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的知識書

茶的知識書

《茶經》是一本探索茶文化和茶藝的經典著作。這本書中的章節涵蓋了茶的歷史、分類、品質、採摘、製作、飲用方式、茶器、禮儀等多個方面。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關於茶的知識書籍,例如《中國茶文化史》、《百茶經》、《茶道百科全書》、《茶藝與品鑑》等等,它們深入探討了茶文化內涵、茶藝技巧和茶葉的品鑑方法等話題,為人們更好地瞭解、品嚐、享受茶文化提供了幫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茶文化茶知識,入門的書籍有哪些

關於茶文化入門可以看《茶經》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

《茶經》是一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的劃時代茶學專著。

《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採摘、製作、鑑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產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擴展資料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

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茶經》

有哪些茶葉方面的書籍值得閲讀?

1.《生活月刊》著《茶之路》除去之前的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這是我看的第二個關於茶的資料。書序中指出年輕人多不喝茶,是因為沒有合宜的識茶渠道、核查方式和用茶幫助的整體氛圍。這樣,年輕人就不知其好,或者知其好卻不得其門而入。這本書,通過旅行的方式,踏上中國茶樹種植地的山路去尋找茶源,講述歷史、種茶環境、製茶過程、茶葉特點,也講一些茶人的故事,人文感十足。它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和平易的態度,通過茶本身的故事,讓人有看下去的,讓人更想去了解茶,去試試品嚐茶。這本書,也和茶一樣,讓人有回甘的感覺。作為一本初步瞭解茶的書籍,非常推薦。

2.鄭國建主編《中國茶事》這本書對我來説更像是一本工具書,它對茶葉分類、中國名茶、飲茶器具、茶道之法、茶養生與茶美食、茶歷史與茶文化做了一些講解。對我來説,比較適用的是書中對每種茶葉的解釋和品鑑方式。書中有圖文對照,從茶葉本身、茶湯、香氣、味道和一些獨特的地方去講解品鑑的方法,這塊對我來説非常有用。喝茶的時候對照着看,對茶本身的理解會深一些。書的第四部門講了現代工夫泡茶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學習之處。整本書,對我喝茶的“實踐”,幫助比較大。其實想説一句,想學茶,多喝最有幫助。

3.陳宗懋楊亞軍主編《中國茶經》是一本教科書、工具書,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講茶的書,從地理分佈到製茶工藝、茶葉特色,非常專業。但是説實話,對我這種非專業的朋友,涉讀起來稍顯費力。總體來説,這本書對於系統性瞭解茶葉,十分有幫助。

4.周重林李明著《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這本書沒怎麼講茶,倒是以茶為線索,講了一羣頂級文人的故事,有胡適、魯迅、周作人、樑秋實、林語堂、聞一多、郁達夫、陶行知、汪曾祺、巴金、李叔同、蘇曼殊、豐子愷、張愛玲、張恨水和顧頡剛。作為茶周邊的趣事,這本書就非常有意思,所以這本書我也推薦。

以上這四本,除了《中國茶經》很專業,另外三本書屬於入門級,對茶會有初步瞭解有幫助的書。兩年來,筆者覺得喝茶最重要的還是實踐,看書作對比,和更多有經驗的茶人交流,都是瞭解茶的渠道。對茶文化傳承這件事一直不太接受,瞭解茶之後,喝茶,真的只是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大的責任,需要我們去傳承。而且,有些茶真的很好喝,比如昔歸、冰島、蒙頂甘露啊。我們很多人也愛喝咖啡,但和愛喝茶一點不衝突。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瞭解茶,愛上茶。

以下哪些書籍不是最早記載茶的

《神農本草經》、《詩經》、《廣雅》。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是唐代陸羽寫的。它寫於公元780年。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系統闡述茶葉科學知識和生產實踐的專著。《茶經》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茶葉百科全書。涉及形態學、生物學、選種、栽培、製茶、評價、分類學。生態學、藥理學等。茶經記載了唐代以前的許多神話、寓言、史記、詩詞、傳記、地理、藥理等書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

有關茶的知識,推薦一些書吧

亮順師編,《中國名茶漫談》,台北:武陵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俞壽康編,《中國名茶志》,北京:農業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施海根主編,《中國名茶圖譜》,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美國威廉.烏克斯、中譯本由吳覺農主編,《茶葉全書》,北京:中國茶葉研究社,一九四九年五月印行。

胡山源編,《古今茶事》,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四一年,上海書店,一九八五年十月據原版複印再版。

鬱愚,《茶事春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初版。

鬱愚,《茶事茶話》,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一九八四年八月三版。

香港市政局編,《中國古代茶具展》,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四年。

香港藝術館編,《中國陶瓷茶具》,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一年。

香港藝術館編制,《紫砂春華》,和港:香港市,一九八八年。

凌大珽編,《中國茶税簡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一九八七年。

徐德明,《中國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初版。

浙江省茶葉學會《浙江茶葉》編寫組編,《浙江茶葉》,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

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編,《莊晚芳茶學論文選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

茶人之家編、孔憲樂主編,《茶與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初版。

袁和平,《中國飲茶文化》,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一九八七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茶的文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七年七月。

張宏庸,《茶的歷史》,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張宏庸,《茶的禮俗》,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張宏庸編,《茶與文學》,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張宏庸編,《茶與花》,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張宏庸,《茶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張宏庸編,《宜興陶藝叢刊》,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張宏庸,《宜興砂壺經典》,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張秀政編,《中國雅趣品錄》,台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一九九0年。

張迅齊編譯,《茶話與茶經》,台北:常春樹書坊,一九七八年六月出版。

張哲永、陳金林、顧炳權主編,《中國茶酒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張堂恆、劉祖生、劉嶽耘,《茶.茶科學.茶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初版。

張臨生等,《三希堂茶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版。

張鐵君,《茶學漫話》,台北:阿爾泰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月初版,一九八二年五再版。

樑白泉,《宜興紫砂》,香港:文物出版社,一九九0年。

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版。

莊晚芳等着,《中國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許明華、許明顯,《中國茶藝》,台北:中國廣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許淑真譯註,《茶之書》,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許福全、許淑真譯着,《茶與禪》,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許賢瑤編譯,《中國茶書提要》,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0年七月

許賢瑤編譯,《古國古代吃茶史》,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二月初版

郭孟良、蘇全有,《茶的祖國(中國茶葉史話)》,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陳文懷,《茶的品飲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三月二版。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

陳昌蔚,《明代瓷器》,台北:光復圖書公司,一九八六年。

陳香,《茶典》,台北:國家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三年九月再版。

陳彬藩,《古今茶話》,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陳彬藩,《茶經新篇》,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一九八0年十二月初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再版,一九八六年八月三版。

陳惠中編着,《飲茶的樂趣》,遠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陳舜臣着、許賢瑤、林惠鶯譯,《茶事遍路》,台北:茶學研究小組,一九九一年八月出版。

陳傳席,《中國紫砂藝術》,台北:書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陳傳席,《紫砂精壺品鑑》,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陳愛新編着,《廣西茶業史》,貴陽: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陳瑜,《文人與茶》,北京:華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版。

陳椽,《安徽茶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0年。

陳椽,《茶業通史》,北京:農業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陳椽,《論茶與文化》,北京:農業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陳椽主編,《中國名茶》,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一九年三月。

陳學良編着,《茶話》,貴陽:廣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陸天羽,《飲茶漫談》,台北:國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初版。

陸經宇編着,《飲茶經》,台北:健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傅英書總編輯,《紫砂傳承精藝》,台北:集玉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初版。

程光裕,《中國茶藝論叢》,台北:大立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童啟慶編着,《習茶》,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舒玉傑,《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

華積慶選編,《中國名茶傳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黃秀英、萬妙玲、賴傑誠、賴政雄、蔡江川等編輯,《朱泥壺的世界》,台北:《壺中天地》雜誌社,一九九0年七月初版。

黃桂樞主編,《中國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黃墩巖,《中國茶道》,台北:暢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再版。

楊 力,《茶博覽》,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

葉世唯編着,《茶話》,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賈大泉、陳一石,《四川茶業史》,成都:巴蜀書社,一九年。

福建省茶葉學會編,《福建名茶》,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二月

福建茶葉公司編,《中國福建茶葉》,香港:中國新聞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出版。

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編,《景德鎮明清瓷器紋飾》,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版,台灣博遠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年二月初版;台灣文

津出版社一九年五月版。

劉修明,《中國古代的飲茶與茶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初版。

劉 淼,《明代茶業經濟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

劉漢介編輯,《中國茶藝》,台北:禮來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劉學君,《文人與茶》,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劉興爐,《茶藝精萃》,台南:學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八月初版。

蔡佩倫編輯,《中國茶道之旅》,台北:福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

鄭良永編着,《華茶大觀》,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鄭重編着、唐雲主編,《紫砂壺鑑賞》,香港:萬里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鄭雅芸,《古人品茗》,台北:希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錢時霖選注,《中國古代茶詩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年八月。

錢遠昭、薛躍編着,《飲茶與種茶》,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

禪雲居士,《品茶話禪》,台北:世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鍾長朗編,《古茶壺精華錄》,台北:常春樹書坊,一九八五年。

羅羅、休休選注,《茶歌拾萃》,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明代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圖書公司,一九八七年。

關世德,《茶識》,香港,一九九二年四月初版。

茶學的典籍介紹

一、古今茶學典籍概況 從中國唐代陸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經》問世到1991年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出版共經歷了1200多年。在這1200多年間,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書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內容豐富,從科學到經濟,從哲學到文學,無所不包。作者隊伍從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這一時期出茶書13種,現存4種,以陸羽的《茶經》最著名,開創了茶書的先河,並且水平極高。它全面總結了唐代及以前有關茶葉的知識與經驗,生動地描寫了茶葉的生產、品飲、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的美學和文化內涵,被稱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書。

《茶經》以後又有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庚的《十六湯品》、温庭筠的《採茶錄》,但大部分是專題性論述。如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主要講泡茶用水。 這一時期出茶書31種,現存12種。總覽其書,特點是地域性和專業類的茶書多。除《大觀茶論》和《補茶經》外,有14種屬這兩類。如《北苑茶錄》是專講建安茶的,《茶具圖贊》是專講茶具的。

這時期的茶書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最為著名,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個皇帝中惟一一個寫茶書的人。宋代鬥茶成風,《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了程序繁複、要求嚴格、技巧細膩的鬥茶。

除《大觀茶論》,還有丁謂的《北苑茶錄》、蔡襄的《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鬥茶記》、桑慶的《續茶經》等。 明代是中國出茶書最多的年代。250年間出茶書68種,現存33種。明代是“開千古飲茶之宗”的改革發展時期,特別是廢團茶、倡散茶的改革,對中國的製茶發展、名茶生產有很重要的意義。改革呼喚茶人寫出適合時代需要的茶書。明代茶書有三個特點:一是重視前人成果的繼承和發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資料,如朱佑檳的《茶譜》就是收集前人論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錄陸羽《茶經》、蔡襄《茶錄》等十幾種茶書編成的。林大綬則把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及《浮槎山水記》等編輯成《茶經水辨》;二是有些茶書另闢蹊徑,標新立異,對前人的茶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朱權的《茶譜》,就反對蒸青團茶摻以諸香,獨倡蒸青葉茶飲法。三是修改刪節前人的典籍比較多。如,喻政的《茶書全集》就是編輯增刪了別人的茶書彙編而成的。

總之,明代的茶書是抄襲與創新融會在一起,與時代緊密結合的。 從最後的一代封建王朝滅亡到現在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這37年間,由於戰亂,民不聊生,茶園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僅出了10種書。其中一本還是翻譯美國人威兼·烏克斯的《茶葉全書》。值得一提的是,這10本書中就有3本是當代茶聖吳覺農親自寫的,他還組織翻譯了《茶葉全書》。

二是新中國成立到現在,這一時期茶文化開始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茶文化空前繁榮,成為中國歷史上茶學發展的最好時期。這55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共出茶書600多種(包括港台出版的茶書),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涉及教育、食品、醫藥、倫理、哲學等多方面。

綜上所述,中國茶書隋唐五代出版了13種;宋元出版了33種;明代出版了68種;清代出版了17種;現當代出版了600多種;共740種左右。

二、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茶書經典

唐代,介紹《茶經》、《煎茶水記》。

宋代,介紹《大觀茶論》、《茶錄》。明代,介紹“四書”(即《茶錄》、《茶譜》、《茶疏》、《茶解》)中的《茶疏》。清代,介紹《續茶經》。

當代,介紹《中國茶經》、《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詞典》及一套茶葉叢書。 公元780年寫成,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本茶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約7000字。本書從各方面總結論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學。“一之源”闡述了茶葉的產地、茶樹生長特徵和茶葉的功能。“二之具”介紹採茶製茶的15種工具。“三之造”敍述了採茶的時間和製茶工藝等。“四之器”介紹了當時煮茶飲茶的26種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紹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飲”説飲茶始於神農,聞於周公,盛於唐朝,並介紹了飲茶方法。“七之事”介紹了一些與茶有關的人和事及文獻。“八之出”介紹了唐代產茶的八大地區。“九之略”是説製茶煮茶的器具什麼時候可以省略,什麼時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圖”是將以上九方面的內容以白絹繪成圖,看起來一目瞭然。

《茶經》的內容豐實,是一部茶葉百科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藥理學等等。《茶經》還記載了唐朝以前的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等書籍,是中國古文化的寶庫。

《茶經》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學經典著作。它早於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日本的榮西禪師於1191年出版)411年,早於《茶葉全書》(美國威廉·烏克斯編寫,1935年出版)1155年。這三部茶書稱作世界三大茶葉專著,是茶書中的經典。

《茶經》作者陸羽,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字鴻漸,是一棄兒,被湖北天門西塔寺和尚智積收養,12歲以前是寺廟中的小和尚,後逃出寺廟,到一家戲班子學戲。天寶十年(742)與禮部郎中崔國輔相識並得到資助進行了茶葉考察,從學習、考察到《茶經》寫成前後用了38年。陸羽由棄兒變成了舉世聞名的茶葉專家,影響全世界,被世人稱為“茶聖”、“茶神”。死於唐貞元末年(804),享年71歲,葬於湖州杼山。 唐代張又新著,於825年前後成書。主要內容説陸羽在考察茶葉的同時考察了全國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個泡茶最好的名泉。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書中還寫了一個陸羽認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從湖州到揚州,路遇陸羽,請陸羽品茶,命軍士以江中取南零水。軍士去江中取水,回來時由於小船顛簸,到岸時桶中的水剩了一半,軍士怕主人責怪,就在江邊灌滿。陸羽嘗水後説,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陸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嘗,説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眾人佩服。

張又新,河北深縣人,唐元和九年進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歡飲茶評水。 宋代皇帝趙佶編著,1107年成書。全書2900字,正文分產地、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鑑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對於產地、採製、烹調論述得非常詳盡。在色香味的審評中,《大觀茶論》比陸羽的《茶經》更清楚詳細。在茶道精神方面,陸羽提出了“精行儉德”,而趙佶提出了“清和澹靜”,境界更深了一層。這是宋代品茗鬥茶更加深入的客觀反映。

《大觀茶論》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趙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國,最後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但他是一位風流文人,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尤其是詩詞書畫更是有名。25歲時作《桃鳩圖》成為遺世國寶。他是中國惟一一位寫茶書的皇帝。 作者蔡襄。本書是作者於宋代治平元年(1051)給皇帝進的書表。全文約1000字。宋代貢茶以北苑茶為主(產於福建建安),蔡襄時任福建轉運使,監造北苑貢茶。他曾繼丁謂獻龍團茶後又造小龍團獻給皇帝,深得皇帝賞識,於是以善於識茶、製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經常問他一些建茶的問題。但陸羽《茶經》上未論及建茶,丁謂《茶圖》中只談了採製。所以寫了《茶錄》上呈皇帝,以答提問。全書有前序後序。中間正文分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前序是寫為什麼要寫《茶錄》,後序是寫他上奏皇帝的《茶錄》手稿被祕書竊去,後被人購買而刊出,但錯誤較多。所以修正後於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於石上以永遠流傳。

另一本《茶錄》是明代張源於1595年前後寫成的。全書1500字,分採茶、藏茶、火候、辨湯、泡法、投茶、飲茶、色、香、味、茶變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盞、拭盞布、分茶盒、茶道等23節,各條篇幅不長,有的僅有幾句,但文筆簡潔有新意。不少內容突破了陸羽《茶經》中的提法,如對土壤的認識。書中對炒青綠茶的製法寫的簡明扼要,深得其法。並指明茶葉的品質與製茶的關係,這是茶葉加工上的一大進步。在泡茶上提出了與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湯須五沸,茶奏三奇”的觀點。五沸是:是:蝦眼、蟹眼、魚眼、連珠、湧沸,“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無聲”,要聽其聲看其湯。“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這三種投茶的方法到現在還在應用。還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壺燙盞。在品茶時以少為貴,“獨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錄》對茶的色香味,對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詳細的科學論述,在陸羽《茶經》的基礎上有了突破和創新。書的最後一節提出了“茶道”,並對“茶道”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是古代第三個提出“茶道”一詞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於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這本書可以説是古代的茶藝大全,對茶藝很有指導意義,建議茶館老闆抽時間看看。 是許次杼於明歷二十五年(1597)寫成的。全書約4700字。分產茶、古今製茶、炒茶、收藏、置頓、取用、包裹、日用置頓、擇水、口啜、論客、茶所、童子、飲時、不易用、良友、出遊、權宜、宜節、考本等36節。這些章節都是根據作者的體驗寫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觀點。在製茶中總結了炒青綠茶的優點。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體實用。泡茶方法寫得科學實際。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館初型)基本設置。

《茶疏》在最後的《考本》中提出“茶禮”,將飲茶從物質上升到精神。

作者許次杼,字然明,號南山,錢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詩,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長期生活在茶園中,能種茶製茶。 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也是中國古茶書中最大的。它洋洋10萬字,幾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書的資料。之所以稱《續茶經》,是按唐代陸羽《茶經》的寫法,同樣分上、中、下三卷,同樣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最後還附一卷茶法。

《續茶經》把收集到的茶書資料,按10個內容分類彙編,便於讀者聚觀比較,並保留了一些已經亡佚的茶書資料。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説:“自唐以後閲數百載,產茶之地,製茶之法,業已歷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於今,延燦一訂補輯,頗切實用,而徵引繁富。”這本書很值得一讀。

作者陸延燦,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縣(現武夷市)。在茶區為官,長於茶事,採茶、蒸茶、試湯、候火頗得其道。 在現代茶書中具有代表性,在綜合性茶書中水平是較高的。它是全國50多位茶葉專家,用了3年的時間編寫的,於1992年出版。全書分茶史篇、茶性篇、茶類篇、茶技篇、飲茶篇、茶文化篇及附錄七大部分共160萬字。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茶葉的起源和傳播、茶葉的性質和功能、茶葉的品類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貯存、茶的品飲和禮俗及茶與文化的關係,重點突出,簡繁分明,是一部科學性、文化性兼備的經典性著作。全書不論在廣度、深度,還是在精度上都具體體現了當代中國茶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繼唐代陸羽《茶經》問世1200多年之後具有現代水平的新《茶經》。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又出版了兩本茶葉大型圖書,一本是《中國茶葉大詞典》,一本是《中國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兩者都是集全國上百個茶葉專家編寫的。《中國茶葉大詞典》條目9972條,《中國名茶志》寫了1017種名茶。

能否推薦一些六堡茶的好書?

《六堡茶大觀》(作者:馬士成等著)推薦理由:《六堡茶大觀》高度體現出作為六堡茶工具書籍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既是一本六堡茶知識的百科全書,又是一座六堡茶文化的大觀園,是作為六堡茶書籍高端藏品的絕佳選擇。 

中國六堡茶》(最新版)作者:彭慶中;推薦理由:《中國六堡茶》注重科學性、實用性、可讀性,並且提出了“體感”的説法,提出品茶可以用心、用身體去體會,感受這個茶適合不適合自己,對身心有沒有滋養,感受身體對這個茶的需要。

《六堡茶大事典》(作者:彭慶中)推薦理由:該書介紹了六堡茶歷史文化以及工藝、品種、種類、品鑑等較為系統全面的內容。 

《六堡茶》(作者:梧州人文叢書編委會 編)推薦理由:該書圖文並茂,回顧了六堡茶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展示了六堡茶的歷史文化,揭示了六堡茶的品質特色及文化內涵,並且抒發了茶人的情與痴。

《思辨六堡茶》(作者:李賢武)推薦理由:本書從文化的層面上,運用大量的史實和研究成果,對六堡茶的歷史、品質、工藝,以及相關的茶藝,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整理、總結,使我們對六堡茶的文化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較明晰的認識。

《尋味六堡》(作者:童團結)推薦理由:《尋味六堡》是一本六堡茶的“故事書”,語言簡練,故事性與知識性深度融合,文筆流暢,情感豐富而細膩,裝幀設計獨具特色,圖文並茂,凸顯茶的“雅”文化。

《六堡茶韻》(作者:廣西電視台編)推薦理由:廣西電視台編著的《六堡茶韻(南方嘉木)》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清新雅緻的筆調,展示了六堡鎮的過去和現在,六堡茶的歷史傳承和茶船古道,六堡茶人對繼承、推廣和傳播六堡茶文化的無私奉獻,六堡茶產業發展現狀和願景,以及產業發展進程中存在的隱憂與思考等。

《老六堡圖》(作者:林平祥 等編)推薦理由:這本書裏保存了許多了上了年份的老茶的圖片以及幹茶、茶湯、茶底的圖片,裏面記載的茶品很多都已經非常稀有了。在本書開頭,還有一些部分地區茶行中人的專訪。

等等。

來源:公眾號“六堡茶微刊”文章《【乾貨】為啥你還是六堡茶小白?因為你都不知道大師讀什麼書》

我想開家茶葉店,但茶葉知識懂得很少,希望大家推薦一本書籍。

對茶我卻是喜歡,前段時間買了一本關於茶的書《品味清清茶香》,我這給喜歡茶的朋友作個簡介,有機會也去找來看看。

書中彙集了目前廣受大眾喜歡的眾多茶中珍品,並從茶的歷史、茶的品種、茶具的選用、茶的保健功能、茶點茶膳等各個方面全面地介紹了關於茶的知識。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黑茶等幾大類,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賦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是日本茶道的始祖。

中國人對茶很是喜愛,品茶亦如呂詩,真正的妙處是説不出的,自古就有人為其吟詩作畫。

——唐•元稹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勘誇。

中唐詩人元稹的這首寶塔詩,在歷代詠茶詩中頗為新奇,此詩構思精巧,短短七句,寫出了茶性、茶人、茶具、茶色、茶事、茶景和茶情都描寫得清幽淡雅,淋漓盡致,堪稱千古絕唱。

喝酒的都知道有一句話叫“酒品如人品”,喝茶的人也有一句話“茶品如人品”,品茶就如品人生,有人將不同年齡的人用不同的茶來做比喻:

10歲的人像“海馬宮”茶,人性初顯露,淡淡的青澀醇味,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的溪水;

20歲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識情懷,至真至純,滋味清香而氣色豔亮,有各自不同的美和媚;

30歲的人像“碧螺春茶”,閲盡人生去粗取精,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獨特的風格;

40歲的人像“西湖龍井茶”,簡單中體現了完美,成熟中體現了高貴,而這高貴是如此可以親近,繚繞回旋中歸於簡單;

50歲的人像“凍頂茶”,經歷了歲月磨練,開始磨練歲月,事過萬千,真情自然湧出;

60歲的人像“白蘭花茶”,經自然調和,收日月精華,滋味濃厚;

70歲的人像“銀針白毫”,已經不必看見全人,只見其一點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風華,人性已飄蕩其身形之外,與天地山水合一,過了70歲的人就像“壽眉”了,集眾茶的甘香於一體,經歷了性情愛慾而觀止。

《茶道從喝茶到懂茶》epub下載在線閲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茶道從喝茶到懂茶》王建榮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閲讀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jwuxcFyY4ZXHEA5rhl0a4Q

密碼:no26  

  書名:茶道從喝茶到懂茶

作者名:王建榮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年6月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茶道茶藝的百科全書,你所想知道的茶知識盡在其中。一問一答,讓你與茶道專家面對面,詳細解答鑑茶、買茶、茶具搭配、泡茶過程中的各種疑難問題。怎樣挑選西湖龍井?紫砂壺如何選?茶具怎麼保養?……本書讓你輕鬆掌握,由新手迅速蜕變成高手;更有茶人、茶事、茶史,讓你瞭解茶背後的點點滴滴。600餘幅精美清晰大圖,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和花茶,七大茶類一網打盡,完美展現名茶的幹茶、茶湯、葉底,讓你準確瞭解茶葉的具體特徵,幫助你更好更快地鑑別茶葉的優劣,使具體的區別可視可感,幫你認購好茶。沖泡方法更是一步一圖,一目瞭然,看到就會上手。全面的茶知識,幫助你選好水、用好器、品好茶,感悟人生的真諦,使你快速從茶葉門外漢進階為茶道高手,成為一個真正懂茶的人。本書堪稱是眾多愛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備的茶道茶藝寶典。

作者介紹:

國際十大傑出貢獻茶人,2013年度“陸羽獎”獲獎人,業界頂級專家。在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工作領域耕耘數十載,對中國茶文化和茶道茶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作為一名資深茶專家,他擅長於將專業全面的茶知識,用文字通俗地表達出來,傳授給愛茶人士。他常説:“茶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他不僅教授泡茶技巧,還教會我們品味茶的苦澀甘甜,從品茶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使越來越多的愛茶人士從喝茶步入懂茶的境界,成為茶道高手。    

《不可不知的茶道常識》pdf下載在線閲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不可不知的茶道常識》百度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CrPzf-faBN0DrowY-T8-Sg

?pwd=yj 提取碼:yj

簡介:本書乃由六大體系構成,以茶為主線,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茶道常識問題鋪設組成,囊括了大觀茶事、就茶論茶、悠然説器、水好茶成、泡茶技巧和選購與存儲六大部分。對沏茶、飲茶、品茶、茶器、佳水、茶健康、茶選購、茶存儲等的茶的每個環節均有涉及,是你在市場上很難尋見的,一本好的茶書是進入茶領域的指路燈。    

《茶之書》講述了什麼內容,為何喜歡喝茶的人都愛看呢?

《茶之書》講述的內容

茶道,是在日常污染之間,因由對美的傾慕而建立起來的心靈儀式。茶道教人純淨和諧,理解互愛奧義,並從秩序中挖掘出浪漫的情懷。它是一種温柔的嘗試,試圖在我們所知的生命無窮盡的不可能中,來成就那些微小的可能,因而本質上是對不完美的崇拜。

圖1

《茶之書》主要內容簡介:茶文化體現了東方文化的深層精髓。茶的原理不僅止於一般所言的審美主義,而且與宗教、倫理合而為一。它為我們定義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讓所有信奉茶道的人們成為懂風情、有品位的精神貴族,體現了東方美學思想的真實內藴。

喜歡喝茶的人都愛看《茶之書》的原因

在日本,茶道成為了一種“唯美的信仰”,它代表着一種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尋求完美可能的温柔嘗試”,是對“殘缺美”的崇拜,是讓人們在庸碌俗物中尋找和體驗美的啟示。第一章的題目《人情隱於碗》,直白明確地道出了茶道代表的人生觀。所以喝茶的人喜歡看。

圖2

即人生是不完美的,是亦莊亦諧、禍福相依的,是追求完美的過程:“在日本人的觀念裏,若有人無法領會亦莊亦諧、禍福相依的人生意味,會被認為是‘無有茶氣’。反之,對人世間的疾苦視若無睹,恣意妄為、放浪形骸者,便被稱為‘茶氣過盛’。”

茶道之哲學精神

茶之哲學,並非像我們通常對此理解的那般僅是一種唯美的趣味,它同時融合倫理與宗教,表達了我們對於人類與自然的全部見解。茶是保健學,因為它強調潔淨;茶是經濟學,因為它顯示了樸素中的舒適而非繁複昂貴的樂趣;茶是精神的幾何學,因為它定義了我們對於宇宙自然的分寸感。它使它的信仰者成為精神上的貴族,故而代表了東方民主的精髓。這也是喜歡喝茶的人看《茶之書》的原因之一。

圖3

依茶道之精神,茶的品鑑亦講求真心喜愛,而非人云亦云。岡倉天心以“伯牙馴琴”的事例,來表達品鑑時應有的心境,即與藝術互謙互讓的精神,而非進行自我展現的傲慢和虛榮。“藝術的價值取決於我們的領受程度”,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那獨一無二的個性限定了我們的理解能力。

圖4

宇宙之大,但我們所見的終究都是我們自身的形象——我們特有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對食物的感知方式。茶人們,也只是基於各自的鑑賞能力來謹慎地收藏物品。”能夠突破凡俗的論調、不迎合地忠於自己的審美,才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反觀當下許多以品牌論優劣、以價格論物之貴賤的商家和顧客,實在使人醍醐灌頂。這也是喜歡喝茶的人愛看《茶之書》的原因。

TAG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