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汕頭工夫茶具

汕頭工夫茶具

汕頭工夫茶具是廣東汕頭傳統工藝品中的一種,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這種茶具的特點是造型簡約端莊、工藝細緻考究,體現了粵東地區的傳統文化氣息和雅緻品位。常用的茶具包括蓋碗、茶壺、蓋杯、茶船、茶筅以及茶匙等。

汕頭工夫茶具的製作需要經過數十道工序,其中包括泥制、刻花、打磨、燒製等。材料上選擇的則大部分是以海南黃泥和廣東積石為主,這兩種泥土具有一定的韌性和粘性,適合雕刻出薄而堅韌的茶具造型。製作出來的茶具通常色澤純正,釉面細膩光滑,使用起來能保障茶湯的鮮香和温度。

汕頭工夫茶具不僅是喝茶過程中的必須品,也是當地文化的重要代表。近幾年,隨着茶文化不斷普及,汕頭工夫茶具逐漸成為了茶藝愛好者的收藏品和展示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功夫茶具介紹

1、工夫茶是中國民間品茶習俗。流行於廣東潮汕、福建漳泉等地。工夫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託等。

  2、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茶風興盛,茶具品種越多,質地精美。廣東潮州和汕頭盛行功夫茶,工夫茶最講究茶具。潮汕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

汕頭南澳前江灣沙灘公園功夫茶怎麼收費?

150元一套

功夫茶詳情介紹:

提供:功夫茶具一套,桌子一張,椅子兩張,茶葉一包,5L礦泉水

注:後續加水15元/5L,茶包15元/包。

温馨提示:

1.貴重物品請您妥善保管,如有遺失概不負責;

2.公共區域,請勿吸煙和亂丟垃圾;

3.超時另付費,不足一小時按一小時收取;

4.酒精爐、桌椅如有損壞或污垢嚴重,需照價賠償。

拓展閲讀:景點介紹

佳兆業航運前江灣沙灘公園位於汕頭市南澳島,引入佳兆業航運集團旗下全新水運動品牌藍騎士水運動,開設水上運動中心,為遊客創造品牌化、體系化的水上運動娛樂體驗。遊艇、帆船、摩托艇、水上飛人、動力衝浪板、香蕉船、水上飛魚、水上沙發等項目將紛紛精彩亮相。

功夫茶具都有什麼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託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着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工夫茶,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蓋碗,茶海(也就是公道杯),聞香杯,茶杯, 茶濾,茶夾,茶托,茶盤,茶巾。這裏説的是泡烏龍茶-鐵觀音用的茶具茶藝程序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温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着這悠悠裊裊的香煙,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説:“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序,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歎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温。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清沏潔淨。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裏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温,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巖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乘着壺熱再衝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着向嘉賓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的解説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説,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在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鑑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豔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鋭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嚥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蕩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蕩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巖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蕩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鑑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巖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巖茶時説:“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裏含着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巖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巖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嚥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嚥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巖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好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巖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戲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什麼是功夫茶具功夫茶具介紹

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一個表現就是注重茶具的品位。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也培養起飲茶的習慣,從另一方面講也可以説是養生之道。許多地區如廣東潮州和汕頭地區仍然非常重視飲茶茶具的選擇。我們經常聽到有“功夫茶具”一説,但是不懂飲茶之道的人根本就不懂其中意思。那麼,什麼是功夫茶具?下面就隨小編來看看功夫茶具介紹的相關內容。

什麼是功夫茶具功夫茶具介紹

什麼是功夫茶具?

其實,功夫茶具並不是一個茶具的品牌。功夫茶具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最早的功夫茶具流行與廣東等地,隨着後來慢慢傳播到各地區。功夫茶具是最講究的一種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具介紹功夫茶具組成部分及使用方法

一、茶道六君子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衞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着茶杯洗杯,防燙又衞生。

6、茶針(茶通):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二、其他配件

1、茶巾: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幹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不能用來清理泡茶桌上的污漬,果皮物。

2、茶盤: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鏽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3、茶船: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裏塞入茶葉,衝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温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4、煮水器: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自動電爐。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

5、茶罐: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鏽鋼、錫合金及陶瓷。

6、茶荷: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7、茶托:用於將功夫茶杯託舉到客人面前,可防止茶杯燙手,以及其他人手指污染茶杯。

潮汕工夫茶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1. 有關工夫茶的詩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這種流行於潮汕一帶的品茶風尚,以其雅潔的茶具、精美的沖泡技藝,帶 給人詩情畫意般的享受,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一些名人、學者紛紛賦詩寫歌,留 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和美好的回憶。

像中國現代文學家老舍在1962年來到廣東汕頭, 品嚐了工夫茶之後,便吟出“品罷工夫茶几盞,只羨人間不羨仙”的詩句;現代著名 女學者冼玉清教授也對工夫茶發出"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的讚美。 茶灶 陳恭尹(清) 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

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 就隙邀風勢,添泉戰水聲。

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 舟茗 陳王猷(清) 窮已如黃九,猶將茗碗行。

燃爐風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來無色,江濤近一聲。

旗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陳檗仁(清) 宜興時家壺,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種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與魚眼,火候細推求。

焴盞暖復潔,一注云花浮。清香撲鼻觀,未飲 先點頭。

詠工夫茶 陳坤(清) 何人曾識趙州來,品到《茶經》有別裁。 不詠盧仝詩七碗,金莖邑露祗聞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嘴(鳳凰水仙),來試湖山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張華雲(當代)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

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 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

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

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

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 圍細末,首衝去浮沫。

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 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

一衝號為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

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 清宿食。

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 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

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〇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2. 求關於潮汕功夫茶的論文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汕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説: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説》,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

3.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

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緻。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

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

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

在潮汕,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

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汕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

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説: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

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

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

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為清絕。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為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並不只流行於潮州。

《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並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後,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

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施鴻保《閩雜記》也説: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 關於《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

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謂的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

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

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衝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陽市社渚阿林 - 溧陽文學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説是茶濃情更濃。

5. 潮汕功夫茶來源和典故

樓主你好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州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説: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説》,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

6. 請問潮汕工夫茶的衝法有那些俗語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對茶具、茶葉、衝法都極為講究,要求十分嚴格,有一套精緻的程序,因而有學者稱“潮洲工夫茶”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選茶

衝制工夫茶應選用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佳。

選水

水質對茶味有很大的影響,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江水應取於遠離居民區者。井水應從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從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絞只炭,其優點是木脂盡脱.煙臭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上品的橄欖核炭,是以橄欖核入窯窒燒,所成之炭用於燒水,焰火呈藍色跳躍,火勻而不緊不慢。現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氣之類簡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檔的茶座才會用“活火”燒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體相同,但精粗有別。常用器皿有:

l、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紫砂泥制者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壺的深淺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例,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

2、蓋甌。形如仰鍾,有上蓋、茶墊。蓋甌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衝罐。但因口闊,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權宜用之。

3、茶杯。以薄、潔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為楓溪產,質地極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以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

7、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為佳品。

8、水缽。多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

9、紅泥火爐。紅泥火爐,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

10、砂銚。俗名“茶鍋仔”,輕巧美觀。

11、羽扇。用以煽爐。

12、錫罐。名貴的茶葉應用錫罐貯藏。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

13、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4、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序如下:

1、治器。泥爐起火,砂跳掏水,煽爐,信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候其火碩(老),一面打開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 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稱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洗茶”,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應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以去其散墜餘沫並使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人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這時是灑茶的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未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品茶

灑茶後應乘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脣,杯麪迎鼻,一啜而盡,三嗅杯底。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氲,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説,“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説為解渴,不如説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敍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功夫茶的茶具

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説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分別是: 潮州土話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衝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裏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已經説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蓋甌”衝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杯至十二杯。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夫”好,用蓋甌也可以衝出好工夫茶的。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麼“春宜牛眼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杯”,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功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古人是用紅泥小火爐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樣喝茶,詩人們並沒有説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於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汕頭、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説些,那麼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州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淨滌茶具。茶几,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一樂。

工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工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工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衝罐”)是陶製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着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沉。精巧別緻、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釐米,高2釐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鑑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裏的茶鏽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功夫茶套具一般需要哪些茶具?

1、茶壺或者蓋甌:茶壺是用來沖茶得,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所以泡功夫茶最需要具備的是茶壺

2、茶杯: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了。

3、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擴展資料:

茶具使用注意事項:

1、在每次喝完茶後,記得把茶葉倒掉,把茶具用水清洗乾淨。能夠長期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話,什麼清洗工具都不用,茶具保持明亮光澤,

2、可以擠少量的牙膏在茶具上面,用手或是棉花棒把牙膏均勻的塗在茶具表面。

3、對於茶垢沉積已久的茶杯,用牙膏反覆擦洗便可除淨,對於積有茶垢的茶壺,用米醋加熱或用小蘇打浸泡一晝夜後,再搖晃着反覆沖洗便可清洗乾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工夫茶具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作文的材料~拜託大家幫我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緻。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潮汕工夫茶

上學期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就是這個內容,以下是當時的部分資料,全部資料你可以發郵件向我索取

(郵箱[email protected])

一、工夫茶的來源

工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説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中國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從文獻上的記載,至少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了。古書《爾雅》上就寫過“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詩經》的《七月》篇,也提到採茶。兩漢之後,飲茶之風大盛,但更普遍的還是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陸羽著《茶經》,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論,從此大開喝茶之風,陸羽由是受後世尊為“茶神”。《潮嘉風月記》就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從這裏看來,喝工夫茶大約是唐代以後的事。儘管近代的《辭海》載有“工夫茶”這一條專門名辭的註釋,英文的“Tea”字也還是從汕頭、廈門話的“茶”字譯音過去的。但有關工夫茶的詳細記載卻是很少,甚至連《潮州府志》也沒有記載,這卻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現在所能考證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雖然已經是“稻再熟而蠶五收”,可是似乎還沒有種茶。《永樂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課税”一項內曾引用了《三陽圖志》(三陽即是海陽——今之潮安、潮陽、揭陽)。《三陽志》及《三陽圖志》 於今已不可復見,但幾經浩劫之後僅存很少的《永樂大典》中卻剛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陽志》等的原文,彌足珍貴。從原文看來,《三陽志》是元朝時有關這三縣的地方誌。中説到:“茶課自大禹別九州之產以作貢,而未聞貢茶,下逮漢、魏、晉、樑皆不及此,至李唐時如趙贊滂、王樓、王涯之徒始創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務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賦始繁矣。產茶之地,出税固宜。無茶之地,何緣納税?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户,無販茶之商,其課鈔,每責於辦鹽主首而 代納焉。有司萬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 ”這證明在元時,潮州地方還沒有種茶的。沒 有種茶倒不要緊,因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葉並不產自潮州。可是“無販茶之商”,這倒就麻煩了,如果《三陽志》所記屬實,恐怕元朝時潮州還沒有“工夫茶”這一享受呢。

這就不能不説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後,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葉生意之多,已經是盡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風月記》就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懷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

“投閩茶於壺內衝之”,到現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鐵觀音,這是全國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現在潮州地方是產茶的,潮安鳳凰山(過去屬饒平)的“單叢奇種”簡名日“鳳凰茶”,就是馳名海內外,在今天國產的特級茶葉中首屈一指,但可惜產量不多,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因此它的價格也是國產茶葉中最高貴的。

二、工夫茶衝法

工夫茶之衝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六個動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銚中的水颼颼作響一陣子之後,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然後,開始納茶:打開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將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壺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需適量,每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就足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且好茶葉多是嫩芽卷,如果用開水泡過之後舒展開來,就變得很大,連水也衝不進去。但太少則泡不出味道來。

《茶説》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沸;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這個時候,正好提銚沖茶。揭開茶壺蓋,將滾湯沿壺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否則謂之衝破“茶膽”,使茶味苦澀。衝時提壺要高。謂“高衝低釃”。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而茶素中的單寧則來不及揮發,這茶就沒什麼苦澀了。沖水一定要滿,使茶葉浮起,然後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迫使茶香迅速揮發;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乾,即是茶熱;三是衝去壺外茶沫。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熱,不要讓熱騰騰的茶衝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響香味。

釃茶有四字訣:低、快、勻、盡。釃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尊敬;“快”,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這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不可釃了一杯才釃另一杯,只有這樣,才能使幾杯茶的顏色均勻,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尊重;“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才不會苦澀。

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盤中有三個盅,那麼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兩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盅,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你喝了一盅之後,一般還要讓在座的人每人喝過一盅,才喝第二輪。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了。《詩經》中已提到採茶。兩漢之後,飲茶風大盛,但還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陸羽著《茶經》,集中了喝茶的理論,開一代喝茶之風,自己也成為茶神。《潮嘉風月記》中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可見,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經同現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投閩茶於壺內衝之”,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其實,潮州的鳳凰山也產名茶,稱為“鳳凰單叢”,可惜文中一字未提。據《潮州府志》載:“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近饒平之百花山、鳳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詔山,故稱待詔茶,品亦不惡。大埔則大麻、陰那等山皆產茶,亦尚可飲。其餘土茶皆苦而不香。”由此可見,鳳凰茶至遲在清代已開始在潮州種植了。

在潮汕所產的茶葉中,鳳凰茶素以其氣味清香、耐衝耐泡,並獨具各種自然花香味而聞名於世。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鳳凰山位於潮州東北面,地處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之結合部,屬北迴歸線近側。這裏常年雲霧繚繞,羣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有十多個,其中有粵東第一高峯鳳凰烏髻和第二高峯烏崬頂,而名茶多產於高峯雲霧之上。其次,鳳凰茶有一種獨具一格的製作方法。該處製茶,分“萎凋━━發酵━━殺青━━揉捻━━烘焙”五個程序進行,每道程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三、洗茶與茶洗

茶洗,是潮州工夫茶具的一個組成部分。茶洗之由名,必須從古人的洗茶習慣講起。

唐宋兩代,茶葉多加工成茶餅。蔡襄《茶錄》謂:“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所以在炙茶之前,要把茶餅放在器皿中“以沸湯潰之”,使膏油融化,便以颳去,然後再烘乾,碾末備用。這就是最早的洗茶,不過當時還用不着專門的工具。

明代以後,散茶形茶逐步取代了茶餅,真正意義上的洗茶程序才開始形成,明人顧元慶的《茶譜》論“煎茶四要”,其中就含有‘洗茶”。馮可賓《芥茶箋》和文震亨《長物志》中説得更詳細: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洗時用竹筷夾住茶葉,“反覆滌盪,其塵土黃葉老梗使淨”,然後放蓋碗中,用開水衝瀹,“少傾開視,色青香烈”,為滿足洗茶需要,專用工具茶洗於是應運而生,據《陽羨茗壺系》所載,其時茶洗的形制,正是分上下層,上層是中間開有小孔的扁盤。顯而易見,潮州的茶洗,正是承廷古人洗茶遺風的正宗工具。

茶洗雖然保存下來,但明入那一套用筷夾茶,再用水淋滌的洗滌法,在工夫茶技藝中,卻已被“高衝、刮沫”所代替。

其實,首次沖水入茶後即篩出的過程,其實質正是洗茶。不過,對這種“頭過淋杯”的操作法,茶客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老一輩的茶客認為“頭過茶”色濃香烈,棄之可惜。理由是:現代製茶工藝先進,茶葉純淨;且頭沖茶湯中含有大量生物鹼、維生素、礦物質,不宜傾去。新一代的茶客則以為:茶葉總會帶上一些雜質,還是洗去為宜;洗茶過程短暫,茶葉有效成份尚未泡出,即有也微乎其微;工夫茶講究個“燙”字,按傳統沖泡法,缸雖熱而茶冷,沖水後會吸去熱量,使水温達不到要求。因此頭沖水洗茶,能起預熱茶葉的作用,再次沖泡時,茶的色香味更能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兩種見解各執一詞,無須去強分軒輊,令人感到饒有興味的是,茶洗,至今猶赫然陳供在潮人的几案上,古代茶聖們九泉有知,亦當掀髯微笑了!

四、茶具

飲茶之風,全國皆有,何以潮汕工夫茶能脱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工夫”二字。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衝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計十來種:

茶壺,潮州方言叫做“衝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壺的色澤也很多,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此外,還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幹線上,這是品評茶壺好壞的最重要標準。檢驗辦法是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

“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杯、茶盤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但不管什麼式樣,重要的是寬、平、淺、白。盤面寬,以便客人多時,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平,不會使茶杯不穩而搖晃;邊淺色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各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它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是為了保證不生異味。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

水瓶與水缽是用來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屬上乘之品。水缽用來貯水以備烹茶之用,大小約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兩條金魚在缽底,當人們舀水時,攪動了水,這金魚好像也隨着遊動似的,十分有趣。但是這東西現在已經少見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牀上,蓋上硃紅的木蓋,舀水時才鄭重其事地揭蓋舀水。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十分好看,形式各異。特點都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

著名,俗稱為“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悦耳的聲響。

不過,現在的人對工夫茶具已經沒有那麼考究了。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質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

五、工夫茶趣聞二則

一、開水衝空罐

某君有一祖傳幾代的孟臣罐。罐內茶渣甚厚。罐中心只乘下一個指頭大的空隙。每次下茶,只需幾十片茶葉便成佳飲,餘味無窮。鄰人多喜前往品味。他特意在茶罐外壁鑲了一層厚錫,以起保護作用。

寒署易節,某君經濟拮据,甚至無錢買茶下罐,就乾脆用開水衝空罐,其老牌茶味猶在。撫心,不也樂乎!

二、好茶——噲燒

據傳,從前,有一開茶店者,為了招引顧客,特意在櫃枱上設一套工夫茶具,經常泡茶,旨在讓顧客先品嚐而後購貨。

有一次,數九天,寒氣人,有一路人,文士模樣,衣衫單薄,寒顫顫的。他踱到櫃面前,端起一杯茶一飲而盡。賣茶的加冠又再加冠。路人一連引了數杯。賣茶的喜形於色,以為是闊氣的主顧。問:“先生,此茶如何?”答:“好!好茶。”又問:“先生,好在哪裏?”又答:“噲燒!

六、“工夫茶”典故之寒夜客來茶當酒

在潮州很多工夫茶具,象茶船(盤)、茶壺、茶杯中,除了會畫或刻着山水、花鳥等畫,一般還會寫上“寒夜客來茶當酒” 這句話。

相傳很久以前,鄉下的窮秀才冬夜裏來了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瀟然的窮秀才雖然沒酒菜可請這遠方的好友,但為了能衝出最好的工夫茶,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好友好好品嚐,窮秀才不惜冒着冬夜裏冷凜的寒風,光着腳徒步幾里路,來到韓江邊打着冬天裏清澈的韓江水,回家衝工夫茶款待這位好友。

他們品茶當歌,京城的好友被窮秀才的真誠感動了!天亮時急着趕路的好友給他留下了“寒夜客來茶當酒” 的絕句。“寒夜客來茶當酒”的絕句世代相傳下來。“寒夜客來茶當酒” 説明了潮州人好客和對客人的真誠,也説明了潮州人自古以來對工夫茶的講究。

七、衝功夫茶的八個過程

茶葉,茶具,水,火之後就是衝工了。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説,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未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未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裏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面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衝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衝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説》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説:“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如用蓋甌,衝一角,然後再衝各角,可同樣忌直衝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衝低灑”是也。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衝,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也。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使茶香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語説是“燒盅熱罐”,乃是衝功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後説,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衝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衝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工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讚歎再三,説是比雜技團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説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裏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説過的,“高衝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汪要讓餘水留在壺中。第一衝留一點,二三衝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裏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TAG標籤:汕頭 工夫 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