提倡尊師重道和虛心學習、埋頭苦幹的精神。只有這樣才可能把老一輩的好拳藝繼承下來。繼承下來以後,還得再加工苦練。如果沒有勤、恆二字,即使陳長興再生,楊祿禪轉世來指導,也是學不到真功夫的。

7、楊氏太極拳是否有多種套路,不同練法?

董先生説:“外界有云,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實則僅此一套。練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隨心所欲。曾見鳳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楊班候先生親授,乃繫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楊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綿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則緊湊而

速。餘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斂而不速不遲,此乃成功之後,隨心所變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為三套也。” 這一親歷其境的解説,對研究太極拳學極有價值,也説明同一流派的拳術,可以有不同的演練風格來。然而對初學的人來説,練開展大方、柔綿而緩的架式是最適宜的。

8、拳論説的“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

董先生説:“開展,大也;鬆其筋肉。初學練拳先求姿勢開大,所謂舒筋活血,容易轉柔弱為強。強而後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內有精神相聚,謂之緊湊。內外兼修,加以動靜變化,自開展而及緊湊,身體強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説拳大練小練則誤矣。”

有些人對“開展”與“緊湊”有曲解之處,認為習拳要先開展,將圈子越練越小,直至有圈之意無圈之形。董先生正為此而指出它的繆誤。並明確認為,“開展”指外,“緊湊”言內,“開展”是架子問題,“緊湊”是精神問題。開展而至緊湊是學習的進程,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分階段學習。開展是第一階段,搭架子,務求架勢正穩連貫,舒展鬆柔。緊湊是第二階段,以意導動,動作、呼吸、意識三者緊密結合,動靜相兼。假如説“緊湊”是架子越練越小,直至“有圈之意無圈之形”,這是不實際的。走架子怎麼會無圈之形呢?“無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練拳,肢體無形與靜坐或靜站氣功練法何異之有?若果無形還存在只是無圈,那就是直線、折線運動而不是走弧線了,這也不可以稱為太極拳。所以董先生對“開展”與“緊湊”的解釋,大大有益於太極拳愛好者。

9、 何謂“先在心,後在身”?

“先在心,後在身”是《行功論》的一句。董先生對這句有獨特的見解。他説:“初學對敵用心之專,恐不能勝,練成之後,無須有心之變化,身受擊自能應敵,心中不知敵已跌出矣,即為不知手之舞之。初學在心,成功後在身,猶如初學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後心不念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後在手,拳理亦然。”

對這句拳論中的名言,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只會理解為走架子時,凡做一個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維,繼而才做成動作的形態。即所謂以意念引導動作。然而董先生把它作為習練技擊的經驗總結。就是説在訓練對敵搏擊時,初學要用心習練攻防的一定招數,銘之於心,在訓練中把招式的攻防的一定招數,銘之於心,在訓練中把招式的攻防運用練得嫻熟,形成條件反射,那麼臨陣時不論對方怎樣攻擊,自己都可以不思索,得心應手,隨機應變。也可以説,這指明瞭武術搏擊運動有別於套路練習,一定要從實戰出發,經過特殊訓練。這對於現代武術重新走進技擊搏鬥的新里程,無疑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指導思想和訓練法則。董先生這些觀點恐怕不單對太極拳愛好者而且對所有參加武術搏擊的人都有助益。

10、 董先生在他的《經驗談》中説:“人乃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的拳擊一人,彼人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反應也。拳術家有穩、準、狠三字。等求我不發勁,發則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穩、準、狠?須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王宗嶽先生之《行動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須在似動未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着,所向披靡矣。”

打太極拳穩住下盤是關鍵

年逾六旬的方先生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一直覺得悶得慌,便在朋友們的推薦下,加入了太極拳發燒友小圈子。剛接觸太極拳時,方先生就被它剛柔相濟、婉轉靈活、行雲流水、連綿不絕的運動特點迷住了,於是他每天從早到晚刻苦練習。

為增加腿腳力量,儘早達到“足下生根”的境界,他還特意苦練“樁功”。可沒想到,一個月後,他的腳下非但沒有穩如泰山,膝蓋卻疼得鑽心,嚴重時竟然打起了“軟膝”。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因為長時間的站樁導致他的膝關節患上了骨關節炎,這讓方先生懊悔不已。

當年,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剛闖北京的時候,其所練的太極拳,被一些人譽為“摸魚拳”。確實,太極拳的很多動作,就跟在水中摸魚一樣,輕靈中帶着沉重(好像有水的阻力一般,漂浮中透着膨脹,膨脹中寓有清明)。

為什麼要練摸魚法

練習太極摸魚法,可幫助學練者較快地進入太極拳內在的美妙境界中;可使拳架在演練過程中具有充實感;通過不斷運動腰腎、兩臂,可固本培元,促進血液循環,暢通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更重要的是,摸魚法是太極拳每招每式過渡動作的燻蒸,燻蒸日久,則太極拳的每招每式就會有“內容”,就不是“空描”。

正因為如此,太極摸魚法受到歷代太極拳練家的真愛,並流傳下一首歌訣:“空手摸魚非兒戲,看易做易其非易,定住心性補虧損,靜中生動內養氣。空中意動劃圓弧,調和氣血固命門,呼吸自然穩住氣,煉虛成實精自生。”

[預備姿勢]

身體中正,目視前方(目光三分朝外、七分朝內)。兩腳前後站立,先左腿在前,練一會兒可變右腿在前。

前面的腳,腳尖不要直接朝前,要微微內扣,膝蓋彎曲;後腿不要像弓步一樣膝蓋伸直,而是依然彎曲,腳尖微斜。鬆膝開胯,重心儘量放在兩前腳掌上,不要落在腳後跟上。

這是太極拳特有的步法—非丁非八、非弓非馬步。隨之,兩臂自然伸出,肘部微曲,空涵兩手掌(手心自然呈現微微內凹的形態),好像兩手上含着氣球一般,手心朝下,與胯等高。

旋小築吳宮閒地的解釋旋小築吳宮閒地的解釋是什麼

詩詞名稱:《金縷歌/賀新郎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本名:吳文英。別稱:詞中李商隱,吳夢窗。字號:字君特號夢窗,晚年號覺翁。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羣:漢族。出生地:四明(今浙江寧波)。出生時間:約1200。去世時間:約1260。主要作品:《渡江雲三犯》《風入松》《浣溪沙》《解連環》《解連環》等。主要成就:南宋著名朦朧詞人。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旋小築吳宮閒地”的詳細介紹:

一、《金縷歌/賀新郎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的全文點此查看《金縷歌/賀新郎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的詳細內容

喬木生雲氣。訪中興、英雄陳跡,

暗追前事。戰艦東風_借便,

夢斷神州故里。旋小築、吳宮閒地。

華表月明歸夜鶴,歎當時、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濺清淚。

遨頭小簇行春隊。步蒼苔、尋幽別塢,

問梅開未。重唱梅邊新度曲,

催發寒梢凍蕊。此心與、東君同意。

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

懷此恨,寄殘醉。

二、註解

喬木:指梅樹。指韓世忠。

_:吝惜的意思。

神州故里:指北宋淪陷領土。

旋:返回,歸來。

小築:指規模小而比較雅緻的住宅,多築於幽靜之處。

吳宮:指春秋吳王的宮殿。

華表:古代設在橋樑、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裝飾用的巨大柱子。

遨頭:俗稱太守為遨頭。

東君:春神為東君,此指履齋。

三、譯文

喬木生雲氣。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戰艦東風_借便,夢斷神州故里。旋小築、吳宮閒地。華表月明歸夜鶴,歎當時、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濺清淚。

高大的樹木上翻滾吞吐着雲氣,我們為了瞻仰大宋中興英雄韓世中的業績,追思前朝的舊事,而共同來到這裏。當年的東風是多麼的吝惜,甚至不肯讓將軍的戰艦借一點兒力,給戰船乘風破敵的便利。致使抗金,恢復神州河山大業功虧一簀,致使將軍收復中原的大志,如同夢境般虛幻迷離。韓將軍只好含恨返回故里,在吳宮舊址築起一座休閒的小築。如果他能化成仙鶴落在這個華表上,一定會深深歎息從前繁茂的花竹,如今卻如此蕭條冷寂。枝頭花梢上灑落清點,彷彿是淌下無數清冷的淚滴。

遨頭小簇行春隊。步蒼苔、尋幽別塢,問梅開未。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此心與、東君同意。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

吳太守領着遊春的隊伍沿着長滿清苔的小徑石梯,去尋找將軍舊日的別墅遺蹟,看一看那裏的梅花開了沒有?在梅花邊我們重唱新度的詞曲,要用歌聲把沉睡的梅蕊喚直起,再把美麗的春光帶回大地。我此時的心情,與春風和使君相同無異。如今的情景不如往昔,以後的歲月恐怕連今天也比不上了。對着滄浪亭下的流水,我們倆默默無語,只能滿懷悲恨和憂悒,把酒杯頻頻舉起。

四、吳文英其他詩詞

《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瑞鶴仙》、《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風入松》、《水龍吟》。五、賞析

《金縷歌》是夢窗詞中具有愛國思想的詞作之一。詞中通過滄浪着梅歌頌抗金名將韓世忠的"英雄陳跡",對"後不如今今非昔"的現實表示嚴重不滿。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這首詞約寫於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正月,作者四十歲。當時,"吳潛由慶元府改知平江(今蘇州)",二人過從甚密。作者藉着梅之機,即景生情,毫不隱晦地抒發了積鬱於胸的悲慨。

以"喬木生雲氣"這一開闊巨大的形象開篇,含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意味。"喬木"者,大樹也。是詞人入園以前之所見,又暗喻韓世忠。《後漢書·馮異傳》:"請將並坐,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不僅如此,這一句詞,還可以使人聯想到《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暗示韓世忠從齷齪的官場中受到排斥打擊,遷居滄浪事。這一句興'中有比,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

這兩句是直陳,交待這次看海的目的以及對英雄的無限景仰。繼之則拈出韓世忠一生最為動人的事蹟加以抒寫:"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這兩句寫的是黃天蕩之捷,抒發了詞人的感慨。韓世忠在黃天蕩以八千人的兵力,抗擊着金兀朮的十萬大軍,堅持了四十八日。黃天蕩之役,雖然使兀朮"不敢再言渡江",但韓世忠也因遭受火攻而退回鎮江。史載:兀朮刑白馬以祭天,及天霽風止,兀朮以小舟出江,世忠絕流擊之。海舟無風不能動,兀朮令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之,煙焰蔽天,師遂大潰,焚溺死後不可勝數。世忠僅以身免,奔還鎮江。"作者對此深以為憾,故詞中表示,如果東風勁吹,毫不吝惜地給韓世忠以一臂之助,那麼失去的神州故里就很可能得以恢復。"旋小築、吳宮閒地。"緊承上句,寫韓世忠被剝奪兵權之後,過的是"不再言兵"的退隱閒居生活,點明瞭"滄浪看梅"這一主題。"華表月明歸夜鶴"至上片結尾,用丁令威學仙的故事,引出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慨歎,並以"枝上露,濺清?quot;這一眼前景物來加以渲染和烘托。下片換頭緊扣詞題,承接上片,對看梅的過程略加梳理,點出吳潛當時的身份。"步蒼苔"三句點出"梅"字,深化意境,至"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把詞的意境進一步提到愛國統一與關心時事這一思想高度。"寒梢凍蕊"是南宋王朝怯懦,不圖進取,苟且偷安這一形勢的寫照;"催發",含改變現狀、力圖有所作為的積極意義在內。"重唱梅邊新度曲",實際是呼喚春天的到來,呼喚國家的振作。在這主要之點上,作者與吳潛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二者的知己之情已和盤托出了。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即使他們"此心與東君同意",而當前的現實卻是"後不如今今非昔"。不僅世無韓世忠,而且連黃天蕩那樣的戰役也不可能出現了。面對現實,無可奈何,作者與吳潛只能"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了。陳洵在《海綃説詞》中説:"'心與東君同意'能將履齋忠款道出。是時邊事日亟,將無韓、嶽,國脈微弱,又非昔時,履齋意主和守而屢書不省,卒至敗亡,則所謂'後不如今'言外寄慨。"可見,詞中的悲憤心情實是有感而發的。

讀《金縷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辛派詞人的作品,因為這首詞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愛國熱忱與對時事的慨歎,而且寫得"慷慨縱橫"、"悲壯激?,具有豪邁奔放之氣。

吳文英之所以能寫出這種豪邁奔放的詞篇,除作者本人具有闊大的胸襟與關心國家時事的思想感情以外,同時還與詞的藝術表現有關。比較看來,納入這首詞裏的主要是巨大的場景。高大的英雄人物與重大的歷史事件,抒發的又是由國家興亡而引起的大悲大慨。因此,詞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沉鬱頓挫、蒼涼悲壯的豪氣。陳洵説:"清真、稼軒、夢窗三家,實為一家。"就這一點來,是頗有道理的。但是,吳夢窗畢竟不是辛棄疾。即使他的某些詞近似辛派,但從根本上講,二者又有明顯差別。以本篇為例,其主要差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描寫巨大場景、重大歷史事件時,又往往與某些清幽的意境、較小的生活細節相結合,直陳中帶有顯著的象徵性。"喬木",象徵巨大的英雄形象;"寒枝凍蕊",象徵南宋王朝的日趨沒落;"枝上露,濺清淚",象徵人民羣眾的悲慟;"重唱梅邊新度曲",象徵個人的愛國熱情,等等。二是主觀抒情詞句與客觀形象的描繪緊密結合,二者互為補充,並且常常以實為虛,化虛為實。詞的本意是憑弔韓世忠黃天蕩未獲最後全勝,以致失地未得恢復。但作者卻把這整個戰役及其後果概括為"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兩句,其內涵是頗為豐富的。又如,作者設想韓世忠如能重返故居,他也一定要為國事日非,今不如昔而悲歎的。但卻以"華表月明歸夜鶴"等少許詞句來表現,令人玩味不盡。下片又以"後不如今今非昔"與之相給合。所以,這首近似辛棄疾的豪邁之作,在藝術上也仍然保留着夢窗詞本身的藝術特點。所以陳洵又説:"清真、稼軒、夢窗,各有神彩,莫不有一己之性情境地。"

由上可見,夢窗詞是多樣化的,他的詞也並非完全"隱晦",至於譏評他的詞"思想內容往往無足取",顯然是難以成立的了。

相同朝代的詩歌

《曹將軍》、《下瞿塘》、《滕王閣》、《兒餒嗔郎罷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詩也戲為箋之》、《題艾溪》、《廢貢院為米廩過之值盤_》、《送客至靈谷》、《歎_詞》、《題陳朝玉愛竹軒》、《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圖》。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金縷歌/賀新郎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的詳細信息

今不如昔是什麼意思?今不如昔成語造句和典故

成語名稱: 今不如昔 jīn bù rú xī

歡迎您訪問本頁,本頁的主要內容為解釋成語【今不如昔】的出處和來源,以及回答今不如昔的意思是什麼,其中包含英語翻譯和造句,同時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鏈接地址,為您全方位的詮釋今不如昔成語。如果本頁找不到內容,在頁尾點擊回百度搜索。

[成語解釋] 昔:往昔;過去。現在不如過去。

[成語出處]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冷齋不讀書》:“洪覺範《冷齋夜話》;謂山谷謫宜州;殊坦夷;作詩曰:‘老色日上面;歡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

[正音] 昔;不能讀作“jiè”。

[辨形] 昔;不能寫作“惜”。

[近義] 每況愈下

[反義] 昔不如今

[用法] 多表示對世事的感歎。一般作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然而這裏毫沒有“~"的意思;恰好相反;事實證明“今勝於昔"。

百科解釋如下:

拼音 jīn bù rú xī

釋義 昔:過去,昔日。指現在不如過去,多表示對世事的感歎。

  出處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冷齋不讀書》:“洪覺範《冷齋夜話》,謂山谷嫡宜州,殊坦夷,作詩曰:‘老色日上面,歡宗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

  同義詞 每況愈下

  反義詞 今勝於昔,今非昔比、昔不如今

  用法 作賓語、定語;表示對世事的感慨

百度百科地址:ke.baidu.com/view/118615.htm

SOSO百科地址:ke.soso.com/v96969.htm

百度搜索:《 點擊此處 》

塗磊最火的一句話

一.你以為責任是什麼?你以為責任就是終身相守,扔幾個錢在家裏。真正的責任是要在乎你所愛的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塗磊

二.男人總是想做女人的第一個男人,女人總是想做男人的最後一個女人。前者是因為新鮮,後者是因為安全。

三.一個男人娶什麼樣的女人,決定他將來的生活品質。一個女人嫁什麼樣的男人,決定她將來生活的希望。——塗磊

四.一個男人娶什麼樣的女人,決定他將來的生活品質。一個女人嫁什麼樣的男人,決定她將來生活的希望。

五.全心全意的付出,可以換來感動,但未必換得來心動。朝夕相處的陪伴,可能產生感情,但未必產生了愛情。別把自己給愛丟了。——塗磊

七.寵一個人很容易,你往外掏就可以了。愛一個人卻很難,你要懂她要疼她,要一邊隱藏着內心的擔憂,一邊鼓勵着她。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要一邊壓抑着內心的歡喜,一邊對她嚴格要求。——塗磊

八.男人總是會喜歡一些外表光鮮亮麗的東西,而女人則喜歡聽一些甜言蜜語。然而,依靠這些的感情是長久不了的,只有真心實意的感情才能長長久久。

9.所有的深愛都建立在默契和懂得.分寸則是和諧的基礎,仗着對方的愛而肆意的任性,説白了那只是愛自己,仗着自己為對方有所付出而百般的刁難,説到底那是愛的綁架!——塗磊

十.懷念和感慨的區別是:懷念是指今不如昔,而感慨是指苦盡甘來。只有日子越來越好,才會有一路走來的如釋重負,日子越來越差,過得每況愈下,才會沉醉於曾經的美好。——塗磊

十一.看一個女人是否真的愛你,要看你在飢寒交迫的時候,她是不是願意與你相伴相隨;看一個男人是否真的愛你,要看他在春風得意的時候,他還是不是還對你呵護備至。

十二.在你面前絕口不提別的女人的男人,也有可能是一個衣冠禽獸;而在你面前可以公然稱讚別的女人漂亮的男人,也許真的別無二心。——塗磊

十三.如果夫妻之間因為生活價值觀的問題不能走在一起,那叫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如果因為衣食住行而不能走在一起,只能説明一個問題,不夠愛。

十四.我們太習慣了擁有,卻依然不適應失去,所以總是忽視當下和眼前人,卻惦記着過去和舊人。不去爭辯什麼值得懷念,只是你還活着,就要珍惜現在和將來,只要你已經有了身邊人,就應該珍惜共同邁向未來的每一步。——塗磊

十五.感情這個東西你正當的運營,你的豆子才會有結果。但如果你只是冒險的話,那不就投資,那就偷雞,偷雞的後果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十六.因為一面之緣而對你表露真心,傾心相對的人不值得珍惜,輕易説出的愛,一定不是真愛。你不必為此而感動,即便你也欽慕對方,內心也要清楚,所有的真心都要經過生活的磨礪,感性雖美,理性卻更為真實。——塗磊

17.當相愛的時候.他是你的愛人;當不愛的時候,他變成了你的債權人;當相愛變成了還債,又談何去愛呢?——塗磊

十八.千萬不要和自己的愛人去比,誰愛誰多幾分,愛不能比較,多了是債,少了是怨。愛人七分足矣,剩下三分愛自己。——塗磊

昔不如今是什麼意思?

昔不如今~什麼意思

昔:過去,昔日。指現在不如過去,多表示對世事的感歎。

表示對世事的感慨

今非昔比是什麼意思?

今非昔比:是指今天的事物不能和過去相比~~~

當然是兩者都有,看語言環境,如果出自自謙的語境,哎,今非昔比啊,那是説今天不能和過去相比,例如人的年輕,外貌,家境,等等由好轉向不好~~

如果自誇的話,例如:還記得以前吃不飽飯的時候,但今非昔比啊,説的是今天的環境過去怎麼能比啊,例如學歷,經驗,事業等等~~

大多數人都應用於自謙

今非昔比是什麼意思

今非昔比[jīn fēi xī bǐ]

[同義詞]日新月異、昔不如今

[反義詞]今不如昔

[解釋]昔:過去。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例句]“勝敗軍家常事”,何得為愧。~,不可欺敵。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八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變化非常大

今如不惜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彙沒有具體的解釋,一般多用於做一些用户名之類的,沒有多大的意義。

如果是今不如昔的話,這個詞是一個成語。

今不如昔是漢語詞彙,指現在不如過去,多表示對世事的感歎。

拼音 jīn bù rú xī

釋義 昔:過去,昔日。指現在不如過去,多表示對世事的感歎。

出處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冷齋不讀書》:“洪覺範《冷齋夜話》,謂山谷嫡宜州,殊坦夷,作詩曰:‘老色日上面,歡宗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

同義詞 每況愈下

反義詞 今勝於昔,今非昔比、昔不如今

用法 作賓語、定語;表示對世事的感慨

昔曰今比,明曰不還啥意思

【成語】:今非昔比 【拼音】:jīn fēi xī bǐ 【解釋】:昔:過去。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出處】: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詞:“問訊南州守。悵吾生,今非昔比,後猶在否?” 【示例】:“勝敗軍家常事”,何得為愧。~,不可欺敵。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八回 【近義詞】:日新月異、昔不如今 【反義詞】:今不如昔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變化非常大

今非昔比是什麼意思

【解釋】:昔:過去。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出自】: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詞:“問訊南州守。悵吾生,今非昔比,後猶在否?”

【示例】:“勝敗軍家常事”,何得為愧。~,不可欺敵。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八回

【近義詞】:日新月異、昔不如今

【反義詞】:今不如昔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變化非常大

今非昔比:指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變化很大。

你知道懶惰的危害有多大嗎

人類骨子裏都有追求安逸和享樂的本能,發展到極致就是好逸惡勞。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勤勞自律的傳統,崇尚勤奮、反對懶惰,從而創造了智慧和財富。但是,懶惰就像鴉片,一沾染上就容易上癮。它嚴重地妨礙了我們的鬥志,腐蝕了我們的進取心。要戒掉這種精神之癮,需要足夠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懶惰,是十分惡劣的名聲。自古以來,凡是沾上了懶惰、懈怠、散漫、好逸惡勞等等習慣的人,幾乎沒有一個好角色。比如《十五貫》裏的婁阿鼠就是這樣的人。懶惰往往派生出好吃、嫖賭和偷竊等惡習,甚至進一步發展到放火殺人。許多文藝作品就是這樣刻畫懶漢的。

當然,懶惰的表現各有不同,對人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對人的影響從來都是消極的。可以説,懶惰是一種精神腐蝕劑。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爬過一個小山崗;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因為懶惰,人們停滯不前,甚至今不如昔,只能望着他人衝在前面,自怨自艾。

懶惰是一種沉重而羞恥的精神負擔。人們一旦背上了這個包袱,就會整體精神沮喪、無所事事,既不能享受勞動的樂趣,享受不到收穫勞動成功的樂趣,更談不上過幸福的生活。

懶惰對立面是勤奮。我們知道:才能靠勤奮積累、財富靠勤奮獲取、事業靠勤奮打拼、奇蹟靠勤奮創造、歷史靠勤奮推動......如果離開了勤奮,我們剩下的就是隻能是兩手空空、自取毀滅。

人的天分都是一樣的,機遇對人也是平等的。但是,有人最終走向了成功,成就顯赫;有的人卻裹足不前,永運平庸。差別就在於:一個勤奮,一個懶惰。甚至,有的人天資並不如意,卻靠笨鳥先飛的勤奮精神,不僅趕不上比自己聰明和幸運的人,而且遠遠地走在了前頭。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重複朗讀了不知道多少遍還沒有背下來。這個時候他家來了一個盜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偷點東西。可是等來等去,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就是不睡覺。賊怒,跳出來説:“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國藩要聰明,而且還有膽量,居然敢教訓人,還要背書。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國藩卻成為連都欽佩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幸虧一分才。”那賊的記憶裏雖好,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所以變得不知所終。

懶惰、好逸惡勞實乃萬惡之源,會吞噬一個人的心靈,可以輕易而舉地毀掉一個人,乃至一個名族。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人之後,目睹了這個名族的生活方式。他注意到:波斯人的生活十分腐朽,他們厭惡幸苦的勞動,只想舒適地坐享一切成果。亞歷山大不禁感歎道:沒有什麼東西比懶惰和貪圖享受更容易使一個名族墮落和一蹶不振的了,也沒有什麼比辛勤勞動的人們更高尚的了。

有位旅人周遊世界各地,見識十分廣博。他對生活在不同地位、不同國家的人有相當深刻的瞭解。當有人問他不同民族的最大共性是什麼,或者説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時,這人回答道:“不幸的很,好逸惡勞乃是人類最大的特性。”

人們總想享受勞動成果,卻不願從事艱苦的勞動。無論王侯、貴族、君主還是普通民眾都具有這個特性。懶惰和好逸惡勞的本性是如此根深蒂固地盤踞在人身上,以至於人們為這種本性所驅使,往往不惜毀滅其他民族,乃至整個社會。歷史上那些侵略成性的國家,其目的不就是為了掠奪他國財富,驅使他國人民,以肥自身嗎?小而言之:那些強盜、蟊賊千方百計將他人財產竊為己有,不也是因好逸惡勞的本性在作怪嗎?

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懶惰都是一種墮落的、具有毀滅性的東西。懶惰從來沒有在世界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也永運不會留下好名聲。因此,那些生性懶惰的人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成功者。

我們都追求幸福,但真正的幸福決不會光顧那些心術不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懶惰,只有懶惰會使人們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勞動,也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與懶惰相反,辛勤的勞動是人類得以繁衍和進步的助力器。一位哲人指出:勞動是治療人們身心病症的最好藥物。馬歇爾●霍爾也認為:“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更為有害的了。”一位大主教告誡人們:“一個人的身心就像磨盤一樣,如果把麥子放進去,它會把麥子磨成麪粉,如果你不把麥子放進去,磨盤雖然在照常的轉動,卻不可能磨出麪粉來的。”

因此,我們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社會階層,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和身份,都必須或者説有義務去努力勞動,把勞動當作自己一生的習慣。無論是窮人還是 富人,也無論是達官顯赫還是普通民眾,都必須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各盡所能,為社會做出自己應盡的貢獻。

我們要記住斯坦利的話:“一個無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麼和氣、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個多麼好的人,不管他的名聲如何響亮,他過去不可能、現在不可能、將來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勞動,勞動就是生活。有人認為只有躲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兩耳不聞窗外事,才能避免種種煩惱和不幸。許多人都已經這樣試過,但結果總是一樣,無論是誰,他既不可能躲避煩惱和憂愁,也不可能避開辛苦的勞動。勞動和煩惱乃是人類無法逃避的命運之神,那些物理躲避煩惱的人,煩惱卻總是找上門來,憂愁也總是光顧他們。

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看書總記不住,如何加強記憶?

保持健康,堅持記憶訓練,想象力訓練,合理飲食睡眠,有條理,參加辯論,多閲讀,改掉不良習慣,多些悠閒,多些愛好

隨着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記憶力開始逐步衰退,經常丟三落四,甚至還常鬧“騎驢找驢”的笑話。老人一碰到這樣的情況,總會埋怨年紀大了,記性不好。那麼老人如何提高記憶力呢?我們聽聽專家是怎麼説的。

有的人剛到40歲,就已經時常感到“間歇失憶”,十分擔憂;有的人想記起某個人或地方的名字,但怎麼也記不起來了。有人把這種“失憶”看成是

“老年現象”,甚至認為是“早老性痴呆症”的先兆。人當真年紀越大,記性就越差嗎?一般還可以這樣説。不過,人的年齡漸增,往往會把許多本來與年齡無關的

問題都歸咎到年齡上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神經學專家保羅·高德説過,一個年輕人要是找不到鑰匙,他會想那是自己心不在焉或把東西亂放所致;而一位老婆婆碰

到這樣的事,則會埋怨自己年老了記性不好。高德指出,其實,那婆婆可能數十年習慣把東西隨手亂放,只是因為年老了,就把找不到鑰匙和年齡聯繫在一起。有醫

學家説,一個健康人的大腦憑藉記憶能容納相當於5億冊書的知識;又有哲學家説,記憶就像是一隻錢夾,裝得太多就合不上,裏面的東西就會掉出來。

加拿大多倫多市洛曼研究所的心理學家佛如斯·克萊克通過實驗提出:“身體健康的人,記憶力退化的速度並不會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快。人的記憶機

制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損壞。只是效率降低而已。”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有一句風趣的名言:“儘管我這暮景餘年,卻還保留着幾分記憶;我這垂熄的油燈,卻還閃着最後的微光。”

中老年人可能很容易地記住昨晚或今晨發生的一切,倘使問起十天前經歷過的某件事,就不一定記得清楚。而童年時遇到的趣事,或是往日經歷的驚恐事件,可

能終生難忘,以致若干年後舊話重提也記憶猶新。有人誤認為重要的事比不重要的事更容易記憶。其實不然,近年形成的記憶生物學這門新學科,列舉大量事

例,表明人的大腦決定儲存某件事情的記憶,取決於人體生理學體系。

老年人通常認為,記憶力遠不如年輕人。美國學者魯絲·阿諾德夫人曾在加州醫學院的圖書館參考書研究室工作。許多年前,她可憑記憶隨意指出參考書中某章

的細節。當時她能把室內所有參考書的書名倒背如流,並且能説出書中的主要內容。阿諾德夫人現年84歲了,她覺得自己的記憶力日趨下降,她經常想不起來與人

約定的時間,時而忘記要去誰家作客,也記不得要同人家聊什麼。對於這種記憶力今不如昔的痛苦,老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了。人們都認為這一切是漸進衰老的反映,

不足為怪。

經過調查研究表明,如今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生活中接觸的人名和事物的記憶與20歲年輕人一樣好,就是説記憶力減退未必不可避免。美國許多

記憶研究中心的科學工作者正在尋找引起記憶力減退、非早老性痴呆的潛在病因,目的是要找到一種治療方法,通過控制神經遞質的濃度來增強老年人的記憶能力。

目前,已知的幾種內分泌激素,比如腎上腺素、促腎上皮質激素或是加壓素等,都具有調節記憶的作用。其中以腎上腺對於記憶是最重要的激素,因為腎上腺素是一

種對緊張和環境變化非常敏感的激素。如經歷一次大地震之後,人們不敢再住進高樓等。

哥倫比亞大學的斯摩爾博士使用磁共振系統,深入探討早老性痴呆和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減退是如何侵襲人的大腦的。研究結果已證實,是神經接連障礙的後果,

而不是真正的神經細胞死亡。大量的腦萎縮病人,他們的腦細胞數量相對保持不變,而起決定性作用的神經遞質短缺,導致神經末梢出現障礙。通過注射多巴胺代用

品之後,記憶力就明顯增強了。當然,指望用藥物治療所有的記憶疾病,改善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大約還需要5-10年的時間。

英國作家托馬斯·富勒説:“方法是記憶之母”。那麼,如何增強記性?各國專家提出了一些方法:

集中一事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要記住的事情上,然後賦予它的意義。我們如果曾把注意力集中於某件事情上,那麼,無論我們是否想記住這件事,都必定

能記得住。比如我們容易記住廣告歌訣,它總是伴隨喧鬧、俗麗的廣告播出,還運用了押韻與音樂,有助於記憶。把枯燥無味的事物簡單地組織起來能幫助記憶;又如雜亂無章的貨單,可將其內容分門別類,設法減少須記事項的數目。

記憶訓練法就是把人名、面孔、事件等,按一定的思考模式編碼。平時設立一個“毋忘我區”;編寫“須做事項清單”;把要支付的賬單放在大門附近等。美國國際長壽中心羅伯特·巴特勒提出:“可以多玩玩猜字謎,多些閲讀、辯論,有助於增強記憶。”

健身益腦法多動腦筋能讓頭腦保持強健。法國人稱此為“腦慢跑”。多動腦筋,鍛鍊大腦。因為健身有助於健腦。從事有氧運動能使更多血液輸送到腦

部,帶進更多的氧和葡萄糖,可以增強腦功能。紐約市西奈山醫學中心增進記憶計劃主任瑪格麗·修維爾説:“保持大腦強健,經常進行鍛鍊,可以避免記憶力衰退。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或是疾病的原因,往往會導致記憶力下降。”

調劑飲食法正常的飲食標準,必須保證每一天的充足營養,這會有助於記憶。全穀類食物、豆類、花生、芝麻、水果、蔬菜及海產品,都含豐富的葡萄糖和腦黃金,能給大腦提供所需能量。豆類與綠色蔬菜富含葉酸,因為葉酸對記憶有幫助。據説銀杏(白果)也有助於增強記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銀杏含白果酸、白果粉,別稱“抗衰老素”,可促進腦細胞再生。人處於低血糖時,記憶力會受損。

睡眠休息法美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2002年12期發表了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專家羅伯斯·斯蒂哥德的研究結果:睡眠可提高記憶力。那些在學

習以後睡一個好覺的人,第二天再學習時的記憶力無疑優於那些通宵熬夜學習的人。晚上睡覺使得第一晚的記憶得到鞏固,大腦會把某些信息定期地進行清除,除非你想把這些信息固定下來。適當的休息對學習非常必要。睡眠可讓大腦有時間去為記憶編碼,也可以抒解精神壓力。

應激記憶法就短期而言,精神壓力能促進記憶,因為這是一種生存機制。但精神壓力持續數小時之後,海馬狀突起耗用葡萄糖的量就減少四分之一,大腦可用來

儲存記憶的能量也相應減少。研究記憶應激效果發現了在那些記憶力萎縮的老年腦中的神經原需要維持相對較高濃度的應激激素。長期處在緊張狀態下可導致大

腦的永久性變化。老年健忘,基因起一定作用,記憶力減退是不良基因和艱苦的生活相互結合導致的後果。

生活悠閒法日常生活中多一點悠閒,多關心家人與朋友,多培養幾種愛好,熱愛生活,積極生活,自然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美好而值得記憶的事。這些

都對增強記憶力有好處。若是長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大腦可能不再如願。還是把生活節奏放慢些,可使思維清晰很多。因為,處理新的信息時如果讓自己放鬆

些,記憶障礙一般就不會發生。

西方有位哲人説:“記憶是思想的財富”。雙手共用法為了增強記憶,習慣用右手的人,到了中老年時不妨改用左手寫字或做生活瑣事,讓另一半大腦的傳導束完成它並不熟悉的工作,這樣對增強記憶也很有效。

今非昔比的意思是什麼啊

今非昔比的意思是:指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拼音:jīn fēi xī bǐ

2、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

3、近義詞:日新月異、昔不如今、昨非今是

4、反義詞:今不如昔、每況愈下

5、出處: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悵吾生,今非昔比。(白話文:感慨我的生活,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

擴展資料

一、近義詞:日新月異

1、拼音:rì xīn yuè yì

2、釋義: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變化。指發展或進步迅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新氣象。

3、出處:西漢·戴聖《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白話文:如果更新,每天都有新的變化。

二、反義詞:今不如昔

1、拼音:jīn bù rú xī

2、釋義:指現在不如過去,多表示對世事的感歎。

3、出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冷齋不讀書》: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白話文:現在不如過去,以後也不會比現在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今非昔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日新月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今不如昔

形容昨天與今天不一樣的成語

今非昔比

【近義】日新月異、昔不如今

【反義】今不如昔

【釋義】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小官今非昔比,官守所拘,功名在念豈敢飲酒?”

【用例】“勝敗軍家常事”,何得為愧。~,不可欺敵。(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八回)

今非昔比是什麼意思

今非昔比的意思是指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今非昔比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jīn fēi xī bǐ,現在不是過去所能比得上的,形容變化很大,出自《賀新郎·自和前韻》,宋·崔與之《崔清獻公集·與循州宋守書》:“循南中佳郡;今非昔比矣”。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褒義詞,形容變化非常大,反義詞:今不如昔、每況愈下,近義詞:日新月異、昔不如今、昨非今是。

今非昔比例句

1、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清敬詞:“問訊南州守。悵吾生,今非昔比,後猶在否”。

2、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八回:“勝敗軍家常事”,何得為愧。今非昔比,不可欺敵。

3、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小官今非昔比,官守所拘,功名在念,豈敢飲酒。

4、《儒林外史》第三回: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給他用,只怕姑老爺還不希罕。

5、改革開放的中國已今非昔比了。

6、幾年沒回老家了,如今一看,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真是今非昔比答喚慎啊。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今非昔比

TAG標籤:後果 今不如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