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黃茶的歷史

黃茶的歷史

黃茶是中國傳統茶類之一,歷史悠久。關於黃茶的起源和發展,有許多不同的説法。下面是其中的兩種較為流行的説法。

一種説法是,黃茶起源於唐朝,是唐代名士陸羽所創。陸羽是中國茶文化的開創者,他的著作《茶經》是中國茶葉的第一部專著,將茶葉的製作過程系統地概括了出來。據説,陸羽在製作綠茶的過程中,有一次由於天氣潮濕而導致了綠茶生長黴變。為了不浪費茶葉,他決定繼續將茶葉加工,並發現茶葉產生了一些獨特的香味和口感。於是,他開始嘗試在製作綠茶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特殊的處理步驟,最終創造出了黃茶。

另一種説法是,黃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時期,福建南部的一些茶農發現,將茶葉在陽光下晾曬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其他處理步驟,可以使茶葉產生獨特的香味和口感。這種茶葉被稱為“曬青茶”。後來,在江西省鄱陽湖附近的黃山一帶,茶農們也開始嘗試在茶葉製作過程中加入晾曬的步驟,逐漸形成了黃茶的製作方法和工藝。

無論是哪種説法,都表明黃茶作為一種特殊的茶類,其製作方法和工藝都非常獨特和精細,而且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藴。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黃茶是如何產生的?

Q:黃茶是如何產生的?(茶友:風來了)

A:作為懶癌患者+廚房白痴,某個週末,編輯曾試圖在家炒盤青菜,為了讓青菜快點熟,便蓋上了鍋蓋??萬萬沒想到,當打開鍋蓋的時候,青菜變成了黃菜??最終點了外賣。

燜這個動作,不僅能改變青菜,也能改變茶葉。就那麼一燜,噹噹噹當~綠茶變黃茶啦!

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之前我們説過綠茶的發展史,從蒸青團茶到蒸清散茶,再到炒青綠茶,逐漸發展成為今天常見的綠茶製法。

在製作綠茶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不同的加工條件所引起的茶葉品質變化也有所不同。經過長期艱苦地探索,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先後發明了不同的製茶工藝,而黃茶便是其中一種。

據史料推測,黃茶在公元7世紀就產生了。但當時的黃茶與現在的不同,它是由一種自然發黃的茶樹品種的嫩芽製成,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芽”,就是以自然發黃的茶芽蒸製為團茶而得名。

而現在所説的黃茶類,是指經過改進,在綠茶製作中經過“燜黃”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

在綠茶製作過程中,鮮葉殺青後若不能及時揉捻,或揉捻後不能及時烘乾或炒幹,堆積過久,都會變黃;殺青温度低,或殺青時間過長,也會使葉子變黃,產生黃湯黃葉。所以在製作綠茶的過程中,人們就有意或無意地發明了黃茶類。

黃茶的製作工藝在1570年前後形成。明代許次紓《茶疏》中有敍述:“顧彼山中不善製法,就於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惹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這是最早的批評技術不當,將綠茶做成了黃茶。後來演變成了我們的傳統黃茶了。

(知識點來自《中國茶葉》、《製茶學》)

Q:常聽人們説鮮葉“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總是沒明白,這些所謂的芽葉該如何區分呢?(茶友:KK )

A:特別能理解你這種感覺,比如當編輯看見“SNH48Team SII、SNH48 Team NII、SNH48Team HII、SNH48 Team X、SNH48Team XII”這一串的時候,也不明所以。

其實這是大型偶像團體SNH48的五個隊伍......所以五個隊伍有什麼區別?有哪些人?黃婷婷、鞠婧?是哪一隊的?

這些我都不知道,好在芽葉的區分我還是知道的。

茶葉鮮葉的採摘標準有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一芽四葉。依照葉子展開程度不同,又有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二葉初展和一芽三葉初展之別。

嫩梢生長成熟,出現駐芽的鮮葉叫做“開面葉”;其中第一葉為第二葉面積的一半,叫做“小開面”;第一葉長成第二葉的三分之二,叫做“中開面”;第一葉長到與第二葉大小相當,叫做“大開面”。

還有一種鮮葉有駐芽,但節間極短,兩片葉片形為對生,又小又硬又薄,是一種不正常新梢,叫做“對夾葉”。對夾葉是一類早熟新梢,其組織分化與發育程度均高於正常新梢。

芽葉是從營養芽發育起來,並逐漸長大,伸展成葉片。隨着芽葉的成長,葉片逐漸增加,芽則相應逐漸變小,完成一個生長期後形成駐芽。這時葉片逐漸自然開到成熟,葉面逐漸增大,葉肉組織厚度相應增厚,葉片逐漸老化。

因此,芽比葉嫩,一芽一葉比一芽二葉嫩,正常葉比對夾葉嫩,初展的葉子比開展的葉子嫩。

(知識點來自於《茶葉科學》、《中國茶葉》、《茶葉科學技術》、《製茶學》)

專業指導:小菜的院子

編輯:羅一諾、蘇小亞

岳陽黃茶是哪裏的

岳陽黃茶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岳陽黃茶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岳陽產茶歷史久遠,茶文化底藴深厚,既是湖南茶葉重要產區,也是中國黃茶代表性產地,尤以君山銀針、北港毛尖為最,堪為中國曆來黃茶中的臻品。

相傳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娥皇、女英尋夫趕至君山,聽説舜帝駕崩,撫竹痛哭,淚灑成斑,並將隨身帶來的茶籽播於君山,以寄哀思,感謝百姓。這棵茶籽此後經悉心培育,在君山白鶴寺長出了三兜健壯的茶苗,成為君山茶母本,也是黃茶之源。

又經瑤學專家考證,約在炎黃時代,蚩尤部落聯盟(蚩為苗族自稱,尤為瑤族自稱),與炎黃部落聯盟相戰於涿鹿之野,戰敗後1南遷。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瑤、苗組成聯盟,在“左洞庭,右彭蠡”建立三苗國,部分瑤民進入臨湘北部的龍窖山,開荒種茶。龍窖山今日尚存廢棄古寨址、吊腳樓、石梯、石門、古茶園等遺址,還有製茶和搗茶入飲的茶具——石盆、石缸、石杯等。

據民間傳説,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往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再往杯裏看時,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兒,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説“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的緣故。”明宗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白鶴茶定為“貢茶”。明人張謙德續寫陸羽《茶經》中,就有“嶽州之黃翎毛”茶的補述。此為君山銀針茶的起始。

_湖含膏為唐代名茶,_湖即今岳陽市南湖,_湖貢茶為岳陽黃茶北港毛尖的前身。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公元758年左右)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湖南有衡山,嶽州有_湖之含膏”。同時相傳,文成公主當年出嫁時,曾帶去_湖茶。唐末詩僧齊已詩云:“_湖惟上貢,何以惠尋常?”

唐末五代,馬殷獎勵農桑,提倡紡織,發展茶葉,通商中原。原屬巴陵的臨湘因茶而設縣,可見當時茶業盛況。另外,在陸羽《茶經》中提到嶽州的茶碗,將嶽州瓷與越州、鼎州、婺州、壽州、洪州等並列,事實上這些地方唐代都是名茶的重要產地。

北宋範致明《岳陽風土記》載:“_湖諸山舊出茶,謂之_湖茶,李肇所謂嶽州_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於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園有千餘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謂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並,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

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制造茶名101個,其中嶽州出的“黃翎毛”、“含膏冷”屬古制造茶名。明代張謙德《茶經》也有“嶽州之黃翎毛、含膏冷”茶的記載。明代的岳陽茶葉,栽培區域已由巴陵(今岳陽縣)一帶向臨湘、平江擴展。據《隆慶嶽州府志》載:“臨湘縣,貢,茶芽十六斤。方物,茶(龍窖山出,味厚於巴陵,歲貢十六斤),巴陵縣,方物,茶(四都,五都)。”當時湖南貢茶共70斤,其中龍窖山茶16斤,説明了湖南貢茶以龍窖山茶為主,且品質優良。

清代《致富奇書廣集》又有嶽州_湖產含膏茶的記載。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有“嶽州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唐宋時產茶名”的記載。此時,君山茶為宮廷皇室不可缺少的貢品。《巴陵縣誌》載:“君山貢茶,自國朝乾隆四十六年始,每歲貢十八斤。”同時,清代也是岳陽茶業的鼎盛時期。湘陰、臨湘、平江、巴陵、華容等縣茶葉相繼快速發展起來。至光緒年間,岳陽茶葉面積達到30多萬畝,產量20多萬擔。

岳陽黃茶,從娥皇、女英播茶籽於岳陽君山島,到文成公主攜此茶到;從《巴陵縣誌》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十八斤”,再到成為國禮茶,演繹了岳陽黃茶源遠流長曆史文化與傳奇品質。

如今,黃茶產業成為了岳陽市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成為魅力湘茶的一張名片。

岳陽黃茶產地範圍為湖南省岳陽市現轄行政區域。

茶的種類和歷史

一、綠茶

綠茶是六大茶系中最早出現的茶類。

到了明朝,研究綠茶製法者越來越多,有很多新的發明,如由烘青到曬青和炒青。隨着製茶工藝的發展,慢慢有了黃茶、紅茶、白茶、黑茶、烏龍等茶。

茶初摘時,須揀除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也。”現時大多數特級綠茶,炒制工藝還是這樣。

綠茶:葉綠湯清、清香、醇美鮮爽才是它的本質,它是六大茶系之首,另發酵,茶多酚最多,性寒,微苦、回甘、清熱潤燥。提神醒腦抗氧化,不適合腸胃較弱的人羣,

二、黃茶

黃茶如從品種説起,遠在七世紀就有了,炒制過程中悶黃的程序。

《明·會典》説:“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這是記載四川曬青綠茶做色蒸壓,做色重的變褐黑色,輕的變黃茶。

人們發覺製茶殺青後或揉捻後,不及時乾燥或乾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人們產生新的認識,再去實踐這種茶工藝,就創造了黃茶。例如,黃芽茶是殺青後悶黃的;黃湯是揉捻後悶堆二三小時;黃大茶是初幹後堆放20多天變黃的。

黃茶是中國獨有的茶類,湯色杏黃清澈,輕微發酵,口感清爽香醇,富含咖啡因子,提神醒腦消食化滯。

三、黑茶

起源於十一世紀前後。

西南邊區人民以茶經商,走進了銷茶製茶的道路。西部和北部牧區環境,當地人喜愛飲用邊銷茶,邊銷茶成為西北邊區最重要商品,也成為了他們的口糧茶。

黑茶的特點是:紅、濃、陳、醇,屬於後發酵茶類。該茶微生物發酵,香氣獨特,口感醇厚,改善腸道環境,調節脂肪代謝。

四、白茶

福鼎的白毫銀針,起源於公元1796年。

白牡丹是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制於建陽、水吉,後傳入政和、福鼎。白茶主要產茶區,還有汀溪、愛民、南客、太元、潘村鄉等地,

白茶是茶中珍品,屬於輕度發酵茶。茶性清涼,滋味清淡、回甘、富含茶多糖,適合降血糖的人羣。

五、紅茶

紅茶的鼻祖是正山小種,起源於16世紀,是指福建與江西交界的桐木關生產的小種。

紅茶茶性温和,無刺激,口感甜醇,調節腸胃功能,適合腸胃不好的人羣,女士更為適合。

六、烏龍茶

烏龍茶起源於雍正年間,發源地福建安溪。

太平天國時期閩南近海居民,內遷到沙縣集居;有的過海到了台灣省。該茶從沙縣往北傳播到崇安,武夷山種茶製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

烏龍茶屬於青茶,具有紅、綠茶的優點。在製作綠茶、黑茶、紅茶的基礎上,才發明烏龍茶製法。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適合三高人羣。

茶有不同顏色,也有不同內涵。綠茶,讓你彷彿來到茫茫草原;紅茶,感覺人生最美莫過落霞滿天;白茶,皚皚雪野寫滿晶瑩生命;黃茶,黃河黃土孕育了我的靈魂;黑茶,夜越黑離晨曦才越近;(烏龍茶)青茶,一片青草一樹青葉中有我的青春。

茶有季節。茶裏,泡着一個夏,卧着一個秋,藏着一個冬,孕育着一個春。天天喝茶,品盡四季;一生喝茶,品盡人生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最古老的品種具體有哪些?

綠茶的品種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在我國,綠茶是不發酵茶,是六大茶類之一,綠茶也是六大茶類中受眾廣泛、產量較高的茶類,我國茶葉產量中,綠茶佔六成以上,其次是紅茶、黑茶、烏龍茶、白茶,同時綠茶產量居世界首位。炒青的温度低,蒸青的時間過長,都會變黃。因此,在烹製綠茶的實踐中,會有意無意地發明了黃茶。

這一整套生產技術是在公元1570年左右形成的。例如,黃大茶是產量最高的條形黃茶之一,創造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茶樹的起源地,是最早發現和飲用茶葉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綻放的中國茶,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豐富多樣的茶味,更有深厚的茶文化。在享受茶的同時,我們看看 "黑白紅綠黃 "六大茶類,這是第一。在中國,產量最大的茶葉種類應該是綠茶。首先是他的種植面積比較廣,所以他的產量也比較高。

品種也比較齊全。它的功效是這些茶葉中最廣泛的,清熱、去火、消腫、止痛。而且在品茶的過程中感覺很享受,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會買這種綠茶。至於黃茶的起源,據歷史資料顯示,在七世紀就已經產生了。但當時的黃茶與我們今天所説的黃茶是不同的。它是由自然變黃的黃茶樹的芽和葉製成的。例如,在唐代享有盛譽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茶,就是以芽葉自然變黃而命名的。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裏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黃茶和綠茶哪個歷史更悠久?

黃茶從綠茶演化而來。因為製作技術不好,含水量較多的茶葉乾燥不及時,引起黃變,綠茶變成黃茶,由於這種 “悶黃”現象的發現,由此發明創造了黃茶的製造方法,也由此產生了茶的新種類——黃茶!

黃茶是中國特產。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遠安黃茶;如溈山毛尖、平陽黃湯、雅安黃茶等均屬黃小茶。三峽庫區蓄水以後,秭歸山區常年霧氣籠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秭歸黃茶,也屬於黃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廣東大葉青則為黃大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湖南嶽陽為中國黃茶之鄉。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加工工藝近似綠茶,只是在乾燥過程的前或後,增加一道“悶黃”的工藝,促使其多酚葉綠素等物質部分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於綠茶,其製作過程為:鮮葉殺青揉捻—— 悶黃、乾燥。黃茶的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均與綠茶製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於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濕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

我國六大茶類分別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一、綠茶

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自茶葉正式作為飲料後,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當時加工方法較為簡單,通常是把野生茶樹上的芽葉採回後,稍微輕揉,曬乾後即為飲用。

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綠茶製法開始。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

綠茶炒青製法的精細工藝是在明代形成的。關於炒青綠茶製作方法,雖有唐代“旋摘旋炒”的記載,但炒青綠茶的製法起源於12世紀末葉,在明代形成。利用乾熱來發揮茶葉的香味,從此綠茶品質有了更大提高。精細的炒青工藝在明代顧元慶《茶譜》、許次紓《茶疏》中都有評述。這種炒青加工工藝,一直沿襲至今。

二、黃茶

現行黃茶的全套生產工藝,約於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

關於黃茶起源,據史料推測,它在公元七世紀就已有生產了。但當時黃茶不同於現在我們説的黃茶,它是由一種自然發黃的黃芽茶樹品種的芽葉製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而現在所説的黃茶類,是指經過改進,在綠茶製作程序中加入“悶黃”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在綠茶炒青製造實踐中,鮮葉殺青後若不及時揉捻,或揉捻後不及時烘乾或炒幹,堆積過久,都會變黃;炒青殺青温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過長,也都會發黃。所以在炒制綠茶的實踐中,就會有意或許無意地發明出了黃茶類茶。這一全套生產工藝,是在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的。如黃茶類中產量最高的條形黃茶之一黃大茶,即創制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年曆史。

三、黑茶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製造的,比黃茶為遲。

“黑茶”兩字在宋神宗熙寧年代(公元1068-1077年)就出現了,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徵悉黑茶……官茶易馬,商茶給賣。”《明會典》亦有載:“穆宗朱載垕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勿分黑黃正附,一例蒸曬……運至漢中府辨驗真假黑黃斤篦。”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在所説“黑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公元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乾製成曬乾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複雜,當於黃茶之後。

四、紅茶

“紅茶”一名,始見於明代劉基所撰《多能鄙事》一書(15-16世紀間),陳椽《茶業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魯茲神甫於1556年到達中國,1560年左右回國後著書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紅色。”呈紅色即指紅茶湯。可見1560年以前,就有紅茶了。1607年荷蘭東印度海船首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故可結:福建武夷山首創小種紅茶,時間是在16世紀末與17世紀初之間。

首先創制的是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工夫紅茶是在小種紅茶基礎上演變而來,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載有小種和工夫的茶名。小種紅茶是鮮葉加工複雜,毛茶加工簡單;工夫紅茶則相反,簡化鮮葉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紅茶。

五、白茶

“白茶”一詞,有多重含義。現在我們所説白茶一般是指微發酵茶,以“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為加工工藝,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約起源於明代中期,清嘉慶年間(1792-1821年)開始其工藝不斷髮展,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據宋子安在公元1064年前後所著的《東溪試茶錄》中記述,白茶宋代已有,但是當時白茶是指由一種叫白茶茶樹品種製成的白茶,其製法與綠茶製法大體相同,並蒸壓成團茶。直到明代,以“日曬”為主的白茶製作方法開始出現。明代田藝蘅所著《煮泉小品》(公元1554年)中有載:“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這就類似於現代白茶的加工工藝中“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

據《福建地方誌》和茶葉專家張天福《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白茶早先由福鼎創制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製成銀針,但芽頭瘦小白毫不顯。約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選育出大白茶茶樹良種後,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白毫銀針。白牡丹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制於建陽水吉,後傳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開始創制白牡丹。

而陳椽在《茶業通史》根據相關史料認為,白茶是在19世紀50--60年代創制的。

六、青茶

青茶種類很多,製法繁簡差異很大,故關於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程啟坤等(2004年)認為,武夷茶的加工工藝,在《王草堂茶説》中有詳細的記載:“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武夷炒焙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此著作成書於清代前期(注:確切年代不可考,一般認為是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因此武夷茶這種獨特工藝的形成,在此時間之前。茶學專家陳椽有考,安溪青茶是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創制的,烏龍青茶是在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開始生產的。

青茶製法是從綠茶結合紅茶發展而來,先日光萎凋而後炒青、揉捻及烘乾。當時工夫紅茶品質下降,綠茶遭到印度紅茶衝擊,銷路都不好,影響人民的生活,這就推動了製茶技術的革新,青茶隨之出現。

黃茶的資料

黃茶,名之由來: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

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製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綠茶是不發酵的,而黃茶是屬於發酵茶類。這道工序有的稱之為、悶黃"、"悶堆",或稱之為"初包"、"復包"、"渥堆"。

黃茶,按鮮葉的嫩度和芽葉大小,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黃小茶主要有北港毛尖、溈山毛尖、遠安鹿苑茶、皖西黃小茶、浙江平陽黃湯等;黃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嶽西和湖北英山所產的黃茶和廣東大葉青等。

黃芽茶之極品是湖南洞庭君山銀針。其成品茶,外形茁壯挺直,重實勻齊,銀毫披露,芽身金黃光亮,內質毫香鮮嫩,湯色杏黃明淨,滋味甘醇鮮爽。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都久負盛名,身價千金(現北京市場零售價每市斤已逾千元)。

安徽霍山黃芽亦屬黃芽茶的珍品。霍山茶的生產歷史悠久,從唐代起即有生產,明清時即為宮廷貢品。霍山黃大茶,其中又以霍山大化坪金雞山的金剛台所產的黃大茶最為名貴,幹茶色澤自然,呈金黃,香高、味濃、耐泡。

什麼是黃茶?黃茶有什麼特點?

詳細介紹了六大茶類中的各種各樣茶以後,發覺對黃茶的詳細介紹很少。什麼叫黃茶呢?黃茶有什麼類型?今日筆者就帶我們來好好地瞭解一下黃茶。

什麼叫黃茶?

黃茶源自麥草酒的名字,是輕半發酵茶類,製作工藝類似綠茶葉,僅僅在烘乾全過程的前或後,提升一道“悶黃”的加工工藝,促進其花青素胡蘿蔔素等化學物質部分空氣氧化。

六大茶類中,黃茶是最稀缺的,僅有中國湖南,浙江和四川的大山種植區。黃茶自古以來以來有之,但不一樣的歷史時期,不一樣的查看方式授予黃茶定義以不一樣的含意。在歷史上最先記錄的黃茶定義,不一樣現如今所説的黃茶,是依茶樹種類固有特點,茶樹生長髮育的芽葉當然顯出淡來講。如在唐代久負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做為皇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當然變黃而而出名。

黃茶有什麼類型?

黃茶是六大茶類中最稀缺的,可是其象徵性荼葉的名字但是赫赫有名!最廣為人知的黃茶類型便是君山銀針跟蒙頂黃芽了。

1.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是中國名茶之一。產自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細如針,故稱君山銀針。君山銀針全由肥嫩葉頭做成,佈滿汗毛,顏色鮮豔,雖經久置,其味不會改變。取制樣流程與一般鮮嫩名茶如出一轍,唯在烘乾處理解決上,頗有獨特之處。烘乾處理分成初烘.初包.復烘.復包四個流程,要經三天時間。君山銀針衝調以後顏色金明亮,香味清鮮,茶褐色淡黃,茶氣甜爽,食用以後甚為難以忘懷。

2.蒙頂黃芽

“揚子江原水,蒙山頂部茶。”蒙頂茶,是中國名茶中的一顆璀璨耀眼明珠。蒙頂黃芽,產自四川省雅安市蒙頂山。蒙頂茶種植起源於西漢,至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時間,古時候為供品供中國曆代皇帝享受。蒙頂黃芽制工高超,嫩葉歷經結束後,還需要歷經輕攤青,隨後在鍋中整形美容,經攤涼再下鍋復炒,最終超低温烘乾處理。顏色比石花黃亮,芽成橙,香純清,味濃鮮,湯色清黃明亮。也是中國傳統式名茶。

黃茶的介紹

黃茶的介紹

  導語:黃茶,名之由來: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

  黃茶是我國特產。其按鮮葉老嫩又分為黃小茶和黃大茶。要天地圖黃茶主要產區,可從不同黃花的種類產區説起。如蒙頂黃芽、君山銀針、溈山毛尖、平陽黃湯等均屬黃小茶;而安徽霍山、湖北英山所產的一些黃茶則為黃大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 。

  黃茶是我國獨有的茶類,主要出產於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和廣東等省,以其金澤和醇香滋味為廣大消費者所喜愛。黃茶由綠茶發展而來。特殊的悶黃 工藝造就了其獨特的幹茶黃、湯色黃、葉底黃 三黃品質特徵。黃茶產量雖然不及綠茶、紅茶和黑茶,但其中有很多茶以其質優形美,被視為茶中珍品。此外,黃茶較之綠茶,由於增加了悶黃工藝,在熱化反應及外源酶的共同作用下,內含成分發生顯著變化。滋味變得更加醇和,被茶葉專家推薦為最適宜飲用的茶類。然而近些年來。因綠茶崛起。黃茶日漸萎縮。

  因此對黃茶主要產區即為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和廣東等省。

  黃茶的外形

  一)嫩度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條件。黃茶分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3類,是基於嫩度條件分類的。嫩度高,外形造型美,茶湯內含物高,品質好;嫩度低,內含成分少,總浸出物低,滋味粗澀,且不耐泡。品質差。君山銀針,單芽製成,外形芽頭肥碩茁壯,銀毫滿披,由於嫩度高,採製方法特殊,沖泡後呈現出似羣筍出土 、金林立 及三起三落 等奇特景觀。

  評定嫩度要注意以下3種表現。

  1.芽與葉的比例 單芽和1芽1葉初展或開展。要求嫩芽嫩葉佔的比例高。同是單芽,又有肥瘦及大葉種和小葉種之分。凡是芽與葉的比例相近、肥壯、身骨重實、葉片厚實者品質好。

  2.鋒苗 指芽葉揉捲成條、芽尖完整、葉尖細嫩的尖鋒含量多,芽頭完整鋒鋭且顯露者的鋒苗好。斷頭去尾者稱短禿,品質較次。

  3.光糙度 黃茶外形光潤平伏、嫩茶果膠物質多、蛋白質含量高、汁濃並結於茶表、顯光滑油潤者為好茶;其外觀粗糙枯滯者,品質差。

  (二)條索外形條索緊卷者,為嫩度高、品質好的茶汐f、形顯粗鬆者,為品質低。珠寶玉石紫畫大展25日開幕。價格普漲下。條索要從鬆緊、曲直、壯瘦、圓扁來區分,其鬆、瘦、扁、。輕者為次品。

  (三)色澤外形色澤主要從色度和光澤度2方面評比。色澤是指顏色本身的純正、深淺,而光澤度則是以茶條表面吸收與反光的程度來判別。嫩茶條表面光滑、顯潤,老茶條表面粗糙顯枯。色澤從純正、深淺、潤枯、鮮暗、勻雜等方面去判斷。黃茶要求綠黃(以黃為主,為純正)淺、潤、鮮、色勻為好,反之為差。

  (四)整碎黃茶要求外形勻整。勻整反映採摘、加工水平高,茶葉品質好;斷碎者品質次。

  (五)淨度好品質的黃茶要求外形潔淨,不夾雜梗、籽、老片,尤其不能夾雜非茶類物質。

  以上5項因子中,嫩度和條索屬同一範疇,一般毛茶評嫩度,而成品茶則評條索。即外形由條索(含老嫩)、色澤、整碎、淨度4項因子組成。 州]閩南漳浦國際壺茶文京下第一壺”。

;

誰能列舉出來幾大茶類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後次序?

眾所周知,我國是個茶葉大國,茶葉是華夏民族日常生活中第一部分。無論是茶葉的製作還是茶文化,在世界上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我國的茶葉按照茶性的分類可以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紅茶等,喝了這麼久茶,你知道哪種茶類是最早出現的呢?

綠茶的起源——3000年左右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

蒸青綠茶工藝脱胎於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元代王禎《農書》第一次提到蒸青之後趁熱揉之,現代意義的蒸青綠茶工藝趨於成熟。

黃茶的起源——1400年左右

黃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觀察方法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徵,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

在歷史上,未產生系統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和在眾多消費者中,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

如上面所説的因鮮葉具嫩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還有采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湯,很易誤認為是黃茶。

黑茶的起源——1300年曆史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製造的,比黃茶為遲。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在所説“黑茶”(青磚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乾製成曬乾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複雜,當於黃茶之後。

紅茶的起源——400多年曆史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美國韋氏大辭典,“祁門紅茶”記錄着祁門紅茶的原產地——中國安徽省祁門縣。

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

白茶的起源——1800年左右

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白茶是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

史載,東漢時期,一個叫尹珍的青年懷揣家鄉生長自制的“荼”, 拜謁著名儒學大師許慎,遭門丁刁難,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許慎整個府邸充溢着濃郁的茗香。

許慎踱步而出溯源,隨即便邀尹珍入書房,將其“荼”沖泡相觀,但見其外形優美,白色葉底如銀針墜壺,湯色碧綠明亮,品之頓覺味鮮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發其在《説文解字》中對 “荼”的註解,用“檟、茗、蔎” 譯註“荼”字的色、香、味。

青茶(烏龍茶)的起源——1000多年曆史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製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產茶。

TAG標籤:歷史 黃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