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養生

當前位置 /首頁/保健養生 > /列表

大雪節氣農業活動

一、節氣期間氣象條件 “大雪”(12月7日)表示天氣寒冷,積雪、結冰增加,此時我國已完全受蒙古冷高壓控制,與“小雪”節氣相比,“大雪”更寒冷、雨雪更多。其天文意義指,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移至黃經255度(春分為0度,每節氣前移15度)。 “大雪”節氣

大雪節氣農業活動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温已達-10℃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温也穩定在0℃以下,冬小麥已停止生長。但此期間,農事活動仍然不能放鬆。

24節氣: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温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

北方田間管理已很少。人常説,“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温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的農諺。若下雪不及時,人們偶爾還在天氣稍轉暖時澆一兩次凍水,提高小麥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牆等,助禽畜安全過冬。俗話説“大雪紛紛是旱年,造塘修倉莫等閒”。此時還要加緊冬日興修水道、積肥造肥、修倉、糧食入倉等事務。婦女們則三五成羣,扎堆做針線活。手藝之家將主要精力用在手藝上,如印年畫、磨豆腐、編筐、編簍等賺錢補貼家用。

立春:(2.4)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温穩定在10℃~22℃為春天,根據這一標準,浙北春天一般始於4月初。近年來隨着氣候變暖,春季也提早來到。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多樣,對於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華南各地入春最早。本

大雪節氣農業活動 第2張

江淮及以南地區小麥、油菜仍在緩慢生長,要注意施好肥,為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打好基礎。華南、西南小麥進入分櫱期,應結合中耕施好分櫱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溝排水。這時天氣雖冷,但貯藏的蔬菜和薯類要勤於檢查,適時通風,不可將窖封閉太死,以免升温過高,濕度過大導致爛窖。在不受凍害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地保持較低的温度。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徵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首節氣歌,概括了24

大雪節氣農業活動 第3張

大雪一些農事主活動一、疏苗、補苗對直播油菜,特別是點播的油菜,由於天氣乾旱,播種量偏大,而且出苗不勻,缺苗斷壟比較普遍,對疙瘩苗要抓緊疏苗,以免苗擠苗,形成弱苗。應去小留大,把間掉的苗子栽在缺苗處,補栽時要帶水,促進早成活。二、中耕、培土中耕具有增温、保墒、除草、防病治蟲、疏鬆土壤,促進根系生長等多種功效。所以,油菜田要勤中耕,多中耕。結合中耕還要進行培土,特別是對高腳苗更要培土,不僅可以減輕凍害,還可以防止倒伏。注意把高腳部分,特別是根頸全部埋入土中。三、追施臘肥油菜追肥以土雜肥為主,一般人畜糞600-800公斤,尿素5-6公斤於12月中、下旬,結合冬前最後一次中耕將肥料施於油菜根部,可先追肥,再壅根培土。也可以撒草木灰、澆糞水等,數量不限,多多益善。四、覆蓋防凍覆蓋秸稈能夠防凍,抑制雜草生長,秸稈腐爛後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同時也改善了環境。對直播油菜、晚播油菜還可以覆蓋秸稈,一般每畝用量250-300公斤,均勻覆蓋在油菜行間,稻草、油菜秸稈都可以。五、摘除早苔由於今年秋季温度偏高,對早移栽的油菜和春性偏強的品種容易出現早苔現象,應及早摘苔。摘苔要選晴天進行,摘去生長點,抑制主莖生長,促進分枝生長。六、化學調控對播栽早、長勢旺、有徒長趨勢的油菜田在越冬前可噴施多效唑,一般每畝用15%的多效唑100克對水40公斤噴施,具有控旺和預防凍害的作用。七、清理“三溝”對已開好“三溝”的,要進行清溝,未開溝的要抓緊開好“三溝”,並使溝溝相通,有利於來年的灌溉排澇。

一年中有24個節氣: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在農業生產中24節氣有何重要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勞動智慧的偉大結晶,是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古代勞動人民通過二十四節氣直觀、清楚地瞭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

儘管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zd弱,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流傳下來的農諺和俗語廣泛地指導着我們專的生產和生活。

擴展資料:

21世紀,隨着農業科技的普及和發展,節氣對我們的制約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但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然發揮着基礎指導作用,依然是我們衣食住行的重要參考。

二十屬四節氣在全國的不少地方還有留存,不少農諺和俗語,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白露天,帶魚滿船尖”“過了白露節,夜寒白晝熱”“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還廣泛地指導着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生動的例證。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證明了中華文化再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自古迄今,它不僅是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守護者,更是影響了諸多國家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民俗活動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樂圖數據

竭誠為您提供優質文檔/雙擊可除二十四節氣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3623133民俗活動篇一:二十四節氣的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的民間風俗(精美古畫配圖)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農曆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説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我國古人對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十分科學、準確,是多少先輩經驗的總結,並傳下了古畫以提醒四季的耕種。立春立春,是24節氣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曆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曆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捲”、“打春”、“春酒”、“春牛”等等。雨水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

節氣與農業生產有什麼關係

“掌握季節,不違農時”是農業生產最基本要求之一。古農書“齊民要術”上曾經寫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意思是説,按照季節農時去耕作,可以花較少的勞力得到良好收成。如果主觀任意去做,就會勞而無獲。從古至今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就有緊密聯繫。

“節氣”在古代稱為“氣”,按陰曆每月分為兩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後人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現將各節氣的名稱和意義簡述如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開始的意思,“四立”表示春、夏、秋、冬的開始。

夏至、冬至“二至”,夏至白晝最長,夜晚最短,古稱日長至;冬至白晝最短,夜晚最長,古稱日短至。

春分、秋分“二分”古時統稱日夜分,即晝夜相等的節氣,是春、秋兩季的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開始逐漸增加。

驚蟄氣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氣晴朗的意思。

穀雨降雨增多對穀類作物有利,即“雨生百穀”的意思。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未成熟的意思。

芒種代表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時節。

小署、大署署是炎熱的意思。小署尚未達到最熱,而大署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處署處是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白露處署後氣温降低較快,因此,早上露水較重。

寒露表示氣温已經很低,露很涼,將要結冰。

霜降氣候漸冷,開始降霜。

小雪、大雪表示開始降雪的時間和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温度狀況的。小寒尚未達到最冷,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

從二十四節氣的涵義來看,有的是表示季節的,有的是表示温度、降雨、霜、露等氣象現象的,有的最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如表示温度的有小署、大署、處署、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結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它節氣則是反映物候現象和農事活動的。

但是我國各地農民都能按照自己的經驗靈活運用二十四節氣。使二十四節氣也能按照各地的特點來指導生產。最主要是通過農諺把節氣的農事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早稻播種,湖北江漢平原地區,有“清明下秧,不問爹孃”。上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37396239海有“清明到、把稻泡”的農諺。

又如棉花播耕,華北是“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華中是“清明前,好種棉”;蘇、浙、皖一帶是“要穿棉,棉花種在立夏前”。根據科學研究結果,棉花播種前需要日平温度12度以上,農諺所説的各地區種棉時期和這些地區温度達到12度的時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至於麥類作物收穫期,南北差異較大,華北一帶是“麥到芒種谷(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華中是:“麥到立夏收,谷到處署黃”;蘇、浙一帶是“麥到小滿日夜黃”,“大麥不過小滿,小麥不過芒種”;陝西關中地區則是“芒種不收草裏眠”;吉林小麥收穫是在小署,福建在穀雨和立夏之間。各地收穫前後相差5個節氣,但是穀雨以後,南北氣温差異已經很小,麥類成熟之所以差異大,是因為穀雨以前南北温差大,南方較北方回曖早。

我國農*用二十四節氣指導田間管理和推算作物發育也有豐富的經驗。如50年代全國農業勞動模範陳永康的單季稻“三黃三黑”的經驗,就是掌握“小署發棵,大署長粒,立秋長穗”進行施肥管理。上海一帶描述水稻播種、移栽和收穫有“立夏播種、芒種插秧”、“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湖北對於晚稻有“寒露不低頭,割回喂老牛”的諺語,意思是説,晚稻如果播晚了,到寒露還未抽穗,就不會有什麼收成,還不如割去喂牛。根據研究,在江漢平原地區,寒露時期,日平温度降到20℃以下,水稻空秕粒增多。這完全符合科學道理的。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等方面成就的結合,又是我國農民世代相傳的家喻户曉的生產規律。研究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生產的關係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二十四節氣對我國農事活動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其最適宜的地區分佈在?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户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温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温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温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2623335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知道了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對你的日常生活會有一定幫助。

大暑的農業活動是什麼

大暑的農業活動是灌溉和抗旱。

1、灌溉

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知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峯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佔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時進行,以免土壤温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脱落。大豆開花結道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

2、抗旱

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回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答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TAG標籤:節氣 農業 大雪 #