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信陽毛尖的起源

信陽毛尖的起源

信陽毛尖的起源:答案是綠茶。

信陽毛尖的起源:答案是綠茶。

信陽毛尖是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由漢族茶農創制。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是一種名優綠茶,產於中國河南省信陽市。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説法,以下是比較流傳的兩種説法:

説法一:據傳,信陽毛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朱棣時期。當時有個茶農在採摘茶葉時,不小心將一隻茶杯碾碎,碎片落入了採摘好的茶葉中。這些茶葉被加工後,發現茶葉表面出現了細毛,口感也更加醇香。從此,茶農們開始模仿這種加工方法,逐漸形成了信陽毛尖的特殊製作工藝。

説法二:還有一種説法認為,信陽毛尖的起源距今已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唐代時期,已有茶人在信陽地區種植茶樹。在宋代時期,信陽茶便出現在了茶市中,成為著名的貢茶之一。隨着時間的推移,茶人們對製茶工藝不斷摸索和改進,最終形成了信陽毛尖的獨特特色。

無論是哪種説法,説明信陽毛尖的製作工藝和歷史文化價值都非常獨特,是中國茶葉文化寶庫中的重要一環。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求茶,毛尖名字的來源?

信陽毛尖茶的起源與發展,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親們在官府和老財的期壓下,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怪病,瘟病越來越兇,不少地方都死絕了村户。一個姑的閨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能給鄉親們治病,她四處奔走尋找能人。一天,一位採藥老人告訴姑娘,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

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盡,並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條小溪邊。這時,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裏,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她順着泉水向上尋找,果然找到了生長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子。看管茶樹的神農氏老人告訴姑娘,估下的種子必須在10天之內種進泥土,否則會前功盡棄。想到10天之內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搶救鄉親們,春姑難過得哭了,神農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便變成了一隻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羽毛的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這時,她的心血和力氣已經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不久茶樹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羣羣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裏,病人便馬上好了,從此以後,種植茶樹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信陽毛尖茶的起源與發展.固然,這只是個美麗的神話,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但信陽毛尖確有着悠久的歷史。考古證明,信陽種植茶葉源於戰國中後期,距今已 有兩千餘年,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 一;相傳武機時天因飲信陽茶治好了腸胃病,特賜在毛尖產地車雲山上建千 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 信陽第一”;1915年,信陽毛尖漂洋過海,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奪 得金獎;1958年,“龍潭牌”特級、一級信陽毛尖獲國家銀質獎,1988年, 榮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0年,龍潭牌特級信陽毛尖在全國名茶評 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濃”奪得總分第一名,榮獲國家金獎。全國名茶僅兩枚金牌,“龍潭牌”信陽毛尖不僅與“西湖龍井”並駕齊驅,且在 色、香、味上更勝一籌。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 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信陽毛尖茶的起源與發展,文章希望你能喜歡。謝謝。

信陽毛尖特點?由來?

信陽毛尖的特點:外形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香氣高爽,有熟板栗氣味,滋味鮮醇,以“色翠、香高、味鮮”著稱。

信陽毛尖的由來: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是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河家寨)、一寺(靈山寺)。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嶺,羣巒疊翠,溪流縱橫,雲霧瀰漫乾隆時有個拔貢叫程悌,常遊車雲山而留有一詩:“雲去青山空,雲來青山白,白雲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兩潭景色更是綺麗誘人,清時張鐃有詩描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來。濺花飛霽雪,暄石響晴雷。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緣知龍伯戲,擊水不能回。”這雲霧瀰漫之地,絲絲縷縷如煙之水氣,滋潤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製作獨特的信陽毛尖提供了天然資源。

羅山茶葉歷史

信陽毛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歷史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茶樹的故鄉。據史載,我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高原,隨着氣候以及、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而傳到祖國各地以至外國。陳椽教授所著《茶葉通史》中就這樣記載着:“西周初年,雲南茶樹傳入四川,後往北遷移至陝西,以秦嶺山脈為屏障,抵禦寒流,故陝南氣候温和,茶樹在此生根。因氣候條件,茶樹不能再向北推進,只能沿漢水傳入東周中心的河南(東周建都河南洛陽)。茶樹又在氣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見信陽種茶歷史之悠久。

唐代,全國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縣)上……”。舊信陽縣誌記載:“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載,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裏年平均氣温為15.1℃,一般年份界於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温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温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温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温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這些自然條件,都是茶樹生長生育所需要的適宜範圍。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裏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佈,植被豐富,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温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正如羣眾常説的,“雲霧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陽處於北緯31º43¹至32º37¹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温較低,很有利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這正是炒制優質綠茶所不能缺少的。歷來為多人嚮往的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備這樣得天獨厚的典型生態環境,生產出來的信陽毛尖,內含有效物質豐富,香高味爽。據中國茶科所對車雲、集雲、黑龍潭等幾個名山的春茶一級毛尖茶樣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為3.62 —4.34%,咖啡鹼4.06—4.73%,兒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為43%左右,高的達46.5%,高出國家標準≥39%。所以,信陽毛尖香高味濃又鮮爽,多次沖泡,香味猶存,魅力誘人。

茶葉歷史故事

隨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畝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靈山大佛腳下,在千年祥符禪寺大殿之後,隱藏着鬱鬱葱葱的半畝茶田。茶田裏生長着一種野靈山茶。後因其生長在佛像之前,深深禪院之中,且頗具靈氣,故稱其為“佛前半畝茶”。關於這半畝佛茶的神祕傳説一直以來流傳甚廣。

靈山茶園東側,有兩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隨着茶園和古寺,就傳續着“佛前半畝茶”的神奇傳説。

“佛前半畝茶”即採自佛腳下的這塊古老野生茶田,誰也不知道這茶田從何而來,又是誰攜了一抔種子隨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們偶然間發現柳枝發芽了才知道春的到來一般,一位高僧發現了它的存在。聞其芳香沁人心脾,觀其葉片翠嫩欲滴,於是那位高僧採擷一抔嫩芽,用靈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質樸的茶具、最簡單的工序將其烹煮,沒想到竟成就了最純粹的茶香,茶聖陸羽偶遇此地,聞此奇香求之,後為之取名“佛前半畝茶”。

還有文獻記載,相傳乾隆與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於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身體皆出現不適,導致食慾不佳。縣令向其推薦了“佛前半畝茶”,在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飲後立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胃口大開。據説乾隆的那個妃子當時帶了許多“佛前半畝茶”回宮,天天煮茶喝,容顏變得越來越嬌嫩,性子也變得越來越温順,大受乾隆寵愛,最後活到了近八十高齡。此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間因此戲稱為“雙龍會”。

光影流轉,靈山“佛前半畝茶”每日沐浴着靈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長,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養。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飲,一碗茶湯裏不僅包含着福氣、靈氣,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亦有增長智慧之啟迪。

佛家説: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一片茶園彷彿都有着靈氣,品起來香氣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畝茶。在獨具禪意的靈山精舍內,和睦莊嚴的大佛腳下,看國內著名茶道法師在優雅環境氛圍中,結合靈山勝境的禪意文化,依據禪茶的特質,展示精彩的茶藝表演,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靜自然,真謂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時,取一瓢靈山甘泉水,泡一壺“佛前半畝茶”。於茶香之中,放下煩惱,順着昔日茶聖陸羽的腳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時的好茶,去體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歡喜,與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來如願”的人生。

信陽毛尖的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歷史溯源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信陽茶列為當時 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 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 湛,製茶工藝越來越講究,在清末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清光緒末年,原來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葉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 倡議。

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彭清閣等人 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 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年-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 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 製茶。

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 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〇。 5米、把粗0。

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 大帚把代替揉捻。

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均具有一 定規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 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 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改生鍋用小帚把炒製為生熟 鍋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

信陽茶區又先 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 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 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 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 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 獎章。

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 全國十大名茶。

新中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 斷擴大。 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 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淵源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

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

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品牌。當綠色食品風靡全球的時候,“信陽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樂道。

“信陽毛尖”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質佳味濃久負盛名。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 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上,“信陽毛尖”在各類飲品中一枝獨秀,榮獲金獎。 1990年,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信陽毛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金獎,名揚世界。

歷史上, “信陽毛尖”茶一直作為朝庭貢品,時至今日,仍然是賢士名流的首選飲品。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 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製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利 用這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信陽地區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持傳統工藝,提高質量。

全區 茶園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 一。 靠名茶搭台,傳信陽美名。

從1991年開始,信陽地區每年舉辦一 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囗產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貴禮品。 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她包含着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託。

信陽地區茶文化村、中國信陽茶葉城和遍佈城 鄉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

為什麼岕茶被譽為中國歷史第一名茶

中國自漢代到清末,論述茶葉的茶書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論述岕茶的書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國十大名茶,除了龍井在清末有一部專著外,其餘還都沒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許次紆《茶疏 岕中製法》 1597年

熊明遇《羅岕茶疏(論)》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馮可賓《岕茶箋》 1642年

周慶叔《岕茶別論》 失傳

清:冒闢疆《岕茶匯鈔》 1683年

中國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專門為其作傳的。作為明清時的茶中極品,岕茶才有

中國第一歷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信陽毛尖的推銷歷史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

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准信陽毛尖註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市 *** 委託,成為信陽毛尖的註冊人。

茶葉的歷史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

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

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説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

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説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

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説到了鼎盛時期。

因此,我們説:“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

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

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

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説,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範疇的內容。

◆原始社會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神農時代傳説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説,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脱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葉的歷史

兩個版本,一個簡單,一個複雜

茶樹的起源及傳播(簡單)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複雜)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説: 傳説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採藥,那天我們的醫藥祖先邊採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嚐了近72種中草藥。草藥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着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説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藥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藥和蔬菜___ 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____飲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峯,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閒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衝入乾製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樑。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成為了和諧與温馨的象徵。

毛尖的由來和傳説

一、黃山毛峯:

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説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説道:“朕念您獻茶有功,升您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脱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二、都勻毛尖:

細細毛尖掛金鈎.   都勻毛尖傳九洲,   世人只知毛尖好,   毛尖雖好茶農愁。   這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首民謠,它道出了都勻毛尖茶形如金鈎,清香淡雅.被人稱讚,同時也透露了從前茶農內心的憂愁。都勻毛尖茶,原產地在都勻市與貴定縣交界的。雲霧山上。後來人工栽培於都勻市郊蟒山下的茶農寨一帶.每年“清明’’前三五日採摘第一批為上品。此茶葉尖謄曲,白毫顯露,色澤鮮綠。湯清味醇。據説還有醒腦、潤肺、治痢等功能。《都勻府志》記載:明初為上貢茶。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解放後又遠銷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地:都勻毛尖茶譽滿全球,名不虛傳。關於她的來歷,民間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很古的時候,都勻蠻王有九個兒子和九十個姑娘,蠻王老了,突然得了傷寒,病倒在牀,他對兒女們説:“誰能找到藥治好我的病,誰就管天下。”九個兒子找來九樣藥, 都勻毛尖

都沒治好。九十九個姑娘去找來的全是一樣藥——茶葉,卻醫好了病。蠻王問:“從何處找來?是誰給的?”姑娘們異口同聲回答:“從雲霧山上採來,是綠仙雀給的。”,蠻王連服三次,眼明神爽,高興地説:“真比仙丹靈驗!現在我讓位給你們了,但我有個希望,你們再去找點茶種來栽, 今後誰生病,都能治好,豈不更好?’’。姑娘們第二天去到雲霧山,不見綠仙雀了,也不知道茶葉怎麼栽種。她們在一株高大的茶樹王樹下求拜三天三夜,感動了天神,於是天神派一隻綠仙雀和一羣百鳥從雲中飛來,不停地叫:“毛尖…茶,毛尖…茶。’’姑娘們説明來意,綠仙雀立馬(方言,立刻的意思)變成一位美貌而聰明的茶姐一邊採茶一邊説:“姊妹們.要找茶種好辦,但首先要做三條:一是要有一雙剪刀似的手,平時可以採藥,壞人來偷茶時,就夾斷他的爪爪(方言,手的意思);二是要能變成我這樣的尖尖嘴,去捕捉茶林中的害蟲;三是要能用它醫治人間疾苦.讓百姓健康長壽。”姑娘們説:“保證做到這三條.請茶姐多多指點。”茶姐拉着這羣姑娘的手.嘰嘰咕咕.指指劃劃,面授密決,姑娘們一陣歡笑.高興得邊唱邊跳《仙女採茶舞》。  

綠茶啊!綠茶.   毛尖一綠茶。   生在雲霧山.   種在布依家。   姑娘們終於得到了茶種,她們回到都勻後頭一年種在蟒山頂,被冰雹打枯了;第二年種在蟒山半山腰,又被霜雪扎死了;第三年姑娘們種在蟒山腳下。由於前兩次的失敗,這次他們更加精心栽培,細心管理,茶苗長勢越來越好,而變成一片茂盛的茶園,人們就叫這地方為茶農。為了不忘記綠仙雀的指點,後來這茶就取名叫“都勻毛尖茶”。都勻蠻王有了這茶園,國泰民康。但不知過了多少代,傳説到了明洪武調北征南的時候,有一支官兵駐紮在都勻薛家堡。由於水土不服,很多士兵都病倒了,上吐下瀉.喊爹叫娘。當地一位布依老人曉得這病情後.就主動帶上一把鹽、茶、米、豆,煮湯給官兵喝,一連三碗,終於把病治好了。後來,有一位將領打聽主要是茶葉的妙用後,就在市場上悄悄買得一包都勻毛尖茶,帶回京城稟功。皇帝品嚐後,覺得很開胃,又是一付良藥,連連點頭説:“太好了,太好了!"此後每年派專人來都勻要上貢茶一都勻毛尖茶。有一年,京城一幫官兵來收貢茶,卻一兩也收不到。他們氣急了,親自跑到蟒山下的茶農一看,只見十來個採茶的姑娘馬上變成一羣綠仙雀,飛來啄這夥狗腿子的眼睛,官兵們在茶農無立腳之地。他們聽説都勻牛場還有一片茶園,又趕忙跑到牛場來,但牛場的茶園又被幾十頭牛馬拉屎拉尿淋茶樹了。官兵們得不到貢茶,怕回到京城交不了差。正在為難時,都勻蠻王的一位長官説:“我們也沒有辦法呀,這樣吧,你們回京城後,就説都勻一帶的毛尖茶,統統被有毒的綠尖嘴雀啄過,又淋上牛屎馬尿.根本不能吃了.做藥也不靈驗了。”皇帝聽了這番話後.信以為真.從此減免了貢茶。但好景不長,事隔兩三年,京城又來了一夥官兵。他們來到都勻後,巧立名目.敲詐勒索,貢茶年年猛增,弄得茶農傾家蕩產,茶園也變成一片荒丘。

三、極品綠茶“豫毛峯”——信陽毛尖。

一日,蘇東坡登山觀海,興致盎然不禁脱口而出:“水到無邊心作岸”。此語既出,忽旁邊一人附和道:“山登絕頂人為峯”。東坡猛回頭看見一位僧人,二人都心有所悟,這時,僧人掏出一包香煙遞給了東坡,東坡一看,原來是鉑金紅塔山,高檔煙兒啊!“山高人為峯”的電視廣告畫面在東坡腦海中浮現,二人彼此都點燃一根煙,吐出一串串煙圈……之後,二人來到山下的一家帝豪大酒店,叫了一瓶國酒茅台,舉杯把盞,遂結為好友,此僧即佛印和尚。

又一春,佛印拜望東坡,東坡正在聽箏品茗,東坡想出道題難為一下佛印,便問道:“大師可知老夫現在喝的是什麼品牌的上好茶葉麼?”佛印一想,這老頭,茶泡在杯裏,但見湯色嫩綠,聞之則有些許淡淡慄香。我雖不及品味,確也知道它是什麼品牌的!於是對曰:“先生喝的是信陽毛尖。”“非也,非也”,東坡面露喜色。“那是什麼?”佛印驚詫道。東坡淡然一笑:“豫毛峯!”也!原來,世人只知東坡有“淮南茶,信陽第一”之佳句,確不知哪個產區、哪個季節產的信陽毛尖才最是上乘。

一葉二葉三四葉,

五葉六葉七八葉。

九葉十葉十一葉,

葉葉純正茶清香。

信陽毛尖,又叫“豫毛峯”,但不是所有信陽毛尖都叫豫毛峯!豫毛峯是精選“長於深山、採於春天”的信陽毛尖細嫩芽葉炒制而成,80000萬枚信陽毛尖芽頭方能成就500克精品。讓你品位一種低調的奢華!

四、宋朝的一個皇帝遊玩到偽山,嘗偽山茶後倍覺香嫩清醇夕味道特好,便賜名為“偽山毛尖”,並定為貢茶。

據同治六年(1867年)《寧鄉縣誌》記載:“偽山,六度庵、羅仙峯等處皆產茶,唯偽山茶稱為上品”。

毛尖屬於什麼茶

毛尖屬於什麼茶

  毛尖屬於什麼茶?毛尖茶,作為茶道當中的一種,是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的一種茶類,由於毛尖茶具有的功能也非常強大,但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毛尖茶是屬於什麼茶,那麼下面就讓我帶大家認識一下毛尖屬於什麼茶!

  毛尖屬於什麼茶1

  屬於綠茶。產自河南省信陽市,該地區山勢高峻,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高檔毛尖茶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為主,中檔茶以一芽二三葉為主。中國茶葉生產開始於周朝之前的三千多年前。信陽茶歷史悠久,茶葉起源於我國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地區。茶沿着河流山川向外傳播,沿川陝大道進入陝西,向東順長江而下,向東南各省發展。

  作為中國十大名茶,關鍵在於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

  毛尖具體又分溈山毛尖,信陽毛尖(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因條索細圓,緊直有鋒芒,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信陽毛尖是河南知名品牌),茅坪毛尖,都勻毛尖,秀山毛尖,黃山毛尖等。另有擁有悠久茶文化歷史的產茶大縣竹溪出產的竹溪毛尖,是湖北省茶文化的一大奇葩。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峯,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營養價值。其品牌多年位於中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價值第三位,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又被譽為“綠茶之王”。

  毛尖屬於綠茶,是人類製茶史中最早出現的茶,它的外形細秀均整、色澤翠綠、白毫明顯,保留了兒茶素、茶多酚、葉綠素、氨基酸、維生素等天然物質。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也就有了“清湯綠葉”之名。

  毛尖屬於什麼茶2

  毛尖茶是綠茶中的代表性存在,它是一種口感鮮嫩的產品,而且這種茶葉又以產地不同,可以分為信陽毛尖和都勻毛尖等多個不同的品種,它沖泡以後湯色清流淡黃,滋味清爽回甘明顯,口感特別好。但想品嚐到色香味俱全的.毛尖茶,一定要掌握它的正確沖泡方法,也要了解它的具體特點。

   毛尖茶怎麼泡

  1、毛尖茶在沖泡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水的温度,因為毛尖茶是一種口感鮮嫩的茶葉,在沖泡時水的温度不能過高,最好使用85到90度之間的開水來沖泡,而且水質要軟,儘量不要使用家中的自來水,可以購買天然純淨水或者礦泉水來沖泡毛尖茶。

  2、毛尖茶可以使用透明的玻璃杯來沖泡,在沖泡以前,應該先用開水把透明玻璃杯温熱一下,然後再取適量的毛尖茶放在玻璃杯中,衝入準備好的開水,這時毛尖茶,會在水中慢慢伸展,上下浮動,它的姿態特別優美。

  3、毛尖茶在泡好以後,先不能急着飲用,應該先聞它的茶香,然後在觀賞湯色最後等茶湯温度適宜時才能取出慢慢品飲。這種茶湯飲用時會感覺滋味略苦,隨後會有明顯的回甘,再品則會覺得它滋味甘醇清爽。毛尖茶泡好以後的茶湯取出三分之二時就要及時續水,一次放入的茶葉可以反覆沖泡四到五次。

   毛尖茶的特點

  毛尖茶是綠茶中的精品,它有自己的特點,最大的特點就是口感鮮嫩,因為這種毛尖茶是採集春天茶樹的嫩芽,經過晾曬加工以後得到的茶葉精品,它保留了新鮮茶葉中的大部分營養,另外抗輻射能力出色和營養價值高,也是毛尖茶最主要的特點,這種茶葉中茶多酚和芳香類物質以及微量元素鋅的含量都特別高,這是其他茶葉品種所不能超越的存在。

仙毫和毛尖的區別

仙毫興起於戰國,外形似蘭花,顏色翠綠,香味清爽持久,品嚐起來鮮醇爽口。毛尖起源於時期,外形細直且附着白毫,味道香高持久,品嚐起來滋味濃醇。

  一、歷史

  著名的午子仙毫在戰國時期就興起了,在明清時期就聞名天下了。而信陽毛尖是在時期才開始生產。

  二、外形

  毛尖的外形如同它的名字茶葉細直,並且茶葉上多附着一層白毫,顏色翠綠。而仙毫的外形則似蘭花,色澤同樣翠綠。

  三、味道

  毛尖泡開後的味道香高持久,品嚐起來滋味濃醇。而仙毫泡出來的查則是清香持久,品嚐起來鮮醇爽口。

十大名茶簡介,説的詳細點?

答案如下。

1廬山雲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屬於綠茶中的一種。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始於漢朝,宋代列為“貢茶”。2龍井茶區分佈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裏傍湖依山,氣候温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土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

3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採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4黃山毛峯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採製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温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温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着温均勻,理化變化一致。

5安溪鐵觀音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1725一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採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製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

6信陽毛尖主要產地在河南省信陽市_河區西部的_河港、董家河、吳家店鄉的深山區、南部東雙河、柳林、李家寨、譚家河、十三裏橋以及平橋區的平橋鎮等鄉鎮的部分高山區和淺山區。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駐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7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洞庭山。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温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瀰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

8都勻毛尖,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外形條索緊結纖細捲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都勻毛尖“三綠透”的特徵:幹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

9武夷巖茶為烏龍茶類,有茶中之王的美譽,產於福建“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中著名的以大紅袍享譽世界。

10大紅袍的來歷傳説很好,傳説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

各種茶葉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各種茶葉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留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

2.普洱茶的由來:源於古、興於唐、稱名於子明、極盛於清,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

“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揚名天下”。

3.大紅袍:傳説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脱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説法,傳説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

4.葛雷伯爵:相傳在清朝時有位名叫GRAY的伯爵外交官,曾至中國內陸游歷訪問,返回英國時,福建的紳士送了一罐茶葉與佛手柑油給這位伯爵,當伯爵先生返回英國倫敦時,在一次的宴會裏,不小心地把佛手柑油滴到茶葉中,沒想……散出的馨香竟使賓客大為讚賞,有人就建議何不就以伯爵之名來命名,EARL GREY之名從此名聲遠播。

茶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這裏介紹兩種比較常見的分類:

第一種,根據其歷史分析進行分類。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傳統名茶,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廬山雲霧、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安溪鐵觀音等;另一種是恢復歷史名茶,歷史上曾有過這類名茶,後來未能持續行產或已失傳的,經過研究創新,恢復原有的的茶名,如休守松蘿、湧溪火青、敬亭綠雪、蒙頂甘露、鑄雪芽等;還有一種是新創名茶,如南京雨花茶、無錫毫茶、臨海蟠毫、幹島玉葉、高橋銀峯、安化松針、峨嵋毛峯,黃金桂等。

第二種,根據茶的發酵程度進行分類。大體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再加工茶。

一、綠茶:

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製成。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綠茶形成了“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等特點。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主要分佈於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代表茶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螺春、黃山毛峯、廬山雲霧。

二、紅茶:

又稱發酵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其湯色以紅色為主調,故得名。紅茶可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代表茶有滇紅、宜興紅茶、祁門紅茶:

三、烏龍茶:

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有綠茶的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代表茶有文山包種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 武夷大紅袍。

四、白茶:

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主要產區在福建省(台灣省也有少量生產)建陽、福鼎、政和、松溪等縣。白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是在於萎凋。白茶製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

五、黃茶:

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 --黃茶。

黃茶屬發酵茶類,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製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

黃茶按鮮葉的嫩度和芽葉大小,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代表茶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

六、黑茶:

是我國生產歷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類。在加工過程中,鮮葉經渥堆發酵變黑,故稱黑茶。黑茶既可直接沖泡飲用,也可以壓制成緊壓茶(如各種磚茶)。主要產於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和廣西等省、自治區。因以銷往邊疆地區為主,故以黑茶製成的緊壓茶又稱邊銷茶, 代表茶有普洱茶:

七、再加工茶:

以基本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的原料經再加工而成的產品稱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藥用保健茶等,分別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緊壓茶有沱茶和六堡茶;速溶茶有綠源牌速溶茶。

由來已久的信陽毛尖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

信陽毛尖是綠茶類中品質最好的一款茶品。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也被譽為是中國的“綠茶之王”。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那麼能擁有這樣獨特的風格除了本身品質好以外,當然還跟製作工藝有關係,那麼本期毛尖文化,就來了解它的製作工藝。

茶葉採摘

採茶期分三季:穀雨前後採春茶,芒種前後採夏茶,立秋前後採秋茶。穀雨前後只採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視為珍品。

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點85%以上;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佔80%以上;二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佔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佔35%以上;要求不採蒂梗,不採鮮葉。80年代後期,新開展的特優珍品茶,採摘更是講究,只採芽苞。

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並要求及時送回蔭涼的室內攤放2-4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現代機械工藝

篩分

將採摘的鮮葉按不同的品種、不同等級、不同的採摘時間進行分類分等,剔除異物,分別攤放。

攤放

將篩選後的鮮葉,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温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攤放待青氣散失。

殺青

機械殺青宜採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滾筒殺青機,使用時,點燃爐火後即需開機啟動,使轉筒均勻受熱,待筒內有少量火星跳動即可。開動輸送帶送葉,根據温度指示進行投葉,不同等級的鮮葉或含水量不同的鮮葉要求温度不一。

進葉口温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過殺青機輸送帶上的勻葉器來控制投葉量,從鮮葉投入至出葉約1。5~2min。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殺青適度的標誌是葉色暗綠,手捏葉質柔軟,略有粘性,緊握成團,略有彈性,青氣消失,略帶茶香。

揉捻

機械揉捻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揉捻機,殺青葉適當攤涼,宜冷揉。投葉量視原料的嫩度及機型而定。揉捻時間高檔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檔茶控制在(20~25)min。根據葉質老嫩適當加壓,應達到揉捻葉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後有粘濕的感覺。

解塊

機械解塊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茶葉解塊機,將揉捻成塊的葉團解散。

理條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條形綠茶的理條機,理條時間不宜過長,温度控制在(90~100)℃,投葉量不宜過多,以投葉量(0、5~0、75)kg、時間為5min左右為宜。

初烘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網帶式或鏈板式連續烘乾機,根據茶葉品質,初烘温度進風口宜控制在(120~130)℃,時間(10~15)min,含水量在(15~20)%為宜。

攤涼

將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充分攤涼4h以上。

復烘

復烘仍在烘乾機中進行,温度以(90~100)℃為宜,含水量在6%以下。

茶的文化起源

茶字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 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

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神農嘗百草的傳説

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鑑別草藥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在採藥中嚐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着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着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裏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神農的傳説有很多,神農是中國古代先民的典型代表,神農傳説中的種種發現和發明,也就是那個時期廣大人民的勞動智慧的集中體現。神農時代,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逐漸趨於發達,茶葉的解毒功能在日常採集勞動中已被認識。

茶的發現

神農是上古時代勞動人民的典型化身,神農嘗百草而發現茶葉的傳説,也反映出當時先民們在採集和勞作中不斷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

在神農傳説中,茶的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這種偶然的現象中,也反映出先民們知道如何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來嘗試着治病。説明在蠻荒時代,人們本能地對自然植物加以充分利用,用來保護自己、生存下去。

茶的發現,與其他許許多多的藥用植物一樣,經過了不斷的嘗試後,人們終於瞭解了它有解毒、利尿、提神等等的功能。然後慢慢加以利用。

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來,然後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中國主要名茶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羣山之中。杭州不僅以西湖聞名國內外,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

黃山毛峯

黃山毛峯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廬山雲霧茶

廬山雲霧茶產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安溪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 “砂綠起霜”成為鐵觀音高品級的標誌,獲得了“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的美譽。

君山銀針

中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採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嶽西翠蘭

嶽西翠蘭是穀雨前後在當地良樹茶樹上,選採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初展鮮葉,經殺青、整形、初烘、足火等工序精製而成。先用手工或機械殺青、整形,後用炭火烘焙,製作過程十分考究。嶽西翠蘭品質的突出特點在“三綠”,即幹茶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明代張源《茶錄)雲:“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茶是聖潔之物,茶藝器具必須至清至潔。信陽毛尖中國著名毛尖茶,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產自河南省信陽地區的羣山之中。信陽是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桐柏山、雞公山、大別山羣山環繞其中,信陽毛尖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產於中國福建省武夷山市。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背”。

祁門紅茶

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

北苑御茶

屬青茶類,是中國名茶之極品,為古代帝王御用茶王。   建安(建甌)北苑御茶從五代閩國龍啟元年(933年)設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歷經四個朝代,二十六位皇帝,進貢朝廷持續達458年。

矮腳烏龍

系烏龍茶上品,有百年以上的栽培歷史,原產於福建省建甌市東峯鎮。據專家考證福   建省建甌市東峯鎮桂林村有14畝120多年至150多年曆史的老茶園,共有古茶樹6090棵,是當今台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茶的發源地。09年2月,這片寶貴的茶樹林被福建省農業廳列為第一批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這片矮腳烏龍樹勢最高者只約120公分左右,枝葉平展,葉濃綠色,平滑不發光,葉形向下彎曲,葉尖圓鈍。主脈特別明顯。   春茶一芽二葉的幹樣含氨基酸3.1%、茶多酚19.6%、兒茶素總量13.8%、咖啡鹼5.7%。對人體很有益處,咖啡鹼是強有力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它能振奮精神,強化思維,減輕疲勞,解熱鎮痛,利尿通便,消毒減菌。而酚性物(主要是兒茶素)是目前世界上防治心腦血管病的防癌的最有效藥物。它能降低血脂、膽固醇,防治同血壓、抗損傷、抗癌、抑制致癌物質的形成,減肥、清食、抗衰老、鍵力美容。

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幹、再揉、烘乾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藥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鋭持久,帶有云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佈。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鈎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區。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南東山屹立,西面蟒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哨腳、大槽一帶,這裏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峽谷溪流,林木蒼鬱,雲霧籠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温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優獎,後人譽為“北有仁懷茅台酒,南有都勻毛尖茶”。

嶗山綠茶

嶗山茶在全國綠茶中享有極高聲譽,被消費者盛譽為“江北第一名茶”。嶗山種茶已有悠久的歷史,嶗茗茶相傳由宋邱處機、明張三丰等嶗山道士由江南移植,親手培植而成,數百年為嶗山道觀之養生珍品,清顧炎武善作詩讚嶗山,蒲松齡曾飲嶗茗茶(聊齋)寫絳雪,嶗茗茶的成品屬於綠茶,由精選鮮茶用現代工藝加工而成。區氣候温暖濕潤,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加之晝夜温差大,茶樹生長髮育慢,有充分時間積累養分,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有大量的多酚類、咖啡鹼、芳香物質和蛋白氨基酸、維生素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有興奮解乏、促進血液循環、軟化血管、清心明目之優點,特別是茶內氨基酸和咖啡鹼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爽、飲後頰齒留香。

六堡茶

六堡茶屬黑茶類,得名於產地蒼梧縣六堡鎮,產製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500多年前,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就以特殊的檳榔香味遠近馳名,被列為中國24種名茶之一。六堡茶亦稱“可以喝的古董”,傳説於很久以前,王母下凡瞭解人間民俗風情路經六堡鎮的黑石村,看到這裏的黑石山上林木蒼翠、鬱鬱葱葱、雲清霧罩,於是在此稍事休息。當王母捧起黑石山下的清泉水,入口頓覺清甜甘醇,遠途的勞累也隨之一掃而空。盛興之下,王母令仙女將兩顆仙茶種子放到黑石山的石縫中,許多年過去了,兩顆茶種長成了枝繁葉茂的茶樹。於是村民們採摘仙茶樹的茶葉,燒製茶水,招待八方來客,遠方的客人發現茶水味道醇厚甘爽,人人交口稱讚;於是乎一傳十、十傳百,黑石村的仙茶由此傳開,後經勤勞村民的繁殖、培育、精製,形成今天聞名遐邇的六堡茶。雖説神話傳説無從稽考,但凡到過六堡鎮的人都知道,這裏確實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温和,正是當地特有的優越地理氣候環境,孕育了質優味醇、歷史悠久的六堡茶。六堡茶素以“紅、濃、陳、醇”四絕著稱,據《蒼梧縣誌》載:“茶多產賢鄉六堡,味厚,隔宿不變......茶色香味俱佳”。近年來,六堡茶以其悠久的歷史、醇和的滋味、獨特的檳榔香及獨有的保健作用,享譽國內外。

TAG標籤:起源 毛尖 信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