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道德經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1.《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

“天長地久。

道德經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

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

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

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2.道德經感想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淨,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淨了。一個人可以帶着,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淨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雖然每天在學習道德經的一章,自己有浮誇的心態,沒有做到之心一處。有的章節句子,只是落於表面的章節語句,沒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會在無形之中的運用。

3.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哪裏有水,哪裏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着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着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閒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淨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穿行逶迤於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後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餵養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會稻穀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裏,漫步於水流低吟的閒情雅緻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4.《道德經》讀後感 2000字

《道德經》讀後感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

傳説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鬚如雪,有聖人之象。於是留老子於關內,並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

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

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歎。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説:“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再比如説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説,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餘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説,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後幾章多次為道註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裏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註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註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

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於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

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於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

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築物,銅牆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麼?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麼?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於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

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

我們並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並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

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

“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説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

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説一個糖果盒,因為裏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於物質與空間。還適用於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説,給我們一些空間。

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麼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裏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

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

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並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鬆。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

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麼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

5.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道德經》,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靜心,靜安人生座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

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淨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意思是説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

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淨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慾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人們常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

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範”。

各行各業,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羣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説,就是將“靜心、淨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6.道德經的讀後感

[道德經的讀後感]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道德經的讀後感。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

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

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

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

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

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

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説實話,在這裏對《道德經》發表一翻言論實在覺得資質不夠。對於這本流芳千年的聖人之偉作實不應當妄下評説。

然當初選擇老子的這本書來寫讀後感是出於何種心情自己都不大清楚,讀後感《道德經的讀後感》。可能覺得自己來完成這樣的事一點都不符合我本身會去做的事,便逆行其道而擇之。

在網站搜到了此書,讀着它韻文哲理詩體的字詞就與當初學某些文言文的感覺差不多,懵懵懂懂,讀久了便有些讀不下去了。還好有找到譯文,不然以我的文言水平便不堪承受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第一章。

作為開篇,老子便道出這道的玄妙,萬物的玄妙。予道並無定義。

所謂無名乃萬物之始,有名乃萬物之生成演變的結果。有與無之間的玄妙難以説的清楚,卻是值得研究的一門大學科。

因此,老子開始了他的不同尋常的道學之旅。而這段旅程成就了老子如神一般的歷史地位。

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他在他孤獨而艱難的人生路上令人肅然起敬的日漸蹉跎的背影。他那麼執着的那麼勇敢的抱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奔走在那個動盪不堪的戰亂年代,他的背後生出橄欖,飛過白鴿。

同時也見證了一段歷史的沉痛的心酸和錐心的期待。之。

7.老子道德經讀後感範文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但是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夠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十分名。”説的是能夠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一樣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能夠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8.道德經的讀後感

[道德經的讀後感]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道德經的讀後感。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

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

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

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

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

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

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説實話,在這裏對《道德經》發表一翻言論實在覺得資質不夠。對於這本流芳千年的聖人之偉作實不應當妄下評説。

然當初選擇老子的這本書來寫讀後感是出於何種心情自己都不大清楚,讀後感《道德經的讀後感》。可能覺得自己來完成這樣的事一點都不符合我本身會去做的事,便逆行其道而擇之。

在網站搜到了此書,讀着它韻文哲理詩體的字詞就與當初學某些文言文的感覺差不多,懵懵懂懂,讀久了便有些讀不下去了。還好有找到譯文,不然以我的文言水平便不堪承受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第一章。

作為開篇,老子便道出這道的玄妙,萬物的玄妙。予道並無定義。

所謂無名乃萬物之始,有名乃萬物之生成演變的結果。有與無之間的玄妙難以説的清楚,卻是值得研究的一門大學科。

因此,老子開始了他的不同尋常的道學之旅。而這段旅程成就了老子如神一般的歷史地位。

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他在他孤獨而艱難的人生路上令人肅然起敬的日漸蹉跎的背影。他那麼執着的那麼勇敢的抱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奔走在那個動盪不堪的戰亂年代,他的背後生出橄欖,飛過白鴿。

同時也見證了一段歷史的沉痛的心酸和錐心的期待。之。

9.道德經的讀後感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duhougan14200/

TAG標籤:道德經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