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信陽毛尖的傳説

信陽毛尖的傳説

據傳,信陽毛尖茶起源於唐代,是一位名叫王善士的茶農所創。王善士在採茶時,發現自己採摘的茶葉在製作過程中異常鮮嫩,口感甘醇,因而不斷嘗試改進製茶的方法,最終創造出了信陽毛尖這一品種。

歷經數百年發展,信陽毛尖逐漸成為中國茶葉中的一朵瑰寶,備受茶客推崇。傳説在古代,有許多文人雅士鍾愛信陽毛尖,甚至在乾隆年間,皇帝曾下令品評各地茶葉,最終評出了“金駿眉”和“信陽毛尖”兩大茶王。在當時,信陽毛尖被譽為“非出之茶,登天之品”。

今天,信陽毛尖已成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伴隨着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而廣受歡迎。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信陽毛尖茶的傳説_信陽毛尖的歷史

信陽毛尖茶歷史悠久,也有着關於信陽毛尖的很多 傳説 。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信陽毛尖茶的傳説,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信陽毛尖傳説一

  據傳,信陽毛尖開始種在雞公山上,叫“口脣茶”。這種茶沏上開水後,從升起的霧氣中會現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飄飄飛去;品嚐起來,滿口清香,渾身舒暢,能夠醫治疾病。這口脣茶原是九天仙女種的,她們咋會來到人間種茶呢?這事還得從雞公山談起。先前,雞公山沒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蟲成災,不知從哪裏飛來一隻神雞,把害蟲叨個一乾二淨,住了下來。它天天報曉,啼叫一聲,響遍天下,因此人們就給這座山起名雞公山。各種害蟲再不敢在這裏逞兇了,雞公山上從此草綠樹旺,鳥語花香,成了人間仙境。

  瑤池的仙女們聽説人間的雞公山勝過仙宮的百花園,都想一飽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請求。王母娘娘也是個愛遊山玩水的人,理解宮女們的心情,答應分批讓她們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條,一旦有人下去後產生邪念,與人婚配,除了懲罰本人,這輪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仙女們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輪不到頭上,她們向王母娘娘保證嚴守法規。王母娘娘愛喝茶,對司管仙茶園的九個仙女另眼看待,讓她們首批離開了瑤池。

  九個仙女來到雞公山,拜見雞公後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王母娘娘限他們三日就是人間三年。眾仙女把雞公山的怪石奇峯、山泉瀑布、名茶異草的春夏秋冬四時景色都看遍了,離回去的時限還有二年呢。她們商量要辦件好事,給雞公山留下紀念。辦啥好事呢?為首的大姐説:“雞公山應有的都有,有的都好,唯有一點不足。”眾姐妹齊問:“哪一點?”我倒有個想法,咱九姐妹化作九隻畫眉鳥,回到咱那仙茶園裏銜來茶籽,不就補上了這個不足嘛!不知眾位姐妹願不願出這把力?從仙女一聽無不叫好。她們又問,銜來茶籽不難,交給誰種呢?大姐手往山腳下一指,大家看見一片竹林裏有幾間茅屋,心裏都明白了。

  那間茅屋裏住着一個年輕人叫吳大貴,是個讀過書的人。只因爹媽先後去世,剩他獨自一人。他白天種地砍柴,晚上還要温習功課,準備科場應試。屋裏牆上貼張白紙,上邊寫着“寂寞獨有,清貧無雙”。這天夜裏,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仙女從雞公山上下來對他説:“雞公山水足土肥,氣候適宜種茶。從明天開始,有九隻畫眉鳥從仙茶園裏給你銜來茶籽。你在門口的一棵大竹子上繫個籃子,把茶籽收下,開春種到坡上。到採茶炒茶的時候,我和姐妹們來給你幫忙。”吳大貴醒來心裏好喜:哎呀,是我吳大貴勤奮讀書感動了神仙啊!可種茶能給我帶來多大好處呢?別急別急,有道是天機不可泄露,內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種就種吧。

  第二天一大早,吳大貴起牀,半信半疑地拿個籃子,繫到門口那棵大竹上。繫好,他扭頭要回屋,只見一隻畫眉鳥箭一般飛來,把嘴裏銜的東西往籃子裏一放,又飛走了。吳大貴很驚奇,取下籃子一看,果然是一顆種子,雖沒見過,他相信就是夢中所説的茶籽。接着,一隻只畫眉鳥穿梭般地飛來飛去。九隻畫眉鳥各銜來一顆種子後,稍停一會兒,又是一輪。如此銜了三天三夜,共銜來茶籽九千九百九十九顆。吳大貴很高興,小心地把茶籽 收藏 起來。

  第二年一開春,吳大貴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顆茶籽全種到山上。 清明 過後茶籽發芽,見風就長,幾天長成了茶林。這時仙女又給吳大貴託夢,讓他準備炒茶的大鍋。

  吳大貴準備停當,來到茶林一看,又驚又喜。只見九個仙女正在採茶,個個柳眉杏眼,面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他們採茶不用手,而是用口脣,看那紅豔豔的小口脣一張一合,又輕又快,採下了一個個油嫩的茶尖。前邊剛採過,後邊又長了出來。採了一會兒,九個仙山甩開衣袖,一邊舞,一邊唱起了《茶歌》。只見她們一替一句地唱道:茶樹本是仙宮栽,姐妹銜籽人間來。頭採(茬)採完二採旺,早採是寶晚是柴。春茶苦來夏茶澀,秋茶好喝不能摘。細緊光直多白毫,又提精神又消災。千家萬户笑顏開!

  歌罷舞畢,為首的大姐走到吳大貴跟前説:“這位大哥,俺姐妹採的不少啦。我給你燒火,咱去炒吧!”吳大貴笑着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紮成掃帚,讓他在鍋裏不停地攪動。吳大貴只覺得茶香撲鼻,快把他薰醉了。現在茶鄉炒茶還是女的燒火,男的掌鍋;採茶也是女的,邊採邊唱。這都是那時傳下來的習慣。

  就這樣,她們採着炒着,一直忙到 穀雨 。仙女們走後,吳大貴沏上一杯新茶品嚐。開水一倒,只見慢慢升起的霧氣裏現出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地飄飄飛去。吳大貴端起茶杯一嘗,滿口清香,渾身舒暢,精神煥發。這樣好的茶,起個啥名呢?吳大貴想:茶籽是畫眉鳥用嘴銜來的,茶是仙女用口脣採的,就叫“口脣茶”吧。

  消息一傳開,義陽知州聽説了,馬上派人來要茶,拿回去泡上一看,搭口一嘗,拍案叫絕。當即定為貢品,要孝敬朝延老子。那時是大唐的江山,當朝皇上就是唐玄宗。知州把口脣茶親自送到朝裏,又稟明瞭它的來歷,玄宗大喜。朝中第二個喝到口脣茶的是皇上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她當時精神不爽,一杯口脣茶喝下去,病體痊癒,唐玄宗高興了,對口脣茶大加讚賞,傳下聖旨:一要在雞公山上修千佛塔一座,感謝神靈;二規定“口脣茶”年年進到朝延,民間不得飲用;三是賜吳大貴黃金千兩,要他用心護理茶林;四是給義陽知州升宮加俸。

  吳大貴這一下子發大財,又是買田地,又是建宅院,成了雞公山的首富。地方上的大小官史誰敢小看?這一來他腰桿硬了,便欺鄰害户,壓榨百姓。吳大貴沒成親,不少喜歡攀高接貴的人都去説媒,快把門檻給踢折了。但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名門千金,他一個也看不上眼。因為和那九個仙女相比都差得太遠了。這時候,他再也讀不進去書了,趕考的事早丟到腦後。吳大貴想:仙女們託夢叫我種茶,準是讓我先發了財,然後再和我成親。現在我金錢有了,只等明年採茶時,九個仙女一來,就都是我的啦。牛郎也不過配個織女,我吳大貴要獨佔九個仙女,這真是天意呀天意!

  第二年清明前,吳大貴把九個新娘的洞房和成親的一應事物早籌備好了。過了清明,他天天到茶林等候。茶葉該採那天,仙女們準時來。吳大貴上前打躬作揖道:“九位姐妹,您勞神出力讓我發財,我知道大家的美意。今後這茶不勞姐妹們採了,我已僱了人,讓他們幹吧。諸位也該跟我享福了。我把婚禮都準備好啦,咱們下山拜堂成親吧。”九個仙女自從離開瑤池,哪敢忘了母娘娘的法規?不論哪個縱有思凡之意,為了不壞姐妹們輪流下來觀看的機會,也不願意在這時候私配情郎。她們沒想到一年前還在發奮讀書的吳大貴,有了金錢便喪志貪色,變得這樣快。姐妹們又羞又惱,轉身去找雞公去了。

  雞公聽仙女們説後大怒:“當年我到此山,就是為了消滅害蟲,想不到又出一條!”雞公翅膀一閃,飛下了山頭。它飛到吳大貴的院子上空,振翅一扇,下面成了火海。雞公又飛茶林,伸出巨爪一扒,挖出三條深溝,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茶樹毀掉了九千九百九十七棵。剩下兩棵留個種子,現在還在深溝上邊的懸崖上長着。

  這時候,唐玄宗敕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塊神 浮雕 已由監工從長安送到離雞公山不遠的車雲山下。監工得知吳大貴死於火海,“口脣茶”茶林被毀,也不去雞公山了,把千塊浮雕放在車雲山下,回京交旨去了。後來,車雲山栽上“口脣茶”茶籽,長得特別好,又代替吳大貴的“口脣茶”年年進貢,成了唐朝有名的“義陽土貢茶”。後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車雲山上,現在還保存着。“口脣茶”再也沒有了,只留下這個 故事 ,傳為美談。

  信陽毛尖傳説二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親們在官府和老財的欺壓下,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怪病,瘟病越來越兇,不少地方都死絕了村户。一個姑的閨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能給鄉親們治病,她四處奔走尋找能人。

  一天,一位採藥老人告訴姑娘,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盡,並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條小溪邊。這時,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裏,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她順着泉水向上尋找,果然找到了生長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子。

  看管茶樹的神農氏老人告訴姑娘,估下的種子必須在10天之內種進泥土,否則會前功盡棄。想到10天之內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搶救鄉親們,春姑難過得哭了,神農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便變成了一隻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羽毛的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這時,她的心血和力氣已經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

  不久茶樹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羣羣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裏,病人便馬上好了,從此以後, 種植 茶樹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信陽毛尖傳説三

  在民間和史料上有幾個關於信陽毛尖的傳説,其中的一個是這樣子的。很久很久以前,信陽這個地方並沒有人種植茶樹,山上也沒有茶樹,當地的人生活的十分的貧苦,貪官和地主相勾結,不斷的對貧苦百姓進行壓榨,使得他們的生活是雪上加霜。後來,當地流傳了一種怪病,人們無法將其醫治,漸漸的怪病不斷傳播開來,死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有的在一個村莊都找不到幾個還能活的下來的人。

  在一個患病的小村莊裏住着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名字叫村姑,她看到這種情況心急如焚,她很想幫助病人們卻又為力。只能四處尋找治療之策。有一天,她碰到了一個老人家,那個老人家告訴她只要翻山越嶺走上幾十天的路,在一處山上生長的一種可以治療這種病的樹。春姑按照老人家的話去尋找在走了九十多天的路後筋疲力盡倒在了溪邊,這是一片葉子隨水流流到了她身邊,她無力的提起葉片放入口中,感覺好了起來,繼續尋找找到了茶樹。

  這時看樹的神仙告訴她摘下的種子,十天內必須種到土裏,然後才能長成,可是回去十天肯定不行,於是擔心起來,神仙知道了就將其變為了畫眉,這樣春姑趕緊飛了回去,用盡全身力氣趕回去,將種子放入泥土中,春姑因心力憔悴變成了石頭守護的茶樹,後來茶樹長成了,從林中飛出許多的小畫眉將茶葉一片片放入病人口中,人們的病就都好了。從此以後信陽的人們開始了茶樹的種植。

  信陽毛尖的歷史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初一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書信吧,書信是人們用於表情達意的一種交際工具。那麼你有了解過書信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信陽毛尖初一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信陽毛尖初一作文1

  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的信陽毛尖,產於南到大別山北坡的譚家河、李家寨,蘇河、卡房、箭廠河、天瀑等地。

  關於信陽毛尖,有這麼一個傳説。它開始種植在雞公山上,叫“口脣茶”。這種茶沏上開水後,從升起的霧氣中會出現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飄飄飛去,品嚐起來,滿口清香,渾身舒暢,能夠醫治疾病。這種口脣茶原是九天仙女種的,她們怎麼會來到人間茶呢?這事還得從雞公山談起。先前,雞公山沒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蟲成災,不知從哪裏飛來一隻神雞,把害蟲叨個一乾二淨,住了下來。它天天報曉,啼叫一聲,響遍天下,因此人們就給這座山起名雞公山。各種害蟲再不敢在這裏逞兇了,雞公山上從此草綠樹旺,鳥語花香,成了人間仙境。

  信陽毛尖的採摘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每年清明節過後採摘,茶汛便開始了。

  陽春三月,茶芽開始萌發,“清明節”過後開始採摘,“穀雨”前普遍開採。春茶採摘時間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採的.為春茶,也叫做“頭茶”,開採的頭兩天,數量很少,稱之為“跑山尖”,多在“穀雨”前採製也稱為“雨前毛尖”。

  把細嫩的嫩葉芽均整,炒制一公斤的信陽毛尖需十萬多芽頭,接着開始炒,漸漸地,你會問道一種香氣撲鼻的味道,這時茶葉不焦、不斷,可香氣撲鼻了。

  夕陽西下,在院中擺上一張桌子,取一套茶具,倒上剛剛燒開的温開水,分別放一小撮信陽毛尖,輕輕抿上一口,可真是爽啊,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那種香氣也會傳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信陽毛尖以它的香、味,取得了上萬人的愛戴,這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可真不愧是十大名茶之一。

信陽毛尖初一作文2

  我的家鄉在河南信陽,是一個人傑地靈,物產豐富的好地方,也是毛尖茶的出產地。

  信陽工廠很少,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漫山遍野長滿了碧綠的毛尖林,一望無際,使人歎為觀止。品嚐着毛尖茶,芳香四溢,令人陶醉於那撲鼻的茶香之中。

  在清明前後,毛尖茶葉大概已長出嫩芽了。這時,成百上千的姑娘們腰間掛着籮筐,一個一個排着隊伍,有序地上山採茶。她們把嫩嫩的茶尖輕輕摘下,放入籮筐中,一邊採茶一邊高聲歌唱,摘滿一籮筐,便拿回家中。把茶葉拿回家中後,先放入鍋中炒一番,炒好後,,撈起來再用手反覆搓,搓成卷卷,然後放入鍋中烘乾,最後用消毒過的包裝袋包裝好,香甜的毛尖茶葉就完成了。

  品嚐毛尖茶時,也別有一番情趣。泡好的茶芳香四溢,清香,濃香,醇香一起撲面而來,另你垂涎三尺。拿到茶,抿一口,滿口都是苦味;然而先苦後甜,多品嚐幾口,就能感受到淡淡的甜味。多品一口茶,就會多一分樂趣。

  毛尖茶確實好,就是要有人品。人生不僅僅是一杯濃茶,更是激盪趨於平靜,絢爛歸於素雅。人生這杯“茶”,飽含着千百中滋味,無論是苦,是甜,都要用畢生精力去沖泡,用整個身心去品嚐,去體驗。

  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做客,來品嚐甜美的信陽毛尖茶。

口脣採茶工藝的口脣茶的傳説

口脣茶,其實就是信陽毛尖,聽説最早的時候是種在信陽的雞公山上,那個時候大家都管它叫口脣茶,按照網絡流傳的一種説法,南灣湖口脣茶是用嘴脣採下的,因此稱為“口脣茶”。但這被認為只是商家炒作的一個方法,實際上真正的口脣茶源自一個神話傳説。

雞公山有一個年輕人叫吳大貴,是個讀過書的人。只因爹媽先後去世,剩他獨自一人。他白天種地砍柴,晚上還要温習功課,準備科場應試。屋裏牆上貼張白紙,上邊寫着“寂寞獨有,清貧無雙”。這天夜裏,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仙女從雞公山上下來對他説:“雞公山水足土肥,氣候適宜種茶。從明天開始,有九隻畫眉鳥從仙茶園裏給你銜來茶籽。你在門口的一棵大竹子上繫個籃子,把茶籽收下,開春種到坡上。到採茶炒茶的時候,我和姐妹們來給你幫忙。”吳大貴醒來心裏好喜:哎呀,是我吳大貴勤奮讀書感動了神仙啊!可種茶能給我帶來多大好處呢?別急別急,有道是天機不可泄露,內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種就種吧。

第二天一大早,吳大貴起牀,半信半疑地拿個籃子,繫到門口那棵大竹上。繫好,他扭頭要回屋,只見一隻畫眉鳥箭一般飛來,把嘴裏銜的東西往籃子裏一放,又飛走了。吳大貴很驚奇,取下籃子一看,果然是一顆種子,雖沒見過,他相信就是夢中所説的茶籽。接着,一隻只畫眉鳥穿梭般地飛來飛去。九隻畫眉鳥各銜來一顆種子後,稍停一會兒,又是一輪。如此銜了三天三夜,共銜來茶籽九千九百九十九顆。吳大貴很高興,小心地把茶籽收藏起來。

第二年一開春,吳大貴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顆茶籽全種到山上。清明過後茶籽發芽,見風就長,幾天長成了茶林。這時仙女又給吳大貴託夢,讓他準備炒茶的大鍋。吳大貴準備停當,來到茶林一看,又驚又喜。只見九個仙女正在採茶,個個柳眉杏眼,面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他們採茶不用手,而是用口脣,看那紅豔豔的小口脣一張一合,又輕又快,採下了一個個油嫩的茶尖。前邊剛採過,後邊又長了出來。採了一會兒,九個仙山甩開衣袖,一邊舞,一邊唱起了《茶歌》。只見她們一替一句地唱道:茶樹本是仙宮栽,姐妹銜籽人間來。頭採(茬)採完二採旺,早採是寶晚是柴。春茶苦來夏茶澀,秋茶好喝不能摘。細緊光直多白毫,又提精神又消災。千家萬户笑顏開!歌罷舞畢,為首的大姐走到吳大貴跟前説:“這位大哥,俺姐妹採的不少啦。我給你燒火,咱去炒吧!”吳大貴笑着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紮成掃帚,讓他在鍋裏不停地攪動。吳大貴只覺得茶香撲鼻,快把他薰醉了。現 在茶鄉炒茶還是女的燒火,男的掌鍋;採茶也是女的,邊採邊唱。這都是那時傳下來的習慣。 就這樣,她們採着炒着,一直忙到穀雨。仙女們走後,吳大貴沏上一杯新茶品嚐。開水一倒,只見慢慢升起的霧氣裏現出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地飄飄飛去。吳大貴端起茶杯一嘗,滿口清香,渾身舒暢,精神煥發。這樣好的茶,起個啥名呢?吳大貴想:茶籽是畫眉鳥用嘴銜來的,茶是仙女用口脣採的,就叫“口脣茶”吧。

少女舌尖採茶是哪種茶?

口脣茶,其實就是信陽毛尖,聽説最早的時候是種在信陽的雞公山上,那個時候大家都管它叫口脣茶,按照網絡流傳的一種説法,南灣湖口脣茶是用嘴脣採下的,因此稱為“口脣茶”。但這被認為只是商家炒作的一個方法,實際上真正的口脣茶源自一個神話傳説。

據民間傳説和歷史資料的記載,口脣茶是歷朝歷代的宮廷貢茶、此茶都是經過來採集的,由的口脣採集新鮮的芽葉,然後存放在採茶的,通過採茶的體温進行茶葉的“初烘”,因此有些資料的記載中,“口脣茶”也稱“乳香茶”。

口脣採茶程序

1、口脣茶專用的裝茶工具茶柳情是用信陽出名的柳編精製而成的,在使用的時候把茶柳情放在採茶工的胸間,接收採茶女用嘴咬下的嫩茶葉。

2、通過用嘴採摘春茶,炒成後揣入懷中,通過體温來窨制。

信陽毛尖始於什麼時候?

在"茶"的名字叫"茶"之前,信陽毛尖就有了。信陽毛尖可以説是始於東周的。

茶,最早叫荼、茗、葭萌……。據考證,到了唐代才正式叫茶。茶從一開始出現,就受到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的親睞,由於雲貴川距當時的都城路途遙遠,茶葉轉運困難,保鮮儲運技術達不到等原因,茶葉到達貴族口中時,已失去了其應有的品味,於是由茶葉的轉運變成茶樹的遷移。

東周時期,河南是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京都在洛陽),茶樹沿川陝大道向北傳入陝西。由於秦嶺以北氣候寒冷,茶樹不能向西北推移,只能沿漢水東移。人工種茶沿漢水經湖北襄陽引種到河南信陽,之後又向東傳至光州(今光山一帶)、潢川、商城、固始等地。戰國時代,安徽、山東成為、經濟中心,茶樹再向東移入安徽西部壽州(六安),就形成了著名的淮南茶區,這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八大茶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茶區。

素有"茶聖"之稱的唐代陸羽在《茶經·八之出》中有"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今信陽一帶)、舒州次……。"之説。《茶經》問世後,"茶"一詞被官方和民間廣泛採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驚歎"淮南茶,信陽第一"。

茶傳入信陽後,隨着官府和寺廟僧眾的推廣引種,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到了宋代,信陽茶區又有擴大,除信陽、光山有賣茶場外,固始、商城等也被列入當時的國家重點茶區,信陽成為全國13個賣茶場之一。北宋時期,信陽產茶葉達10萬斤,佔全國13個賣茶場交易總量的五分之一。到清朝,信陽種茶麪積又擴大到六個縣,面積達2萬畝,產量約300噸。清朝末期,成立了"八大茶社",隨着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炒茶師傅在"走出去,請進來"的基礎上,學習借鑑別人的炒制技術,結合實際,1913年終於創制出了用生熟鍋大帚把炒制,經過殺青、揉捻、理條、烘乾、撿剔等主要工序製作的信陽毛尖。1915年,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舉行萬國博覽會,在博覽會上信陽毛尖一舉奪得金獎。從此,信陽毛尖成為河南省的優質綠茶代表。

豫行記之茗茶~信陽毛尖/石花茶/佛茶

既然來到河南,自然不能不聊一下這裏的名茶:

其一:信陽毛尖。我們也特地到了信陽,通過各種途徑瞭解到這款名茶的信息,分享給茶友……

信陽毛尖是在清代末年的時侯上市的,屬於綠茶,其茶區分佈廣、資源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關於烏牛早—烏牛早茶永嘉烏牛早茶是近年的新創名茶,因主產於永嘉烏牛鎮而得名。是我國茶類中特早發芽的品種,3月上旬即可採制。烏牛早於2012年引進信陽成為現今信陽本地茶樹品種第四大類,分別是信陽旱茶、福鼎大白茶、烏牛早、深山野茶,以上四種中佔有量最大屬福鼎大白茶,其次是信陽旱茶,而後的這些極為少見。

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把全國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以光州(今潢川縣)上,義陽郡(今信陽市)、舒州次……”。北宋時蘇東坡稱,“淮南茶信陽第一。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信陽地域固始縣出土文物的千年古墓中挖掘有茶葉,資格證書至今已有2300很多年。,茶葉生產製造繼清代以後,又獲得大力推廣,茗茶生產工藝日趨健全。信陽茶區又依次創立了五大茶社,再加清代的三大茶社通稱為“八大茶社”。

在民俗和歷史資料上幾個有關信陽毛尖的傳説故事,在其中的一個是這樣子的。好久好久之前,信陽市這個地方並沒人栽種茶樹,山頂都沒有茶樹,本地的人衣食住行的十分的貧困,分子和大地主相勾結,持續的對貧困老百姓開展榨取,促使她們的生活是始料不及。之後,本地廣為流傳了一種絕症,大家沒法將其治療,逐漸的絕症持續散播起來,死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有的在一個村子都找不着好多個還能活的出來的人。

在一個生病的小村莊裏住着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女孩姓名叫農家女,她見到這類狀況心急火燎,她很想協助病大家卻又束手無策。只有四處尋找醫治之策。有一天,她遇到了一個老人,哪個老人告知她要是跋山涉水踏入幾十天的路,在一處山頂生長髮育的一種能夠 醫治這類病的樹。春姑依照老人得話尋找在離開了九十多天的路後精疲力竭倒在了溪水,它是一片葉子隨流水流來到她身旁,她乏力的提到葉子放進嘴中,覺得好啦起來,再次找尋找到茶樹。

這時候看樹的仙人告知她取下的種子,十天內務必種到土裏,隨後才可以長出,但是回來十天毫無疑問不好,因此擔憂起來,仙人知道就將其變成了啄木鳥,那樣春姑趕快飛回來,耗盡滿身氣力趕回去,將種子放進土壤中,春姑因心力憔悴變成了石塊守衞的茶樹,之後茶樹長出了,從林中飛出很多的小啄木鳥將茶葉一片片放進患者嘴中,大家的病就都好啦。從今以後信陽市的大家開始了茶樹的栽種。

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是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五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

這次就是有機會,我倆實地到了信陽毛尖的原產地瞧一瞧,看看產出這樣的好茶的地方是多麼的鐘靈毓秀山青水淨了。

其二:[嵩山石花茶]

嵩山麥飯石是一種天然中藥石,開發利用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據《本草綱目》記載,其氣味甘温無毒,可治療一切癰疽等雜病。嵩山石花茶就是選用嵩山麥飯石為原料、並配以野菊花、野薄荷、山竹葉、土枸杞等十餘種天然植物和礦物,依照佛、儒、道家傳統飲茶配方,用現代技術精製而成。具有清熱明目、生津潤喉、利尿解酒、降脂降壓、清除燥熱等功效。其茶味口感清爽,回味醇香。

該品經現代技術分析檢驗,含多種揮發油、多糖苷、氨基酸、抗菌素和多種維生素,不含咖啡因,適宜男女老幼四季飲用。沖泡時杯中呈現鮮花狀,集觀賞、飲茶、保健於一體,是當今生活中的理想飲品和饋贈佳品。

其三:[嵩山佛茶]

嵩山佛茶是王寺的特產,是寺內方丈釋延佛大師根據名貴中草藥的藥理功能,研製出對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保健飲品。佛茶主要成份:有王寺院內一千九百多年曆史的古老銀杏樹的銀杏葉,有主產於嵩山的金釵、首烏、靈芝、玉竹、絞膠藍、黃芪、鬼針草及青藏高原珍貴的冬蟲夏草等十幾味名貴中草藥配合上等茶葉,精心加工配製而成。對人體有活血化瘀、補氣補血、防癌抗癌、清熱排毒、調解陰陽、降低血脂、安神醒腦、生津養顏、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獨特功能。嵩山佛茶是現代人們生活中最理想的保健飲品,也是饋贈親友最佳的健康禮品。值得一提的是:嵩山佛茶經眾僧“佛事加持”。

毛尖是什麼茶型

毛尖茶是屬於綠茶類的茶品,在我國的黃山、湖南信陽、溈山等地都有毛尖的出品。在各地毛尖茶的命名上,是用地名加毛尖茶來命名,以便區分的。毛尖茶之所以獲得此名是與其本身的茶葉特性分不開的,毛尖形容松針,外形纖細緊直,茶葉品質十分的好。

毛尖茶以信陽毛尖為代表,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毛尖茶是用採摘的新葉進過篩分,殺青,揉捻、烘乾等工藝製作而成,不發酵。成品茶和沖泡好的茶葉以綠色為主。

信陽毛尖又被成為“口脣茶”。傳説是仙女用雙脣採下,因為用手指掐下來的茶葉,其掐痕在製成茶葉後仍去不掉。所以又把信陽毛尖叫作“口脣茶”。信陽毛尖有細、圓、直的特點,如鋒芒,亦稱"豫毛峯"。.信陽毛尖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信陽毛尖又被譽為綠茶中的極品。西湖龍井是綠茶的絕品。陸羽泡茶的西湖古樹龍井,是羣體種龍井茶。色澤比普通龍井要更偏黃或偏綠一些,葉形也相對要瘦,口感更醇厚,香氣也有點特別,是帶有花果香的炒豆花香。剛開始入口會帶有點苦澀,然後回甘也來的非常快,而且持久。

羅山茶葉歷史

信陽毛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歷史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茶樹的故鄉。據史載,我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高原,隨着氣候以及、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而傳到祖國各地以至外國。陳椽教授所著《茶葉通史》中就這樣記載着:“西周初年,雲南茶樹傳入四川,後往北遷移至陝西,以秦嶺山脈為屏障,抵禦寒流,故陝南氣候温和,茶樹在此生根。因氣候條件,茶樹不能再向北推進,只能沿漢水傳入東周中心的河南(東周建都河南洛陽)。茶樹又在氣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見信陽種茶歷史之悠久。

唐代,全國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縣)上……”。舊信陽縣誌記載:“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載,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裏年平均氣温為15.1℃,一般年份界於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温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温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温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温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這些自然條件,都是茶樹生長生育所需要的適宜範圍。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裏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佈,植被豐富,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温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正如羣眾常説的,“雲霧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陽處於北緯31º43¹至32º37¹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温較低,很有利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這正是炒制優質綠茶所不能缺少的。歷來為多人嚮往的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備這樣得天獨厚的典型生態環境,生產出來的信陽毛尖,內含有效物質豐富,香高味爽。據中國茶科所對車雲、集雲、黑龍潭等幾個名山的春茶一級毛尖茶樣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為3.62 —4.34%,咖啡鹼4.06—4.73%,兒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為43%左右,高的達46.5%,高出國家標準≥39%。所以,信陽毛尖香高味濃又鮮爽,多次沖泡,香味猶存,魅力誘人。

茶葉歷史故事

隨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畝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靈山大佛腳下,在千年祥符禪寺大殿之後,隱藏着鬱鬱葱葱的半畝茶田。茶田裏生長着一種野靈山茶。後因其生長在佛像之前,深深禪院之中,且頗具靈氣,故稱其為“佛前半畝茶”。關於這半畝佛茶的神祕傳説一直以來流傳甚廣。

靈山茶園東側,有兩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隨着茶園和古寺,就傳續着“佛前半畝茶”的神奇傳説。

“佛前半畝茶”即採自佛腳下的這塊古老野生茶田,誰也不知道這茶田從何而來,又是誰攜了一抔種子隨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們偶然間發現柳枝發芽了才知道春的到來一般,一位高僧發現了它的存在。聞其芳香沁人心脾,觀其葉片翠嫩欲滴,於是那位高僧採擷一抔嫩芽,用靈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質樸的茶具、最簡單的工序將其烹煮,沒想到竟成就了最純粹的茶香,茶聖陸羽偶遇此地,聞此奇香求之,後為之取名“佛前半畝茶”。

還有文獻記載,相傳乾隆與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於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身體皆出現不適,導致食慾不佳。縣令向其推薦了“佛前半畝茶”,在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飲後立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胃口大開。據説乾隆的那個妃子當時帶了許多“佛前半畝茶”回宮,天天煮茶喝,容顏變得越來越嬌嫩,性子也變得越來越温順,大受乾隆寵愛,最後活到了近八十高齡。此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間因此戲稱為“雙龍會”。

光影流轉,靈山“佛前半畝茶”每日沐浴着靈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長,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養。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飲,一碗茶湯裏不僅包含着福氣、靈氣,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亦有增長智慧之啟迪。

佛家説: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一片茶園彷彿都有着靈氣,品起來香氣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畝茶。在獨具禪意的靈山精舍內,和睦莊嚴的大佛腳下,看國內著名茶道法師在優雅環境氛圍中,結合靈山勝境的禪意文化,依據禪茶的特質,展示精彩的茶藝表演,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靜自然,真謂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時,取一瓢靈山甘泉水,泡一壺“佛前半畝茶”。於茶香之中,放下煩惱,順着昔日茶聖陸羽的腳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時的好茶,去體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歡喜,與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來如願”的人生。

信陽毛尖的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歷史溯源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信陽茶列為當時 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 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 湛,製茶工藝越來越講究,在清末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清光緒末年,原來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葉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 倡議。

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彭清閣等人 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 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年-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 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 製茶。

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 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〇。 5米、把粗0。

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 大帚把代替揉捻。

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均具有一 定規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 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 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改生鍋用小帚把炒製為生熟 鍋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

信陽茶區又先 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 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 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 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 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 獎章。

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 全國十大名茶。

新中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 斷擴大。 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 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淵源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

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

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品牌。當綠色食品風靡全球的時候,“信陽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樂道。

“信陽毛尖”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質佳味濃久負盛名。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 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上,“信陽毛尖”在各類飲品中一枝獨秀,榮獲金獎。 1990年,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信陽毛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金獎,名揚世界。

歷史上, “信陽毛尖”茶一直作為朝庭貢品,時至今日,仍然是賢士名流的首選飲品。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 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製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利 用這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信陽地區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持傳統工藝,提高質量。

全區 茶園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 一。 靠名茶搭台,傳信陽美名。

從1991年開始,信陽地區每年舉辦一 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囗產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貴禮品。 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她包含着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託。

信陽地區茶文化村、中國信陽茶葉城和遍佈城 鄉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

為什麼岕茶被譽為中國歷史第一名茶

中國自漢代到清末,論述茶葉的茶書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論述岕茶的書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國十大名茶,除了龍井在清末有一部專著外,其餘還都沒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許次紆《茶疏 岕中製法》 1597年

熊明遇《羅岕茶疏(論)》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馮可賓《岕茶箋》 1642年

周慶叔《岕茶別論》 失傳

清:冒闢疆《岕茶匯鈔》 1683年

中國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專門為其作傳的。作為明清時的茶中極品,岕茶才有

中國第一歷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信陽毛尖的推銷歷史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

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准信陽毛尖註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市 *** 委託,成為信陽毛尖的註冊人。

茶葉的歷史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

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

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説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

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説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

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説到了鼎盛時期。

因此,我們説:“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

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

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

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説,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範疇的內容。

◆原始社會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神農時代傳説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説,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脱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葉的歷史

兩個版本,一個簡單,一個複雜

茶樹的起源及傳播(簡單)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複雜)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説: 傳説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採藥,那天我們的醫藥祖先邊採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嚐了近72種中草藥。草藥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着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説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藥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藥和蔬菜___ 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____飲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峯,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閒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衝入乾製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樑。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成為了和諧與温馨的象徵。

有故事的茶

有歷史故事的茶

龍井、清代乾隆有御樹十八棵。

茉莉花茶、慈禧太后的特殊偏愛。

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

君山銀針、文成公主的嫁粧。

信陽毛尖、女皇武則天為它建立佛塔。

東方美人、英國女王讚不絕口。

有歷史故事的茶

龍井

這款茶受到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寵愛。清代乾隆南下江南,有御樹十八棵的佳事。

清朝年間,乾隆帝六次南巡,先後四次駕臨龍井茶區看茶農採茶、製茶。把胡公廟山門外生長着的十八棵老茶樹賜封為“御茶”。喜歡茶的長壽之君乾隆帝還親自動手採茶。

碧螺春

原名嚇煞人香。清代康熙皇帝品嚐了這款茶,發現它茶湯碧綠、外形捲曲如螺,對滋味倍加讚賞。但是覺得名字不雅“嚇煞人香”,於是提名“碧螺春”。從此它成為朝廷中的貢茶,名聲遠揚。

信陽毛尖

到了唐代,信陽毛尖成為貢品。傳説,唐朝女皇武則天,有一次患了腸胃疾病久治不愈,喝了宮中大夫開出的信陽茶後,疾病痊癒了。於是就在茶山這座車雲山建造了一座千佛塔,以彰顯茶葉的功勞。

茉莉花茶

慈禧太后對茉莉花有特殊的偏愛。

外國使節和其夫人到來時,慈禧就經常將茉莉花茶作為禮品送給這些人,所以在慈禧掌權的幾十年間,茉莉花一度被認為是“國花”。後面花茶工藝的改良,茉莉花茶成為貢品。慈禧太后特別喜歡喝茉莉花茶。

君山銀針

文成公主的嫁粧。

全芽頭,茶芽像一根根針,白毫顯露是黃茶的代表。自唐代以來,它就被列為貢茶,當年文臣公主當作嫁粧帶着君山銀針遠嫁吐蕃。

東方美人

1960年左右,這個茶在英國舉辦的世界食物博覽會上獲得銀牌,獻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品嚐。女王品嚐後,讚不絕口,賜名“東方美人茶”。

信陽毛尖茶文化的詩詞

信陽毛尖茶詩、茶歌、茶俗以及古老的信陽毛尖 傳説 ,美麗動人,古今傳誦。那麼信陽毛尖茶 文化 詩詞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信陽毛尖茶文化的詩詞,一起來看看。

  信陽毛尖茶文化的詩詞

  鵲橋仙春滿茶鄉

  李乾山

  清風料峭,路遙山遠,欣喜東君又到。

  晨煙飛起多雲飄,抬望眼,雪融梅俏。

  小橋流水,啟人心竅,忙了採茶姑嫂。

  春潮襲地卷花朝,轆轆脆,餘香裊裊。

  戊寅品茗信陽毛尖

  王澄

  高朋入座清風至,幾縷夕陽簸影斜。

  竹館初煎雲澗水,清齋細品雀舌茶。

  茶能醉我何須酒,墨亦香人足勝華。

  絲管聲聲吟畫壁,輕煙裊裊戲詩家。

  戊寅與呤友談茶論道

  胡秋萍

  絲竹繞樑耳畔縈,閒來端坐問茶經。

  清香一縷參禪意,雅趣三分會友情。

  心繫詩園勤有句,窗含夕照靜無聲。

  身居鬧市尋幽處,雲澗深深忘利名。

  子安茶贊

  李興國

  日麗風和訪古丘,茶林披翠收。

  千層碧浪浮香氣,萬頃瓊枝泛綠油。

  壁立巖峯生紫筍,水飛石澗湧清流。

  子安獨得山河秀,細品潤心亦潤喉。

  青峯雲霧茶

  吳曾俊

  青山疊疊復重重,到處峯巒馥郁同,

  雲繞碧枝香千里,銀針雀舌沐春風。

  重上九華山

  王天福

  一年一度到茶山,不賞奇葩覓嫩尖

  裊裊青絲雲嶺暖,芸芸清氣月光寒。

  霞飛翠谷芝蘭秀,霧繞青叢碧若煙。

  花甲老翁招貴客,銘香四座飲猶甘。

  茶鄉即景

  柴明成

  茶鄉品茗話桑麻,春暖 清明 樂萬家。

  紅杏枝頭抒芳秀,嫩黃翠柳萌新芽。

  牧童放牧驅牛走,村婦採茶雲霧崖。

  心巧繪成山色美,映紅兩頰滿天霞。

  詠春

  雷雲霆

  何來綠樹一叢叢,栽遍青山碧嶺中。

  夜月籠煙浮瑞氣,晴空映日起香風。

  佳人拾翠春相問,良侶踏青心盡同。

  借問陸君知得否,評茶應贊豫毛峯。

  茶韻

  嗜好無為為愛茶,年年夢魂繞山崖。

  最思春季風搖綠,更戀雨前露潤芽。

  寒夜宴賓堪代酒,清晨催興應觀花。

  須知片片皆辛苦,纖手雙雙血映霞。

  信陽毛尖茶文化的詩句

  1、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顧況《焙茶塢》

  2、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皮日休《茶中雜詠·煮茶》

  3、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靈一《與元居士青山潭 飲茶 》

  4、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六羨歌》

  5、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6、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鄭谷《雪中偶題》

  7、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白居易《兩碗茶》

  8、多病逢迎少,閒居又一年。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張籍《夏日閒居》

  9、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李鹹用《訪友人不遇》

  10、小鼎煎茶麪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着南塘移樹時。——李商隱《即目》

  茶文化的詩句

  1、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皮日休《茶中雜詠·煮茶》

  2、玉蕊一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斷送睡魔離几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呂巖《大雲寺茶詩》

  3、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顧況《焙茶塢》

  4、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鄭愚《茶詩》

  5、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錢起《與趙莒茶宴》

  6、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牀。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裏過茶湯。——元稹《自述》

  7、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閒無夢夜窗虛。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曹鄴《題山居》

TAG標籤:信陽 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