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日本茶道是一種榮耀傳統和美學理念的藝術,傳承了千年的茶道文化,其內涵如下:

1. 尊重傳統:日本茶道追求傳統,倡導自然、平和、樸素、神祕的茶道哲學思想。

2. 注重禮節:茶道強調禮儀和儀式,包括茶具的使用、動作的規範和禮儀的掌握等方面。

3. 追求獨特性:日本茶道注重個性的表達和創新,允許個人根據自身的審美和思想,加入自己的創意進去。

4. 同時也是一種藝術:日本茶道不但追求完美的禮儀和品茶的方法,同時還將其視為一種藝術,包括茶具的設計、茶香的味道和極致的呈現等方面。

5. 凝聚精神:茶道講究心靜、專注、虛心、平和,這些精神旨在讓參與者擺脱塵世的喧囂和紛擾,體現了一種心靈的潔淨。

6. 促進交流:茶道提倡和諧、平等、真誠和友好的交流,同時也可以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溝通、交流和協作的一個平台。

總之,日本茶道不僅僅是品茶,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類精神的追求,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底藴。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日本茶道核心內涵是什麼

  雖然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不過同樣也在日本的發展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有的內涵。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核心內涵,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核心內涵

  和: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則表示內在的感情,茶室裏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説,一隻好的茶碗不在於它的外形如何,而在於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時是否不覺得冰涼、扎手、太重或太輕。

  茶室裏的香氣味一定不能太強、太刺鼻,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窗子是分佈在茶室內的和美之源,經白色宣紙過濾而透進茶室的光線總是輕柔的,誘人冥想。風從茶室外老松樹的葉縫中吹過,與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相附和,這和諧的環境之美與參與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時代,雖然存在着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裏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無差別的。在這裏一切世俗的貴賤都隨風而去,平民與貴族促膝而談,這同時也是禪的精神。從禪的角度來看,人與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以和為貴”“以和為本”的意境亦是禪宗直指人心所依託的氛圍。禪宗吸收了“和”的概念。

  主張用淡泊無為,“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的清靜本心去體驗、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諦,從而達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極力渲染的氛圍。

  是摒棄世人紛爭,追求平和、靜謐的“和”境,其庭園設計、茶室佈局、禮儀程序、禮節規範,都別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圍,特別是一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與人的距離凝縮到咫尺之間,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會友的情境。

  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禪宗,禪宗主張“我心即佛”、“萬物皆有佛心”,認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體現這種“敬”的意念的,應是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

  “一座建立”是説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於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在這裏相敬相愛,情感出於“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茶室中原有為貴賓設置的“貴人入口”,後改為不論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鑽進來。如果有佩刀,必須將刀放在茶室外,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這一創意徹底地體現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禪宗認為人的一切雜念和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而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領悟了“敬”的禪意,才能“見能者近之,驚佩其才;見後於己者,則須鼎力協之”,點示出茶道與禪宗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識。

  清:

  清即清潔,有時也指整齊。當然,茶道四諦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裏,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裏的樹葉和石頭,茶室裏不用説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茶道經典《南方錄》説:“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的“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又是佛理的體現,她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出了“物我合一”的禪境。

  寂:

  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在這個概念上,禪與茶被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盤”、“無”的意思。

  在茶道中,這個詞又與“貧寡”“至純”“孤絕”的意思相近,即當修禪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裏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死”雖然是令俗人傷心的,但誰能否定死對於生來説更富於原始性、歸屬性,比生佔用的時間更悠長呢?

  死是絕對的,而生是相對的。死亦被稱作“無”的世界,“無”又是產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輪迴思想給了人們再生的希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有山有水有樓台”,“無”在藝術領域裏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樣樣新的藝術品、藝術表現形式就會應運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間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淨無垢;“寂”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去創造新的藝術天地。

  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中心的涅盤、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為根源,以“寂”為最高層次而體現的法則,也可以説四諦歸結於“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的內涵

  日本人把茶道視為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谷川激三先生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四個因素。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熊倉功夫先生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 “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着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

 

日本茶道文化是什麼?

日本茶道體現了日本由內而外的文化內涵,茶道的內在靈魂源於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這一精神的有形體現就是和、敬、清、寂。而茶道整個的外化形式卻又處處透射出禪宗意味。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自古沒有自生茶樹,是由當時的遣唐使者空海、最澄大師從大唐帶回日本。歷代日本禪僧和茶人的不斷努力和變革,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日本茶道。大唐盛世李唐統治者以老子後人自居,大揚道教。而同時,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經,宏揚佛法。因此佛、道地位相當。日本茶道形成同時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與佛教“茶禪一味”的禪宗儀式感的深刻影響。

道家的這些核心思想被日本茶道充分詮釋。日本茶道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樸素;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之道;提倡靜心品茶才能感受真味;提倡無所不容的“空與無”。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裏除了基本的審美需求外,不放置任何多餘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讓茶人靜心去感受無限包容的“空”。

日本的茶道從進茶室到品茶的整個過程都都滿儀式感,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禪意。這是因為,茶道原本就來源於禪宗儀式。在日本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禪的弟子,早期佛教弟子為了克服長期打坐帶來的疲倦,養成了飲茶提神的習慣。同時僧人們又以奉茶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高僧的敬意,隨着歷代的發展與演變禪宗則將這一理想付諸了實踐。

千利休曾説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靜寂無為,所示正是茶之正道。為飽享茶禪一味之達人所必見。”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日本茶道的靈魂源於中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日本茶道處處體現的儀式感又透射出中國禪宗味道。

簡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説,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菴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裏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裏,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菴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裏,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菴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為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説“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餘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為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繫應當説更為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裏,對方説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為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脱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裏,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係。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為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藴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着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久鬆真一説:“茶道的第一目的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着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説,茶道中必須滲透着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説,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説,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髮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説,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湧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日本茶道

一、日本茶道的道家思想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學理想的基礎。日本茶道中包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3個方面: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首先,道家的學説為日本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是茶道的靈魂。天人合一也就是崇尚自然,崇尚樸素的意思。它提倡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茶人在飲茶的過程中,去感知自然的力量,使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第二是清靜無為。“靜”是道教的特徵。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的,非茶莫屬了。茶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品嚐,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它的真味,獲得品嚐的喜悦。第三是無所不容。道家主張空,空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道家的“空”主要體現在茶室上。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裏除了基本的審美需求外,一般都不放置其他多餘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讓人們用想象力來加以補充。

二、日本茶道的禪宗思想

從進茶室到品茶的整個過程都是充滿儀式感的,處處體現着禪宗的味道。這是因為,茶道原本就來源於禪宗儀式。佛教弟子為了克服長期打坐帶來的疲倦,養成了飲茶提神的習慣。同時,他們習慣採用奉茶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高僧的敬意。日本將它發展為精緻講究的茶道,在這個儀式中,賓主一起超脱現實,追求美好。

茶道的全部理想,實際上是禪宗從微小之處見偉大觀念的縮影,也就是小茶杯裏品味大境界。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學理念的基礎,而禪宗則將這一理想付諸了實踐。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禪的弟子,他們嘗試將禪的精神引入生活的實踐。於是,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禪意。

【案例】

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就是聽説了“趙州茶”,頓悟“禪茶一味”,由茶入禪的法門。關於“趙州茶”的來歷,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趙州禪師,法號從諗,是中國唐代的高僧,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傳人。據説,有一次,有兩個人來拜訪從諗禪師,從諗問:“來過這裏嗎?”一人答,來過。從諗説:“吃茶去。”另一人回答,沒來過。從諗又説:“吃茶去。”後來,有僧人不明白,問道,為什麼來過沒來過的,都讓人吃茶去?從諗叫道:“院主”,僧人迴應。從諗還是那句,“吃茶去。”有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他還是回答:“吃茶去。”客來了,請“吃茶”,是盡主人本分;“吃茶”了,客要走,也是平常心。佛法教人的,就是要盡本分,用平常心,使人的存在,像“吃茶”那樣單純。

三、日本茶道的藝術美學

日本將茶文化尊崇為一種美的宗教也就是茶道。茶道反映了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西方人可以藉此理解東方文化和藝術之美。岡倉天心認為,真正的美是通過在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的。茶對日本人而言,已經超出了飲品的概念,它變成對生活藝術的一種信仰,以及對純潔和精緻的崇拜。日本茶道的藝術美學主要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茶道使日本的建築風格逐漸轉向簡約樸素。第二,茶師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把自身引向美,那他本人就沒有資格接近美。茶師們不只是讓自己超越藝術家,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成為藝術本身。這是一種對唯美主義的追求。第三,茶道對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從起居習俗、服飾飲食、繪畫藝術到日本文學都有。

365極限挑戰日更營  Day  97

日本茶道包括四規七則的精神內涵當中的四規指的是

日本茶道包括四規七則的精神內涵當中的四規指的是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四規,也稱為四諦,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體現了茶道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四規分別是和、敬、清、寂,它們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含義。

“和”即和諧,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溝通,達到心靈的交流和融合。和也是指和風,是指主人應該根據季節變化,選擇合適的茶具,茶點,花卉等,營造出一種自然美的氛圍。

“敬”即尊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該相互禮貌,相互謙讓,相互感恩,表達出一種真誠的態度。敬也是指敬重,是指主人應該對茶具,茶葉,茶藝等都要有一種敬畏之心,不可馬虎草率。

“清”即清潔,是指主人應該保持茶室,茶具等的清潔衞生,不可有污垢雜物。清也是指清淨,是指主人應該在飲茶時摒除雜念,專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擾。

“寂”即寂靜,是指主人應該選擇一個安靜幽雅的地方進行飲茶,不可有喧鬧嘈雜。寂也是指寂寞,是指主人應該在飲茶時體會一種超脱世俗的境界,不為名利所累。

四規與禪宗的關係:

日本茶道的四規與禪宗有着密切的關係。日本茶道源於中國禪宗僧人的禪院茶禮,在日本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日本茶道不僅僅是飲茶品茗,而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禪宗強調“見性成佛”,即通過直接覺悟自己本來面目而達到佛性。

在禪宗中,“心”是最重要的概念,如“心即佛”。日本茶道的四規就是對“心”的。通過和、敬、清、寂四個方面來調節自己的心態,使之達到一種平靜安詳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禪宗所説的“無心”,即沒有雜念紛擾,“如如不動”,“如來常住”。

因此,日本茶道可以説是一種禪意盎然的藝術。在飲茶過程中,“見性”就是“見茶”,“見茶”就是“見性”。通過品味一碗抹茶,就可以體會到禪宗所説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

日本茶道是什麼?

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式。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介紹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和美絡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説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閒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複雜的方式了。作為一箇中國人,你很難想象喝茶要有那麼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你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醃蘿蔔塊、一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你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裏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你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裏你喝到了兩次約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隻手、先邁哪隻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裏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裏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淨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 *** 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説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絡。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更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迴,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準則呢?這些準則如何不成為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説,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自己的本質,遏制的目的是使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禪宗公案裏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

  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複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藴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説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説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説: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説,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裏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説:“茶道的第一目的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説,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説,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説,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為開山,邵鷗為先導,千利休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説: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導語: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下面為大家帶來日本茶文化,快來看看吧。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牀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牀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於中國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製的有蓋大缽;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於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製“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製成﹑用於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鬥”;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別。

  品茗飲茶,自古講究器具使用。小巧精緻的茶具賞心悦目,自然不必多説,而使用大茶具也別有一番情趣。雖説北京曾出過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種大碗茶產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裏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個週末,都會舉行“大茶盛式”活動。日語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這種大茶碗也真夠大的,高21釐米,直徑為36釐米,周長107釐米,重達7公斤,堪稱茶具中的巨無霸。

  喝大碗茶要兩邊人幫忙。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捨

  為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據説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內的菩薩獻茶後,為保佑“玉體安穩,萬民豐樂”,將剩下的供茶施捨給聚集在寺中的信徒們飲用。當時,茶葉大多從中國進口,是高級奢侈品,只有貴族和僧侶間才流行飲茶,而日本民間,茶是被當成包治百病的藥物使用的。

  施茶給眾人飲用時,因沒有足夠的茶具,就用一個大水盆盛滿茶水,一人一口,一直傳遞着喝下去。這樣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評,西大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這種發放茶水給參拜寺廟的信徒喝的傳統就流傳下來,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着當年的模樣,成了日本獨一無二的大茶碗。

  長老在煎茶

  喝大碗茶戰戰兢兢

  現在,飲茶已成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寺院的茶水能祛病除邪。西大寺每年春秋舉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滿為患,儘管門票4000日元一張,還是極難買到。儀式本身與其説是分發茶水,更像是宗教儀式表演。參加者被帶到鋪着榻榻米的日式房間,跪坐在上等待。寺院長老在眾僧侶簇擁下,神態莊嚴地緩緩踱進屋,開始講述大茶碗的來龍去脈。聽者正襟危坐,説者話音朗朗。然後,長老在眾人注視下煎煮茶水。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乾的茶葉粉碎,然後加入開水攪拌成糊狀。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長老用長長的'茶勺象徵性地向碗裏注入茶水後就可飲用了。

  由於茶碗又大又重,一個人單獨喝茶實在困難,需要兩邊的人協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時,頭幾乎要全部埋進碗中,從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見喝茶人的臉。由於緊張,不少人喝大碗茶時戰戰兢兢。據説,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狽不堪。

  日本茶文化

  日本跟我國一樣都是亞洲國家,而且日本與我國的淵源甚深,日本以前的名字叫倭國,日本的很多文化和技術都是從我國流傳過去的,如日本的紡織技術、造船技術、金工技術、文字,醫術、天文曆法、儒家思想、茶文化等。

  日本的茶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是日本茶文化是源於中國的,早在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後來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而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説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在隋唐,中國茶文化入“經”成“道”,有多批日僧前來留學,給日本帶回了中國的佛與茶,始展日本茶文化“東方第一枝”。

  第二階段在兩宋,中國禪茶文化日漸成熟繁盛,此時,“取經”的日僧絡繹不絕,名僧容西兩次入宋,居留中國達二十四年之久,帶回了禪味濃烈的中國茶道,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和“茶禪一味”的墨寶帶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養生記》,由此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師和日本茶道的先驅者。

  第三階段在明清,在中國禪宗教義和“禪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導下,一種以嶄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現的茶道——草菴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開了輝煌的一頁,先驅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曾跟隨一休大師參禪,經過艱苦的,最終成為一休大師的弟子,並從大師那裏得到了圓悟克勤的的墨跡。珠光將之運用於茶道,開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禪結合的新境界,這便是“墨跡開山”典故的由來。圓悟克勤的墨跡成了禪茶結合的最初標誌,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寶物,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以示對圓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確立為日本茶道的開山,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後來千利休繼承茶道,而後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原則,併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開始種植,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神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為“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為後世所借鑑,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茶會通常在一間簡樸幽雅的茶室中進行,茶室的門通常是一扇活動的小矮門,赴會客人須躬身而入以示謙遜,主人跪坐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懸掛有禪意的字畫、桌上擺有插花供客人欣賞,整體給人以親切、高雅的感覺。室內設有燒水用的陶製炭爐和茶壺、茶碗及各種飲茶用具。

日本茶道簡介

  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簡介茶道也叫作茶湯,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簡介,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簡介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的表現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等。

  一期一會,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説: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茶事成了佛事,茶人成了僧人,茶室成了佛堂。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傳人、裏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經”於日本茶道史上的意義》一書中指出:“中國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被後世尊為‘茶聖’的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經典著作。不僅日本的茶種、種茶、製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於中國,而且中國的文人、僧侶於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的意境’,那種對幽潔、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觀有深刻影響。

  日本茶道的程序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藴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説:進入茶室前,必須經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這是為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後在茶室門外的一個水缸裏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後將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將體內外的凡塵洗淨,然後,把一個乾淨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後,便進入茶室。日本的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牀間﹑客﹑點前﹑爐踏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右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牀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和旁邊的飾物,視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須和季節時令相配。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雖然進入茶室後,強調不分尊卑,但頭一位進茶室的必然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嚐一下甜點心,大概是為避免空肚喝茶傷胃,而且抹茶可能會比較苦,所以先品嚐一下點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澀。

  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迴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裏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閒寂茶的風格。

  裏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裏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裏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淨”、“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

  新石流派:石州流屬於日本茶道“江户諸流派”中“石州流系”,對後世影響頗大,並曾佔據過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户時代,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創始人片桐貞信,片桐本家,在江户時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風而建立的流派。

 

飲茶文化之日本的茶德是什麼?

曾經的中國歷史上最為繁盛的就是唐朝時期,現如今在國外都有着以此命名的唐人街。自古以來就常常與周邊的小國來往交談,所以其餘國家也是傳承了不少中國的傳統文化。

那麼,本期飲茶文化了解日本的茶德是什麼。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着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説,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早茶)、午茶、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説,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

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茶德是什麼?以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受到當今茶人的廣泛認同。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繫。其實禪具有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更深。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藴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結束語】日本的傳統文化如今有着大多數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所以至今有着很多文化與中國還是相似的,茶文化也是相差不多。

TAG標籤:內涵 日本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