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潮汕工夫茶四寶

潮汕工夫茶四寶

潮汕工夫茶四寶是潮汕地區傳統的四種經典茶類,包括:

1. 鐵觀音:產於福建武夷山一帶,因為其葉子色澤黑中帶綠,形如鐵鈎,故得名“鐵觀音”。茶湯濃郁,後味甘甜,常被譽為“巖韻、鮮爽、厚重、甘醇”。

2. 普洱茶:產於雲南省南部,是一種發酵的大葉茶。因其獨特的熟陳味、醇厚和持久的口感而備受歡迎,尤其在潮汕地區,與陰陽茶(即焦茶和白茶的組合)一同被稱為“國粹”。

3. 壽眉:產於福建省南安市。壽眉茶質嫩香高長,湯清味濃,滋味甘爽,有“清雅、醇和、高峯、持久”的特點,是皇室御用茶葉。

4. 鐵馬山烏龍: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的鐵馬山,是一款優質的烏龍茶。茶葉形狀好看,湯色清亮,帶有淡淡的花果香氣,口感醇厚,回甘持久,是廣東地區的茶葉王者之一。

潮汕工夫茶四寶,每種茶都有着獨特的韻味與口感,是潮汕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來自宜興紫砂壺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緻,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

2、若琛杯,漢族茶具,茶室四寶之一,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針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於口內而不露。

3、楓溪砂桃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

4、潮陽紅泥爐。使用引火棒引來自燃後,將橄架既又欖碳置於蜂窩孔隔層。底部有酒精泥壺,也可燃燒酒精煮水。

功夫茶茶房四寶及起功用

“茶室四寶”即玉書(石畏)、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 

玉書(石畏)即燒開水的壺。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

潮汕爐是燒開水用的火爐。小巧玲瓏,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為宜興紫砂壺,壺的大小,因人數多少而異,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壺。

若琛甌即品茶杯。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淺,容水量約10-20毫升。

近代相關飲茶法

一是蓋碗式,乃近代飲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宮府,下至民間,都以蓋碗飲茶,清朝康熙年間畫家冷枚的賞月圖,最足以代表這種茗飲方式。

二是茶娘式,自古以來民間最主要的飲茶方式,即以大茶壺沖泡分飲,乾隆年間畫家丁觀鵬所繪的“太平春市圖”最能表示此種飲茶方式。

第三種飲茶法則是功夫茶法。

不屬於潮汕工夫茶四寶的是

孟臣壺。潮汕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潮汕功夫茶的四寶是宜興紫砂壺、景德鎮若琛杯、楓溪砂桃、潮陽紅泥爐,不包括孟辰壺,潮汕工夫茶它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

功夫茶具“四件寶”

功夫茶具

功夫茶具“四件寶”

中國的飲茶之道,最為講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觀》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功夫茶大都是閒情逸興烹飲或作為待客的禮節,故有“閒來細品功夫茶”、“無茶不成禮”之説。

前些年,筆者有幸到了一趟粵東,所到之處,熱情好客的主人招待的都是色、香、味、藝俱全的功夫茶,至今回想起來,仍“茶”韻猶存,遂“作文以記之”。

這功夫茶的“功夫”所在,首先是講究“水為友,火為師”,水以活泉為佳,火以猛烈為上,茶以烏龍茶為適。入壺須三分之一茶末,因末少不香,末多苦澀。泡沏技法大致有“高山流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而且,須有一套南國特色的茶具。看到這些美妙絕倫的功夫茶具,我不惜囊中銀錢,破費一番,覓到了功夫茶具四件寶來。

功夫茶具雖多,但茶人們卻認為“四寶”是必具:孟臣衝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畏(燒水陶壺)、潮汕烘爐。閩、粵、台茶人對茶壺衝罐排名次有句茶諺:“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為,“孟臣”排名第四卻備受茶人寵愛。史傳,孟臣是明代制壺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壺於明代天啟年間,最初壺底刻有“大明天啟丁卯荊溪惠孟臣制”字樣。《桃溪客語》載:“孟臣筆法絕類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暑夏不變餿的優點。茶人選購它的標準是“三山齊”,即把壺去蓋覆置平桌,滴嘴、壺口,把柄三點平成一線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鏽越厚,可節省茶葉,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鏽厚的孟臣壺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若深甌是清代江西景德鎮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書有“若深珍藏”如今業已罕見。

功夫茶另“兩寶”之一的玉書畏以潮州百年老號《陶聖居》做的尤佳,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隆冬,拿出爐外許久保温。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畏便於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爐則是選取粵東優質高齡土精工燒製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爐具早在唐宋年間即出名,特點是長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觀。爐心深又小,能使火熱均勻省炭,爐有蓋有門,通風性能好,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有的藝匠還喜歡在爐門兩側配一對茶聯。

可見古今藝人、茶人對功夫茶具傾注了多麼誠摯的匠心!

潮汕工夫茶必備的“四寶”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細的()。

潮汕工夫茶必備的“四寶”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細的()。

A.紫砂小品茗杯

B.白色小瓷杯(正確答案)

C.青色小瓷杯

D.黑釉小瓷杯

潮州工夫茶屬於哪兒的特產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又是飲茶大國。在飲茶藝術日漸淡化了的現代社會,潮州工夫茶卻一直在散發着傳統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國文在《粵海飲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帶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論茶道,我們這茶的祖國,稍可與一衣帶水的鄰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爭回一點面子。”那末,能與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麼樣子?工夫茶的歷史源流又在何處呢?這是一個曾經困擾過日本朋友的問題:“關於工夫茶的歷史,我曾請教過中國學者,但也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布目潮《中國茶文化的復興》)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須有“四寶”:小烘爐(白泥火爐)、玉書(赭褐色扁形燒水壺)、孟臣罐(宜興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鐫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與樑佩蘭、屈大均合稱“嶺南三大家”的詩人陳恭尹寫有一首《茶灶》詩:“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就隙邀風勢,添泉戰火聲。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詩中所寫的茶具,都是容易攜帶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產的精緻白色泥爐和青色的煮水鐺。底鐫“若深珍藏”的白地藍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間燒製的,現已貴若拱璧。到了乾隆時期,據俞蛟《夢廠雜著》記載:“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主。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當時還備有棕墊、紙扇、貯水瓶、茶洗等。這一茶具形式除爐子後來改用烽市紅泥小爐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現代。工夫茶的泡飲有一套十分講究的方式。首先是選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爐木炭最好用欖炭。砂銚煮水至初沸,先將紫砂罐和茶杯淋熱,才把福建產烏龍茶葉納入罐中,粗葉墊罐口,細末墊中層,再以次粗葉裝罐面。銚水大沸,即高提砂銚沿茶罐周邊注水,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待壺口浮現一層白沫,便用壺蓋輕刮,使其隨罐而下。再用開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續升温,凝聚罐中茶葉香味。斟茶入杯時壺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湯雅觀不起泡,這一程序俗稱“高衝低篩”。斟茶時要在幾個杯來回斟注,點滴不剩,讓茶色、香味均勻,俗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於是,在一片“請請請”聲中,主客各端一杯,舉到脣邊先聞茶香,然後一啜而盡。初入口時略帶苦澀,片刻便香溢齒頰,回味無窮。如果客人多,則主人第一巡(俗稱“頭過”)不飲。每次以沸水沖茶,都同時淋杯、洗杯,俗謂“燒鍾熱罐”。連續數次,茶色不濃謂“茶薄”,便須另換茶葉了。近人翁輝東先生較早記錄總結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經???工夫茶》對工夫茶的品飲有頗為詳細的描述。清人俞蚊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夢廠雜著》)後來有些論者便認為工夫茶始於唐代,這一論點並不正確。潮州工夫茶儘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陸羽《茶經》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離不開茶史上飲茶的三大革新:條形散茶製作、瀹飲法提倡和紫砂壺出現。條形散茶是明開國之初通過行政命令製作的,《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詔有司聽茶户採進建寧茶,仍禁碾揉為大小龍團。”在此之前,人們都用烹治前須碾末的茶餅。有了條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瀹飲)。條形茶更帶自然清香,瀹飲法可謂“開千古飲茶之宗”,(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此兩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礎。而明代中後期紫砂壺出現後,潮州工夫茶登上閩南粵東生活舞台的條件遂告成熟。紫砂壺的創始人是16世紀初期江南吳頤山書僮供春,其後高手輩出,時大彬改提樑大壺為小壺,專工製作小壺的是明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見於清初吳騫《陽羨名陶錄》。因為“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氲”(周高起《陽羨名壺錄》),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當地楓溪仿製),1975年廣東陸豐縣明黃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製紫砂壺,證實明朝末年紫砂壺已在嶺南傳播。明末清初,潮州與蘇州間頻繁的商業貿易,使潮商得以將宜興紫砂壺大量帶回潮州作茶具並稱之為“蘇罐”(蔡鴻生《清代蘇州的潮州商人》)。結合前面所引陳恭尹《茶灶》詩,我們可以説,潮州工夫茶肇始於明末清初時期。工夫茶一詞原來是形容武夷巖茶的製作工夫,陸延燦《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説》:“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復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又引《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沖泡品飲武夷工夫茶葉的精緻程式命名為“工夫茶”,也就再合適不過的了。

潮州飲茶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代。元豐年間,潮州名士吳復古曾向遠在黃州的蘇軾寄送茶葉,蘇軾在《答吳子野》書中寫道:“寄惠建茗數種,皆佳絕。”吳復古如果不嚐到茶好,怎敢將茶葉遠寄給蘇軾,茶一開始便成連結友誼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間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雜記》説:“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陽間有之,亦閩茶之佳者耳。”喜歡飲用福建名茶是事實,但由此説“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傳的明代潮州戲文五種中就有許多飲茶的記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鏡記》第19出:“(貼)人客,茶請你。”萬曆九年(1581)刊刻《荔枝記》第8出:“公曰:原來正是媒姨,老漢失接。小七,端椅坐,討茶食。”萬曆年間刊《金花女》附刻《蘇六娘》中唱詞:“你油鹽醬醋須看理,人來客往檳榔茶,”均可説明民間飲茶風氣盛行,並已成為一種友好的待客之道,雖然當時工夫茶還只在濫觴時期。當代工夫茶繼承了這種在飲茶中敍友情、致和氣的文化傳統,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輪總有一人缺飲,使品茶過程“請飲”連聲不斷,始終洋溢着祥和謙讓氣氛。潮州城鄉人家院庭多以龍缸種蓮花,或搭架栽金銀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沖茶,面對雅潔茶具和精巧工夫,確有無限情趣。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時有詩讚美工夫茶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鶴咀,來試湖山泉。”(《潮州春思》)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中,提壺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藝術品飲,又能消散塵寰的煩惱,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潮州特產四寶是什麼

潮州特產四寶是西巖烏龍茶、高堂菜脯、饒平獅頭鵝、潮汕沙茶醬。

1、西巖烏龍茶

西巖烏龍茶,始創制於70年代,產於大埔縣西巖山一帶。西巖烏龍茶良好的內質來自其良好的環境,西巖烏龍茶產於海撥1250米以上的大埔縣楓朗鎮西巖山麓,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土壤肥沃的土地,具有利於茶葉生長和有利構成優質茶中內含物的形成和積累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

特點:外形緊結稍捲曲,色澤烏綠勻潤;內質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湯橙黃明亮,葉底綠腹紅鑲邊,耐沖泡。

2、高堂菜脯

高堂菜脯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高堂菜脯是廣東潮州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屬於粵菜系。菜脯,即蘿蔔幹。因蘿蔔在潮汕俗稱“菜頭”,故稱“菜脯”,是潮汕地區的特產之一。產於廣東省饒平縣高堂鎮的菜脯更以其色澤黃珀鮮豔,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點而著稱,深受羣眾喜愛。

3、饒平獅頭鵝

饒平獅頭鵝為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農村培育出的最大優良品種鵝,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鵝之一。原產廣東饒平縣浮濱鄉。多分佈於澄海、潮安、汕頭市郊。羽毛灰褐色或銀灰色,腹部羽毛白色。頭大而眼小,頭部頂端和兩側具有較大黑肉瘤,鵝的肉瘤可隨年齡而增大,形似獅頭,故稱獅頭鵝。

4、潮汕沙茶醬

沙茶醬,是盛行福建省、廣東省等地的一種混合型調味品。色澤淡褐,呈糊醬狀,具有大蒜、洋葱、花生米等特殊的複合香味、蝦米和生抽的複合鮮鹹味,以及輕微的甜、辣味。(印尼語:Satay)原是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風味食品。其原義是烤肉串,多用羊肉、雞肉或豬肉,所用的調料味道辛辣。

潮汕茶文化歷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飲茶方式有很多,現在工夫茶最流行,你知道工夫茶有何特點嗎?

潮汕 · 工夫茶。潮汕的工夫茶並非指某種茶葉或茶類,而是一種泡茶的技藝。因為這種泡茶工藝比較複雜和講究,操作起來需要花費不少功夫,故得名“工夫茶”。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酵的烏龍茶,如鳳凰單叢、鐵觀音等。相對來説,潮汕工夫茶,更講究的是茶具器皿。其沖泡須有“四寶”:玉書碨,即燒開水的壺;潮汕爐,即燒開水用的火爐;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若琛甌,即品茗杯。

潮汕是個好客之鄉,無論是在公司單位、街頭巷尾,還是在豪宅農舍,以茶待人向來是潮汕人的迎客禮儀,每杯茶都伴隨着茶香、茶情。

“功夫茶”的意義,就是經過精選的茶葉,是名詞組成的茶葉類型。如果用“功夫茶”來形容泡茶的一種形式,則容易被不懂潮州話的人誤解。因為除了“功勞”義項為“功”獨有,其它義項二者皆同。特殊的是在“素養、本領、造詣”義項中,現代人將“武術、武工”類單獨賦予了“功夫”,就不能用“工夫”了。這就等於説,如果泡茶不需要功夫,就不能説是功夫茶了。有空閒時間,還需要有講究,才是工夫茶的全部意義。

文化和旅遊產品,講究的是精髓,追求的是精品,傳承的是內涵,範圍大名聲不好並不強勢,魚目混珠的結果是滿盤皆輸。這也是延續城市文脈的必然。實際上,工夫和功夫,都包含時間、本事、素養的意義,工夫也有功底的意思,在閩語系指的是同一個意思,只是和茶搭配,究竟是用工夫還是功夫,就只能看歷史,結合源地人文歷史內涵,外人是不能理解的。

潮汕茶道 [潮汕茶道的風俗]

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曰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道的風俗,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道的風俗

  潮汕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汕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汕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

  潮汕茶道的沖泡方法

  沖泡:用碗、電熱水壺、宮杯、聞香杯、慮網、小茶盅、茶夾、茶勺、茶盤 等茶具泡茶,步驟如下--

  1)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杯,並提高茶杯內部温度;

  2) 烏龍入宮(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

  3) 懸壺高衝(沖茶):把水壺提高,水流強勁,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起來;

  4)春風拂面(刮泡沫):用蓋碗杯的蓋颳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

  5) 關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

  6)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裏,使其濃淡均勻;

  7) 賞色聞香(看茶):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聞茶之香氣(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叫聞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總之,泡飲鐵觀音講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體清、水質清、 滋味甘醇、水温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裝可保質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潮汕茶道的沖泡標準

  基本情況

  由汕頭市茶文化學會牽頭制定的國內首部以茶葉沖泡規範為標準的《潮汕工夫茶》(下稱“標準”)於2011年7月獲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發佈,將於2011年8月15日起實施。“標準”的頒佈實施對保護和弘揚潮汕傳統文化、發展產業經濟、提高汕頭知名度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標準內容

  “標準”明確規定了潮汕工夫茶的定義,即“流傳於潮汕地區一帶的以烏龍茶為主要用茶,以精緻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獨特講究程式的一種茶葉沖泡和品飲方式。具有‘和、敬、精、潔、思’的文化精神。”內文主要包括用茶、選水、茶具、沖泡程式、品飲等五個方面內容,並按功能及需要,將潮汕工夫茶的作用分為生理需要層次、社交需要層次、休閒需要層次、審美需要層次、修養需要層次等五個層次。

  頒佈意義

  標準的頒佈和實施,明確了潮汕工夫茶茶葉的選擇、沖泡程序等等,使潮汕工夫茶有了一套完整的規範,有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潮汕工夫茶的沖泡方法,也讓潮汕工夫茶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在這一標準模式的基礎上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文化,有利於潮汕工夫茶的茶藝質量的不斷提高和潮汕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弘揚。

  最大亮點

  “最大的亮點是把‘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作為的沖泡環節寫進‘標準’,使它們成為潮汕工夫茶的獨有程式。”茶文化研究專家鄭文鏗是“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介紹,“標準”制定參照的主要依據是潮汕民間約定俗成的傳統技藝,充分考量了廣泛性、實用性、科學性、規範性,例如保留傳統潮汕工夫茶具18件套中最基本的4件,即“茶中四寶”——茶壺、茶杯、茶爐、茶鍋,並對其使用標準加以規範,同時創新性地添加了電磁水壺、電熱水壺、紫砂陶器、日用瓷器等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器具,既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又保持與時俱進。

功夫茶主要器具是什麼

茶具中,紅泥火爐、砂銚、茶壺、茶杯被人們稱為“工夫茶四寶”。

福建工夫茶具是烹茶“四寶”,即

潮汕風爐:是一隻縮小了的粗陶炭爐,為廣東潮汕地區所制,專用生火用;

玉書煨:是一個縮小的瓦陶壺,架在風爐上,專作燒水用;

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還小的紫砂壺,專作泡工夫茶用;

若琛甌:是隻有半個乒乓球大小2---4只小茶杯,通常用江蘇宜興紫砂製作,專供飲工夫茶用。

當代,福建工夫茶具更為簡便,通常是一個盤(或茶洗),四隻小茶杯,一把用水量約150毫升的小茶壺。質地以紅泥或白瓷為最多。其中茶盤主要用來承接茶杯、茶壺或廢水。倘若是茶洗,不泡茶時還有貯存茶杯和茶壺的功能。

潮汕沖泡法與福建沖泡法所用茶具相差不多,主要有泥爐、砂銚、衝罐或蓋碗(泡茶用)、茶杯和茶洗。一套茶具茶杯通常為三隻,這叫“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為趣;

TAG標籤:潮汕 工夫茶 四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