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杭州茶的歷史

杭州茶的歷史

杭州是中國著名的茶葉生產基地之一,其茶文化歷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朝時期。

據史書記載,約在公元3世紀,杭州地區的居民已經開始採摘茶葉,並將之製成飲品。隨着時間的推移,杭州茶的製作技藝逐漸成熟,茶葉品質也越來越好,逐漸形成了“龍井茶”、“西湖龍井”等著名品種。

在宋代,杭州茶開始作為一種貴族飲品流傳於世。當時的杭州茶以聞名,成為許多文人雅士讚譽的對象,如蘇軾的《茶論》中提到“人情似茶,濃淡有別,貴賤也有真假”,表達了對杭州茶香味的喜愛。

明清時期,杭州茶的生產規模和品質都有大幅度提升。清代的光緒年間,杭州海鹽茶廠創辦,成為中國最早的茶葉集團之一。

今天,杭州茶已經成為中國最著名的茶葉之一,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被譽為中國茶葉文化的代表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詳解:藴含江南風情的杭州茶文化

杭州是我們熟知的名勝古蹟存在地,在古代就有着許多的名人雅士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地方作詩、觀賞。美好的場景也是有着美味的茶,你知道杭州有什麼美味的茶嗎?本期飲茶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臨安,把中原的儒學文化也帶到杭州。據宋吳自牧《夢樑錄》記載:“臨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壺拎水者沿門點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兇吉一事,點杯鄰里茶水。”宋《鹹淳臨安志》中記有“歲貢茶葉”,可見當時杭州的茶葉已列為貢品。

  杭州襟江帶湖。它西有西湖,南臨錢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調節和東南亞季風的影響,氣候温暖濕潤,時常有和風細雨,朝雲暮霧,獨特的小氣候十分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着名的產茶區。據陸羽《茶經》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臨安、於潛二縣茶生天日山者與舒州同”。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如明代的13種名茶中就有3種是產於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區的西湖龍井、餘杭區的徑山茶、淳安縣的千島玉葉、桐廬縣的雪水雲綠、建德市的千島銀針、臨安市的天目青頂、富陽市的富春茗綠、蕭山區的雲石三清茶、濱江區的桂花茶。正是這些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其實最早關於杭州茶葉的記載見諸於唐代陸羽《茶經》中提到的“錢塘天竺、靈隱兩寺產茶”。作為名茶之鄉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夢樑錄》裏這樣描述:“茶館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

  夜市於大街有車擔浮鋪者,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茶起之時,需奏樂鳴鼓,非同尋常。”明《西湖遊覽志》稱:“老龍井產茶,為兩山絕品。郡志稱寶雲、香林、白雲諸茶,未若龍井茶之清馥雋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時,曾到龍井胡公廟。品茶後,讚不絕口,遂封胡公廟前18棵龍井茶樹為御茶。龍井茶葉由此聲名大振,盛譽久享。

  杭州餘杭區的徑山寺,處於山巒重疊,林木葱籠的西天目山中。宋孝宗御書“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號稱“江南禪林之冠”。清康熙書寺名“香雲禪寺”。徑山環境幽靜,樹林密佈,流水潺潺。徑山寺建於唐代,是讀佛、論道、參禪、品茗的好地方。青山綠水品香茗。

  佛教中的參禪悟道,實際是“閉目靜思,修心養性”。坐禪允許飲茶。唐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以茶助談,以茶助經,參禪悟道,成為一種風尚。茶與佛,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後獻茶於僧客。僧客接茶後,不能立刻飲下,而是聞香、觀色、再品茶,而後方可評論茶品;再談經論道。

  到了明清時期,進山品茗論道者日眾,影響甚至遠播海外。日本禪師親自到徑山寺拜師取經,他們將徑山的茶宴形式帶回本國。據考,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徑山。

杭州龍井茶的由來及文化歷史越詳細越好

龍井茶是中國著名綠茶。

產於浙江杭州西湖一帶,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曆史。

龍井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的特點。

龍井茶得名於龍井。

龍井位於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龍井茶村。

龍井茶因其產地不同,分為西湖龍井、錢塘龍井、越州龍井三種,除了西湖產區168平方公里的茶葉叫作西湖龍井外,其它兩地產的俗稱為浙江龍井茶。

文化歷史:龍井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

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

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龍井茶從無名到有名,從老百姓飯後的家常飲品到帝王將相的貢品,龍井茶葉從漢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

早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峯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

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峯山腳下壽聖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之句讚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峯山腳的懸巖上。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龍井》飲茶詩,詩中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

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

坐我詹卜中,餘香不聞嗅。

但見 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又有好泉好茶,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

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

” 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説。

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

”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

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唯杭之龍井扁且直”如果説在明代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

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製,品茶賦詩。

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御茶”。

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

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

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

”期間,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

茶區人民在 *** 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採製技術,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範的發展道路。

從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併發揚光大,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

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裏面藴藏着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龍井也算是名茶了,網上相關資料也蠻多的,我在百科裏找了一點給你。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證明杭州灣地區是茶樹起源中心及華夏茶文化起源聖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這意味着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這顆茶籽不僅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還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就已與茶有了聯繫的確證。而同時出土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原始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麪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祕密。進而聯繫種種茶文化遺存,證據確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的新觀點。

關鍵詞 杭州灣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茶樹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

(一)證明世界上有茶樹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這顆極其珍貴而難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出土於2001年發掘的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T0510探方的第7層中,由於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員的重視,只當作一般出土種實對待,故消息沒有傳開。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閲新購之《跨湖橋》(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①時,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植物種實》彩版四五頁上突然看到一顆茶籽的圖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樣,真是非常震驚,幾疑看錯——我深深知道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歲之久,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為了進一步核實,筆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鄭雲飛博士的幫助下,近距離地觀察到這顆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跡象,但並不粗糙,較為平滑;其形狀為1.42×1.58釐米的圓形,種臍端微圓突,種臍處營養器官部分已消蝕為空,故呈現一條裂口。從種籽較圓,種臍位於圓中並呈圓突來判斷,應為單室茶果(一個茶果中只有一顆種籽)的種籽;其外觀,與今杭州地區的龍井茶樹的單室茶果種籽形狀非常接近,而體積大小,則完全相符合,而與皮糙個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較原始的大茶樹茶籽差別較大。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一般來説,可食葉的茶樹屬於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茶樹種(Camellia sinensis)。現已發現山茶科共有28屬700多種,其中茶屬有200多種,如山茶花種(Camellia Joponica)、茶梅種(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屬是山茶科中較原始的一個屬,而據地質考察,至少在3000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長江中下游以南、雲南東部等“南部南帶及熱帶植物省”出現(見中科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國中新世植物區系》文,《古生物學報》1978年4期)②。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等在長期深入考察後,認為茶樹起源中心在中國東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最先為茶樹定學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國茶樹”;然國內一般都認定茶樹起源於雲貴川鄂一帶。

在這以前,唯在杭州灣南岸地區曾發現地質年代為第三紀的茶屬葉化石一塊,貴州晴隆縣發現晚第三紀的一顆接近四球茶樹種的種籽化石,但都無法確定是茶樹種。因此,這顆茶樹種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樹種證據,再加上茶屬葉化石、中國東部説、以及自古至今文獻等記載數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綜合因素,這茶籽還是推翻以往各種茶樹原產地之説,成為“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三)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繫的確證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這顆茶樹種籽出土於文化層中,是與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一起發現的,是人類的採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遺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繫的確證!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作進一步探索:很顯然,跨湖橋人已對茶籽感興趣,所以才會收藏它,而茶籽是沒法食用的(苦澀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無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況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種籽,這是它最本質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應該是作種子採集儲備的。推測當時跨湖橋人已開始喝茶葉之茶了,所以才會對茶籽感興趣,也即,茶樹已受到重視;而從其它種種信息及跡象分析,當時當地已有茶樹已可以肯定,那麼這顆茶籽應該正是跨湖橋人在八千年前已開始培植茶樹的證據(雖説只有一顆茶籽,但它是歷經八千年時光的倖存,從或然率角度來説,這一顆,已代表了當時至少有上千顆以上)。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茶之故鄉,但一直説不清國人是何時開始喝茶的,眾説紛紜,大膽的追溯至神農時代,也有贊同始於西周的,謹慎的甚至主張唐或三國魏晉。此類觀點,基本上是依據對文獻史料不加考辨的尋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來,筆者一直在對華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與追尋,通過對考古發現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資料的綜合探析,認識到飲茶必起源於原始時代,並與古越人有關,1990年提出了“飲茶文化創始於中國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論,引起史學界與茶學界的極大重視——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一個性的論點,不是筆者別出心裁的創新,而是依據大量資料跨學科研究探尋所得出的紮實結論。

這一結論由於正確而漸漸被更多資料所證實,並還釋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謎團,因而已為許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與認同,稱之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響了茶學界,開闢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與此同時,則是西周、三國、唐代等説的被擯棄。如此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於沒有過硬證據,結論還停留在分析推論階段,很難令人完全信服。不過只要觀點正確,證據自然會慢慢聚攏來,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作為茶史上可確認的最早茶樹種實物,確鑿地將有茶樹及飲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頭意義的明確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與茶釜

説到茶,須先説明:茶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眾所周知的茶葉,一類則是“非茶葉”。

在跨湖橋T0411⑧層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煙火薰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釐米,單根直徑一般在0.3—0.8釐米間,共約20餘根,紋理結節均很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顯然,這是陶釜煮燒植物莖枝的遺蹟,考古人員定其為中藥及罐。然而,這捆植物莖枝,顯然未經過炮製處理,也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藥;且藥性也無法確斷。故只能稱之為“煮燒一種湯液的植物莖枝”。至於這樣的湯液是什麼?相信熟悉民間飲食文化的人都會脱口而出説“茶”的,民間習慣將凡用枝葉和藥草等煮成的益體飲料稱為“茶”,可見其合適的稱呼應當是“茶”。

多數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種植物的根、莖、皮、葉、花、果等為原料煎煮出來的歷史了。其實這類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間土俗中還有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楊樹皮茶”、“槐樹葉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檉柳茶皆用“帶葉莖枝”為原料,而古風猶存的雲南傣族等,則有將春茶樹梢“連枝帶葉”摘下,懸於火上烤香後放入茶罐內煎煮為茶的風習。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茶煎煮後的廢棄物非常接近於該出土物的狀態——經烘烤後外皮幹緊的莖枝不易腐爛,而煮熟的葉子則已消亡。遠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廣泛的,因此,無論該出土物為何種植物,均不妨礙其為“茶”的性質,並且,該種出土植物無論藥性如何,也都可歸入“茶”的範疇之中。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麪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祕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

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以無可否認的真實存在,證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樹,人們已經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這裏只能簡要述之):“茶”是誕生於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語讀若zo),最初是指“對森林的利用”,“雜”字還殘留其遺意。因此,起初不僅許多食物等稱作“茶”,就連房屋等也稱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遺呼;同樣,“船”在古時又稱“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遺呼。發展到後來,才集中稱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樹等為“茶”。從“茶”可指稱茶樹、茶葉、茶湯等來看,其名稱的含混不分,正是起於原始矇昧時代的胎記。“茶”稱呼的概念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動植物(基諾族涼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遺韻)——以動植物原料煮燒的多湯食物(苗族打油茶、隴南罐罐茶、江南蓮棗茶是其遺韻)——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飲料(如川貝萊菔茶、桑菊茶等)——以茶葉煮泡的飲料。

簡而明之,“茶”大致經歷了“森林——食物——飲料”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食物”及“飲料”前階段,為“非茶葉之茶”;到“飲料”後階段,才出現“茶葉之茶”。

從跨湖橋出土的茶與茶釜來推算,“非茶葉之茶飲料”大致出現在已發明煮燒器的數萬年前,成熟於已有陶器的1萬年前後;從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樹來看,“茶葉之茶”的出現可推至萬年前後;從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打茶筒、豐富的茶崇拜遺蹟等,分佈於杭嘉湖地區距今約六千年的崧澤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缽來看,吾中華飲茶是誕生、豐富及成熟於杭州灣一帶的(也即古吳越地區)。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着曲折漫長的歷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着源頭意義上的較完整發展環節遺蹟。如從“名隨其主”來追溯,“茶”之音為古越語,則杭為越人;從茶誕生於森林來説,杭州自古流傳着“龍井女茶祖與十八棵茶祖樹傳説”,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釋部分,類似佛教的經本,實即茶圖騰原始宗教《聖經》遺存;而龍井山上還有古老的“胡公廟”受歷代茶農祭祀,顯然正是茶神廟;

而最近在杭州龍塢茶鄉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樓”的樑枋上,新發現一對“龍井茶供”雕刻:其下為頗有唐代風韻的“荷葉蓮蓬碗”,其上是“二葉一芽的龍井茶青”,組合成以龍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藴圖案。而其旁還有一對供果實、一對供花朵的雕刻圖案,共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圖案。這與嗜茶,有着濃郁茶圖騰遺俗的土家族茶農,在造屋時要在梁木鑿個眼,再用紅布包上茶葉、米、銀子、硃砂,並滴上酒,塞填於樑眼內,以祈茶圖騰鎮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義,是一脈相承的遺風;

舊時杭州茶鄉,每年第一鍋新茶炒好時,必須先恭敬地衝泡第一杯新茶,虔誠地敬奉在“灶神”面前,並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願: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綠,其中含有更遠古深奧的茶圖騰含義。這些都充分證明了杭州確曾有原始的茶圖騰崇拜存在過——茶圖騰是人類森林時代的原始宗教;再從茶為食物追溯,則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繡茶等原始性狀的食物茶,今“餘杭鹹茶”為其遺韻;若從茶為飲料追溯,則跨湖橋出土茶與茶釜為非茶葉飲料茶的最早證據,崧澤文化的擂茶缽及南宋杭人熱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續;“茶葉之茶”正是從這類茶中分化進化出來。

從茶圖騰、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擂茶缽與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因此,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是奠定杭州為“華夏茶都”的重要聖物,是確認杭州為茶樹起源中心及飲茶發源地的重要證據,它們解釋了杭州自古以來茶文化濃郁之根深流長緣由,讓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對此尤其不可等閒視之!

杭州盛產什麼茶?

龍井茶。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處於興起階段。三國兩晉時期,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逐漸發展,茶隨着寺廟道觀的建立而被栽種傳播。開通京杭大運河後,杭州因水陸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時成為東南物產聚散的“鉅富名邑”。此時,龍井茶葉在杭州境內廣為栽培。

根據龍井茶的歷史和現狀,確定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區、臨安市、富陽市、蕭山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紹興縣、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等12個縣(市、區)行政區域販龍井茶產區。

擴展資料

龍井茶的趣聞: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到西湖地區品嚐當地的龍井新茶,看到採茶姑娘的精湛技藝,乾隆忍不住也學着採摘起來。正在這時,乾隆的隨從匆匆來到他身邊,稟報説太后生病了,乾隆隨手把剛剛採到的茶葉放在袖子裏,匆匆趕回了北京。

其實太后並沒什麼大礙,只是吃東西積食,消化不良,加上思念兒子,才感到身體不適。看見兒子回來,太后的病已好了一半,她聞到兒子身上載來的陣陣清香,就問他是什麼東西。乾隆想起了袖中的茶葉,拿出來沖泡,味道甘冽雋永,太后飲後,病體痊癒。

乾隆大喜,特意把西湖龍井寺前的十八棵茶樹冊封為“御茶”,龍井茶因此盛名遠揚,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井茶

徑山茶的歷史淵源

徑山茶主要生產於浙江省的西北境內的徑山上。早在唐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盛名於世。由此可以看出徑山茶的歷史也是相當的悠久。宋朝時候的文集中就有此記載着:徑山產茶質優異。所以徑山寺那時候生產的徑山茶茶葉品質最為優異。

  到了南宋時候,有一位來自日本的高僧從遙遠的的南浦紹明遠渡到中國。在現今浙江省的徑山寺內一起學習研究探討佛學。在回去的時候帶上了此地的茶籽以及飲茶用的茶具回日本,並把茶佛傳入日本。

  到了現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開始不斷的研究重新制作徑山茶,取得了成功。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徑山茶在浙江省獲得了名茶評比的第一名。又在一九八五年時候被評為全國性的名茶。最後還榮獲了中國文化名茶的美稱。

  徑山因徑通天目而聞名,是天目山的東北峯,因建於唐、盛於宋的徑山萬壽禪寺而成為了佛都名山,自宋至元堪稱東南禪林之冠。在宋代時被譽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號稱“江南第一山”。唐天寶元年(742年),江蘇崑山行僧法欽(714年—792年)雲遊至徑山,即在此開山結庵,成為了徑山寺的'開山鼻祖。唐大曆三年(768年)其徒崇惠赴帝都長安(今西安)與太清宮道士鬥法獲勝,被唐代宗李豫賜為“國一大師”之號。除了萬壽禪寺外,徑山還有化城寺、法華寺、吉祥寺、石泉寺、大理寺、釜託寺等寺廟,現大都還存有遺址。

  徑山茶與山齊名,始栽於唐,盛於宋,元、明、清時的徑山茶仍享譽不衰,形成了源於自然、崇尚自然,講究真色、真香、真味的獨特品質和風味。據歷史記載,在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唐代,徑山便開始植栽茶樹、製作茶葉,可以説,徑山茶是浙江歷史最為悠久的茶之一。葉清臣、吳自牧、歐陽修、田汝成、谷應泰等名人對徑山茶的獨特品質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徑山寺與徑山茶在唐代聞名以後,由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一生嗜茶,精於茶道,被奉為“茶聖”的陸羽(733年—804年)慕名而至。據《新唐書·隱逸傳》記載,陸羽一度隱居雙溪將軍山麓。並在徑山植茶、製茶、研茶。唐上元元年(760年),陸羽寫成了傳世名著——《茶經》,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於一味。

  日本僧人也多次到徑山參學,開展文化交流。據史料記載,“徑山茶宴”是南宋時期從徑山傳入日本的,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源於宋代徑山寺內盛行的“茶宴”。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赴徑山拜師的日僧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回國,“徑山茶宴”也隨之傳入日本,他還將從徑山帶去的茶籽進行播種,又仿徑山茶製作方法生產了日本的“碾茶”。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入宋到徑山求法的日本高僧南浦昭明(1235—1380年)返鄉,把在徑山期間學到的種茶、製茶技術和茶宴禮儀在日本廣為傳播。徑山茶從起初來客招待、品茶論佛,發展到宋代的“徑山茶宴”,繼而茶宴東渡扶桑“作客”,流傳到了東瀛,演變發展為今天之“日本茶道”。徑山遂有“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譽。

  徑山的禪文化與茶文化同興盛於唐。農禪並重一向為佛教之傳統,植樹、種菜、栽茶和製茶、飲茶,相沿成習。據清嘉慶《餘杭縣誌》記載,第一棵(批)徑山茶是由國一大師法欽親手栽種,專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法欽在住持徑山寺期間,常與其他僧人和來客品茶講經、談佛論禪,真可謂“茶入口中,佛在心中”。而相傳“茶聖”的陸羽用來烹茶品茗的一股山泉,也已成為了與徑山茶文化有着千絲萬縷關聯的一個古蹟:天下第三泉——“陸羽泉”(已列入了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歷代不少名人像諸遂良、沈括、鄧牧、章太炎等都曾在徑山之地留下過他們的蹤跡。李白、蘇軾、陸游、徐渭、范成大、張羽、王守仁、吳焯等文人墨客還為徑山留下了200多首詩詞佳賦。特別是《徑山藏》的刊刻,更是我國出版史上的一大盛舉。

  徑山的山、水、茶、寺、禪、經、文相依相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形成了極為豐厚的人文歷史和禪茶文化積澱,使徑山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和延續的一種載體和符號。

  1998年,餘杭成立徑山茶行業協會時,就在原來制訂的產品標準基礎上,協會起草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發佈了省級地方標準《DB33/T257徑山茶》標準。該標準涵蓋了茶園及鮮葉生產標準、加工技術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

  此後,又經2005年和2010年兩次修訂,標準更趨完善規範。每年協會都要組織多次培訓,以確保茶葉品質始終過硬。

浙江杭州盛產什麼茶?

西湖龍井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羣山,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曆史。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西湖龍井茶,把獅峯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西湖龍井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分作1~8級。

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前採製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西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擴展資料

歷史

西湖龍井茶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古稱龍井茶,是西子湖畔一棵燦爛的明珠,它孕育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間,凝西湖山水之精華,聚中華茶人之智慧,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於世,是中國名茶之瑰寶。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之吟詠。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多次親臨西湖龍井茶區。1996年西湖茶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龍井茶之鄉”。西湖龍井茶是國家長期指定的特有禮品茶,是杭州乃至中華民族的無價瑰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湖龍井

杭州一家族4代種龍井茶115年,你知道關於這個家族的故事嗎?

現在種龍井茶已經傳承到了,而的傳人從20多歲就開始跟着父親學習。

一,杭州一家族4代堅持傳承種茶事業。

提起杭州,我們一定會想起西湖。那麼,在想到西湖的同時,我們的腦海中也會出現一款知名的茶葉,那就是西湖龍井。杭州有一個家族在當地非常的出名,因為他們是從祖輩開始種龍井茶,現在已經傳承了四代。祖孫四代所堅持的理念就是一定要將傳統的種植手法傳承下去,為消費者提供最純粹,高品質的西湖龍井。

二,種龍井茶已經有115年的歷史。

這個家族姓翁,傳承人的名字叫做翁斌。種龍井茶的歷史已經有115年。翁斌爺爺的爺爺就開始學習種植龍井茶了。翁斌的父親是第三代傳人,從爺爺的手中接棒,而到了翁斌長大的時候,也要繼承這一傳統,所以説翁斌25歲就開始從父親的手中接棒管理茶園,學習種植龍井茶。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當中,能有超過百年的手藝確實很少。而翁家對於龍井茶的研究已經長達115年。

三,你知道哪些關於這個家族的故事嗎?

翁家家族在杭州本地也是小有名氣的,因為他們種茶的態度一絲不苟,而且心中對待這個事業是非常熱愛的,所以説他們種出來的茶葉非常的正宗,傳統。其實,傳人屋並在準備接手茶園的時候,內心也非常的糾結,因為作為年輕人,他本可以接觸其他的行業,而選擇茶園,就代表着一輩子的堅定,並且種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到了採茶的季節,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所有的茶都採摘完畢,還要再經過不斷的加工,每個環節都必須細緻認真,才能保證給消費者最好的品質。

杭州盛產什麼茶

1、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屬綠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羣山,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曆史。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西湖龍井茶,把獅峯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西湖龍井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分作1-8級。 

2、徑山茶

徑山茶屬於綠茶類,又名徑山毛峯,其產地為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徑山村,該地區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充沛,山峯高處多霧,土質肥沃,適宜茶樹生長,其茶品質優良,具有綠湯綠葉的顯著特徵。

3、千島玉葉

千島玉葉生產的地方在浙江杭州淳安千島湖畔清溪地方,千島玉葉外表平扁伸直,綠翠露毫。芽壯,白毫顯現,翠綠色嫩黃;香味高長,香味長久,茶水黃綠色通亮,味道鮮爽,葉底嫩綠色成朵。

4、湘湖龍井

湘湖龍井主產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蕭山茶葉在1980年被正式冠名為“浙江龍井”。2001年國家質監總局對龍井茶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將龍井茶原產地域劃為西湖產區、錢塘產區和越州產區三個產區,蕭山被列入龍井茶原產地域錢塘產區範圍。

5、千島銀珍

千島銀珍茶產於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是中國有機茶之鄉。建德市地處杭州市西部,錢塘江上游,杭州黃山黃金旅遊線的中段。其選用千島銀珍生態有機茶園內優質的明前細嫩單芽為原料炒制而成,具有形似針、香如蘭、綠如翠、味甘醇等特點。 

6、鳩坑茶

鳩坑毛尖產於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鳩坑源。該縣隋代為新安縣,屬睦州(今建德),故又稱睦州鳩坑茶。茶樹多分佈於地勢高峻的山地或山谷間緩坡地,稱“高山茶”,歷史上為貢茶。其氣味芳香,飲之生津止渴,齒頰留香。鳩坑毛尖茶於1985年被農牧漁業部評為全國優質茶;1986年在浙江省優質名茶評比中獲“優質名茶”稱號。

7、天目青頂

天目青頂產自浙江臨安 天目情定產自浙江臨安,臨安茶區內森林茂盛,落葉長久的積累分化為森林土,土壤呈弱酸性,腐殖質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和發育,同時天目青頂也是臨安特有茶品。

8、雪水雲綠

雪水雲綠茶產自桐廬山區,雪水雲綠凝傳統技巧和現代名茶優秀工藝於一體,選料講究,注重加工,看重特色,以採含苞未放的壯實全芽為原料,經八道工序,精工細作,才成佳茗。成品外形緊直略扁、色澤嫩綠、香氣清高、滋味鮮醇、湯澈芽立,其品味之高,觀賞之奇乃茶葉珍品。

9、安頂雲霧

安頂雲霧茶是產自浙江省富陽市裏山鎮安頂村的一種茶葉,主產自仙霞嶺餘脈,產區海拔高度在700米以上,日夜温差較大,相對濕度也比較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十分豐富,故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非常適宜於茶樹的生長,此地產出的安頂雲霧茶也是很有名的。

10、九曲紅梅

九曲紅梅茶產於西湖區錢塘江畔,屬紅茶中的珍品,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工序製作而成,製成的茶葉呈條狀,纖細似髮絲,彎曲如魚鈎,周身披滿淡的毫毛,茶色烏潤,沖泡後茶湯鮮亮,茶香芬芳馥郁,入口濃郁醇厚,葉底紅豔。

杭州有哪些名茶 杭州茶葉

  杭州的特色名茶有天尊貢芽,西湖龍井茶,巖頂茶,徑山茶,鳩坑毛尖,雪水雲綠茶,千島玉葉,天目青頂,天目青頂,安頂雲霧,湘湖龍井,天尊貢芽。

1、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是浙江杭州的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據記載,西湖龍井茶起源於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還曾被列為朝廷貢品。西湖的氣候非常温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所產出的西湖龍井茶湯色清澈,香氣四溢,喝起來鮮爽甘醇,回味無窮。還有助於消化,生津止渴,減肥養顏,延緩衰老等功效,更具有抗腫瘤,抑制血壓上升的療效。西湖龍井茶在2011年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更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2、天尊貢芽

  天尊貢芽是浙江杭州的傳統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就已經是朝廷貢品了。天尊貢芽是半烘炒綠茶中的名茶,天於清明與穀雨之間採摘,鮮葉為一芽一葉初展。成品茶形似壽眉,銀茸披露,綠中透翠。沖泡後嫩芽狀如雀舌,香氣持久。

3、巖頂茶

  巖頂茶是浙江省杭州富陽的特色名茶,距今已經有着上千年的歷史。安頂茶長年沐浴在霧露之中,製成的綠茶,略帶蘭花清香。在炒制方面也有獨到之處,採取的是半燒半炒的方法,用開水沖泡,色澤翠綠而泛白光,味道很醇和。第三次沖泡跟第一次一樣,色味不變,香醇可口,沁人心肺。

4、徑山茶

  徑山茶是浙江杭州的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載種了,過後一直興盛不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徑山常年雲霧繚繞,環境優美,氣温相對較低,十分有利於徑山茶的生長,所產出的徑山茶在經過高温殺青,精細揉捻,所製作出來的徑山茶湯色翠綠,香氣馥郁,喝起來滋味鮮爽。

5、鳩坑毛尖

  鳩坑毛尖是浙江省杭州淳安縣的傳統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唐朝就已經有典籍記載。鳩坑毛尖外形緊結,碩壯挺直,色澤嫩綠,白毫顯露。沖泡後芽葉肥壯、魁梧,清澈完整,色澤黃綠明亮,銀毫長而特顯,茶味芬芳而帶有熟栗子香,滋味鮮濃。

6、雪水雲綠茶

  雪水雲綠茶是浙江省桐廬的傳統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國時代《桐廬採藥錄》中便已經有記載。桐廬有着非常優越的地理環境,土壤肥沃,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雪水雲綠茶便產於海拔900以上的地區。摘選優質的嫩葉為原料,採用傳統的炒制工藝製作而成,最後所製作出來的雪水雲綠茶湯色清澈明亮,色澤嫩綠,滋味鮮醇,清香襲人,飲後滿口生津。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其中浙江杭州盛產的是什麼?

西湖龍井。

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綠茶,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羣山,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曆史。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西湖龍井茶,把獅峯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西湖龍井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分作1~8級。

西湖龍井中有幾個有名的品類“獅峯龍井”、“梅塢龍井”、“雲棲龍井”、“虎跑龍井”等。“獅峯龍井”產於龍井村、獅子峯、翁家山一帶,色澤略黃,素稱“糙米色”。“梅塢龍井”產於雲棲、梅家塢一帶,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澤翠綠。西湖龍井茶的品牌有30多個。

擴展資料:

沖泡建議如下:

1、西湖龍井沖泡水温:85-95℃沸水(切不可用即開開水,沖泡之前,最好涼湯,即在儲水壺置放片刻再衝泡)

2.西湖龍井沖泡置茶量:3g/杯(或因個人口味而定)

3.西湖龍井沖泡用水的選擇:純淨水或山泉水(農夫山泉就很不錯,多次沸騰會降低水中的含氧量,影響茶湯滋味)。

4.沖泡器具選擇:陶瓷、玻璃茶具皆可。

5.用開水温過杯,倒出水,再投放茶葉,然後,倒五分之一開水,浸潤,搖香30秒左右,再用懸壺高衝法注下七分滿之開水,35秒之後,即可飲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西湖龍井

TAG標籤:杭州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