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徐福貴人物分析怎麼寫

1.簡述小説《活着》中徐福貴形象的現實意義,不少於300字

《活着》這一部小説之中,徐福貴的悲劇形象具有非常強烈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徐福貴的人生悲劇看似命運使然,實際上是徐福貴自身由於長時間的溺愛,最後敗光家業,導致家庭悲劇命運的惡性循環。而徐福貴的悲劇在於他不敢直麪人生的真實,而選擇用宿命逃避自己人生當中的種種苦難。從徐福貴的悲劇形象當中,可以看到為了活而活的人生悲劇,餘華通過這一個形象更多發出了批判和警醒的思想。

徐福貴人物分析怎麼寫

“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序這是餘華對人生的獨特詮釋。餘華的小説《活着》以冷眼旁觀式的寫作方式向讀者敍述了主人公徐福貴所經歷的種種苦難,展現了人類靈魂深處對生命本源性的留戀和執着,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的生存慾望,傳達了作家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福貴一生經歷了從任性紈絝的富家子弟到貧窮苦難的孤寡老人的巨大變化,目睹了所有親人死於自己面前的殘酷現實,也經歷瞭解放戰爭、“土改”“**”“人民公社”“**”等政治時期[1]序。家庭的變故、社會的變遷共同構成了福貴苦難的一生。面對接踵而至的苦難,福貴並沒有選擇放棄生命,而是樂觀、堅強的活着。本文將結合福貴的人生歷程,分析這一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紈絝任性、樂觀愚昧、平凡堅韌等特點,探討其悲劇性形象的意義。

2.《活着》中福貴的人物形象

福貴的人物形象:

福貴是一個有着相當豁達心態的老者。在極其悲慘的厄運的打擊下,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看似柔弱的福貴卻一次次頂住了打擊,一次次走在死亡的邊緣,卻又一次次跌破讀者眼鏡,堅強而又快樂的活了下來。

或許經歷的太多,晚年和老牛相依為命的福貴依然善待生活,才會在遇到“我”時能在大樹底下娓娓訴述,回憶他自己的一輩子。富貴的講述中也不難看出富貴這種開朗豁達的心態。

或許限於自己的文化水平,富貴並不會用很高級的詞語來修飾自己的心情。開心的事就會開心的笑,發自內心的笑。難過的事也沒用很憂傷的詞語形容。

擴展資料:

徐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不懂事,又賭又嫖,後來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他的家產。敗光家產後,幸得妻子不離不棄,他也決定發憤圖強。

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他返鄉錢讓其返鄉,與家人重逢。本以為就此以後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但又不得不經歷三反五反,**的潮流更迭。

更加讓他慘淡的是,他的兒子有慶因為跑去給縣長夫人輸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醫院。他本想着和那縣長拼命的,但是後來卻沒想到連報仇都不行,因為這縣長剛好又是他被抓去當壯丁時的戰友春生。

再後來他的女兒在生孩子的時候也因為大出血死在了這所醫院,他的老婆家珍沒過多久也因苦痛的命運而去世,他的女婿因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孫子。但沒想到的是,最後連他的孫子也因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撐死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活着

3.《傅雷家書》人物形象分析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親人(主要是兒子)和國家有着無私的熱愛,有良知,正直,為人坦蕩,秉性剛毅。

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聰:刻苦用功,先做人、後成“家”,生活有條有理,嚴謹,熱愛音樂,同時也是個熱愛祖國的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懇懇,默默無聞,不因有父親和哥哥的光環而驕傲。

4.汪文宣的人物形象分析

讀完巴金的長篇小説《寒夜》,心中的悲涼不知怎麼來形容。

想起小説中一幕幕的情節,以及那體弱多病的汪文宣,不安於現狀的曾樹生,老媽子般的汪老太太…,一種心酸和無奈油然而生。在《寒夜》中,巴金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更加引人注目,甚至令人刻骨銘心。

作者不僅刻畫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展示了人物的內心矛盾與衝突,進而又從黑暗社會中找出原因,深刻揭露了黑暗社會的腐敗,冷漠和對人的摧殘。《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説,最初動筆於1944年秋冬之際的重慶,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小説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

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

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着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作家在小説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一 、汪文宣的形象: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 汪文宣是小説中的男主人公,他是當時黑暗社會典型的被損害者、被侮辱者。

汪文宣是悲劇性人物的典型,是舊時代小知識分子悲慘命運的縮影。他善良正直、忠厚老實、懦弱無能、又富有犧牲精神;他是個典型的"老好人",他處處忍讓,事事委曲求全,讓人憐愛與同情。

但社會並沒有對他有所寬容,他最終在孤獨與悲哀中吐盡了血痰死去。汪文宣的悲劇命運是由萬惡的舊社會、舊制度造成的。

細言之,汪文宣的悲劇性主要表現如下:第一,處境的艱難。抗戰的爆發,粉碎了他的夢想,迫使他成為一個圖書公司的小職員。

在公司裏,他整日拼命工作,小心翼翼,在乎上司的每一句話,每一種神色,唯恐失去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以保住一份低微的薪金來養活一家老小。為了保全這個飯碗,他埋頭苦幹,甚至病了也不敢回家休息。

他從不與人爭吵,勤勤懇懇,一味工作,幹當"老好人"。他的正直、善良、與世無爭,並未給自己帶來好運,相反卻始終被失望、困苦纏身,最後因肺病加重而丟了工作。

在家庭生活中,他又處於婆媳爭執的夾縫之中,他孝敬母親,也愛妻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無法排解她們的糾紛,又不忍心傷害她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只能以對自己的責備和委屈換取她們的同情和家庭暫時的安穩。在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下,他痛苦萬分,不幸的是他又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症肺結核,貧病交加,生活更是艱辛;他無力擺脱艱難的處境與不平的命運,只能採取消極的人生態度:委曲求全、懦弱無能,甚至不惜泯滅自己的人格,犧牲自己的生命,捨棄個人的理想、幸福和愛情。

而殘酷的現實社會能回報他的也只能是苦難與死亡. 第二,性格的畸變。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學教育系的畢業生,當時腦子裏滿是美好的願望,甚至想為教育事業貢獻畢生。

他也曾大膽地表現出對習俗的不滿與挑戰,與曾樹生自由戀愛組成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小家庭,他理想崇高,雄心勃勃。而如今,他卻是如此的懦弱無能,這樣的膽小怕事,那樣的庸碌無為!身為公司的校對人員,他從不與人爭吵,對上司周主任、吳科長那種冷酷的金錢、權利慾雖心有不滿,但只有忍氣吞聲;面對歌功頌德甚至狗屁不通的文章雖然滿腹牢騷,卻也未敢發泄,還得精心修改,有時甚至違心讚頌。

他肺疾日重,卻只能默默承受,不敢聲張,甚至咳嗽吐血,竟然暗自吞嚥。更不用説他雖對社會之黑暗與腐朽有着切膚之痛,但何嘗想到奮力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生存狀態。

當母親與媳婦激烈爭戰時,他從不也不敢評判是非,堅持立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妻子愛慕虛榮,不滿現狀,他總是極力理解,給予原諒;妻子不但作了“花瓶”,而且與上司陳經理談笑風生、親暱異常、關係曖昧,他雖然耳聞目睹,卻能忍氣吞聲。

總之,如今的汪文宣凸現了一個被損害與被侮辱的軟弱者的病態靈魂。昔之汪文宣遠非今之文宣可比!其三,家破人亡。

這其實也是汪文宣處境艱難、性格畸變的必然結局。汪家遷徙到重慶後,他對生活心灰意冷,工作不順,掙錢極少,更兼環境惡劣,精神鬱悶。

於是家庭矛盾日益凸現:先是妻子曾樹生不甘寂寞,不時在外“尋歡作樂”,婆母眼見心煩,難免惡言相譏,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最終導致兒媳與人遠走蘭州。而汪文宣自己本來工作繁重,更兼營養欠缺、精神鬱悶,久而久之,竟然身染肺疾,不但醫治不力,而且休息不足,眼見熬到了抗戰勝利的前夜,誰料竟在人們慶祝的鞭炮聲中含冤而去,更滿懷遺憾!後來呢,老母攜着弱孫漂泊異鄉,孤苦無依,大約與兒媳也相見無期!唉,原本一條完美無。

5.活着人物分析

餘華的小説《活着》,如果分析人物的話,我選福貴這個人。

福貴是《活着》中塑造的最完整的故事人物年輕時的富貴家庭,地主少爺,遊手好閒。自己玩世不恭,家境優越使得他養尊處優,他嗜賭如命,完全不在意家人的感受。

父親的假淫威背後的管教無奈,母親的包庇疼愛,妻子的賢良容忍,共同造成了他前期的人物形象。後半生他的關鍵詞是:忍受,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

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沒有逃避,活的平靜而坦蕩。年輕時他過上了浪蕩的瀟灑生活,日日吃喝嫖賭,眼前的人生被誘惑所矇蔽,活在了別人撐起來的假象。

也是因為了這個特點,福貴禍害了家庭並在一場賭局中輸到傾家蕩產,禍害了自己的家庭。當福貴為今後生活而萌生了憂患意識時,他打破了自己的夢境並開始請求賭場老闆以及龍二一次翻身的機會並贏回自己輸去的全部家產,可當龍二已經得到他期盼已久的豪宅,不再架着那客氣的架勢。

福貴在這個情景展示出了他在故事中第一次受到挫折的樣子,知道今後的生活會變得無比艱難。自從失去了家產後,福貴並沒有在艱難中退縮,他拿起了稿子來支撐家庭,被國民黨逮走拉大炮,然後被解放軍擒獲,他所使出的大半努力和精力卻沒有回報他。

福貴三輩子都沒有想象過的生活轉折都在他眼前展開,可他沒有膽怯,抱怨停留在嘴邊。隨着時間的磨合,越有幹勁。

在他人生中經受的挫折不僅不停留在肉體上,而且將所有心裏的挫折植入到福貴的大腦裏。隨着生活再次惡化,家裏的親人也陸陸續續的離開了福貴的人生。

從親人離去的挫折中,福貴學會了對他現在持有的生活萬物也逐漸明白了對於他活着的意義是什麼。隨着每一個親人的離開,餘華描寫福貴的反應也逐漸減少,從動殺心到落淚,福貴學會接受生死的殘酷真相。

福貴一生中經歷的種種挫折是他成長的最佳來源,從蓄勢待發的憤青少爺到最後慘淡破敗的孤寡老人,福貴對生死早已感到無所謂以及無區別了。最後臨近死亡的福貴,認為那是一種解脱還是挫折?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的。

關於活着,我記憶最清楚的一句話: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説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

6.傅雷的人物分析

評論

[編輯本段]

傅雷的譯作多為法國文豪巴爾扎克和羅曼·羅蘭的名著。15卷《傅雷譯文集》,共五百多萬字,是中國翻譯史上空前的鉅著。 傅雷是一位出色的美術批評家。“在上海的時候,我們曾經陪傅雷招待一位法國朋友,鍾書注意到傅雷名片背面的一行法文:Critiqued Art(美術批評家)。他對美術批評始終很有興趣。”24歲就譯出了《羅丹藝術論》這樣不朽的名著。26歲的傅雷在“上海美專”講課時,寫出了《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文章不僅分析了一些繪畫、雕塑名作,更觸及了哲學、文學、音樂、社會經濟和歷史背景等等,足見其知識之淵博,多藝兼通。在《貝多芬傳》裏,傅雷以一位音樂鑑賞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筆與貝多芬心靈相通,在與命運的搏鬥中彼此呼應”。

7.賣炭翁人物分析

白居易《賣炭翁》的主要人物是賣炭翁,其次還刻畫2113了宮中太監的形象。

賣炭翁,是一個靠伐薪燒炭為生的老人。他靠的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燻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5261”,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

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保障。按理説,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4102一個願望也難以實現。

他穿着單薄的衣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1653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宮中太監的形象。“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這兩個騎馬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説是奉專了皇帝的命令出來採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表現了他們專橫跋扈、狐假虎威的屬性格特點。“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這些宮使哪裏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就是強盜。

賣炭翁

8.王六郎人物分析,主題,現實意義,高中語文,聊齋

人物分析:因為漁夫經常“飲則酹地”。

所以王六郎要報答漁夫,使得“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表現了他的知恩圖報,重情義的性格特點。

集中體現在王六郎放棄婦人代死這一部分。“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

兒拋岸上,揚手擲足而啼。婦沉浮者屢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兒徑去。”

在亭午時分,一名婦人懷抱嬰兒前來,行至河畔,旋即失足墜入河中,在該婦人載沉載浮的奮力掙扎中,伴隨着河岸幼兒揚手擲足的高聲哭啼。結果是婦人沒有沉下去,而是“忽淋淋攀岸以出”,抱着兒子回去了。

當晚,二人照常來到河邊聚會。漁夫向他詢問了這件怪事。

王六郎回答説:“女子已相代矣;僕憐其抱中兒,代弟一人遂殘二命,故舍之。”作為一個溺死鬼,當有人做替身時,自己本可以投胎復生,重新做人,然而在這“生死攸關”,他卻甘願放棄這個機會,而是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嬰兒的婦女。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人和鬼之間,只要講誠信,也可以成為知己;主題:(1)知恩圖報,有情有義。(2)捨己救人、善良高尚。

現實意義:人和人之間,也應該注重誠信。擴展資料 原文譯文 有個姓許的,家住淄川縣城北,以打魚為生。

他每天傍晚總要帶酒到河邊去,邊喝酒邊打魚。而喝酒前,又總是先斟上一盅祭奠一下,並禱告説:“河中的溺鬼,請來喝酒吧!”這樣便習以為常。

其他人往往打魚很少,而他每天都打滿筐的魚。一天傍晚,許某剛剛獨自飲酒,見一少年走來,在他身邊轉來轉去。

許某讓他同飲,少年也不推辭,二人便對飲起來。這一夜竟連一條魚也未能打到,許某很有些喪氣。

少年起立躬身説:“我到下游為你趕魚。”説罷,朝下游飄然走去。

一會兒,少年回來説:“大羣魚來了!”果然聽到有許多魚吞吃餌食的聲音。許某便撒網,一網捕了十數尾尺把長的大魚。

他非常高興,對少年深表感謝。少年欲走,許送魚給他,少年不要,並説:“屢次喝你的好酒,這點小事怎能提到感謝呢?如您不嫌麻煩,我將常來找您。”

許某説:“才相見一晚,怎説多次?你如願來相助,我是求之不得,可我怎樣報答你的情意呢?”於是便問少年姓名。少年説:“我姓王,沒有名字,你見面就叫我王六郎吧。”

説罷,便告辭而去。次日,許某將魚賣掉,順便多買了些酒。

當晚,許某來到河邊時,六郎早已先在等候,二人便開懷暢飲。飲幾杯後,六郎便為許某趕魚。

就這樣半年過去了。一天,六郎忽然對許説:“你我相識,情同手足,可是,咱們馬上就要分別了。”

説得很是悲傷。許某甚為詫異,問六郎為何這樣,六郎考慮再三,才説:“你我既然親如兄弟,我説了你也不必驚訝。

如今將要分別,無妨如實告知:我實際是一鬼,只因生前飲酒過量,醉後溺水而死,已經好幾年了。以前你之所以捕到比別人更多的魚,都是我暗中幫你驅趕,以此來酬謝奠酒之情。

明 日我的期限已滿,將有人來代替我,我將要投生於人間,你我相聚只有今晚了,所以我不能平靜。”許某聽了起初十分害怕,然而,因為長期相處,不再恐怖,反而難過起來。

於是,他滿滿斟了一杯酒捧在手中説:“六郎,我敬你這杯酒!望你飲了不要難過。你我從此不能相見,雖很傷心,但你由此解脱災難,我應該祝賀你。

不要悲傷,應該高興才是!”於是,二人繼續暢飲。許問六郎:“何人來相替?”六郎説:“兄長明 日可在河邊陰處等候,正當午時,有一女子渡河,溺水而死,即是替我之人。”

二人聽到村雞鳴叫,方灑淚而別。次日,許在河邊暗暗觀看,會發生什麼事情。

中午時,果有一懷抱嬰兒的婦女,到河邊便墜入水中。嬰兒被拋在岸上,舉手蹬腳地啼哭。

婦女幾次浮上沉下,後竟又水淋淋地爬上河岸,坐在地上稍稍休息後,抱起嬰兒走了。當許某看到婦女掉入水中時,很不忍心,想去相救,但一想這是六郎的替身,才打消救人的念頭。

當又看到婦人未溺死,心中懷疑六郎所言有些荒唐。當晚,許某仍到原地去打魚,而六郎早已在那裏,説:“如今又相聚了,可暫先不説分別的事。”

許某問六郎白天的事,六郎説:“本來那女子是替我的,但我憐她懷中嬰兒,不忍心為了自己一人而傷兩個人的性命。因此,我決定捨棄這個機會,但又不知何時再有替死的人。

也許是你我緣分未盡啊。”許某慨歎地説:“你這種仁慈之心,總可感動玉帝的。”

從此,二人一如既往,飲酒捕魚。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

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

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

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 王六郎。

TAG標籤:徐福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